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株待兔」到「掩耳盜鈴」,探析春秋戰國人士怪異舉止的原因

2020-09-13 小楊歷史觀

引言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守株待兔和掩耳盜鈴的寓言故事吧?相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通過各種渠道接觸過這兩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講述的是有一位農民,在田間地頭耕作時一隻兔子從他旁邊跑過,結果一頭撞死在樹墩子上,這個農民一看這食物來得也太容易了啊,比種莊稼容易多了,於是天天躺在樹墩子旁邊睡覺等著兔子撞死,可是後來就沒有兔子撞死了,他的莊稼卻因為沒有人打理也枯萎了。

掩耳盜鈴講述的是一個小偷看好了一戶人家的鐘,打算將鍾砸碎了偷走,但是他又怕鍾碎了有響聲,於是先遮擋住自己的耳朵,再用錘子砸碎鍾,他認為這樣就沒人聽得見了,結果鐘聲一響,他被人抓住了。

不要說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就是八、九歲的小朋友讀到了這兩個故事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你問為小朋友他什麼發笑,大概率他會告訴你農民和小偷太傻了,兔子撞死一次是運氣好,但是不一定天天有兔子撞死,而小偷就算擋住耳朵,砸鐘的聲音是一定存在的。

(兒童寓言插圖)

那麼,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如此愚笨呢,是因為他們受教育程度低,還是因為他們生活條件差導致大腦發育緩慢呢?其實都不是,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什麼是寓言,就會發現其實笨的不是他們,而是覺得他們蠢的我們,因為小小的寓言故事裡,藏有學習人生治理國家的大道理。

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來源

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的區別是什麼?成語故事很大部分是歷史典故,是發生過的事情,然後人們用一個成語將這些事情總結、濃縮為一個簡短的句子或短語,以方便地表達整個故事和故事要講述的內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

寓言是什麼?是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的一直文體,用誇張的手法,勾畫出某種特點,起到傳播道理的意義。春秋戰國時期寓言這種問題逐漸出現,並且在後期發展壯大,這和百家爭鳴有很大關係。

(守株待兔)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和思想快速發展的一個時代,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是這個階段出現的,比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荀子、韓非子,兵家的孫子等人,他們秉承各自的學術理念,廣泛的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於是出現了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的一個特點就是學者願意將自己的學問不分背景不分階級的傳授給所有人,讓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學術理論,以便達到更廣泛的傳播作用,這裡的所有人有受教育程度低的平民百姓,也有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士族」

(掩耳盜鈴)

還有從小可以接觸到更好教育資源的王室貴族,所以所用語言必須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寓言從此應運而生,寓言本身具有形象生動、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等特點,不同階級的人都能聽懂,但是悟出的道理卻千差萬別,再加上一些統治者,往往對大道理聽不進,而喜愛娛心悅耳的故事,所以在戰國時期寓言就開始了蓬勃的發展。

據《文心雕龍·時序》中記載:「觀其豔說,則籠罩雅頌。故知煒燁之奇意,出乎縱橫之詭俗也。」

寓言的出現,起初並不是為了兒童,只是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因為其具有便於傳播的特點,而漸漸被兒童教育所青睞。

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演化

《論語》、《孟子》這種主要記載人物言行的作品不同,《呂氏春秋》、《戰國策》、《韓非子》等古籍裡留存有大量的寓言,要了解春秋戰國時期寓言的意義,就要了解這些寓言被提出時的背景和環境。

(韓非子像)

比如上文提到的守株待兔和掩耳盜鈴的故事,據《韓非子·五蠹》中記載: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子講這個故事的本意是,治理國家需要用良臣賢士,對於臣子,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有的臣子只知道套用以前的政策,而不考慮當下的環境,死板的去治理國家,這樣的臣子和傻乎乎等著兔子來撞死的農民有什麼不同呢?

