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到外邊,這條路是關鍵

2020-09-10 鄉愁如歌


1

從梁莊到鄉裡街上的路,不知修了多少次,但沒修多久就壞,一直這樣子。這條路成了過往行人的必談話題,也成了梁莊人的心病。

村上的二黑爺經常蹲在村口,邊吸菸邊看這條路。所以,路上的情況他最熟悉,誰家娶親經過,誰去街上買菜,誰的電瓶車在道上壞過...沒有人比他再清楚了。

而這條路也是他的心病。

2

又是一個周末的早上,二黑爺端著稀飯在村口吃飯。

村東頭老孫家的二妮騎著電瓶車,帶著孩子回來了。看到村口幾個人在,二妮停了下車,打了招呼,「二黑爺,吃飯哪!」

「二妮回來這麼早?」

「早啥,要是開車回來還快呢,這路不是不行嘛,只得開電瓶車。」

「也是。」二黑爺無奈地笑了下,「過段時間就再大修了,快了。」

「不指望啊,修了多少回了,修一回沒多久就壞。」二妮邊整理著電瓶車上的東西邊說。

「說不定這回就不壞了呢,快回去吧,你媽他們都等著哩。」二黑爺說。

「好,那你接著吃。」二妮騎上車走了。二黑爺接著吃飯,有幾個鄰居也端著碗出來了。

3

「剛才是東頭二妮回來了?」鄰居士鵬邊走邊說,「二妮是真孝順,過個周末就回來看看她爸媽。」

「是啊,這妮顧家。」二黑爺說,「要是咱這路好點,回來就更方便了。」

「這路會能修好?錢都叫包工頭弄走了,豆腐渣工程。」士鵬說著就來氣了,「瞅瞅那鱉孫們吃的那個胖勁,就知道沒少刮油水。」

「哈哈,看你說的,胖不胖跟這多少關係,你沒瞅瞅來來往往多少大拖拉機,不壓壞路才怪。」另一個鄰居,也是士鵬的本家兄弟士多說。

「隔幾天都有幾個大車從這過,車上裝裡跟小山似的。」二黑爺接著說。

「咱農村人,不讓過個大車,不讓裝點貨也不行啊。」士鵬接的很快。

「一個大車貼上幾十個小車的份量了,那路能經得住?」士多頂了起來,「反正吧,這事,路不修是真不中,但是修的差了也不行,經常修也不是事,誰有那麼多錢。」

「可不是嘛,靠著幾個在外的人弄點回來修也不是長法,這事不好整。」二黑爺說,「不過,老輩都說,路通了,風水才活,沒有路,咱來生路呢,路還是得有,咱這莊比別的算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這樣的討論,不知道說過多少次。

