我第一次聽到張愛玲的名字的時候,還是讀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這本《紅玫瑰和白玫瑰》我沒有讀過,不過對這句話記憶一直很深刻。所以我也一直認為張愛玲是寫愛情小說的,從未細細的去讀過她的作品。
這2天一口氣讀完了《傾城之戀》這本小說集。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完張愛玲的作品,這次和我以往的看法有些不同。我不在覺著張愛玲是寫愛情小說的,她是在用小說批判現實。
我在讀《第一爐香》的時候,是帶著一種特別美好的期待的。而且女主人公葛薇龍剛出場的時候,是洋溢著青春的氣息的,是漂亮的,聰明的。我想像中的結局是薇龍會藉助著姑媽的幫助,實現自己讀書的願望,能自食其力。不過最後薇龍在姑媽的指引下成了附近出了名的交際花,確實也實現「自食其力」。這是我沒有遠遠沒有想到的結局。我想著薇龍生活的在不好,也能找到一個和自己相愛的人過上平凡夫妻的生活,哪怕生活只剩柴米油鹽醬醋茶。可現實是,「一晃就是三個月,穿也穿了,吃也吃了,玩也玩了,交際場中,也小小的有了點名了;普通一般女孩子所憧憬著的一切,都嘗試到了。」人是可以回去從頭在來的,而心呢?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總是會聽到一些關於女孩子因為虛榮而誤入歧途的故事,比如為滿足虛榮心而去裸貸,參與一些黑色交易等等。雖然故事中的主人公沒有做一些違法的事情,而她終究是和一個明知道是渣男的人結了婚。在故事結尾,薇龍也說了這樣一句話「怎麼沒有分別呢?她們是不得已的,我是自願的!」可以想像薇龍最後的結局並不會很好。這一點張愛玲並沒有寫出來,而做了大篇幅的留白。我想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每一個人物的結局都會瞬息萬變。
在《傾城之戀》這本小說集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小說中難得的圓滿結局,是我最喜歡的,我開始覺著白流蘇會同意家裡人的安排,去為已經離婚而又死去的丈夫守寡,去完成那個時代對女性的要求,也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而白流蘇怎麼可能又會這樣去做呢?她早在丈夫賭博的時候,就選擇了離婚,這在當時的那個時代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所以白流蘇在後來會選擇去香港,會在自己二十八歲的時候賭上自己下半輩的幸福,和範柳原的交往過程也是小心的試探,又能拿捏好分寸的,即有物質又有愛情。
在看看我們現在生活中的一些傻姑娘,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如果父母反對,不惜和父母斷絕一切關係,本是父母捧在心中的小公主,奈何遇到自己以為的愛情就變得異常卑微。
我們都是平凡人,沒有範柳原的顯赫家世,也沒有白流蘇的堅毅和勇敢,也不生活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更不會遇到像範柳原和白流蘇這樣「轟轟烈烈」的愛情,需要一個城市的淪陷而成全。
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幸福可言,我們終究還是那樣普通的老百姓,過好自己的生活的足矣。社會是現實的,在張愛玲的筆下顯得更加的清晰,稜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