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出嫁女一旦落魄,最大的白眼來自娘家

2020-10-27 星空婉兒

文/星空婉兒

《傾城之戀》這部小說,在張愛玲眾多作品中,受歡迎度數一數二。每次讀這部小說,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所謂「傾城之戀」,初讀時看到了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浪漫愛情,再讀時滿是悲哀。

《傾城之戀》以香港之戰為背景,白流蘇作為白家六小姐,嫁的老公卻是個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而且經常對白流蘇施暴。白流蘇最終受不了丈夫的虐待,在那個年代,在20來歲的年紀,毅然決然地跑回娘家,請求離婚。

娘家哥哥看在金錢的份上,同意讓流蘇離婚。但是沒幾年,娘家人敗光了流蘇的錢財,開始對她冷嘲熱諷,一心想把流蘇逼出白家。而流蘇的母親,也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近乎絕望之際,白流蘇認識了富商範柳原,兩人在愛情遊戲中相互設防,白流蘇步步為營。香港的淪陷,反而成全了白流蘇,讓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嫁給了範柳原。

這部小說,雖然張愛玲用「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人」來形容白流蘇,她和範柳原的戀愛成為了世人口中的傳奇。但是,細讀便會發現,所謂的浪漫後面滿是瘡痍,美麗的泡沫下全是觸目驚心的鮮血。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充滿了算計,白流蘇和家人之間的脈脈溫情也在現實打擊下蕩然無存。


白流蘇

你一旦落魄,最大的白眼來自娘家人

張愛玲並沒有交代白流蘇何以會嫁給如此不堪的老公,但是我們可以從細節中找到蛛絲馬跡,文學是稱之為「草蛇灰線」

白流蘇有著傾國傾城的容貌,而且是典型的中國女子,作為白家的六小姐,如果她想選一個踏實的、寵她的丈夫,何其簡單。但是她的哥哥們卻把她嫁給了一個不斷家暴、臭名遠揚之人,原因很簡單:對方家境不錯。白流蘇嫁過去,成為正牌夫人,自然對娘家是有好處的。娘家人因為錢,把白流蘇嫁出去;同樣也因為錢,同意白流蘇離婚。當婚姻成為娘家人掙錢的工具,親情便不復存在了。

小說一開始,就交代了白流蘇前夫因為肺炎去世,此消息一出,流蘇的哥哥嫂嫂們立刻勸流蘇回婆家守寡。而此時,流蘇已經跟前夫離婚七八年了。白流蘇娘家人提出這麼荒謬的建議,無非兩個目的:一是為了將流蘇趕出白家;二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流蘇守寡,還能撈到婆家一筆錢。

三爺叫道:「老四,你猜怎麼著?六妹離掉的那位,說是得了肺炎,死了。」

「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傾城之戀》劇照


當流蘇反駁「你把我的錢用光了,就不怕我多心了」的時候,立馬迎來了四嫂的冷嘲熱諷:「你們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錢吶,沒的沾上了晦氣!她一到婆家,丈夫就變成了敗家子。回到娘家來,眼見得娘家就要敗光了——天生的掃把星!」

這個邏輯,好沒道理,氣得流蘇發抖。但是流蘇的母親,卻置若罔聞,當作沒聽到一般。

自從流蘇的錢被敗光後,娘家人就將她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徐太太想把範柳原介紹給白家七小姐,但是卻因為嫂子們各懷鬼胎,想把自己的女兒推給範柳原這塊「肥肉」,哪怕女兒比範柳原小了20歲。最終因為七小姐和嫂子們的內鬥,範柳原反而看上了唯一會跳舞的白流蘇。

這下可把嫂子氣壞了,四嫂立刻指桑罵槐:「又不是千年萬年沒見過男子漢,怎麼一聞見生人氣,就鬼迷心竅,發了瘋了?」

七妹雖然也怨恨白流蘇,但是也對她刮目相看,這就是女人的悲哀: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到同姓的尊重。


骨肉親情抵不過真金白銀

當流蘇勇敢地選擇去香港面見範柳原時,她發現,範柳原只想讓她做情婦,不可能真正娶她為妻。「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在範柳原眼中,他不需要娶任何人,只要保持肉體戀愛的關係就好了。