以此來勸告君王不要相信這樣的臣子,但是到了後世,經過演變,只保留了之前的故事,而放棄了韓非子的核心觀點,變成了一個農夫因為懶惰而懈怠了農活的故事,勸告大家不要懶惰,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故事。再比如上文提到的掩耳盜鈴的故事,據《呂氏春秋·自知》中記載:

「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呂不韋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才能取得進取,如果君王因為自己的權力大就不讓臣子評論他的過失,和這個自己遮擋自己耳朵的笨賊有什麼區別呢,只有知道自己的過失,並加以改正,這樣才能成為聖明的君王,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但是到了後世,經過演變,也只保留了一部分意義,勸告大家不要自欺欺人而已。

(呂不韋像)

與以上兩篇寓言故事類似的只保留一部分意義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刻舟求劍,邯鄲學步,自相矛盾等等,這些寓言被廣大的小朋友所熟知,都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是由於後人的取捨,很多寓言雖然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是卻偏離了作者實際想表達的深意。

當然,如果有人願意考究原文,並且熟悉歷史也是可以讀出其中的深層意義的,只是願意這樣做的人太少,也導致寓言的低齡化,這就是春秋戰國的寓言演化方向之一,從治理國家,傳道授業的深刻理論變成了淺顯易懂的兒童讀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意義

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寓言故事已經越來越傾向兒童讀物,但是他的意義卻是有深遠影響的,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外的寓言故事)

首先寓言是一種新誕生的文學體裁,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的文學發展起到了深刻的促進作用。比起直白客觀的記敘,寓言顯得更加生動,更加吸引人去了解後續的內容,這一點在少兒教育中尤其突出,寓教於樂,通過故事的傳播像孩子們傳遞了對與錯,善與惡,美與醜的基礎觀點,讓孩子對多彩的世界有了初步的認識。

其次,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會經常會見王室貴族,以及和別的流派辯論,他們必須要以簡明併合理的話語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並得到別人的認同,如果第一時間拋出觀點,由於立場不同很容易被別人攻訐,但是如果第一時間部提出觀點,而是講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很容易讓人認可,繼而按部就班推出自己的觀點,結合之前的寓言故事讓人無可辯駁。

(愛講寓言的莊子)

最後,雖然那些寓言故事中總是出現一些愚蠢的讓人發笑的人,但其實仔細想想,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諸如守株待兔,掩耳盜鈴之人從未滅絕,雖然所做的事不盡相同,但是和寓言中描寫的蠢人蠢事何其相像,比如很多人遇到困難,不思進取,不考慮自身不足之處,反而一味的怨天尤人,希望老天垂青解脫困局,這不就是守株待兔嗎?

只不過一個希冀的是兔子一個另一個希望求得運氣罷了,還有許多人,遇到是非取捨時,不敢堅持大義,做出了不合理的選擇,事後為了求得心理安慰,用各種客觀藉口為自己開脫,和掩耳盜鈴何其相似?這充分說明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雖然多為編纂,但是符合人性,傳播了深刻的道理,小小的故事蘊含了大大的深意,千百年來閃爍著講述者智慧的光芒。

結語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如果我們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中只讀出了蠢人蠢事,那麼說明我們的思想深度其實和他們差不多,只是被淺薄的表面現象逗樂。當我們覺得古人那些行為既愚蠢你搞笑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成了寓言故事裡的主角。

相反,當我們讀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寓言中的深刻意義的時候,你非但不會覺得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愚蠢,反而會覺得他們的形象時那麼生動可愛,一舉手一投足,隻言片語之間就向你傳遞了深刻的道理,讓人深思催人奮進,就說明我們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不枉費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們借物喻人,使身在兩千多年後的我們身臨其境,聆聽到了他們的教誨,讓我們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文心雕龍》、《韓非》、《呂氏春秋》等。

