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文化之間的關聯,《三國演義》中透露出的中國人思想哲學!

2020-09-10 探古覓今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明代。他是小說家羅貫中通過借鑑《三國志》等正史,糅合了許多流傳以久的野史雜說而寫成的一部兼具歷史性的文學名著。全書以半文言的形式寫成,生動的描繪出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再到三足鼎立最後歸晉的近百年傳奇故事。劉備,張飛,關羽,曹操,董卓,司馬懿,諸葛亮,孫權這些人物的形象生動而有代表性。


《三國演義》全書透露著一股樸素的中國風味,蘊含著古老的東方文化。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和思維方式在該書中一覽無餘,如中國人的善惡觀,價值觀。以及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宿命觀,天命觀。從東漢末年的政治社會危機到激起黃巾之變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封建小農經濟下的社會現狀,即人民渴望幸福富足生活的願望在政治腐敗的社會環境下的苦苦掙扎,體現出了樸素的民本思想。


再到董卓入京,大殺官民,直到王允巧施美人計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這一節可以看出中國人嫉惡如仇,對於民賊惡霸的憎恨與反抗的心理狀態。通過描寫董卓之惡,從側面反映出了王允之智,呂布之利。王允從為朝廷重臣,不忍社稷顛覆,一心除惡的心理可以反映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活動,即忠君,愛國,這一思想時至今日仍然深刻的影響著現在的中國人,只不過把忠君轉化為愛黨愛人民。


最後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之恩,六出岐山,誓要滅魏恢復大漢。然而卻屢屢遭遇失敗,一無所成。其中即有人謀的失誤,但也不乏所謂天意的因素,在諸葛亮每每將要成功之即都因自然的不可抗力阻礙而功敗垂成。如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之戰,諸葛亮以將司馬懿困於上方谷,即將火攻之時卻天降大雨,使得陷入絕境的司馬懿絕處逢生。令諸葛亮不得不發出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的感嘆。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天命的畏懼和順從,反映出了中國人思想中的宿命論和天命觀思想。