4

其實,能這樣壞了再修的莊並不多,很多莊修了一兩次之後就不再修了,梁莊算好的,起碼人們還沒有麻木,還在想著這個事。

這幾年,村村通修了不少路,很多沒有人脈、錢脈資源的村也通了路,起碼有了一條主幹道可以不踩泥巴,總算解決了水泥路「從無到有」的問題,期待著未來能解決「從有到優」的問題。(鄉愁如歌)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他騎車回家換了三條路,都被同一條蟒蛇攔住了去路
    我從小農村長大,農村生活,給我鑄就了不少色彩斑斕的夢。當然,農村的風俗傳說,也滿足了我少時的好奇心。接下來,為大家講的就是當時的一個短暫的「風俗」的來由。劉師傅騎著自己新買的自行車,每天大早出門,很晚才回家,畢竟20來公裡路呢。就這樣,幹到了第四天快中午的時候,做家具的活完工了。東家因看到劉師傅幫打的家具,既好看又細緻,除把劉師傅的工錢給了,還特地要劉師傅留下吃中午以表感謝。可劉師傅怎麼也不肯,說「這都是應該的,不要客氣了,趁天色還早,我還得趕緊往回走」。劉師傅收拾好自己的工具,就往回走了。
  • 你再不能走這條路了
    關鍵是男人也太朽頭了。大凡能提得起放得下,那有兩個女人爭高低的道理。女人當家,就這麼一回事。兩輩人了,是墳脈,祖傳。是嗎?兒子劉能,也二十一二了,到成家的時候了。父母和弟弟鬧的時候,他在做旁觀者。父母分開搬出來後,他內心也有人子的一面,覺得臉上不光彩,但在老婆的淫威下,他只是於心不忍,卻無動於衷。就這樣過著,日子還算舒心。可是,兒子劉能結婚後,不到半年,劉能媽漸漸覺得這個兒媳不怎麼樣。很多事情,她說這麼幹,人家偏偏那麼幹。
  • 走向成功的三條路,你走哪條?
    前面有一座高山,上山的路有三條,有一位年輕人往四周看了看,在山腳有一處亭子,亭子裡有一位賣茶水的老人。 年輕人就來到老人面前,很有禮貌地鞠了一躬,然後問道:「老大爺,我們要上山去,該走哪條路才近呢?」 老人緩緩地抬起右手,伸出三個指頭,反問道:「左、中、右三條路,你想走哪一條?」 年輕人想了想,回答說:「左邊。」 「左邊的路坎坷不平!」老人說完,閉上了眼睛。 年輕人二話沒說,走了。
  • 小說:背著村花走路,這條路有點短
    「這路實在是太慢走了,要不然芸兒我背著你走吧。」我眼睛一轉,心裡突然之間生出來了一個主意。「這…這合適嗎?」她舔了舔唇瓣,有些羞澀。這在農村裡可是特別的不合適,要是被別人看到了那恐怕許芸兒的名聲就不好了。「沒關係,現在天已經晚了,也沒有人看到。」說著我就在她的面前蹲了下來。
  • 鄉村故事一:細雨相伴入農村
    這個春天對夏石玉來說更應該是從頭開始,因為他要去大樹村任第一書記,細細算來,他參加工作五年,在機關工作五年,雖然時常也會下村下鄉調研,但畢竟那是第三者的身份接觸農村、了解百姓,想想自己馬上變為基層農村的一份子可謂是百感交集,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可以實現在農村幹實事、辦實事的夙願,擔憂的是沒有一點農村工作經驗的他不知如何開始。
  • 竹岐這5條鄉村道路即將竣工通車
    日前,記者獲悉今年閩侯縣竹岐鄉對轄區內的5條鄉村道路進行提升改造預計將在明年竹岐鄉:推進路網建設 打通農村幸福路▲(羅洋大溪至車坑路口公路改建工程施工現場)  10月27日,記者在該工程羅洋施工段現場看到,鉤機、運輸車配合作業,整條道路改造提升已完成大半
  • 故事:農村老故事,郭先生遇見的稀罕事兒
    聽商丘郭先生講,他年輕時農村還沒有實行大包幹,他們公社在筒子河一帶有一百多畝良田是由郭先生的那個村子來耕種的。說是有一年春天,郭先生負責夜間灌溉冬麥。當時已經是三更天了,麥子才剛灌溉了三分之二。那晚和郭先生一起的還有路先生和李先生兩位鄉親。說是正在灌溉的關鍵時候,郭先生拿著鐵鍬和手電筒打算去田壟間看看有沒有什麼地方跑水。
  • 父母欠6000萬貸款後逃跑,女兒無計可施走上這條路,令人揪心
    父母欠6000萬貸款後逃跑,女兒無計可施走上這條路,令人揪心正文: 轉過頭看著像是鵪鶉般躲在角落的夏父夏母,夏綿緊抿著唇,站起了身。 當初夏父為了救夏家,欠下6000萬巨額貸款後無力償還,只好逃跑,天天躲在這不見人,她也是無計可施才走上進娛樂圈這條路的,可這條路也走得令人揪心…… 眼前這些人,就是貸款公司來催債的。
  • 假如你在一條路上碰壁,就要試試另一條路
    有一個父親要到野豬嶺去狩獵,先讓三個兒子分頭探路。 老大乘馬走了三天,翻過三座大山,來到一望無際的草地,得知還要過澤……便打馬回府。 老二走了四天,穿過一片沼澤後,被一座大山擋了回去。 又過了一天,老三風塵僕僕回來了,興奮地報告父親,到野豬嶺只需五天的路。 父親滿意地笑了:「孩子,你說得對,其實我早就去過!」
  • 當你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時,我勸你選最難走的那條路
    就再這時,她得知首付也可以分期,這再次燃起了她買房的希望。家人依然反對,不希望她壓上全部身家,去買一個看不上並不是剛需的房子,更何況,後續的房款,也只能現掙現還,對於離異帶娃的小小來說,實在是太難了。可是,這次,小小仍舊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分期付首付,如願買到了新房,給了自己和女兒一個真正屬於她們的家。
