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都挺好》裡有這樣一個情節,保姆小蔡欺騙蘇大強的感情要跟他結婚,被兒女阻止後,蘇大強鬧到了公安局,指責蘇明玉為了錢拆散了他的幸福。
父女兩人大吵了一架,蘇明玉忍不住將父親臭罵了一頓,甚至說出,「我媽說得沒錯,蘇大強,你
就是個窩囊廢,你就不配有家,不配有兒女。」
被罵的蘇大強氣壓飆升,恍惚中從蘇明玉的身上看到了妻子趙美蘭的影子,蘇明玉指責他的樣子,跟曾經的趙美蘭一模一樣,這極大地刺激了蘇大強,他顫抖著手衝過去大吼一聲,「你,你就是趙美蘭!」
冷靜下來的蘇明玉陷入深深的痛苦,因為趙美蘭曾經是她最痛恨的人,但她不知不覺間,卻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的樣子。
「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那些越不想成為自己父母的人,都無可避免地成為父母的翻版。他們自己可能意識不到這一點,但是親朋好友比必然有所覺察。」
以上這段話,出自心靈導師奧南朵的新書《對生命說是》。
奧南朵,是全球深具影響力和啟發性的成功女性,被譽為「心靈成長領航員」。
她曾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每天活在焦慮中,充滿緊張和壓力。
這本書,就是她開始追尋自我成長,致力於靜心和蛻變研究後,以自己的生命感悟記錄下的文字。
對生命說「是」,是她的生活態度,更是她的人生智慧。
奧南朵在《對生命說是》書中說: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像父母。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與自己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使我們不承認,但我們年幼時,從父母那裡承接而來的觀念、評判、價值觀,都或多或少有著父母的影子。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蘇明玉不承認,但她的身上依舊留著母親趙美蘭的影子。
她恨趙美蘭,但她越是拒絕,越是對抗,就越讓趙美蘭的特性變得更加清晰,過多的關注早就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跡。
(1)
奧南朵提出,父母是我們的根基,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他們給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
當我們否定父母,其實也就是在否定自己。而且越是否定,心裡的黑洞越大,內心的渴望越深,自身的力量也越微弱。
「你的一半來自媽媽,一半來自爸爸,這是單純的生理常識。你拒絕父母任何一方,就是在拒絕自己的一半。這就是削弱你的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批判父母的行為,責怪他們不會做父母,不懂教育子女,不會好好愛孩子,但其實,任何的否定和憤怒都藏著我們內心的渴望,我們只是希望,他們會像我們期盼的那樣對待我們。
但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局限性,父母也不例外。可是,就算父母無從知曉應該怎麼愛子女,就算父母給子女的僅限於生命,這已然是最珍貴的禮物了,不是嗎?
認可父母給予我們的全部,對父母說「是」,並不是為了肯定他們的性格、秉性、為人處世,而是承認,他們對我們來說是正確的父母,因為他們給了我們生命。
(2)
有時我們會抱怨,為什麼我們不能有更好的家庭,更好的父母,但換一種想法,如果我們變成了別的人,我們也就不可能是「我」了。
奧南朵希望我們能與父母和解,她認為,只有真正的和解,才能讓自己的生命能量豐盈,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但其實,她所指的並不是現實中的父母,我們要與之和解的,是我們心中內在的父母。因為對父母說「是」其實與父母無關,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認可父母,卻不一定能得到同等的回應。
父母也許不能真正接納我們,也不能如我們所願,變成我們理想中的那個人。那就如他們所是,如我所是,如現實所是,允許真相的存在。
李雪在她的《走出劇情》一書中說,「允許他們按照他們的意願過一生,允許自己按照自己的喜好過一生,就是對父母、對自己最大的慈悲。」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這句話指的是原生家庭的可怕,和來自父母的傷害,對我們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奧南朵說,當我們「允許」真相的存在,如其所是地接納一切,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沒問題」。
曾經有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風雨哈佛路》風靡了全世界,劇中女主麗茲的命運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她出生在貧民窟,父母是毫無責任的「癮君子」。
小時候的麗茲靠乞討維持生活,十五歲時母親死於愛滋,父親無力生存進入收容所,爺爺將她掃地出門,從此她像乞丐一樣流落街頭。
普通人面對如此悲慘的境地,也許從此一蹶不振,任由現實的殘酷摧殘自己。但麗茲沒有放棄,她對自己說了一句話,「再也沒有什麼比現在更糟糕了。」轉而開始尋找生命新的可能。
現實如此殘忍,但麗茲依舊全然地接納自己,所有好的壞的都不用迴避。她的勇敢令人欽佩,她的執著讓人感動,最終她為自己爭取到讀書的機會,擁有了全新的未來。
奧南朵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全然接納當下的自己。所謂的「問題」,大多正是因為我們的對抗和不接納造成的,當我們認可自己,承認「問題」的存在,那「問題」沒那麼重要了。
生命中糟糕的問題太多,如果一味與之對抗,就像兩股此消彼長的力量,誰也不能贏。
唯有接納,對自己說「是」,對問題說「可以」,讓自己與「問題」共存,才能真正成為「問題」的主人,看見它,駕馭它,解決它。
奧南朵說,「對於存在給予我的一切,即便我並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我也都做到了說『是』。」
但我們知道,所有的成長都伴隨著疼痛,沒有任何一種蛻變是輕鬆的。
奧南朵曾經生活優渥,也曾經窮困潦倒。在她求學期間,她的父親因為事業失敗不堪壓力自殺,她和母親從舒適的中產階級變成了出租屋居民。
承受著失去父親的痛苦和貧窮生活的壓力雙重打擊,她並沒有被自己的遭遇打倒,而是坦然接納了生命中的一切,對所有的痛苦和不幸說「是」。
「是」可以改變我們看待困境的方式,「是」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是」可以讓我們發現更多可能。
對生命說「是」,就是對生活帶給你的一切說「是」,與生命一起流動。
對生命說「是」,意味著尋找那些對的事情——讓你滿足、給你帶來滋養的事情。
我們很普通,但我們也與眾不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我們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樣,有著獨特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