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飛越瘋人院》:細說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魅力所在

2020-09-05 旭哥聊情感

我是說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沒有勇氣走出這裡,你們以為你們是瘋子嗎?你們不是。你們跟街上的混蛋沒有什麼兩樣,就是這樣。— —《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內容改編自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影片於1975年11月在美國正式上映,並於次年獲得了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從這裡我們不難發現這部影片本身蘊藏的的價值。不僅如此,影片一經播出就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喜愛,該片筆者也看過不下三遍。

影片講述的故事也並不複雜,主人公邁克墨菲原本在監獄裡面強制勞動,監獄裡面的重複生活非常枯燥無味,為了逃避這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主人公邁克墨菲選擇了用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那就是裝精神病藉此進入精神病院。正是在這種想法的助推下,邁克墨菲順利進入了精神病院,原本以為生活從此可以發生改變,然而他並未找到所謂的自由。

毋庸置疑,作為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影視作品,影片本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巧妙結合,這也是影片本身的魅力所在。與此同時,影片本身帶有非常強烈的階級觀,進而給我們展示了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部影片本身的色調是灰暗沉重的,但裡面包含的自由元素卻又蘊藏著希望。

這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到底魅力何在呢?實際上,《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包含著一種理想主義色彩,正如片名中的「瘋人院」這原本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精神病人飛越瘋人院卻只是為了尋找自由和遠方。

影片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主人公突破束縛飛越瘋人院行為符合人們對自由的嚮往

「身體可以被禁錮,但自由的信念會永遠傳遞。」

這是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的一句經典臺詞,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體驗,還能夠於細微之處給人們些許啟發和思考,進而結合現實尋找精神的寄託。

眾所周知,20世紀7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熱潮,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影片《飛越瘋人院》才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大多數觀眾對影視作品都是非常挑剔的,如果僅僅只是滿足觀眾視覺上的體驗,不能給予觀眾認同感和歸屬感,那麼也就很難調動大家的情緒,喜愛程度也就會大打折扣。

最開始看《飛越瘋人院》的時候,我還不知道精神病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那時候在我看來,這些瘋子和正常人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可能是當時年少閱歷尚淺的緣故,後面再度觀看影片的時候,我才發現所謂瘋子也有正常的一面,同時所謂的正常人內心也隱藏著瘋子的特徵,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繫。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影片中的主人公邁克墨菲也就成為了特定時代的符號象徵。仔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美國人民極度渴望追求思想解放,簡而言之,這也是一種尋求自由的表現。邁克墨菲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對自由的追求,這正是當時美國人想要得到的,人們從機械性的工作中脫身而出,精神層次的滿足和對自由的追求,使得人們打破了思想的束縛。

正如金斯伯格所說:「自由只存在於束縛之中,沒有堤岸,哪來江河。」

何為自由?何為束縛?相信每個人對自由和束縛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影片中的主人公邁克墨菲對自由的探索過程也值得我們深究,不難發現,他原本有三次機會可以逃出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放棄了這些機會。

那麼看到這裡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邁克墨菲為什麼選擇了放棄逃脫的機會?瘋人院裡的精神病人到底能否擺脫人們的固定標籤?

首先,主人公邁克墨菲放棄了逃脫的機會也是情理之中,精神病院這個特殊的圈子之類,規則束縛之下自由也就成為了一種嚮往。對於主人公而言,原本以為逃離監獄生活就能夠收穫自由,沒想到瘋人院並不能給他真正的自由,和監獄裡面的規則不同的是,精神病院裡的這種規則是相對隱秘也是難以打破的。

其次,精神病院裡雖然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但是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把對方當成瘋子,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只有精神病院裡面的人才會真正的尊重彼此,如果衝破了這種精神病院的牢籠,那麼逃出去未必就能受到外界同樣的尊重。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邁克墨菲為什麼不會跑出去的原因了吧!

