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走親戚的故事——關於小時候家鄉習俗的回憶之二

2020-09-06 大醫之王


正月走親戚的故事

關於小時候家鄉習俗的回憶之二

賀惠邦

記得我小的時候,在正月十五之前農村興走親戚之風,當地人叫「出門」,哪一天走姥姥家,哪一天走老人家,哪一天走姑家、姐姐家等都是有講究的。通過走親戚,可以互相交流,不但能夠進一步密切聯繫,而且能夠相互傳播正能量,增長不少見識。我父親對我說:「人要講親情,親朋多了路好走。走親戚既能密切關係,又能互相交流,取長補短!親戚如果不走動了,也就不親了!」

當時走親戚出門,一般是挎著或者背著個藍子。在藍子裡面裝上幾個大餑餑(農村做的大饅頭)及其它禮品,上面蓋上一條紅色或白色毛巾。到親戚家放下,親戚家拿下一個大餑餑,再換上一個他們家的大餑餑。中午做點好菜、好飯招待。下午玩一會,拉拉呱,就回來了。

那時,我家正月裡需要走動的親戚很多:姥爺家、舅舅家、姑姑家等等,大約十多家,這些都是通常需要走動的。

很小的時候,正月裡經常跟著我父親到朱江村我姥爺家出門。記得我姥爺個子較高,微胖,頭髮有些花白。聽說,他能力很強、性格直爽、辦事公道、主持正義,是朱江村的能人,在周圍村也很有名。他看起來有點嚴肅,但見了我特別親。有一次他端詳著我的臉,看了半天對我父親說:「這孩子看面相有福,要好好供他上學,長大了說不定有出息!」父親聽了,臉上露出喜色。我聽了以後,覺得這是姥爺對我的鼓勵,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辜負姥爺的期望。

還有一次正月裡到姥爺家出門,到南朱江街上玩,看到跨街有座拱門,門上有一塊扁額,我很奇怪。就問我二舅:「那是什麼門?」我二舅告訴我:那叫「東至門」。接著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忘了哪個朝代)一戶人家的閨女嫁給另一戶人家的兒子。結婚後不久,男的就死了,男方家便逼著女的上吊,上報官府,奏請朝廷為「貞節烈女」,因而下聖旨,修了這座跨街門,名為「東至門」。我聽了以後,深為那被逼死的女子不平,從而懂得了為什麼封建禮教被稱為「吃人的封建禮教」。

我還走了許多親戚。每到一戶親戚家,雖然是個孩子,但因是我們家的代表,所以都受到尊敬。我出於好奇感,通過與親戚家交談也了解不少事情,增長了有關知識。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戶親戚情況極為特殊:不知是哪個朝代的老親,從我爺爺小時候(清朝光緒年間)就走動,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大學畢業了,聽說還走動,大約走動了不下百年。

那戶親戚姓於,是於家瞳的一戶普通農家,離我們村約六七裡路,需走半個多小時。到底是爺爺的姥娘家或是老姑家,已沒有人能說清楚了。但這些都不影響兩家的關係,年年正月都要走動。

據說,這戶人家為人厚道,待人誠懇,重視耕讀。開始是一戶,後來兄弟們分居,便成了八戶,有於老二、於老四、於老七、於老八等。

記得剛解放的一年,大約是一九五O年左右。有一年我父親到於家瞳走老親,回來之後,對全家人講了一個令全家人羨慕的事:於老四的兒子學習特別好,考上了青島一所大專學校,專門學制地圖。繪的世界地圖、中國地圖、山東地圖等五顏六色,特別好看,莊稼人還看不懂,叫人越看越高興!我父親說:「看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沒白養了!」父親用眼睛看看我,意思是:你長大了也行嗎?從此,我暗暗下決心,長大了,要學一身本領,為老爹爭光!

我雖然到姥爺家、舅舅家、姑姑家出過門,但還沒到於家疃姓於的老親家去過,我有個心願,想去見識一下被我父親羨慕不己的「大才子」。

有一年正月初七,終於讓我到於家疃老親家出門了。我先到於老二、於老七、於老八家,最後到於老四家,中午就在於老四家吃飯。

記得於老四,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微胖,個頭不高,和善的臉上己刻上了幾條皺紋。他老伴是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對我特別熱情,見了我像見了自己的孩子一樣。他們把我讓到炕上,先端上一盤點心(桃酥)、一杯開水,讓我吃喝,算是高規格熱情招待。

到中午十二點吃飯,我對這一盛情很感激,但我的心思不在這裡,而想見見我那「才子」大哥。正當我坐在炕上想開口的時候,不知何時一隻蜜蜂飛進屋裡,蜇了我的前額,頓時火辣辣的疼。真是倒黴!但這影響不了我想見「才子」大哥的興趣,

真想見見他與他交個朋友!