在一次爭吵後,流蘇孤零零地回到了上海,不僅沒有得到家人的安慰,反而受到了家人誅心的言論。

「本來,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女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還汙了刀。」

在娘家人眼裡,白流蘇就是這樣一個試圖騙男人卻以失敗告終的人,所以她是雙料的淫惡,是應該千夫所指的。

嫂嫂們如此表現,雖然心寒,但也可以理解。但是白流蘇母親的表現,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明知女兒受了極大委屈,當範柳原給白公館發來電報時,白來太太竟然依舊將女兒往火坑裡推。

範柳原的電報只有寥寥數語:「乞來港,船票已由通濟隆辦妥。」白老太太看完電報後,嘆了一聲,說道:「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吧。」如此冷漠的話語,哪有半點溫情可言?

最為諷刺的是,一向對白流蘇冷嘲熱諷的四嫂,看到流蘇離異後依舊能找到範柳原這樣的「金龜婿」,她便立刻模仿起流蘇來,非要跟四爺離婚。


人一旦落魄,娘家人避你如瘟疫

為什麼出嫁女一旦落魄了,娘家人便急著與你撇清關係?說到底,是擔心你成為自己的累贅。當你遇到困難時,最先請求幫助的肯定是娘家人,這在無形中成為了他們的負擔。

撥開溫情的面紗,我們發現,維持人際關係的,原來只有利益而已。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夫妻如此,兄弟姐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所謂的「貧賤夫妻百事哀」其實並不全面,任何人際關係,在貧窮面前,都會不堪一擊。愛情也好,親情也罷,抑或是友情,如果無病無災,便能和諧一輩子;一旦出現變故,相安無事便成了奢侈。


結語

《傾城之戀》不過是披著浪漫的外衣,控訴著人性的冷漠。張愛玲以細膩的筆調,為大家講述了一個看似浪漫、實則殘忍的故事。

本文主要從親情角度進行分析,對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剖析得甚少。多讀幾次《傾城之戀》,便會發現,範柳原與白流蘇這傾城的戀愛,其實並不感人,反而讓人覺得不寒而慄。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並無愛情,不過是滿心算計、各取所需罷了。篇幅所限,後文我將會從愛情角度解讀《傾城之戀》,揭開這浪漫的「曠世絕戀」的謊言。