相關焦點

  • 掩耳盜鈴,盜的不是鈴而是口大鐘?
    這個故事你去查都說出自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原文是「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 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剛講的就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通用的文言文翻譯,對鈴鐺進行了修正,成了銅鐘,可是這個故事,如果你細心聽的話,對比呂氏春秋的原文也不是那個味了。
  • 春秋戰國是亂世,三國也是亂世,為什麼三國比較受歡迎
    提起三國的歷史,簡直婦孺皆知,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但是要提起春秋戰國,估計大家只記得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了,很明顯三國比春秋戰國那段歷史要受歡迎的多。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受名著《三國演義》、影視劇、遊戲的影響。
  • 七本戰國到清朝,腦洞清奇另闢蹊徑,創意新穎不落俗套的架空小說
    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七本角度新穎的歷史架空小說,從戰國到清朝,角度刁鑽另闢蹊徑,創意新穎不落俗套。我很看好的是另外一本春秋戰國時期小說,七月新番的《春秋我為王》,趙無恤也是穿越的,不過是從少年時開始寫起,可沒有這麼高的起步。不過因為後面還要推薦一本七月的小說,所以這裡就給大家介紹了另外一本戰國時期作品,感興趣的書友也可以兩本都看看。
  • 原因說出來太現實
    喜劇的是他的言行舉止光明坦蕩,最終也算是對「太師父」和「小師父」忠心耿耿,表現可圈可點。那麼,為何正道眾多高手卻拿一個田伯光沒轍,屢次想要抓他卻被他戲耍一番遠遁而去,一個瘋瘋癲癲邏輯混亂的不戒和尚出手,卻幾次三番輕易能把田伯光抓到呢?
  • 《龍嶺迷窟》:西周古墓中,摸金校尉屍骨下的戰國玉佩什麼來歷?
    這個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是怎麼出現在西周墓裡的?帶著這幾個問題,簡單看著戰國玉佩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發展,看能不能解答這幾個問題。戰國時期是玉佩發展的黃金期,其形制工藝、雕刻技藝和春秋時期都有不同。由於鐵器和砣機的使用,使得工藝改善,和春秋時期比較溫柔纏綿的風格不同,戰國時期的玉佩乾淨利落,稜角分明,雕刻細節也更好,即便是一些邊緣的地方,也打磨的很好。
  • 故事:女子舉止怪異,道士毫無辦法,得知真相眾人目瞪口呆
    到了霍家,好幾座亭臺樓閣,都是雕梁畫棟,非常氣派。翠翠看著莊園一樣的房屋,感嘆說:「還是你們好啊,可以建造這麼寬敞的屋子,我們就不行了。」到了晚上,兩人睡在一起。 過了幾天,霍才舉發現,翠翠不但語調怪怪的,舉止也很怪異,似乎與人類格格不入。他暗自揣測,看來翠翠來路不正,非鬼即狐。霍才舉既然起了疑心,就暗中關注起她來。 這一天,他剛走到書房門口,忽然聽見裡面傳來怪異的歌聲。他走到窗戶旁,往裡一看,只見翠翠脫得只剩一件三角褲,正在扭動身軀,跳著怪舞,嘴裡唱著歌,「燃燒我的卡路裡!」
  • 《尋秦記》中美蠶娘同時一女嫁二夫,戰國時代女子地位到底如何
    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過度時期,此時女子剝奪了政治權利和經濟獨立能力,女人只能完全附庸於男人,封建禮法早已推廣開來,一女同嫁二夫這種有違禮法制度的行為在戰國盛行嗎?在春秋戰國時期,男子雖然可以一妻多妾,但是女子是沒有同時擁有兩夫的。女子要想再嫁需得要現在丈夫的休書才行。
  • 「掩耳盜鈴」新編
    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是說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這樣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偷鈴鐺了。我以為這個小偷是個傻瓜,如果偷鈴時,捂住一隻耳朵,而用另一隻手去摘鈴,鈴一響,是聽得到而且是很響的聲音。如果雙手捂著耳朵,鈴又沒法摘。這樣,鈴一響,雙手就得去捂耳朵。