待到快吃午飯時,我終於沉不住氣,對於老四說:「四叔,聽說我有個大哥學習很好,會製圖。」於老四一聽愣了一下,好一會說不出話來,眼圈有點紅了,淚水在眼裡打轉,差點掉出來;在用壺給杯子裡倒水時,手在不停的顫抖。我預計,可能有什麼不好的事。有點後悔,不該莽撞來問。終於,於老四忍不住流下眼淚,告訴我:「你大哥前年因學習太用功,累出病來,走了(去世)!」我心裡為之一震!這麼有才的年輕人,走了多麼可惜!於老四從箱子裡拿出他兒子繪的地圖,我一張一張地看,繪的是那麼精緻,字也寫得那麼漂亮!真令我掩卷三嘆!

到於家疃老親家出門回來,我把情況對我父親說了,我父親嘆口氣十分惋惜地說:「於老四沒有福呀!他就這麼一個兒子,以後老來老去靠誰呀!」

這次走親戚,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打下了深刻烙印,我明白了:既要學習好,又要身體好,二者不可偏廢。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長輩們的期望。這一烙印一直影響了我的一生。為此,我曾寫過這樣兩首油詩:

(一)

「才子大哥」空有才,青春早逝百事哀。

掩卷三嘆淚沾衣,吾輩思之當為誡!

(二)

男兒有志多勤奮,但須適度健身體。

如若二者缺其一,才高八鬥又何益?

我一九六二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因工作忙,再也沒有正月裡回老家走親戚了,更沒有到於家疃老親家走動了。但關於走親戚的那些往事仍記憶猶新。

2020年八月底於山東濰坊

(本文作者:著名毛體書法家、毛體書法新流派首倡者、世界文化名人)

(網絡圖片)

