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知任
圖:來自網絡
我在外面工作多年,每當吃飯時,便想起爺爺奶奶立下的二十四字吃飯規矩:吃多少盛多少,不準剩飯剩菜,掉飯桌上的飯菜拾起來吃了。我從記事起,就知道這是爺爺奶奶立下的規矩。
為了讓孩子們記住,後來爺爺奶奶乾脆請來本村的教書先生,把這個規矩用毛筆寫成楷書,貼在家裡飯廳。再後來用大玻璃壓在飯桌上面。吃飯時大家圍著,一坐下每個人便看到了飯規矩。
現在全家四世同堂,爺爺奶奶已是耄耋之年,吃飯規矩條幅仍在。過年全家大聚餐,爺爺奶奶還要再說上幾遍:吃多少盛多少,千萬別浪費。晚輩們都微笑著點頭答應:是,好,絕不浪費。大家心裡也挺感慨。
說起來爺爺奶奶一生故事很多。兩位老人是同村人,爺爺年輕時勤勞忠厚,長得英俊魁梧,是地方上的美男子,奶奶模樣一般,爺爺娶奶奶有點虧,但媒人給爺爺一說他願意奶奶,因為都是同村的,相互了解,奶奶勤儉持家,心地善良。
那時大家的生活貧苦,奶奶經常自己不吃,也要打發要飯的老人。別人說:爺爺不娶奶奶的話,一定能娶個大美女。可爺爺的理論是:娶的是賢惠,不是娶的美顏,醜夫人醜夫人,夫人醜了有醜福。
爺爺奶奶成親後,過日子幹活多,生氣拌嘴少。那時不興計劃生育,兩位老人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兩個閨女,「五男二女七親家」,是大夥羨慕的幸福之家。
我父親是老五,他常說:爺爺勤勞,奶奶節儉。爺爺夏天在地裡鋤地,他給自己立下的規矩:早上和晚上天氣涼快,要多幹點,中午太陽毒辣能把除掉的草曬死,因此,爺爺去了田間絕不偷懶。
奶奶過日子更是好手,伺候大人照顧孩子,一天做好三頓飯,抽空還去地裡幫爺爺幹活,回家的路上還順便挖點野菜野草,到家野菜做飯,野草餵牛。
晚上,為了節省燈油,奶奶都是趁著好月光紡花織布到半夜。對子女的教育,老人總是以:嚴、儉、善,兄弟姊妹之間要大讓小,小敬大,不能爭吃爭喝吵架鬥嘴。吃飯時掉個飯粒也要拾起來吃了,為人要善良勤勞。
家裡孩子多,自然生活拮据,爺爺奶奶儉字當頭,孩子們雖然穿的不好,卻沒有一個穿的衣不裹體。大孩子的衣服不能穿了,改一改給小一點的穿,改到最後都不能穿了,奶奶也捨不得扔掉,把它剪成布塊做鞋子。父輩們至今還保持著穿補丁衣服的習慣。
去年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我對兩位老人有很高的敬意,爺爺騎著老年代步車拉著奶奶到街上玩,在飯店裡吃飯時,看到有人吃剩的半根油條、半塊饃和半碗米飯,還有一些肉菜,兩個老人收拾起來帶回家,當作一頓晚餐吃了。
我父親覺得不好意思,給老人說:以後別再拾這些東西了,人家看見笑話。爺爺一聽火了:胡說八道,大家應該笑話那些亂扔飯菜的人,浪費糧食是犯罪。當年周總理都把掉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了,咱們老百姓都不節儉,十幾億人都浪費,國家這日子怎麼過?個人家的日子怎麼過?往後只要見到地上的半塊饃也要拾起來,人不能吃回家餵雞也不能浪費糧食。
一席話把父親說的心服口服,仔細想想,現在老百姓雖然是小康生活,如果都鋪張浪費,不懂節儉,隨意拋撒食物必然有不好的後果。
我覺得,人再富有也要記住這二十四字的吃飯規矩:吃多少盛多少,不能剩飯剩菜,掉飯桌上的飯菜撿起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