  • 一個和路有關的故事
    那是小雲記憶裡的路。回不去的路,迷失的路。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魯迅先生《故鄉》中一句經典的話。仔細一想,的確,如果開闢了一條好路,卻無人在上行走,便會雜草叢生。時間一久,也就不叫路了。小雲家的老屋旁,左一小路,右一大路。相同的是,他們都是農村普遍的路。
  • 農村夜遇-深夜謎團
    特別是小孩子,可能是嫌聽不懂普通話(廣東農村嘛,講粵語和廣東地方土話的多),又不是打仗的電影,新鮮感過後就逐漸回去了。爺爺奶奶早就回去了,走的時候我還讓他們拿我的小凳子回去,因為有個小夥伴拿的凳子是條小長凳,我和他聊天時就坐一起。後來堂叔也回家了,堂叔走後不久姑姑也催我回去,但我玩心重,還在跟沒走的小夥伴聊著天,就說等會再回去。姑姑就說你等會自己回來吧,我回去洗澡啦。
  • 進入魔鬼城必須先經過死亡公路,經過這條路的人都已經人間蒸發
    戎飛不急不緩地說道:「那是因為這條公路上經常會發生許多古怪的事情!」古怪的事情?!我看戎飛一臉嚴肅的樣子不像是在開玩笑,於是支起耳朵凝神傾聽。「以前是沒有這條公路的,最近幾年才修建了這條公路,據說在修建這條公路的時候,就發生了不少的怪事兒。當年總共有五支工程隊在這裡修路,五支工程隊同時動工,每支工程隊的任務是一百公裡。
  • 農村故事,母親小時候要飯的路,現在她提起時總是讓我熱淚盈眶!
    我騎著摩託車載著母親從二級公路上駛過,母親用手指著山脊上的那條老路,說起了當年的故事。母親那時因為年紀小,從家裡到縣城要步行50多公裡的山路,所以她經常掉隊,好幾次還差點迷路。母親從家裡帶著兩隻半大的雞,在縣城的富裕人家裡,最多也就能換2升米。因為路途遠,這一來一回母親就要走上兩天多的時間。那時母親有一雙大舅穿過後給她的布鞋,因為大舅長大後不在合腳,就把它給了母親,那是母親唯一一雙拿的出手的,能穿著進城的鞋。
  • 小時候農村經歷的「怪」事情,至今搞不明白
    曾經的馬拉車我農村老家有條大河,通那時候農村的農活、運輸等靠的是牲口拉大車,每家每戶都養了牲口,有騾子、驢子、馬,養牛的比較少。家養的的牲口是很溫順的,也通人性,孩子們七八歲就可以趕大車了,父輩們也不溺愛,認為男孩子就應該這樣。農閒時候孩子們也會拉著自家的牲口去到河灘上賽馬、賽驢、塞騾子,摔得鼻青臉腫屁股疼的大有人在,回家還得被父輩們修理一頓。攔河大壩上修了一條四五米寬的土路,是我們那裡主要的幹道。
  • 農村狩獵往事(二)
    四眼是地道的農村土狗,也就是現在赫赫有名的中華田園犬。但在當時的農村,它稀鬆平常,唯一的優點是懂事、聽話。我父親打獵從來不帶狗,但自從允許我跟班之後,也就默認我帶四眼一道去打獵。但前提是我必須約束狗遠一點跟在他的身後。
  • 農村女子不會生育,被掃地出門,3年後帶10萬塊錢歸來
    農村女子不會生育,被掃地出門,十年後帶10萬塊錢歸來 堂姐是農村出身的女孩,雖然也是90後,但在農村,經濟、教育、醫療等等都要落後很多。 最後他弟弟也不讀書了,這回倒不是父母不讓他讀,而是他自己不讀的。 不讀書之後,堂姐就在家務農,大部分的活計,是用一種特製的刀子,劃開松樹皮,割松香,在山裡收集松香拿去賣的。 隨著經濟發展,割松香確實讓堂姐等家庭,好過了不少。
  • 表弟的這場婚姻危機
    現在農村車多了,在自己家門口開個洗車店,整天不閒著,一年到頭也不少掙。表弟有一個兒子兩個閨女,兒子是老大,因為家境好,說媒的也不少,所以十八 歲就把婚事定下了。前年春節剛過,就把兒子的婚事給辦了。表弟四十來歲就娶兒媳婦當老公公了,要說這日子是吃著甘蔗上樓梯,步步高節節甜,可往往事情過頭會樂極生悲,表弟的兒子輟學早,沒啥文化,為了讓兒子繼續上學,表弟把棍子打折幾根,無論咋打,孩子就是不上學。結婚時才二十歲,小孩子家對人生大道理不懂,小倆口蜜月一過,就經常生氣拌嘴,兒媳婦不是回娘家就是離家出走,表弟和表弟媳經常到女方家裡賠不是,接兒媳婦。吵來鬧去不到一年就離婚了。
  • 癌症病房裡一位得肺癌的農村老大娘好可憐
    她正在打電話,是一位七十左右的大娘,電話那頭是個女性,聽起來像她的妹妹,大概意思就是圍繞一件事,大娘覺得自己這麼大歲數了,得了這病,不治了,聽說要很多錢,不想拖累兒女。妹妹不幹,勸她治療。大娘一邊抹眼淚,一邊就是重複一句話,得了這病,不治了,這麼大歲數了,不治了,兒子還欠著外邊那麼多少錢呢。不管那邊說啥,她就是重複這一句話。然後就是不停的抹眼淚。
  • 回家的路上車拋錨了,抽了一根煙,車竟然可以發動了!
    我在鄉下那年和表哥經歷的故事,我家城裡的,我也經常回農村,因為我爺爺奶奶在那裡。有一年夏天,晚上的時候,我表哥叫我去和他到縣城拿羊蹄子,當時我們都喜歡吃羊蹄,尤其是麻辣羊蹄想起就流口水,去縣城有兩條路,路程都一樣,但村裡人很少走北邊的那條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北邊有很多路邊墳的緣故,總之都是走這條中間的路,表哥騎著摩託車帶著我就出發了,去了縣城拿了羊蹄,我表哥又和幾個同學吃了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