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泰爾斯莊園奇案》是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處女座,也是小個子波洛先生第一次出場。
當時阿婆拿著新寫出來的稿子四處投遞,但是都因為是新人,沒人願意印刷售賣,最終還是Bodley Head 出版社答應可以試著出版,但是只有超過2000冊才可以分紅,最終這本書售賣了2000本整。
已經無從考究當時阿婆是怎麼看到自己的處女座售賣水平,但是從之後幾十年裡面阿婆的堅持大抵可以看的出來,首次售賣和連載的小說,還是給了阿婆一定的鼓勵和信心。
連阿婆在自己的回憶錄裡面都曾提到過:「如果知道寫作生涯會這麼長,波洛先生應該會設計的年輕一些。」
本書的主要故事情節主要講的是發生在鄉間別墅的一起謀殺,家中最有威望、最有錢的女人死了,兇手是誰?
年輕的丈夫?不和睦的兒子?還是兒媳?
每個人都有嫌疑,但是每個人卻都有不在場的證明和理由。
最終波洛先生根據蛛絲馬跡判斷出來,這是一起合謀的兇殺案,兇手是一開始被鎖定、而後被洗清嫌疑、最後又十分確定的丈夫以及看起來和死者關係非常要好的「閨蜜」。
阿婆的處女作,時隔一百年後再讀,依然會有著出乎意料的驚喜。
懷疑—洗白—確認,在這種心理落差下,很難不讓人有著恍然大悟的讚嘆。
從創作角度上來分析,談一談這本書暢銷的原因。
這個世界90%的都是窮人,因為他們佔據了全世界10%的財富;
而剩下10%的人,佔據了全世界90%的財富。
這句話數據是否準確,無從考證,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很明確,世界上還是普通人最多,對於那個夢想擠進去的「上流」社會,有著無盡的好奇心和窺視欲。
所以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小說,窮富階級對立製造矛盾衝突、窮人經過不懈的努力逆襲到富人圈,是很多人都夢想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有錢人的事情才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情。
《斯泰爾斯莊園奇案》一開始就塑造了這種強烈的衝突,一個有錢的老女人,死了。
標題換換,直抒重點,放在現在,也依然是點擊率不少的一篇貼文。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仔細想想,你平時打開的貼文是明星八卦、豪門恩怨多,還是【普普通通上班族的一天】多。
100年前的阿婆在寫小說的時候,已經開始利用最原始的階級來製造衝突和矛盾,而1920年也剛剛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格局正在重新上演。
貧窮和富有的矛盾更加犀利。
對於一個有錢女人之死的探究欲,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放到現在,一個有錢人的突然死亡,作為配偶依然是第一懷疑人。
放到現在的偵探小說裡面也不少見,《死亡通知單》、《十宗罪》、《心理罪》等,幾乎都會出現一些這樣的情節。
甚至連《名偵探柯南》都不會落下這種經典橋段。
所以當時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小20歲的丈夫也是我第一懷疑對象,直到波洛證明他沒有作案時間。
當我開始放棄懷疑丈夫,轉而懷疑第二個嫌疑人的時候,畫風突變,又吃了一記回馬槍。
波洛欺騙了莊園裡面的人,阿婆也欺騙過了讀者。
當莊園裡面的人不再懷疑年輕的丈夫時,根據從眾的心理法則,讀者的心理也很容易被帶跑偏。
當配角感覺自己被騙的時候,讀者也會恍然大悟。
讀者情緒的波動,是對一本書最大的讚賞。
如果一本書讀下來,你的心裡絲毫沒有波瀾,也不想分享,也沒有反應,甚至連裝X都懶得裝。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又白花錢了。
其實我個人感覺阿加莎才是真正的推理小說家,在她的小說裡面推理的過程強於劇情的刻畫,很多時候我們會為案情的反轉而驚嘆,而不是為主角感到可悲。
但是相反的是東野奎吾,東野奎吾作品是以兇殺案主角的故事作為事件本身原推動力。以《白夜行》為例,主角的寄生關係更令人動容,如果說作案的過程多麼精妙絕倫倒也談不上。
不同的風格都是好看的作品,你最喜歡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