最後,影片中的主人公麥克墨菲沒有給精神病院裡面的人貼標籤,雖然外界認為他們是精神病人,也就是人們理解的精神不正常的瘋子,但在主人公看來,他們只是有一些瘋狂的想法而已,這想法暫時沒有獲得大家的認同罷了。精神病院裡面的管理者選擇了運用強制的手段讓大家屈服,相比之下,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心給予了精神病人最大的尊重。

主人公對自由的期待如潮水般湧動,希望的破滅也暗示了小人物最終的悲劇緣由

塔西佗說:」追求自由是人至高無尚的心向。」

《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中主人公對自由的期待如潮水般湧動,實際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的自由,尤其是對精神病人這種特定的群體而言,所謂的自由只是另一種束縛。

影片中的故事情節設計非常的巧妙,人物的設計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現實生活中,我們理解的精神病人智商和思維都是比正常人差很多的,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和智商比常人差,所以人們才會賦予精神病人的稱號。仔細觀察一下影片中的故事情節,裡面所謂的精神病人不僅邏輯清晰,同時每個人都具備一些特殊的才能,甚至還有人精通三門外國語言。

如果這就是所謂精神病人的標準,那正常人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呢?所謂的真假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標準,正常人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式也可以變成精神病人,精神病人通過治療也可以變成所謂的正常人。影片中的主人公用盡了所有方法讓大家相信他就是正常人,然而,醫生和護士又怎麼會相信精神病人的話,否認自己沒有精神病這就是精神病的特徵。

《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向我們展示了小人物追求自由的過程,同時主人公從正常人變成了一個不會思考的精神病人,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象徵著自由被剝奪後人物的狀態,也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小人物悲劇的緣由。

影片於細微之處向我們揭露了自由的含義,所謂自由也正是敢於突破自我的束縛

正如歌德所說的那樣:「凡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

《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於細微之處向我們揭露了自由的含義,所謂自由也正是敢於突破自我的束縛,如果沉浸在黑暗之中無盡等待,那麼希望火焰也就會逐漸熄滅。影片中的主人公追尋自由的過程是坎坷的,精神病院裡的人們和外面的世界隔著一道鴻溝,但這並不代表著裡面的人就是所謂的精神病人。

影片中的主人公並不是瘋子也不是所謂的精神病人,要知道你被關進了精神病院,那麼又該如何向大家證明你沒有精神病呢?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對於精神病院裡面的人來說,沒有誰會承認自己就是精神病人,所以只要你被關進了精神病院,那麼你就是真正的精神病人。

與此同時,影片中的精神病人都有自己特定的需求,這種需求在外界很難得到滿足,護士是精神病院的權威人物,她可以對精神病人實施各種懲罰,與之相對的是,影片中的精神病人就成了弱勢的一方。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影片中的護士和病人說話時非常溫柔,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精神控制,通過利用精神病人渴望尊重的需要,從而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給我們詮釋了何為真正的自由,如果外面的自由是虛假又讓人壓抑的,那麼還不如直接待在精神病院裡,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主人公選擇了呆在瘋人院的原因。影片的魅力之處就在於它的情節設計和隱喻含義,通過製造強烈的衝擊,從而給觀眾一絲遐想的空間,引人入勝同時又能增強代入感。

寫在最後

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要為之付出代價,《飛越瘋人院》裡面的主人公一生都在追尋自由,雖然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主人公的生命還是結束在了瘋人院裡面,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最終還是成功的突破了外界的束縛。

