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2020-07-29 碧讀好書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文|六子平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24歲那年,張愛玲在她的小說《留情》裡便寫下了她一生的情感預言:與朋友、愛人、父母間熱烈真摯的情感中,摻雜著淡淡的悲涼。

與朋友炎櫻,從大學時的閨蜜室友,到後來同在異國,窘迫的張愛玲對已富有的炎櫻三緘其口。

與愛人胡蘭成,從一開始就毫無保留的一往情深,到後來對方的背信棄義。

與父母親間,彼此相愛,卻不知如何愛,終愛得「心力交瘁」。

尤其是與母親間的情感交織,算是一語成讖。

終其一生,母親一邊勞神費財地替女兒謀劃未來,一邊又時常脫口而出的刻薄言語,敏銳的張愛玲在不理解中「委曲求全」般依賴著母親。

即便母女間茲生了情感裂痕,也磨滅不了彼此內心深處的愛。

張愛玲與母親一路走來,在恩恩怨怨的情感裡磕磕絆絆,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一張刻薄的嘴,一顆悲憐的心

無論母親的境遇多麼荒涼,子女一直都是她內心最柔軟的牽絆。

當張愛玲父親答應母親戒菸戒賭,攆走姨奶奶後,離家出走四年多的母親終於回來了。

迎接母親歸來的那天,張愛玲和弟弟特意換上了自己最喜歡的衣服,翹首以盼等娘歸。

可是,他們等來了久未謀面的母親,卻沒有等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憐愛。

相反,是毫不留情面的打擊,母親對張愛玲說:「怎麼能給她穿這樣小的衣服,劉海太長了會蓋住眉毛的。」要僕人把她劉海剪短。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轉過來又對旁邊的弟弟說:「啞吧……不叫人」

飯後還訓話:「受教育最要緊,不說謊、不哭、弱者才哭等等」

之於母親的種種,張愛玲很有意見,認為短短的劉海顯得傻相,最氣人的是對她最喜歡衣服的批評。

母親總是,按她固有的理念去教育子女,對孩子總有一肚子倒不完的教育課,而子女則大多用沉默的方式來牴觸。

相比母親的說教父親更武斷,因繼母的片面之詞,張愛玲被父親狠打,不得已投奔了母親,而她說此時母親的家也不復柔和了,因為母親也常為些小事出言尖酸。

有一次她得了嚴重的傷寒,母親找了一位法國醫生來醫治,她自己負責照顧女兒每日的飲食起居,弄得煩悶的時候便抱怨起來:

「你就是個害人精!只會拖累別人,真不該管你」。

每每此時,張愛玲陷入內心自責又糾結的旋渦……

而事實卻是,母親剛經歷了戀人因戰爭丟了性命,在英國工廠學做定製手袋到東方沒市場,感情不順與事業挫折,太要強的母親不願透露給女兒,讓張愛玲產生了誤解,以為自己是母親的累贅。

母親總是這樣,一邊在付出愛,一邊又渾然不知地留下了傷害。

尤其是像黃逸梵這樣情緒化的女人,生氣時挑最傷人的話說,不經意間傷害了身邊最親的人,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然而,任何人不要讓你脫口而出的痛快,湮滅了你小心翼翼付出愛。

母親的遺憾,總希冀在女兒身上

張愛玲4歲那年,母親因嫌棄父親墮落,以陪姑姑留學為藉口去了歐洲,在國外的幾年裡母親學會了英文、遊泳、滑雪……每每說起這些,張愛玲都心生嚮往,母親也希望將女兒打造成歐洲上流社會的淑女。

她這樣維護女兒,歸根是,對她的母親忽視她讀書的遺憾,及對男尊女卑思想的憎惡。

因此她很重視女兒的教育,在離婚協議上加了一項特別規定:小煐(張愛玲)的教育必須徵得她的同意,包括讀什麼書,上什麼學校。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長大後張愛玲問過母親,嫁父親緣由,母親只幽幽的說:「你外婆要強好面子,都說你父親家大就定了,反悔要遭人笑話,末時聲音一低『我們這代人是晚了』。」

後來張家玲從長輩的閒談中拼湊出,當年的母親是不太情願嫁父親的,說要讀書,外婆三天兩頭找母親哭訴,說舅舅氣她母親也氣她。

沒多讀書,成為真正的上流人士,早早嫁給不作為的父親,便成了母親的遺憾

所以母親在培養女兒成西式上流淑女的道路上,扮演著盡心盡力的角色。

當說服不了守舊的父親堅持在家請私塾時,她便獨自領著張愛玲去朋友的黃氏小學校報了名,還給她挑了一位白俄鋼琴家做鋼琴老師。

當父親不同意她出國留學時,她則用她不優渥的財力,請上海租界的英國老師給女兒補課,在母女倆的共同努力下,張愛玲取得了倫敦大學入學通知書。

何為母愛,母愛就是,把兒女朝她自認為最好的地方帶。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然而世事無常,計劃不如變化來得快。

