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子平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24歲那年,張愛玲在她的小說《留情》裡便寫下了她一生的情感預言:與朋友、愛人、父母間熱烈真摯的情感中,摻雜著淡淡的悲涼。
與朋友炎櫻,從大學時的閨蜜室友,到後來同在異國,窘迫的張愛玲對已富有的炎櫻三緘其口。
與愛人胡蘭成,從一開始就毫無保留的一往情深,到後來對方的背信棄義。
與父母親間,彼此相愛,卻不知如何愛,終愛得「心力交瘁」。
尤其是與母親間的情感交織,算是一語成讖。
終其一生,母親一邊勞神費財地替女兒謀劃未來,一邊又時常脫口而出的刻薄言語,敏銳的張愛玲在不理解中「委曲求全」般依賴著母親。
即便母女間茲生了情感裂痕,也磨滅不了彼此內心深處的愛。
張愛玲與母親一路走來,在恩恩怨怨的情感裡磕磕絆絆,一邊相愛又一邊相殺。
無論母親的境遇多麼荒涼,子女一直都是她內心最柔軟的牽絆。
當張愛玲父親答應母親戒菸戒賭,攆走姨奶奶後,離家出走四年多的母親終於回來了。
迎接母親歸來的那天,張愛玲和弟弟特意換上了自己最喜歡的衣服,翹首以盼等娘歸。
可是,他們等來了久未謀面的母親,卻沒有等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憐愛。
相反,是毫不留情面的打擊,母親對張愛玲說:「怎麼能給她穿這樣小的衣服,劉海太長了會蓋住眉毛的。」要僕人把她劉海剪短。
轉過來又對旁邊的弟弟說:「啞吧……不叫人」
飯後還訓話:「受教育最要緊,不說謊、不哭、弱者才哭等等」
之於母親的種種,張愛玲很有意見,認為短短的劉海顯得傻相,最氣人的是對她最喜歡衣服的批評。
母親總是,按她固有的理念去教育子女,對孩子總有一肚子倒不完的教育課,而子女則大多用沉默的方式來牴觸。
相比母親的說教父親更武斷,因繼母的片面之詞,張愛玲被父親狠打,不得已投奔了母親,而她說此時母親的家也不復柔和了,因為母親也常為些小事出言尖酸。
有一次她得了嚴重的傷寒,母親找了一位法國醫生來醫治,她自己負責照顧女兒每日的飲食起居,弄得煩悶的時候便抱怨起來:
「你就是個害人精!只會拖累別人,真不該管你」。
每每此時,張愛玲陷入內心自責又糾結的旋渦……
而事實卻是,母親剛經歷了戀人因戰爭丟了性命,在英國工廠學做定製手袋到東方沒市場,感情不順與事業挫折,太要強的母親不願透露給女兒,讓張愛玲產生了誤解,以為自己是母親的累贅。
母親總是這樣,一邊在付出愛,一邊又渾然不知地留下了傷害。
尤其是像黃逸梵這樣情緒化的女人,生氣時挑最傷人的話說,不經意間傷害了身邊最親的人,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然而,任何人不要讓你脫口而出的痛快,湮滅了你小心翼翼付出愛。
張愛玲4歲那年,母親因嫌棄父親墮落,以陪姑姑留學為藉口去了歐洲,在國外的幾年裡母親學會了英文、遊泳、滑雪……每每說起這些,張愛玲都心生嚮往,母親也希望將女兒打造成歐洲上流社會的淑女。
她這樣維護女兒,歸根是,對她的母親忽視她讀書的遺憾,及對男尊女卑思想的憎惡。
因此她很重視女兒的教育,在離婚協議上加了一項特別規定:小煐(張愛玲)的教育必須徵得她的同意,包括讀什麼書,上什麼學校。
長大後張愛玲問過母親,嫁父親緣由,母親只幽幽的說:「你外婆要強好面子,都說你父親家大就定了,反悔要遭人笑話,末時聲音一低『我們這代人是晚了』。」
後來張家玲從長輩的閒談中拼湊出,當年的母親是不太情願嫁父親的,說要讀書,外婆三天兩頭找母親哭訴,說舅舅氣她母親也氣她。
沒多讀書,成為真正的上流人士,早早嫁給不作為的父親,便成了母親的遺憾。
所以母親在培養女兒成西式上流淑女的道路上,扮演著盡心盡力的角色。
當說服不了守舊的父親堅持在家請私塾時,她便獨自領著張愛玲去朋友的黃氏小學校報了名,還給她挑了一位白俄鋼琴家做鋼琴老師。
當父親不同意她出國留學時,她則用她不優渥的財力,請上海租界的英國老師給女兒補課,在母女倆的共同努力下,張愛玲取得了倫敦大學入學通知書。
何為母愛,母愛就是,把兒女朝她自認為最好的地方帶。
