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根據印度作家維卡斯·史瓦盧的長篇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來自貧民窟的賈馬爾為了找到失蹤的女友拉提卡,報名參加熱門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
這部影片是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執導的小成本電影,上映後,反響極大,獲得豆瓣評分8.6,也是自1993年《辛德勒的名單》之後的又一部囊括奧斯卡、金球獎、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作的影片。
看完影片後,我想到了託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寫的: 「他們的每項行動,雖然看起來都是自由意志,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都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全然受到之前歷史的束縛」。每一個當下都是由過去每一個細小事件的疊加塑造而成的,走過的路在未來發揮出多少積極作用,都由我們自己所決定,我們的過往,塑造了我們的今天與未來。
豆瓣截圖
18歲的賈馬爾是一個在印度的貧民窟出生並長大的孤兒,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他,在一家餐廳做著端水送茶的工作,為了找到失蹤的女友拉提卡,報名參加熱門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因為這是女友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在答題的過程中,他答對了許多醫生、律師等高知分子都無法答對的問題,因而在回答最後一道題前,被人揭發有作弊嫌疑,遭到警方的質疑與拷問。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賈馬爾奈地向警察講述了他知道答案的原因,原來他的每一個答案都與他在貧民窟童年的生活息息相關。警察相信他的解釋後將其送回節目現場,最終,答對所有題目的賈馬爾獲得了二千萬盧布的獎金,並在眾人的羨慕與歡呼聲中與拉提卡在車站重逢。
很多人看到賈馬爾在收穫金錢與愛情的時候會心生羨慕,覺得他的運氣非常好,也會為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命中注定所感染,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單純的幸運不存在的,所謂運氣,也是努力後得到的結果。本文,我將從賈馬爾的人生經歷來解讀賈馬爾的逆襲之路,並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影片敘述分析,談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認為人的心態分為兩種: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指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培養的,認為通過努力與奉獻,人的的能力會得到提升。
所以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或讓自己更好的發展,這一類人會抓住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去學習、努力。賈馬爾就是這樣一善於抓住每一個機會的人。
賈馬爾出生在印度的貧民窟。縱觀整個故事框架,你會發現,貧民窟困苦複雜的生活環境貫穿電影的始終。因為貧窮,賈馬爾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儘管如此,賈馬爾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與命運抗爭的機會,從賈馬爾不顧一切地追要自己偶像的籤名開始,我們可以發現,努力、相信,永不言棄這三個詞貫穿了賈馬爾整個人生。
影片一開始,印度著名影星阿米達·巴徹來到印度貧民窟的消息傳來,也許出於對賈馬爾讓自己損失了一次賺錢機會的報復,哥哥薩利姆用凳子把廁所門擋住,賈馬爾沒有辦法從廁所出去。為了得到自己偶像的親筆籤名,賈馬爾毫不猶豫的跳進了糞坑。
從糞坑裡走出的他,興奮地跑到偶像身邊,在眾人嘲笑不解又萬分羨慕的目光中得到了偶像的親筆籤名,興奮地享受著自己努力得到籤名的快樂。賈馬爾身處底層卻依然熱愛生活,導演通過鏡頭傳遞出小人物身上的樂觀和豁達,這種人生態度是大多數人所缺少的。
母親過世後,他與哥哥來到了泰姬陵,一開始他和哥哥一樣靠偷賣鞋子過生活,但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作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泰姬陵每日來往許多的遊客,在哥哥靠著偷來的錢混吃度日的時候,他努力的學習並記住導遊的臺詞,終於有一天,兩個遊客將他當成了導遊,憑藉著自己日常生活中學習到的導遊詞,加上自己的生動的演繹,賈馬爾開發了賺錢新技能。