滿懷希望的留學夢,因歐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暫停,後來改入香港大學,後又因戰爭終未畢業,以至於後來在美國做翻譯工作時吃了「敲門磚」的虧。

天下母親都是,用盡全力不讓子女,踏足她曾摔過的坑;再走一遍她曾走過遺憾的路。

母親的希冀,張愛玲除沒考得母親期許的那張學位證書外,其它方面已遠遠超出了母親的期望。

年輕時不懂得,年老時才歉然

因為年輕的不懂得,才有後來的內心虧欠。

看過一段形容母愛的話:「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說了哪樣菜好吃,她們就頻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厭煩地埋怨了為止。其實她這輩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覺得好的,給你,都給你,愛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

母親愛子女,都易犯「不知所措」的癥結。

從張愛玲筆下的文字,不難發現母女間的那份愛是不知所措的。

「有兩次她領我出去穿過馬路的時候,偶爾拉住我的手,便覺得一種生疏的刺激感。」

「反正自己的事永遠是美麗高尚的,別人無論什麼事馬上壞的方面去。」

愛得不知所措,是一種對你的愛無處安放的情感,亦或是不知怎麼愛,實則是不理解。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年輕的張愛玲是不太懂母親的,一次不小心打破了母親的一個茶壺,花高價錢也要買相近的英國貨,來賠給母親。

「琵琶(張愛玲)打破了茶壺,沒敢告訴母親,怕又要聽兩車的話。」

然而知道事情原委後的姑姑卻淡淡的說:「不就一個茶壺,你二嬸不稀奇,至於你跑上幾條街。」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張愛玲在《小團圓》裡不止一次說過:「我知道二嬸(張愛玲母親)為我犧牲了很多,我將來一定要還錢給二嬸的。」

她總是,用自己那點「小九九」跟母親這樣暗自較勁,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認知去理解母親的一言一行。

可當她把一箱子錢遞到母親面前時,母親卻是又驚又愧,哭著說不要,張愛玲到底還是不理解一個母親的心思。

年輕時不懂得的愛是,彼此間小心翼翼、親密有距離、時常以自我為中心般計較到涇渭分明的境地。

可憐天下父母心,張愛玲不止一次說過:「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

未必如此,張愛玲終其一生沒做過母親,但她的《小團圓》裡說過:

「害怕生了孩子會對她不好,替她的母親報仇。」

張愛玲到底還是知道對母親有所虧欠的。

畢竟,母親晚年在倫敦病重時,希望女兒能去看她一趟,狀況窘迫的張愛玲,只隨即匯了一點錢及文字資料給母親。

幾天後,當她打開母親從英國寄來的箱子時,淚流滿面隨即大病一場,原來母親已病逝,箱子裡裝是,母親留給她的滿滿一箱子古董。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因一直對母親的不理解,因還沒來得及去和解,母親便走了,所以後來,才有「低徊愧人子」的眼淚。

面對母親的遺物,她與母親執拗多年的倔強,此刻已化作決堤的淚水肆意流淌,歉疚不已。

三毛說過:「父母子女間心靈上的隔離,是愛的方式不很有技巧而造成的。」

為人父母,對子女有技巧的去表達愛,是好父母必修課。

張愛玲對母親的訓斥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晚年給宋淇夫婦的信中還要說:「家長對孩子最好多誇獎少批評,這樣孩子容易建立自信。」

別讓我們不會表達的愛,成為對方的傷害。

張愛玲:我們與母親總是,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母親對她的情感,在她的《天才夢》中母親告訴她:「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這是母親愛女兒,愛到骨子裡的感言,與其看到你活在世上的不快樂,我寧願你從未來過。

她對母親的情感,從不理解到有虧欠的醒悟,從未來得及去和解到後來愧人子的眼淚。

她是愛母親的,所以在她的《愛恨錄》中,是將母親最終歸入自己愛的人。

畢竟,血濃於水的母女,能有多大的理由,不真心相愛呢!

