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盜的不是鈴而是口大鐘?

2020-11-11 大力侃歷史

大家是否記得,小時候語文課本學習的「掩耳盜鈴」,在學習這個故事的時候,老師當年教的意思是「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當年還形象生動的配了一張圖,一人一手伸出抓掛在別人門前的小鈴鐺,另一隻手捂住自個的一隻耳朵,換言之,幾十年來一直根深蒂固的認為掩耳盜鈴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場面嗎?

掩耳盜鈴

直到前些日子忽然覺得有點問題,鈴鐺這玩意並不大,金屬做的外殼,裡面垂一小銅舌或金屬丸,搖動出發清亮的聲音,偷東西怕這家掛鈴鐺的人聽到發覺其不法行為,你完全可以將中間壁內的小銅舌或金屬丸用手指頭輕易按住不就發不出聲音了嗎?為何還要一手要鈴鐺一手掩住耳朵偷盜呢?僅僅是因為盜賊啥嗎?

青銅鈴鐺

一查才曉得,咱們都搞錯了!

這個故事你去查都說出自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

原文是「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 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呂氏春秋》

我看到的一些現代翻譯都是,晉國當時君主是沒啥權力的,政權全被朝中執政卿士所掌控,最大的一家喚做智伯。有位貴族當時的大夫範氏看不慣他跋扈,舉起反抗的大旗,但勢單力薄力終被剿滅!範氏家受到牽連,也是流放的流放關監獄的關監獄。原本富貴的家庭變得悽慘無比。

有個歹人便趁機跑到落敗的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古時候銅本位,成什麼賞多少多少金其實都是銅,銅就是錢,小偷心裡特別高興,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問題是鍾鑄得又大又沉,挪都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一塊塊搬回家。

掩耳盜鐘

於是他找來一把大錘頭,狠命地朝鐘砸去,可是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這動靜,鐘沒砸了,這個先被人發現捉住報了官!那自個豈不是得吃牢飯?鐘有共鳴,weng~~~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就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希望消除掉鍾~可他哪裡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四方。

他越聽越害怕,趕緊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嘿,鐘聲真變小了!」小偷高興起來,「太好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剛講的就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通用的文言文翻譯,對鈴鐺進行了修正,成了銅鐘,可是這個故事,如果你細心聽的話,對比呂氏春秋的原文也不是那個味了。

人家原文中很請注意,可一個字也沒說對方是偷盜。「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鍾況然有音,恐 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只是一個百姓看到這家被抄了家,就剩下口鐘沒拿,應該也不是那種偷偷摸摸的,大門洞開,被翻亂七八糟凌亂不堪,他看到就想拿走,可是擔心別人來搶,所以才想把鍾砸碎!沒想到弄巧成拙!

也就是說,最早這個典故不應該叫掩耳盜鈴,也不應該叫掩耳盜鐘,而是掩耳得鍾,得到的得。

那有意思了,什麼是歐就成了掩耳盜鐘後來又變成了被我們誤解了很久的掩耳盜鈴呢?

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收集編著《淮南子》時,添油加醋的吧,才將之前的得鍾,改為「竊」字,原文是「範氏之敗,有竊其鍾,負而走者」。

《淮南子》

故事帶偏了,但故事生動流傳度廣,古人們也都這麼用了起來,像是南朝梁任昉在《勸進箋》一文中就曾寫到:「惑甚盜鐘,功疑不賞。皇天后土,不勝其酷。」

那何時以訛傳訛變成了如今的掩耳盜鈴了呢?

據清代一位學者鄭志鴻在《常語尋源》一書中的解釋說「鈴小器,鍾大器,大則有聲,故情急掩耳。 訛鍾為鈴,自隋已然,由來久矣。」也就是說,變成「掩耳盜鈴」的是隋朝人幹的,傳著傳著,大家也注意到盜鈴易而盜鐘難的細節,以助於出現了開頭所講到的大大的誤解。

這個故事其實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時三家分晉前戰國初開時。晉國當時君主是沒啥權力的,政權全被朝中執政卿士所掌控,最大的一家喚做智伯。有位貴族當時的大夫範氏看不慣他跋扈,舉起反抗的大旗,但勢單力薄力終被剿滅!範氏家受到牽連,也是流放的流放關監獄的關監獄。原本富貴的家庭變得悽慘無比。

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裡吊著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裡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青銅器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讚!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

