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記事起,在我村史家墳的南門,有二座石碑,碑下就是一隻巨大的贔屓,人們來到這裡,都要摸摸它,因為傳說贔屓是祛邪、避災、祈福、護宅的守護神。贔屓還經常出現在一些大型墳墓的周圍和廟宇裡。但是現在的我已到花甲之年才明白其原因。
贔屓(bìxì),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
傳說贔屓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屓治水的功跡,叫贔屓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屓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
還有一種說法是是贔屓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力大能負重。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屓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老龜馱石碑也只是它的外形像老龜,但老龜實際上是一種野獸,如果仔細觀察,它與烏龜並不完全相同,關於這種神獸有一些傳說,但它也只是一個傳說個人了解一下就好。龍的兒子之一叫『贔屓』,是力氣最強大的兒子,總是有很多能量使不完,根據傳說,『贔屓』還幫助大禹治理洪水, 大禹看『贔屓』的力氣太大了加上還想表彰『贔屓』的功績,就在『贔屓』的背上放了一塊大石碑讓『贔屓』馱著。
石碑非常沉重,『贔屓』活動受限,經過很長時間後它再也無法移動,這啟發人們,『贔屓』力大無窮只要『贔屓』馱著石碑,石碑永遠不會倒下,它的名字將永遠流傳。
人們後來在寺廟或其他建築物的某些地方放置了烏龜石碑(帶有經文或歷史成就的石碑)。這意味著世界將永遠不會倒下,世代會繼承這樣,通過其歷史遺產,烏龜雕像仍然是許多古老建築的景觀。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贔屓』喜歡搬著三山五嶽到處跑,引得自然環境變化的很極端,洪水肆虐,大禹發現後就請『贔屓』幫幫搬山治水,功成後大禹怕『贔屓』還會瞎折騰就找了一座小山刻上經文,還請了太白金星下了一道法術讓小山變得很重,最後請『贔屓』搬山,『贔屓』沒有搬起來就老老實實的呆在那裡了。正因為『贔屓』的這個特點現在有許多工程完工後都會立一座『贔屓』的石雕。
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傳說中,一說是,贔屓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另一個故事是陳宣帝年間,當時北方為北周,北周武帝滅佛時,齊地海曲慧聞禪師被迫從海上南下,遇到大風浪,船沉海底。這時有一隻神龜將慧聞等人駝到江寧(現在的南京)。
慧聞向神龜道謝時,神龜說:"師父不認識我了,我就是海曲(今日照)石樑溪放生池裡的老龜。這時慧聞才恍然大悟。原來慧聞在海曲曾買下石樑溪作為放生池。後來慧聞將這個故事講給陳宣帝聽,陳宣帝很感動,就下詔建報恩寺,並為此立碑。龜乃東海龍王第九子之一,名「贔屓」。
馱石碑的那個大龜也叫霸下,又名贔屓、龜趺、填下、龍龜。
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現比如在清朝,一品、二品的官員死後,可以在墳墓前建神道碑,記載該官員生前的事跡,馱著石碑的就是贔屓。今很多的建築物都會以龍、霸下等石雕為形象代表,不僅是此建築物的形象代言使者,而且還能更好更廣泛地傳承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歷史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