願我們付出的每一份愛,都被溫柔以待。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

相關焦點

  • 慶餘年:慶帝為何一邊放梅執禮,一邊截殺他?上帝視角為你解讀
    在《慶餘年》播到第十集時,慶帝把正在受太子跟二皇子輪番威脅的京都府尹梅執禮傳喚到了宮裡,一邊答應放梅執禮一條生路,讓其告老還鄉,一邊派人去半路截殺他,還要偽裝成劫匪的樣子。君臣之下無父子,為了奪取皇位,坐上那個位子,兄弟相殺,父子相殘的事情歷史上還少嗎?況且慶帝登基多年,經歷過的事情以及他強勢的個性,足以讓他看清楚梅執禮這位老臣究竟想要幹什麼。
  • 《革命之路》:為什麼我們一邊掙脫世俗束縛,一邊卻在拒絕自由?
    然而,他們看似完美的生活卻一步步走向崩塌,打敗他們的不是其他,而是日常的瑣碎和平庸……讀《革命之路》時,總有種不寒而慄,因為它裡面的諸多細節,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但常常在逃避的真實人生:我們要如何面對生活的平庸?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 小說:在一邊兒監督
    趙明知道自己母親跟孫靜雅之間的矛盾很深,所以要是讓趙明的母親知道發生了這種事情,那就肯定要跟孫靜雅大吵一架了。子女無論做了什麼,做父母的總是會站在子女的那一邊兒。對於這一點,趙明自己是深有體會的。葉曉琳過來看望趙明,趙明覺得沒有什麼,但是梁總監居然也來醫院探望自己,趙明就覺得有些奇怪了。
  • 《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告訴我們,婚姻不應講究,相愛最重要
    但是婚姻和愛情卻不是一回事,婚姻不僅需要金錢來維繫生活,更重要的是婚姻中的夫妻是否相愛。小說中不少細節都向我們展示出嬌蕊愛上了振保,正如同張愛玲的一句話'或許在嬌蕊看來這是值得的,畢竟她和振保也相愛了一場,她與士洪的婚姻也無法再將就下去!
  • 誰不是一邊被詛咒,一邊在努力呢?
    我試過很多的方法,我用地上的白色石頭做標記,讓自己不至於走重複的路,可是不管我怎麼努力,我總是會走回到自己標記的地方因為始終沒有等到她,綠光充滿著怨念,於是把所有走進這座森林裡的我們,都關在了這座森林裡,不準我們從這裡踏出一步,
  • 人到中年,誰不是一邊獨立堅強,一邊暗自療傷
    就像張愛玲說的: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自己是獨生女,父親幾年前去世了,她是母親唯一的依靠。安青守在病床前,緊握著媽媽的手,看著憔悴、衰老的母親,她心裡一陣絞痛。除了女兒,自己就只有媽媽這一個親人了。安青半個月前發現老公出軌,老公說已經不愛她了,並提出離婚。安青還沒來得及氣憤、傷心,母親就病倒了。
  • 幸福婚姻真相:一邊相互嫌棄,一邊相伴餘生
    幸福是一種可以傳染的情緒,看著他們這樣,我情不自禁也笑了起來,說:「讓孩子們提著東西,你們躲在一邊兒親密,這過的是什麼神仙日子啊?」石頭街的人行道比較窄,很自然地,米先生和盧先生一起走在前面,我和米小姐落在後面,我趕快小聲跟她嘰咕:「說,你都做了什麼?」
  • 《平凡的世界》扎心細節:誰不是一邊哭泣,一邊勇往直前?
    一邊哭泣的同時,一邊努力去繼續生活。也許正是這樣,孫少安才有了後來的秀蓮,生活有時就是生活,我們得從中學會長大,學會成熟,學會在哭泣後依舊勇往直前。02誰不是一邊哭泣,一邊又重新振作。03誰不是一邊倔強,一邊又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呢?
  • 故事:排長養雞:一頭是邊關,一邊是母親
    於是,大家都爭相著去養雞,沒事就在雞棚邊轉悠餵食,而排長似乎並不領我們的情,總是支開我們自己親自照料,他甚至給每隻雞都起了名字,每次訓練巡邏回來,他準會先蹲到雞窩前看看他的雞兵雞將,還會小聲的和它們說些什麼。有好奇的戰友想溜過去偷聽排長和小雞崽們講什麼悄悄話,被排長發現後狠狠地瞪了回來,戰友不好意思地吐著舌頭跑開了。
  • 小說:一邊是新婚妻子,一邊是親生小妹,男子心痛欲絕
    楊笙看著氧氣罩裡時不時升起的霧氣和一邊有節奏波動的心率儀屏幕,全身都放鬆了下來,後背的襯衫都被冷汗浸透了,黏膩地貼在肌膚上。秦世歡可以痛苦,可以傷心,但就是不能輕易的死。楊笙回到車上,看著被自己帶的滿是血液的方向盤和座椅,暴戾地一拳打在上面,乾涸的猩紅顏色時刻提醒著他,秦世歡倒在血泊中的慘狀。