優秀的影片肯定有它的獨到之處,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作品也值得我們用心去觀賞,當然,理想和現實巧妙結合這樣才切合實際,想要更好的生活還是要回歸到現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飛越瘋人院》更像是一種自由象徵。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
    同名電影榮獲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奧斯卡歷史上只有三部電影獲此殊榮)。《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作者:[美]肯·可西譯者:胡紅1959年到史丹福大學攻讀寫作學位,自願參加了政府在一所醫院的毒品實驗項目,1963年基於這一體驗出版了長篇小說《飛越瘋人院》而一舉成名,改編電影榮獲奧斯卡五項大獎。他還在好萊塢影片中出演過次要角色。1990年任教於俄勒岡大學,直至去世。他被稱為嬉皮時代的催生者和見證人,一位嚴肅的小說家,可以同菲力普·羅思和約瑟夫·海勒相提並論。
  • 精彩好戲——飛越瘋人院!大家期待的話劇安排了!
    2020.8.25 周二 19:30話劇《飛越瘋人院》演出票價:敬請期待演出地點:濟寧大劇院即 將 開 票 !At least,I did that.至少,我試過了 △電影版《飛越瘋人院》「我試過了,至少,我試過了。」
  • 戲劇演出行業在復甦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啟動巡演
    記者近日獲悉,話劇《飛越瘋人院》劇組在嚴格完成自行隔離十四天後,已於7月21日開啟為期三個月的2020年全國30城巡演計劃。話劇《飛越瘋人院》海報。光緯戲劇供圖話劇版《飛越瘋人院》改編自肯·克西的同名小說,自1963年改編話劇搬上百老匯舞臺,便成為經典。
  • 《肖申克的救贖》|奧斯卡無緣的它憑什麼是豆瓣電影TOP250第一?
    《肖申克的救贖》在豆瓣評分是9.7分,是豆瓣電影TOP250中的第一名,但其實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奧斯卡評選中確實顆粒無收的,但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5)中最大的贏家卻是同樣讓人覺得勵志的電影《阿甘正傳》。
  • 淺析評分高達9.1的《飛越瘋人院》中,所潛藏的人性弱點
    在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的小說《飛越瘋人院》中,就提到了腦額葉切除術,反映了精神病院濫用職權對病人進行電療及前額葉切除手術的問題。這本小說讓肯·克西一舉成名。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1975年更是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這五項大獎,是截止目前為止,奧斯卡獎歷史上僅有的三部獲得「大滿貫」的電影之一。
  • 《飛越瘋人院》:人生的飛躍,是自由的放歌
    這兩個瘋狂的年代,一個,屬於《狂人日記》;一個,來自《飛躍瘋人院》。於我而言,比起狂人,我更喜歡《飛躍瘋人院》中那個放蕩不羈,罄竹難書的惡棍——邁克 墨菲。而在影片中,自由的化身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混球——邁克 墨菲。
  • 從敘事、鏡頭、視聽、主題4方面解讀電影《發條橙》獨特的魅力
    《發條橙》是電影界的鬼才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第9部作品。改編於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發條橙》。影片在1971年上映,被紐約影評人協會評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拿下了4項奧斯卡提名,卻在英國被禁播30年。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5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
  • 從三個層面解讀歷史愛情片《奧斯卡與露辛達》的獨特文化內核
    該影片豆瓣評分7.3分,1997年上映,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最佳攝影和最佳配樂提名,被《Times》雜誌評為當年十佳影片。 電影劇情不複雜,主要講述的是19世紀英格蘭,傳教士奧斯卡懷著理想,去往澳洲開展事業,想讓更多人承蒙主恩賜。露辛達是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她擁有美好夢想和純潔心靈,繼承家業後,決定將女權主義精神發揚光大。
  • 重溫《阿甘正傳》,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在1994年獲得奧斯卡大獎?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雨說影視,今天繼續給大家推薦豆瓣排名第三的經典之作《阿甘正傳》。這部影片是羅伯特·澤米吉斯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長篇小說,於1994年在美國上映,獲得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
  • 這十五部電影 | 看了就入迷的經典兒童小說改編影片
    1小王子豆瓣評分:8.0,這部影片並不是單純的人與動物的電影,而是借著和狗狗的10個約定道出人生的主題:陪伴,愛,真心與離別。6老人與海豆瓣:8.9以流暢的美感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聖彼得堡國際電影節等各大獎項。
  • 這部懸疑片,我覺得更應該是對「戀童癖」的吶喊
    而這三部曲的首曲《龍紋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得北區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4月初,其簡體中文版在內地上市。著名導演大衛·芬奇也翻拍了《龍紋身的女孩》。所以,新新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大衛·芬奇所翻拍的這部電影。
  • 漫談《班傑明巴頓奇事》故事內容、敘事手法的魅力所在及現實思考
    ----馬克·吐溫」前言:《班傑明·巴頓奇事》這部電影是一部充滿童話色彩卻又富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典之作。導演大衛·芬奇巧妙地以班傑明和黛西的愛情作為主線,他逆生長她正生長,一次次地相逢錯過,譜寫出他們註定不一樣的愛情。
  • 豆瓣9.1,太難受了,我喜歡你,卻說不出口
    1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我有能力卻沒有得到重用;我有雄心壯志卻不能夠實現;我有喜歡的人卻不敢說出口。是的,世界上總是有那麼多無可奈何的事情。而這部豆瓣9.1的電影《沉靜如海》正是講述了我有喜歡的人卻不能說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