相關焦點

  • 「掩耳盜鈴」新編
    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是說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這樣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偷鈴鐺了。我以為這個小偷是個傻瓜,如果偷鈴時,捂住一隻耳朵,而用另一隻手去摘鈴,鈴一響,是聽得到而且是很響的聲音。如果雙手捂著耳朵,鈴又沒法摘。這樣,鈴一響,雙手就得去捂耳朵。
  • 成語:掩耳盜鈴
    [釋義]盜:偷。捂住或堵住耳朵偷鈴鐺!比喻自欺欺人![出處]《呂氏春秋.自知》在農村大戶人家院子大,有時在後堂而前面大門關著,防止人找而自己又聽不到!就在大門口掛個鈴鐺提示自己!這天村癩子大冒路過這家看上這家鈴鐺,想偷回家,如果直接去摘鈴鐺會響就會被發現!大冒突然想到把耳朵堵起來別人就聽不到了!
  • 從「守株待兔」到「掩耳盜鈴」,探析春秋戰國人士怪異舉止的原因
    引言小時候我們都讀過守株待兔和掩耳盜鈴的寓言故事吧?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通過各種渠道接觸過這兩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講述的是一個小偷看好了一戶人家的鐘,打算將鍾砸碎了偷走,但是他又怕鍾碎了有響聲,於是先遮擋住自己的耳朵,再用錘子砸碎鍾,他認為這樣就沒人聽得見了,結果鐘聲一響,他被人抓住了。
  • 《平凡的世界》古風鈴:被作者路遙嫌棄的人
    在路遙《平凡的世界》中他真實客觀,飽含深情地刻畫著每一個人,儘管孫少安精神境界高遠,但是最終也沒有成為英雄,而是歸於了平凡;儘管二流子王滿銀外出閒逛半生,依然給了他一個幸福溫暖的家,甚至開玩笑說:「這個逛鬼的生活我都羨慕哩」;犯過錯誤的周文龍依然給了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田福堂也有他為了雙水村的利益拼命爭取的一面,其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所有好人都有欠缺好不足
  • 小說:這女人居然不是昏迷而是睡著了
    林溪掩耳盜鈴地閉著眼睛心裡默念。穆子宸可不知林溪心裡所想,他一指林溪,「救……她。」穆祁森看了下躺在地上閉著眼睛的女人,不禁眉頭微皺,還是過去一把把她抱了起來。林溪在黑暗中,便感覺自己騰空而起,落入一個充滿男性氣息的寬大的懷抱,她到嘴邊的驚呼聲又被她咽了下去。
  • 短篇小說丨秋鈴苑
    在先前的六親不認的動亂年代,他也因為這而挨過很多的整,甚至連學校裡的老師學生們都是攻擊他的,進而的還把他從學校的位子上排擠了出去,連老師也不是了。他是很難以理解的,如果不是他,他們哪能在學校裡教課和上學呢?當然,這事兒一晃也過去二十多年了,他還勞碌著和還好好的活著,閒餘也會很興致地寫字和念書,只是老師的歷史成了一個遙遠的回憶了。
  • 來看現代版「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的典故大家一定都聽過近日,高新區公安分局橫塘派出所破獲了一起電動車盜竊案,嫌疑人堪稱現代版「掩耳盜鈴
  • 盜與被盜,在我看來,同樣可悲
    不是被盜者,而是盜者。他們不但偷走了別人的東西,同時也偷走了自己的靈魂。 不多時我便買好了菜出來,天很熱,就穿過馬路到對面買點水果。我又看到了剛才那個「母親」,她在地上揀起了一塊石頭,對著邊上的一輛自行車就砸:一下、兩下、三下、、、但自行車的鎖顯然不是她想像中的那樣好打開。我看到了她旁邊的小男孩。一臉疑惑,也許他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我這次要多為一種人難過了。
  • 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
    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看好了,這就是本小姐,鏡音鈴
  • 故事:古代志怪故事——盜為蛇所逐,盜割婢臂,漳州守為盜
    盜為蛇所逐雁蕩山裡有座廟,田產很多,每年收了糧食後,強盜經常來殺人搶糧,所以僧人都不敢住在廟裡。道光初年,有個僧人帶著一個徒弟來到這裡,自己說來自峨眉。師徒二人在這廟裡住下,起初,強盜們以為這個和尚有異術,不敢輕舉妄動。時間長了,看到和尚也沒什麼異能,就又來搶糧。砍傷了和尚的腳,他也沒離去。寺廟後面有一口枯井,和尚經常到井口窺探,還向裡面扔食物。
  • 響又不響的公交車鈴
    快到旭升小區的時候,一個大娘走到後車門按鈴,只有她一人站在那裡,她看起來有點跛腳似的,身子往右傾斜,身上的衣服穿得又多又厚,五顏六色的。眼瞅著車駛過了站牌,司機並沒有停下來,她急得叫了起來,又趕忙按另一邊的鈴,自顧自地囔囔著:我按鈴了,我不知道那個鈴不響。司機什麼都沒有說,停車了,最後一句她說了聲謝謝。