相關焦點

  • 淺談《三國演義》對巫術描寫對歷史人物刻畫的作用
    只是這些學者著文的目的並不在於探討《三國演義》與巫術文化之間的關聯但卻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與思路。巫術描寫在提升藝術特色上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巫術出現在《三國演義》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社會原因。巫術從出現到被記錄於歷史典籍,再到被推向社會為世人所認知,這一過程是小說中添加神秘形象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在那時巫術佔卜活動與戰爭、國事命運、人類生死相關聯。
  • 展現中國人對未來的想像力
    五年來,中國科幻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引發了閱讀熱潮,科幻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中國圖書「走出去」的一面旗幟。9月初,美國有媒體透露將拍攝《三體》英文劇集,《三體》再次引發中國讀者的關注與熱議。近日,光明悅讀有機會對話《三體》作者劉慈欣,請他講述作家眼中的科幻、文學及未來。
  • 解析《三體》:中國人的科幻神作,其世界毀滅的背後到底講了啥?
    羅輯被塑造成了英雄,這也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其實劉慈欣走了一種新的道路,一種「阿瑟·克拉克」式的宏大的敘事手法,通過創造出其它文學形式中無法出現的史詩感,來達到震撼讀者的目的。在故事中,作者可以輕鬆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比如說冷凍屍體,幾百年都不會發生變化;再比如說,《流浪地球》拿出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幾十代人不斷努力向著未知的宇宙進發。
  • 《狼圖騰》,開啟狼性文化
    書中思想閃光點是作者徹底顛覆了中國人對狼的錯誤認識,作者充滿感情地描述這些被人類所痛恨的野獸居然是保護草原的功臣。作者養了一隻小狼,對狼做了深刻的研究和反省。通過狼來透視中國農耕民族固有的劣根性。從而讓此書跳出了單純小說的範疇,對哲學、歷史、政治、地理、生態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貢獻。
  • 《通靈女》:亡靈和活人之間的對話,人性的善惡在時間長河中交替
    根據小說的情節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將從以下3方面來做簡要解析:第一、從日本的傳統文化,折射出的"通靈"現象不僅是一個現實存在,更是人類內心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懼;第二、透過主角淺見光彥的一系列偵探,抽絲剝繭案情的同時,透露出人性在善惡間交替;第三、作者藉助於小說的情節,給讀者上了一堂衝繩歷史課,對 "衝繩戰役"給人類留下的遺憾和思考
  • 品三國演義,得一念回機
    三國演義開篇有首氣勢宏大的應景詞,這首詞出自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23歲中狀元,他爹19歲中進士,官至一品大學士。
  • 喜歡武俠小說和影視的朋友,你知道武俠文化源於哪個時代嗎
    俠客歷史命運與華夏共同體乃至東亞社會之間在文化、哲學與美學上有特殊關聯。,對人類世界而言,充滿著無數的謎語和未知的可能性,其歷史與"大一統"文明的結構中有著諸多穩定的、一以貫之貫之的文化基因有著深度的關聯,既有大傳統,也有小傳統亞文化多元複合路徑,大河包裹無數溪流,奔湧不止,浩浩蕩蕩。
  • 四世同堂丨這是一部屬於中國人、關於中國人的小說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我認為這是一部中國人的小說。這是一部中國人的小說我這樣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這本書與生俱來便帶有中國文化和精神。這本書的故事場景是極具中國建築特色的北京,書中的人物形象、言行舉止生來便帶有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文化觀念和精神品格。第二點是它與生俱來便有著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歷史的特殊意義——它是一本專門為抗戰而寫的書。他的目的是支持抗戰、鼓勵抗戰,並賦予抗日戰爭意義。
  • 動畫課堂《三國演義》讓孩子體驗歷史名著的古典文化,限時領取
    《三國演義》動畫片將我國古代文學名著以動畫視頻的方式講解給小學生們,使他們在觀看活潑有趣的動畫視頻的同時,把這些文學名著的精華都吸收到腦海裡,每集四分鐘的短視頻,既活躍了小學生們的學習樂趣,也達到了鍛鍊學習記憶,鞏固所學知識要點的目的。視頻文件均為簡單易用的MP4 格式,適合在多種設備上進行播放觀看,非常非常的方便。
  • 京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引出熱議,來細聊明朝多種文化形式的構建
    量變引起質變現象是需要警惕的,一人如此,舉國上下亦是如此,八股文體迅速侵佔文化產業,民間流傳出無數相關模板。反觀其他文體,皆在這一時期受到了冷落甚至是排斥。二、 思想體系的完善——明朝文化開明之因「報複式創作」橫出,以王陽明為首的哲學天團也前來助力,這就是明朝文化種類繁多,世風開明的原因。
  • 戰疫記書之七:三國演義
    在充滿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時代中,如何找到一份依託和信賴?朝廷起落,人如果是草芥,是芻狗,被隨意宰割,人如何在這個社會裡尋找依靠?誰才是我最可信的人?三國演義說,組織不可靠,得靠兄弟,兄弟結盟,我們要歃血為盟,為彼此負責,不離不棄。不能同月同日生,我們就同月同日死。
  • 一部《三國演義》的真實創作過程,比電視劇還要精彩
    以袁紹為首17鎮諸侯以討伐董卓名義,先後割據一方,從鎮壓黃巾起義中起家的曹操、劉備和孫堅在多次戰爭中一步步擴大勢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移駕幸許都」後,使用漢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經過十一年長期角逐,統一黃河流域,成為割據中原大軍閥,赤壁之戰之後,三國分立形成,此後三國之間又混戰七十二年後,全國一統。
  • 悲劇,中國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悲憤的網友們乾脆自己設計各種成全這對苦命鴛鴦的新劇情,全然不顧主人公所處的歷史環境,更不管傳統文化對兩人身份的客觀要求,只因不能接受真愛不能相守的痛惜。和喜歡在悲劇中體悟人生哲理的希臘人相比,中國人對悲劇真是唯恐避之不及。
  • 神腦洞:如果《三國演義》最近才在網上寫出來,得被噴成什麼樣?
    不過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了,《三國演義》屬於傳統的嚴肅文學,跟網絡文學完全是兩碼事,其實筆者覺得,在《三國演義》成書的那個年代,《三國演義》作為非正史的演義讀本,其地位和作用其實其實和今天的網絡小說是差不多的,一方面娛樂,另一方面呢吸引著「文人騷客」的流量。不光《三國演義》,其實《紅樓夢》成書時也屬於地下讀物,大有被窩裡拿著手電筒偷偷看網絡小說的感覺。
  • 時至今日,還有必要把《三國演義》列為學生必讀課外書嗎
    關外的清朝軍隊和明朝在爭奪疆土的戰爭上越來越有戰鬥力,無論是派兵打仗還是戰事謀略,明朝的將領非常奇怪,就派人去打聽,原來是他們的老闆給每一個士兵發了一本書,這本書名氣非常大,但在士兵中進行普及,恐怕還是第一次,但不可否定的事實是清軍自從看了這本書後整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升,在後來的戰鬥中越來越威猛,最後來到北京,成為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的主宰者,這本書就是《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