  • 從源頭學成語10:守株待兔
    今天講的成語是「守株待兔」。 具體信息如下: 成語:守株待兔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而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 《大秦帝國之天下》開播,戰國七雄最強兵種各是啥?你知道幾個?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到《大秦帝國之縱橫》,再到《大秦帝國之崛起》,三部劇的評分都很高,得到一致好評,相信《大秦帝國》的終章《大秦賦》(《大秦帝國之天下》)也不會辜負大家。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公元前戰國七雄都有最強大的兵種,我們一起看一看各是什麼,書生相信很多人只知道其中二三。
  • 亂世情緣:玉氏春秋,小女子的艱難謀生&謀愛路
    而有位作者獨闢蹊徑,獨愛寫魏晉、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給我們的閱讀生涯增添了絲絲新意。圖源《大漢情緣之雲中歌》林家成的《玉氏春秋》就是一個今穿古的故事。女主玉紫來自現代,魂穿到了春秋時期魯國嬌嬌的身上,一睜開眼竟然是在亂墳崗。這個故事的開頭實在是不夠浪漫,甚至帶著一絲恐怖氣味。那原女主為何而死呢?這實在是個悲哀的故事。原女主是魯國貴族庶女,和齊國太子談戀愛後被愛情蒙住了雙眼,不惜代價竊得國家機密家族秘籍獻給齊太子,為家族所不容還害得嫡母自盡謝罪,本人在沒有利用價值後被齊太子拋棄,還被他的愛妾吳袖夫人毒死。
  • 《鬼吹燈》裡的戰國帛書是什麼材質?和博物館有關的故事
    小說中戰國帛書的材質就是頂級的蠶絲織品,戰國時期的貴族會把重要的書畫寫在白色絹帛上,又名繒書。我國目前真的有戰國帛書存在嗎?蠶絲織物真能保存千年嗎?先從我最喜歡的博物館和親眼所見說起。戰國帛書真的能保留到現在嗎?
  • 春秋十三甲
    烽火戲諸侯的小說《雪中悍刀行》中的春秋十三甲都有何人?劍甲李淳罡:公認的春秋十三甲之首,一句天不生我李淳罡,劍道萬古長如夜成為雪中絕唱,在李淳罡最意氣風發的年代,他就是整個江湖中最驚豔的那個人,等他退出江湖的時候他又是最瀟灑的人。
  • 來看現代版「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的典故大家一定都聽過近日,高新區公安分局橫塘派出所破獲了一起電動車盜竊案,嫌疑人堪稱現代版「掩耳盜鈴
  • 李日宏短篇小說/ 新守株待兔
    新守株待兔時光的輪盤轉到當代社會,又出現了一群新式農夫守株待兔,他們不但沒有餓死,反而日日吃得膘肥體壯,腦滿腸肥。話說春節過後的幾天,A城搞個體的趙錦開年準備裝潢一番新買的樓房,請朋友泥匠錢二、木匠孫三、畫匠李四來家喝酒,順便商量一下具體細節。趙錦女人住了媽家,家中還有許多熟食,熱了熱就能吃。眾人沒了管束,放開梆子,天南海北的胡喝海侃了一晚上。
  • 成語:掩耳盜鈴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在農村大戶人家院子大,有時在後堂而前面大門關著,防止人找而自己又聽不到!就在大門口掛個鈴鐺提示自己!這天村癩子大冒路過這家看上這家鈴鐺,想偷回家,如果直接去摘鈴鐺會響就會被發現!大冒突然想到把耳朵堵起來別人就聽不到了! 然後他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了起來!然後他就被打了一頓!
  • 天龍後傳:烏老大投靠丁春秋,喬峰徒弟怒懟丁春秋,神秘高手出手
    上回我們在中說到,段譽虛竹因為心愛的女人背叛了自己,一個出家做了和尚,一個鬱鬱寡歡,整天買醉,流浪江湖,加上少林寺、天龍寺大佬都相繼去世,江湖武林之中無人主持公道,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丁春秋從少林寺出來之後,重整星宿派,然後逐步復出,在丐幫之中,買通丐幫長老陳孤雁,安插星宿派的人滲透到丐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