  • 小說:開門的卻不是妹妹,而是尚俊凡
    「琪琪,媽咪再說一遍,他不是你爹地,你要叫他叔叔。」沈子忻板著小臉說道。沈霖琪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嘟囔著小嘴,大喊道:「媽咪,你騙人!叔叔和我長得一樣!他就是我爹地!而且,他長的太帥了,我必須把他拐回家做爹地!」「小懶豬起來了,跟媽咪回家找姥姥和小姨。」沈子忻不再正面回應沈霖琪,而是立馬起身去收拾東西。
  • 鬼吹燈(龍嶺迷窟):第七章 盜洞
    找個山洞挖進去豈不是好? 我說不然,這裡雖然有溶洞地貌,而且分布很廣,規模不小,但是從咱們打探到的情報來分析,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當地人管這裡叫作龍嶺也好,盤蛇坡也好,地名並不重要,只不過都是形容這裡地形複雜。 最重要的一點,知道的人幾乎都說這山裡的溶洞是迷宮,龍嶺迷窟之名,就是從這來的。所以我認為這片溶洞,並不是一個整體的大洞,而是支離破碎,有大有小。
  • 《怨氣撞鈴》和《三體二》看到的暢銷書寫作技巧
    不是我太失敗了,而是我太善良了。所以尾魚的《怨氣撞鈴》,也在時代的審美點上。像我們這種寫作十幾年只有幾千元回報的人,如果不是有其他職業去支撐,真的不知道自己怎麼有動力寫下去。時代沒有選中我們。依舊還會堅持寫,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吧。
  • 故事:古代故事——新嫁娘作盜
    新嫁娘作盜溫州某女子是個強盜,從小許配給一個農家子。後來,盜女的父母去世,她寄住在舅舅家,十七歲時舅舅又死了。農家子考慮到未婚妻沒有依靠,就娶了過來。嫁妝很多,女子也很漂亮,農家子很高興。入洞房的時候,農家子要給她脫去外衣,盜女攔住他說:「不要著急,今晚是個好日子,我去弄點彩頭回來。」然後自己脫掉外衣,裡面藏著一把利刃,兩柄短槍。
  • 故事:隱身俠義飛盜
    官府曾派差役捕快緝拿,並四處張貼懸榜通緝,只因為此盜武藝高強,百姓又不願為官府提供飛盜的行蹤,因此,官府一直未將此人緝拿歸案。原來,那黑臉大漢便是來無影去無蹤的俠義飛盜。劉縣令處心積慮搜刮民脂民膏,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半年之後,劉縣令削去官職,遷遣回家。
  • 弘揚中國文化學習成語故事《疑鄰盜斧》
    疑鄰盜斧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原文: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盜斧的賊;看那人的面部表情,像是盜斧的賊;再聽那人的言談說話,更像是盜斧的賊。他越看越像,就覺得那人無論幹什麼,都像盜斧的賊。後來,這個人上山砍柴,斧子找到了。他才想起原來前幾天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就把斧子失落在山谷裡了。找到斧子的第二天,他又碰見鄰居家的兒子。再留心看看,就覺得那人走路的樣子、面部的表情、說話的聲音等,一舉一動,完全不像是偷斧子的賊了。
  • 民間故事:智擒黑衣盜
    黑衣盜受了傷,飛身退回府中去了。第二天,漳州城中就未出盜案,而府署中卻傳出賈元吉知府生病的消息。一直過了半月,賈知府才病癒。一天夜裡,又見府中飛出黑衣盜,嚴莊就率領徒弟們,偷偷進入府中,摸到賈元吉的臥室裡,搜索了他的箱籠,只見裡面藏著一大堆贓物。嚴莊從中取出些珠花、金釧等物,搶在飛賊回來之前出去了。
  • 尾魚:《半妖司藤》《怨氣撞鈴》《七根兇簡》《西出玉門》
    就像近乎結尾處所說,她是無情的,她的無情不是無情無義。而是太純粹,不太懂分辨自己的情感。但她又活得很明白,明白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該捨棄的。《怨氣撞鈴》~~~~~~~~~季棠棠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強大,她也會出錯把自己搞的很狼狽,是命運虧待了她。
  • 《枕上書》:鳳九感情的最大助攻不是司命,不是成玉,而是蘇陌葉
    解鈴還需寄鈴人,蘇陌葉的闖入讓沉曄與阿蘭若的情路變得坎坷,他本應儘自己之力,助他們的走上正軌,不想他卻在關鍵時刻走掉了。等蘇陌葉兩年後歸來,阿蘭若已經變成一座墳包。若當時蘇陌葉並未離開,而是繼續留在阿蘭若身邊,他怎會任由阿蘭若走向絕路。誰說緣分天註定,命中有緣的卻走上了無緣的路,命中無緣的走了有緣人的路,這就是沉曄與阿蘭若、東華與鳳九的路。蘇陌葉的無心之舉,卻成就了東華與鳳九的姻緣,只是苦了沉曄與阿蘭若,你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