但是他並有因此滿足,畢竟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導遊,一旦東窗事發,他是沒有辦法與那些導遊抗爭的,為了更好的賺到更多的錢,賈馬爾開始不停的琢磨,他找到了,他沒有在守在泰姬陵旁與那些真正的導遊搶奪生意,而是根據遊客的訴求,開發了新的旅遊產品:真實的印度之旅。
他把一對美國夫婦帶到了印度最大的露天手工洗衣廠—亞穆納河。亞穆納河的兩邊都是貧民窟,治安非常差,他們剛到那兒沒多久,他的哥哥就拉著一群小孩子拆了他們的車,偷走了輪子與行李。憤怒的司機認為賈馬爾與那群孩子是一夥的,將他一拳打倒在地。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會認為賈馬爾會非常憤怒,因為這件事完全與他無關。可是他沒有,他望著美國夫婦說:
你們想看真實的印度,這下你們見到啦。
貧民窟、河水洗衣服、眾目睽睽之下被拆了車子、偷行李、當街打小孩這些都是最真實的印度。他的順勢而為為他賺取了100美金,這對於他來說無異於一筆巨款。
賈馬爾一直生活在印度最底層的社會中,即便如此,賈馬爾也從未放棄過努力與學習。這種學習不是指在學堂中,而是通過觀察身邊人的言行,處處留心各種細節,學習謀生的技能、專業,比如學習導遊給人講解印度,在酒店中做服務員,依靠自己的雙手,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學習,去吸收所接觸到的一切信息:母親因宗教衝突死去,他知道了羅摩神手中的弓和箭,差點兒被黑幫弄瞎眼睛,他知道了罕見歌曲的的歌手是誰,被哥哥用手槍頂住腦袋,知道了左輪手槍的發明者,做茶水工時,記住老師說的話,知道了劍橋廣場在哪裡。
正是因為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他才可以坐在舞臺上準確無誤的說出所有答案,這些答案以及背後的來源不僅僅是他悲慘童年的見證,也是他能夠實現人生逆襲的最大助力。他用這些經歷向世人證明,只要努力,再不切實際的夢想都有可能實現,再悲慘的人生都能改變。
心理復原力就是指當個體面對逆境困難、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能自我調適精神力和心理狀態的能力。
Facebook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在書中說:
「復原力源於因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存在而引發的感恩,也源於在挫敗中學習到的經驗;它既來自對於悲傷的解析,也來自於對悲傷的接納。有時,你的復原力比你想像的弱一些,有時又會強一些。我想讓你明白,當生活扯你後腿的時候,你有能力觸底反彈、浮出水面、重新呼吸。」
在宗教暴亂中,賈馬爾與哥哥薩利姆親眼目睹了母親的死亡,如果一開始兩個人慌不擇路的逃跑是因為對母親驟然離世的恐懼,那麼當兄弟兩人在躲過宗教暴亂後,呈現出的反應則證明賈馬爾是一個具有強大復原力的人。
暴亂結束後,賈馬爾與哥哥在一個空曠的過道中躲雨,面對同樣陷入困境的拉提卡,哥哥薩利姆認為拉提卡會招來警察,給他們帶來麻煩,所以他不但拒絕了賈馬爾想要幫助她的提議,還要趕走她。在哥哥的強勢下,賈馬爾轉過身,在過道中睡下了。
半夜,賈馬爾夢到了母親被打死的畫面,在噩夢驚醒,見到了還在雨中蹲著的拉提卡,這一次,他沒有再猶豫,他向拉提卡伸出了援手。當了解到拉提卡和他一樣失去了父母,是一個孤兒,他沒有說安慰的話,只是向她介紹了自己與哥哥,並邀請她成為第三個火槍手。至此,賈馬爾徹底接受了母親離世的事實,準備開始新的生活。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在賈馬爾從噩夢中驚醒時,我們可以看到薩利姆驚恐的雙眼,顯然薩利姆根本就沒有入睡。賈馬爾的噩夢其實也是薩利姆的噩夢。但不同的是,賈馬爾接受了母親的死亡,並在向拉提卡伸出援手後於雨聲中再一次安然入睡,但薩利姆顯然沒有,他依舊沉浸於母親被打死的場景中。瞪著大大的雙眼,露出驚恐而又不解的眼神,久久不能入睡。
縱觀賈馬爾的成長經歷,無論是賣籤名,當街被打,甚至與女朋友失聯,每當賈馬爾離所謂的成功更進一步時,他的哥哥:薩利姆,總會給他當頭一棒,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讓他重新墜入「深淵」,可是,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不幸與挫折,賈馬爾從不抱怨,他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但又努力的與命運抗爭。
在失去母親的同一天,不顧哥哥反對,救了同樣是孤兒的拉提卡;深陷黑幫,朝不保夕時,做著成為專業歌手,帶著哥哥與拉提卡過上好日子的夢想;逃離黑幫後,認真工作,努力尋找失去聯絡的拉提卡,即便自己的生存艱難,即便人海茫茫,即使哥哥一直在打擊,從不放棄。
現代社會充滿了競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面對人生的各種挫折和失敗,很多人會喪失信心和自我價值感,有人變得情緒失控,有人顯得憂鬱沮喪,甚至還有人會有精神失常的情況。因此,我們更加需要像賈馬爾一樣具備心理復原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積極健康的向上生活。