  • 一邊是要死要活的老人,一邊是油鹽不進的固執孩子,該怎麼辦
    一邊是要死要活的老人,一邊是油鹽不進的固執孩子,各位朋友不知道你們對小美這個情況有什麼看法?你們能有什麼好的辦法來幫助小美嗎?謝謝大家的關注,期待大家都能能發表意見。一邊是要死要活的老人,一邊是油鹽不進的固執孩子,該怎麼辦
  • 《琉璃》:讓我拋棄香蜜的「初遇」cp真是一邊上頭一邊心肝疼
    這又甜又虐的劇情,真是讓莫名菌一邊上頭一邊心肝疼。好了,言歸正傳。講述了天生「六識」殘缺的少女褚璇璣和離澤宮弟子禹司鳳,因緣際會一同踏上歷練道路。好不容易兩人明白彼此心意,卻又遭遇各方阻攔,經歷生生死死,分分合合,我們就只能不斷在玻璃渣裡面找糖,一邊上頭又一邊心疼
  • 《紅玫瑰與白玫瑰》:振保與白玫瑰相愛嗎?以下告訴我們答案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張愛玲筆下的振保骨子裡是一個傳統的人,但是傳統的思想之下,也壓抑著他嚮往愛情的心。那些熱烈的女子總是容易讓人心動,就如同曾與振保有過一段感情的嬌蕊。振保的保守思想,卻讓他終究娶了聖潔的白玫瑰——煙驪。
  • 張愛玲《半生緣》:相戀14年,為何只換來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小飯館裡,曼幀用顫抖的聲音道:「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可不是回不去了麼?14年的光景,多少人事的變遷!再次重逢,卻也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便是張愛玲長篇小說《半生緣》中男女主人公的結局。沈世鈞本與顧曼楨相愛,卻娶了嫂嫂的表妹石翠芝,顧曼幀也被迫嫁給了姐夫祝鴻才。最終導致沈顧兩人的感情無疾而終。
  • 讀懂了張愛玲才知道:女人的終極安全感,就這8個字
    18歲,張愛玲投奔生母,卻遭遇了生母的嫌棄:「這周沒喝咖啡,都是因為你」「這周沒添新衣服,都是因為你」。敏感的她心想,「都是我連累了母親…」不知從何時起,開始瘋狂地寫作,筆下的一個個人物,都寄託著她的一小片靈魂。正是因為這份不幸與早慧,她寫出來的作品才能讓人驚為天人。
  • 萬震山殺死了吳坎,為什麼壞人一邊結夥,一邊卻又想著散夥?
    不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壞人成群結夥我們很生氣,但有時又頗感無奈。畢竟,他們人多勢眾,我們勢單力薄。有時想想,就忍了吧。但是,他們真的鐵板一塊嗎?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黑社會內部看似團結,實際上也是爾虞我詐,都想輪流著做老大,於是江湖上永遠都是腥風血雨。不僅黑社會,就是廟堂裡面,邪惡勢力內部,也是相互提防,彼此之間互不信任。是的,他們確實不是鐵板一塊。
  • 自己一邊要飯一邊養大的六個孩子都不願意撫養,最終把母親逼死。
    可是幾個子女卻完全不顧老奶奶的心願,強行地相互湊錢交到了養老院,並和老奶奶說:「娘,反正我們錢都已經交了,你自己看著辦吧!再說了,你這一摔,不去養老院,我們幾個都做不了事兒,耽誤我們掙錢養家啊!」接著又一個兒子說:「娘,您還記得去年那個大娘嗎?死在家裡沒人知道,等人家發現的時候身上都長滿了蛆……」幾個人好吃好喝地說著這些話言語卻是在步步緊逼。
  • 曹禺一邊寫著畸形戀,亂倫,自殺,一邊將婚姻過得比作品還精彩
    母親在生下他三天後便因病去世,父親繼承了母親的孿生妹妹。儘管繼母從小刻意隱瞞他身世,但終有一天經他人之口知道自己身世。父親的暴躁專制,親母的早逝,令曹禺自小性格內向而陰鬱。 那接下來,我們將摘取文中幾段戀情來分析這部偉大作品的成功之處,並結合作者實際情況,看這部作品對他之後的婚姻影響。
  • 5本種田開荒文推薦,女主穿越異世,一邊種田一邊撩美男
    三、《穿越原始社會去種田》by六月平生這本小說文筆還不錯,女主穿越到原始社會,一邊種田一邊撩忠犬四、《經商種田養夫君》by六月平生這本和上一本不一樣,是穿越到古代種田發家致富,女主一邊種田搞事業一邊養夫君
  • 趙姨娘告訴我們的幸福秘訣:千萬別跟相愛相殺的親人較勁
    長大後的賈環也差不多,也是一邊在意她一邊嫌棄她——嫌棄她不自量力,瞎鬧胡吵,總是落人笑柄。賈政喜歡她,因為她是他生活的調劑;探春賈環對她好,那是無法迴避的血緣親情。趙姨娘並不是笨人,她並非不知道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