作者介紹:星空婉兒,今日頭條籤約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

相關焦點

  • 重溫《傾城之戀》,才明白人一旦落魄了,最落井下石的是骨肉至親
    文|公子逸電視劇《傾城之戀如今重溫《傾城之戀》原著,只覺得這份涼薄,更涼了幾分。我寫家史的時候,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傷你最深的大多都是骨肉至親。重溫了《傾城之戀》,便多了一句:人一旦落魄了,最落井下石的也會是骨肉至親。
  • 《傾城之戀》:白流蘇,真的很勇敢
    《傾城之戀》是才女張愛玲的力作之一,張愛玲對愛情的看法是始終如一的,很寫實,缺少浪漫,可這樣現實的一個人,最終也為情所困,不得不說是醫者不自醫了。賈寶玉說女孩子未嫁人前是珍珠,嫁了人就變成魚眼珠了,《一千零一夜》結尾都是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日子,直到永遠,好像愛情都會終結在結婚那一刻,那麼《傾城之戀
  • 《傾城之戀》原著,算計下的愛情,也是皆大歡喜,各取所需
    《傾城之戀》原著,愛情其實並沒有很重要,但是這一切算計,都打著愛情的幌子《傾城之戀》裡寫道,香港的淪陷成全了白流蘇和範柳原。女的是落魄大族出身。男的是豪富之家繼承家業的私生子。白流蘇需要範柳原的錢,範柳原有白流蘇,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形象價值。白流蘇是落魄的貴族。雖然原著中,寫白流蘇小時候,便是二十多人住一幢房子,擁擠得很,自己剪個指甲,都能被人看到。仿佛白流蘇家境很不好。其實不然。白流蘇曾經想到過出去工作,掙點錢,吃幾口飯算了,何苦在家受氣,可是又怕丟了「淑女」的身份。
  • 《離婚》愛姑VS《傾城之戀》流蘇:同樣「被離婚」,結局大不同?
    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對白流蘇離婚前的生活一筆帶過,但是鄒靜之改編的電視劇《傾城之戀》,卻用了一半的內容講述白流蘇的第一段婚姻。小說《離婚》和劇版《傾城之戀》中的兩位女主,同樣嫁入門當戶對的家庭,同樣遭遇丈夫出軌「被離婚」,同樣求助過娘家的幫助
  • 《傾城之戀》白流蘇:她完美詮釋了二婚女的逆襲靠運
    《傾城之戀》歸納總結,就是一個二婚女的逆襲史。三刷完《傾城之戀》,再回顧張愛玲筆下的那些愛情,實覺張愛玲對白流蘇,已經極盡溫柔了。她傾塌了一座城,成全了白流蘇這個二婚女的愛情和婚姻。可她又不想丟掉她的涼薄,於是在這《傾城之戀》原著的最後,張愛玲如此諷刺道:傳奇裡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
  • 《傾城之戀》一個貪色,一個圖錢,一座城的淪陷能換來真愛嗎?
    《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名字,這也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之一,愛情、婚姻和人性的探討,展現的淋漓盡致。離婚後的白流蘇只得回到娘家,但在資財被勢力窮酸的兄嫂哄盡之後,失去了經濟的保障,無一寸立足之地。她自尊心極強,又有十分的姿色,她想要衝破牢籠,釣到金龜婿給娘家人重重的還擊。
  • 《傾城之戀》:白流蘇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在了張愛玲的小說裡
    最近重溫張愛玲的小說系列,讀了《第一爐香》,接著又看了《傾城之戀》,越讀越是氣憤。怎麼這些美麗優雅的女主角在張愛玲的小說裡,都活成了那種在愛情裡卑微地乞求男人垂愛的角色?白流蘇,《傾城之戀幾年前第一次看電視劇版《傾城之戀》,陳數塑造的白流蘇著實驚豔了很多觀眾,美麗端莊、優雅嫻靜;她也憑此角被大眾譽為「中國的旗袍女皇」,可謂實至名歸。陳數將白流蘇這一大家閨秀詮釋得太完美了。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的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傾城之戀》「黑心牡丹」白流蘇:她完美詮釋了二婚女的逆襲靠運
    《傾城之戀》歸納總結,就是一個二婚女的逆襲史。三刷完《傾城之戀》,再回顧張愛玲筆下的那些愛情,實覺張愛玲對白流蘇,已經極盡溫柔了。可她又不想丟掉她的涼薄,於是在這《傾城之戀》原著的最後,張愛玲如此諷刺道:
  • 《傾城之戀》白流蘇:所有的屈辱都是沒錢造成的
    導讀:一個女人最大的人格魅力,就是能自己去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至於被別人掌控人生。>01張愛玲寫的《傾城之戀02《傾城之戀》講的是,就是擁有她自己的經濟獨立權,不依賴父母,不依靠男人,自己去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這才是做女人最大的價值。」
  • 《傾城之戀》:愛情的第N種模樣
    每個人的愛情都不盡相同,卻又似乎總存在相似之處。張愛玲在《傾城之戀》裡書寫了一種特殊時空裡發生化學反應的戀情。「所謂傾城之戀,不是因為戀而傾城,而是因為傾城才戀。」一場因戰亂而讓游離變成塵埃落定的感情,這麼多年仍被大家奉為經典。