賈馬爾的人生是虛構的,但是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實在的,通過賈馬爾的人生經歷,我想談一談我從賈馬爾身上學到的,以及影片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與思考。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或許不能像賈馬爾一樣獲得高達千萬的獎金,但我們同樣可以借鑑賈馬爾的經驗,實現自我人生的逆襲。
①接受生活的百般磨難,永不言棄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本質後卻依然熱愛它。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知道哪天就會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比如賈馬爾母親的意外死亡。為了生存,賈馬爾睡過馬路邊,吃過垃圾堆,為了保住雙眼,得罪黑幫,不得不在逃亡中度日。 一次次被自己唯一的親人背叛,與心愛的拉提卡失去聯絡,可即便遭遇這麼多磨難,賈馬爾也從不曾放棄希望,他始終在角落中默默的堅持著,努力著。
真正讓他實現從貧民窟到百萬富翁逆襲的原因並不是所謂的命中注定,而是他身處逆境,卻依舊滿懷希望與憧憬,並為之不斷努力與堅持的心。
Facebook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面對丈夫的意外離世,逐漸從陰霾中走出來,她在伯克利畢業典禮演講時這樣說道:
「那些承載著苦難的時光,那些從根本上挑戰你每一份堅持的日子,將最終決定你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那些突如其來,接受命運中各種不確定因素帶給我們的壓力與磨難,在逆境中不斷地錘鍊自己,塑造一顆強大的內心,對於提高我們的心理復原力會有很大的幫助。要知道,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
謝麗爾·桑德伯格
②認清目標,堅持下去
讓賈馬爾最終贏得千萬盧比的最後一道問題,是蒙對的,雖然他從小知道三個火槍手, 但是因為沒有讀過原著,所以賈馬爾並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是在那一刻,答對與否,在賈馬爾心中根本就不重要。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那兩千萬盧布,而是拉提卡。從小到大,他的夢想也只是和拉提卡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為了這個目標,他放棄了找到的穩定工作,回到了他與拉提卡分別的地方,貧民窟,重新開始。為了找到拉提卡,他參加了拉提卡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他忍受著主持人對他的嘲諷,陷害,忍受著警察對他不公的指控與毆打,冒著再次一無所有的風險,只為了讓拉提卡看見電視上的自己,讓自己找到他。
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有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與阻礙,我們會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失望,但是這些都沒關係,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不放棄,做到 「得意淡然 、 失意坦然」 , 總有一天,我們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③培養成長型思維
世界是動態的,而生活中遇到種種境況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要用成長型思維和發展心態來看待問題,避免非黑即白的絕對化的思維。
通常來說,復原力強的人普遍都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通過努力與奉獻,人的的能力會得到提升。反之,沒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不變的 。
比如,同樣是面對考試失敗,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自我檢討,從學習習慣、上課的專心程度以到各種能夠提升成績的其他可控因素。但是不具備這種模式的的人會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反正智商已經不會改變,所以也沒有必要努力。
但是我們要明白,沒有人可以一輩子總是順風順水,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一次的失敗、挫折也並不意味著一輩子的失敗,我們要把失敗、挫折看成是生存體系的反饋,從中學習,汲取經驗,進而更好的面對未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