然而世事無常,計劃不如變化來得快。
滿懷希望的留學夢,因歐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暫停,後來改入香港大學,後又因戰爭終未畢業,以至於後來在美國做翻譯工作時吃了「敲門磚」的虧。
天下母親都是,用盡全力不讓子女,踏足她曾摔過的坑;再走一遍她曾走過遺憾的路。
母親的希冀,張愛玲除沒考得母親期許的那張學位證書外,其它方面已遠遠超出了母親的期望。
因為年輕的不懂得,才有後來的內心虧欠。
看過一段形容母愛的話:「媽媽們都有個通病,只要你說了哪樣菜好吃,她們就頻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厭煩地埋怨了為止。其實她這輩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覺得好的,給你,都給你,愛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
母親愛子女,都易犯「不知所措」的癥結。
從張愛玲筆下的文字,不難發現母女間的那份愛是不知所措的。
「有兩次她領我出去穿過馬路的時候,偶爾拉住我的手,便覺得一種生疏的刺激感。」
「反正自己的事永遠是美麗高尚的,別人無論什麼事馬上壞的方面去。」
愛得不知所措,是一種對你的愛無處安放的情感,亦或是不知怎麼愛,實則是不理解。
年輕的張愛玲是不太懂母親的,一次不小心打破了母親的一個茶壺,花高價錢也要買相近的英國貨,來賠給母親。
「琵琶(張愛玲)打破了茶壺,沒敢告訴母親,怕又要聽兩車的話。」
然而知道事情原委後的姑姑卻淡淡的說:「不就一個茶壺,你二嬸不稀奇,至於你跑上幾條街。」
張愛玲在《小團圓》裡不止一次說過:「我知道二嬸(張愛玲母親)為我犧牲了很多,我將來一定要還錢給二嬸的。」
她總是,用自己那點「小九九」跟母親這樣暗自較勁,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認知去理解母親的一言一行。
可當她把一箱子錢遞到母親面前時,母親卻是又驚又愧,哭著說不要,張愛玲到底還是不理解一個母親的心思。
年輕時不懂得的愛是,彼此間小心翼翼、親密有距離、時常以自我為中心般計較到涇渭分明的境地。
可憐天下父母心,張愛玲不止一次說過:「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
未必如此,張愛玲終其一生沒做過母親,但她的《小團圓》裡說過:
「害怕生了孩子會對她不好,替她的母親報仇。」
張愛玲到底還是知道對母親有所虧欠的。
畢竟,母親晚年在倫敦病重時,希望女兒能去看她一趟,狀況窘迫的張愛玲,只隨即匯了一點錢及文字資料給母親。
幾天後,當她打開母親從英國寄來的箱子時,淚流滿面隨即大病一場,原來母親已病逝,箱子裡裝是,母親留給她的滿滿一箱子古董。
因一直對母親的不理解,因還沒來得及去和解,母親便走了,所以後來,才有「低徊愧人子」的眼淚。
面對母親的遺物,她與母親執拗多年的倔強,此刻已化作決堤的淚水肆意流淌,歉疚不已。
三毛說過:「父母子女間心靈上的隔離,是愛的方式不很有技巧而造成的。」
為人父母,對子女有技巧的去表達愛,是好父母必修課。
張愛玲對母親的訓斥一直耿耿於懷,以至於晚年給宋淇夫婦的信中還要說:「家長對孩子最好多誇獎少批評,這樣孩子容易建立自信。」
別讓我們不會表達的愛,成為對方的傷害。
母親對她的情感,在她的《天才夢》中母親告訴她:「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
這是母親愛女兒,愛到骨子裡的感言,與其看到你活在世上的不快樂,我寧願你從未來過。
她對母親的情感,從不理解到有虧欠的醒悟,從未來得及去和解到後來愧人子的眼淚。
她是愛母親的,所以在她的《愛恨錄》中,是將母親最終歸入自己愛的人。
畢竟,血濃於水的母女,能有多大的理由,不真心相愛呢!
願我們付出的每一份愛,都被溫柔以待。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