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老漢瞅著燃燒的火糟了,兩眼發愣,神情近乎痴呆。
孩子心想:著旺的柴被雨水澆滅,烤乾,著起來就沒有煙了,而且著起來又見辰,火力又重。如若把著透了的柴火拿到水中浸一浸,道理不是一樣嗎?接著便把這個想法告訴給了父親。
父親認為孩子說的有理,便和孩子各揀了幾根燃燒透了的火柴頭,拿到窯門前面的低洼地方,朝積水中一扔,噗滋滋——全被水浸滅了。
正當父子倆在水邊忙乎撿撈浸過的火糟子的時候,只聽得轟隆譁啦幾響,著火的窯塌了,正著的柴火被埋在了土中,冒著縷縷死煙。
「好險呀,蒼天保佑,多虧我倆離開了窯門口。」父親嘴裡喃喃地說。
「雖然擔了一驚,無煙柴總算有眉目了!」孩子瞅著浸滅的火糟子,安慰父親說。
「這能頂『無煙柴』嗎?人家要的是柴,這能頂柴嗎?」父親顯得有點焦躁。
「能!這是柴燒成的,燃燒起來無煙,有啥不可呢!」孩子滿有把握地說,「如果那糊塗官再給我們尋麻搭,就讓他把無煙柴拿來給我們瞧瞧。我不相信問不住他。如你怕,我去!」
「天色不早了,咱該回家的時候了。」
「可斧子被壓在窯窩裡了。」
「我們明天再取。」
第二天,父子倆掏出了窯窩裡的斧子,可那被埋在土裡的柴火,盡變成了黑棒棒,沒有灰燼。點著一試,燒過了的,一點菸也不冒;沒燒過的,只冒些少煙氣,火力又重。
偶然的塌窯,找到了無煙柴,父子倆高興極了。後來,羅老漢的兒子又燒著試了幾次,終於成功了。這就是人們現在使用的木炭。
限期到了,羅老漢帶著兒子興衝衝地來到甘老臣的府上,將木炭獻了上去。當眾一試,果然不冒一絲煙。
甘老臣一見這孩子長得儀表非凡,且又才智超群。於是,又向孩子有意提出了幾個古今中外的問題,都得到從容不迫的準確回答。
甘老臣心裡暗暗吃驚:他年紀尚小,卻如此廣聞博記,往後定是個蓋世奇才。我一生只有一個愛女,正缺少人來繼承家業。若將此娃收為拜兒子,老來有靠,吾願足矣。因而對羅老漢笑呵嘻嘻地說道:
「老弟,我兩次出難題故意為難於你,都沒難住,試得這孩子天資聰明,廣聞博記,再加上長得可愛,我久有意想和你攀個乾親,不知您是否願意,嫌棄不嫌棄?」
羅老漢雖然有些恨甘老臣,但話一挑明,氣就散了。於是,孩子便做了甘老臣的拜兒子。老臣和老漢經過一番協商,便各取姓氏,將這孩子起名叫甘羅。
行過過拜儀節,羅老漢一家三口便搬到甘府居住,來往親如一家。
後來,甘老臣將燈籠和木炭兩件寶物獻給了國君。國君厚賞了許多東西,同時越發寵用甘老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