  • 你看不懂的《傾城之戀》
    今天繼續和大家來聊聊張愛玲的書,《傾城之戀》可以再次體會到張愛玲敏感的靈魂。流蘇從小受盡白眼和冷落,怎麼可能輕易交付自己的真心。種種手段,不過玩弄;萬種風情,不過因為不在乎。範柳園知道,談吐自如、進退有度不是真愛。羞羞怯怯,欲拒還休,結結巴巴,患得患失,才是真愛。 兩人僵持著,沒有人願意在愛情裡先低頭。 戰爭來了,兩個本來快要沒有交集的人,再一次因為戰爭相遇。範柳園認輸了,在天災人禍面前,愛情何等渺小,想要得到精神伴侶又何嘗容易呢?
  • 《傾城之戀》:無用女人白流蘇,為何與風流公子範柳原結局圓滿?
    張愛玲筆下的大家族,皆是她熟悉的那種沒落貴族,《傾城之戀》裡的白家公館也不例外。舊式家庭中沒有人教女兒怎麼謀生,秉承"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婚姻就是其歸宿。無用的女人白流蘇。白流蘇也算得上大家閨秀,有教養的古典氣質美女,仍然逃不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的命運。她對婚姻也有過熱烈的期盼,可惜遇人不淑,因追求獨立幸福,憤而離婚回了娘家。原以為自己比起窮人家的姑娘,白家這樣祖上風光過的人家,哪裡會多她一張嘴呢?
  • 《傾城之戀》告訴女人,再落魄也不要放棄自己
    眼看白流蘇到了出嫁的年齡,唐家是上海灘有名的富商,看中了白流蘇家曾經的貴氣,向白家提親,白家也只是看上了唐家的富有,就答應了親事。事實上白家根本看不上唐家的暴發戶姿態,唐家更看不上白家的窮講究習氣,白流蘇嫁過去沒過幾天幸福的日子,就遇到了各種矛盾。沒想到自己的丈夫是個花花公子,整日流連於各大舞廳。
  • 《傾城之戀》:離婚女人白流蘇,拿自己的一生下注,幸好她贏了
    張愛玲筆下的女子少有好結局,《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算是個例,傾城之後有了個圓滿收場。毀了一座城成全了她渴望的婚姻,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時局再動蕩,「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夫妻的」,也許愛情最大的快樂和境界,莫過於做一對平凡夫妻。
  • 《傾城之戀》讀後感
    這2天一口氣讀完了《傾城之戀》這本小說集。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讀完張愛玲的作品,這次和我以往的看法有些不同。我不在覺著張愛玲是寫愛情小說的,她是在用小說批判現實。我在讀《第一爐香》的時候,是帶著一種特別美好的期待的。
  • 張愛玲《傾城之戀》:真愛你的男人,會給你這三樣東西
    在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直到白流蘇在與範柳原的接觸過程中,範柳原給了她三樣東西,她才確定範柳原是真的愛自己,於是,兩人譜寫了一段傾城之戀。《傾城之戀》裡有這樣一句話:男人總喜歡拉良家女子下水,又喜歡卻壞女人從良。白流蘇起初以為範柳原並不是真的愛自己,或者只是因為一時的興起,才會選擇追求自己。
  • 《傾城之戀》:憑藉心計,從親姐妹手裡搶來的富二代老公,真香
    文/星空婉兒《傾城之戀》作為張愛玲的代表作,講了一個近乎冷血又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一個是白公館的六小姐,一個是華僑商人貴公子,表面上,兩個人看上去才子佳人;實際上,他們相差甚遠。在白流蘇的央求下,娘家哥哥終於同意她離婚,帶著錢財回到娘家。在那個年代,女人命如草芥。像白流蘇這種結過婚、被視為「不祥」的女人,更是毫無前途。
  • 《傾城之戀》:在愛情的博弈中,如何看待白流蘇與範柳原的關係
    白流蘇是張愛玲在《傾城之戀》這部小說中的女主角,當年陳數飾演的白流蘇應該也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說中,白流蘇終於嫁給了風流多金的範柳原。在嫁給範柳原之前,白流蘇的內心一直是不安的,她與範柳原的愛情也像是一場博弈!
  • 《傾城之戀》的殘酷真相:一對自私男女的利益爭奪戰,卻無關愛情
    一,前言《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一篇著名愛情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了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小時候讀《傾城之戀》,總是被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感動,光是聽著小說的名字,就覺得二人的戀情一定是轟轟烈烈的。殊不知,時隔多年,再讀這個故事,只覺得滿目悲涼。就連看似完滿的結局也難以掩蓋故事的悲劇性。就像有的評論家所說,範柳原和白流蘇看似美好的結局,不但絲毫沒有削弱小說的悲劇性,反而增加了濃重的悲劇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