相關焦點

  • 過年習俗回憶:大年三十守歲到天亮,初一凌晨拜年送吉祥
    臨近過年,很多小時候的記憶湧上心頭,寫了一篇關於過年習俗的文章,不知能否引起你的回憶和嚮往。 我的家鄉在沿海的一個小村莊,是一個非常注重習俗的地方。 小時候並不知道宗譜的含義,直到太爺爺去世,還在上六年級的我被爺爺叫去謄抄宗譜,才知道宗譜上密密麻麻寫了很多祖先的名諱,是一個大家族十幾代人的繁衍史和變遷史。
  • 回憶小時候(二)
    回憶了我的小時候,現在我回憶回憶我青梅竹馬小我9個月的大表弟,他是我大姨的兒子。我大姨和姨夫屬於89年代晚婚晚育的代表。我爸26歲生的我,我大表弟則是我姨夫30歲生的。我大表弟的出生可是給我姨夫諸多歡樂。那時候我大姨姨夫單位分配的房子是3個單間,一間臥室,一間客廳,一間廚房,筒子樓公用廁所。
  • 回憶家鄉菏澤單縣往事:一次吃哏瓜的故事
    回憶家鄉菏澤單縣往事。小時候一次去姑姑家回白樓時,x嬸子娘家人拖我奶奶給她女兒捎帶一些哏瓜。這可能就是誠實而內心安穩的處世之道吧。《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這些不一樣的習俗!採訪土家族女人是這樣的,方式很特別
    家族的傳說故事:羅蘭嬌的故事傳說羅蘭嬌是個蠻有才情的女子,她聰明機智,潑辣大方,至今人們還在傳說她的故事。出嫁路上羅蘭嬌十八歲那年,嫁給了一個勤勞厚道的農民。過門這天,娶親的隊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攔住了。
  • 家鄉的故事
    原創 南山之鳴 百家鳴壇 今天浙江上虞,是我父親的家鄉,父親雖然少小離家,但到死,都是一口上虞話。在北大荒時,為基層統計們上課,得配翻譯。今天的上虞,已經被劃入紹興,但我依舊認上虞。這樣一個兩千多年的古邑,不應該因當下幾個老爺們的一時起意,就消失了。上虞是個有故事的地方,第一個故事是曹娥投江。
  • 小時候的年味
    文/愛拾光小時候我們對過年是期待的,因為過年是件特別美好的事。對於孩子們來說,過年可以穿新衣,吃美食,玩花炮,有壓歲錢,關鍵還用不挨打。這樣的日子可不就是過年嗎?關於過年的記憶,印象最深刻的還有糖果那時候大家都喜歡集糖紙,剝糖的時候都是極小心地,生怕把糖紙弄破了。每一張糖紙都要夾在書裡,壓得平平整整,然後保藏好。記憶中那時候的糖味道都是一個樣,我們對於糖紙的期待也遠勝於糖果的味道。有時候我們會挑選幾張用紅繩子繫著,把它們變成一隻只蝴蝶。
  • 《沙漠之花》:一個女人堅強的改變,一種殘忍習俗的反對
    《沙漠之花》改編自華莉絲·迪裡的同名自傳小說,該書自發行以來銷售量達1100萬冊。2009年被搬上螢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部影片豆瓣評分8.7,也曾獲的2010年德國電影獎金質電影獎的傑出故事片提名。
  • 家鄉奇人:怪才「王八吾」(二)
    上幾天說了我的家鄉清末民初的奇人——怪才王八吾的幾個故事,廣大條友很感興趣,今天再跟大家說兩個我聽過的流傳較廣的他的小時候的事兒故事一:尿泥築城。王少懷因為自小就聰明,腦瓜兒轉的快,所以夾壙村的小朋友們都喜歡跟他一起玩兒。這一天王少懷和幾個小夥伴跑到村外的大道上做遊戲。有用土坷垃下棋的,有用大銅錢跳房子的,還有跟小丫頭玩娶媳婦的。唯獨王少懷自己跑到一邊,用路上車轍裡的土尿尿和泥捏起了城牆。
  • 蠐蟆歡歌(文字篇):難忘家鄉的蠐蟆節
    每年正月十四,家家戶戶都會過小年,吃大肉、放鞭炮、扎「蠐蟆兒」燈、搖嫩竹、甩火龍……俗稱過「十四夜」,因為當天活動的重頭戲是夜幕下送「蠐蟆兒」燈。「蠐蟆兒」——兒話音,連著讀,如果一定要注音,那就是(qí më)。 如果我一直在家鄉,這個「蠐蟆兒節」就太普通了。
  • 林彪家鄉回龍山的傳說
    我的老家離林彪的老家大概10公裡左右,小時候經常從林彪故居門前經過,但是一次也沒有進去看過。對於家鄉這樣一位著名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從小就聽說,林彪在位的時候黃岡老家要建鐵路,要建飛機場,可是工程還沒完工林彪就倒臺了,工程也就都下馬了。還聽說很多關於林彪及其家鄉回龍山的民間傳說。
  • 回憶中的小時候(溺水中死裡逃生)
    前文說到了溺水,就回憶回憶我的「光榮事跡」吧,先講講幾次事件的發生地點,有小溪,有水庫,有河流,有風景區裡面的小水潭,而時間橫跨整個小學和初一上學期。> 人總是這樣,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卻偏偏要去做,雖然知道很危險,但是下一次到來的時候,還是會把危險拋之腦後
  • 正月裡說忌針
    在過去,女人們一冬天的忙忙碌碌,縫縫補補,油燈下納鞋底,做鞋幫,縫單的,拆棉的,大補丁上摞小補丁,不分晝夜的做著針線活……正月裡遺傳下來的忌針、記剪子,大概是老天憐憫過去的女人們,心疼她們,想給女人們放個假吧!
  • 我在武漢新型肺炎的陰影下,想著我小時候的春節,記憶中的年
    在老家的習俗就是磕頭,那會人好實在,都是真的磕,咣咣的磕幾個,現在想想好好笑,磕完頭,他們會拿出糖果塞到我們荷包裡。特別近親的叔叔伯伯會給紅包,一般是5毛錢,或是1元錢,再大了點後,就不給紅包了。叔叔伯伯們還會囑咐我們幾句:「過年長一歲了,要好好學習,看恁娘又給你們做那好看的衣服,一定要聽父母的話。」
  • 回憶中的小時候(遊戲與偷棗之旅)
    前文說了關於溺水的經歷,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劉同學,在我小學時期的各種「為非作歹」的事件裡,他都扮演著領頭人的角色。到了目的地,一行八人目標太大,只能分頭行動,自行車在那時候還算個稀罕玩意,怕人給順走了,還得留下一個人看著,於是留下了最小的劉家強,他最小,剛上完一年級,下學期上二年級,我們剩下七個人分成了三路,做人不能太那啥,不能緊著一戶人家的棗樹摘,畢竟這是人家的重要經濟來源,農村人都知道。我和劉同學一組,他比我大上兩三個年級,商量好,他在樹上搖,我在下面用衣服做成的兜子撿。
  • 常識:關於數字三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為什麼要說關於 「三」的故事呢?原因有兩個:一、小時候,經常有題目讓搜集關於數字的故事,那時候,網絡沒有這麼發達,就想著有一天自己能總結一下。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關於數字的故事特別有趣,特別是三。數字三接下來為大家總結了關於三的常見故事,不信你看。
  • 正月初五·迎喜神
    外出打工的人靠寫信和家人聯繫,二月二出門,五月五寫給家裡的信,八月十五才收到,回一封信寄出去,眼瞅著要過年了,外出的人回到家質問老人,一年了,咋沒給我回個信? 遇到學生娃娃放暑假或寒假,一封信要壓在崇安鄉政府某個窗臺上,放一兩個月。學生上學還好些,每逢周末,鄉上的郵政員把蘇臺村的信轉交給教導主任,再經教導主任之手,放學站隊訓話結束後,交給蘇臺的念書娃娃。
  • 故事:小時候奶奶經常講的舊社會挨餓的那些年
    這兩天突然想到了以前奶奶經常給我們講的那些故事,關於58年到61年大饑荒時期挨餓沒飯吃的故事。我們這邊老人有個習俗,快到六十歲或已經到六十歲的老人都會提前給自己準備好壽房(就是棺材)。那時的人幾乎都是煙囪很少冒煙的,一冒煙肯定就證明這家有吃的了。有人看到趙老太家裡的煙囪隔三差五的會冒煙,還以為是偷生產隊或是別人家吃的了。
  • 二舅的葬禮
    給二舅送完葬已經9天了,忽然想起來頭七沒有人送飯,不覺就如鯁在喉,淚水便不能自已了…… 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如今到了而立之年看盡人間冷暖,記憶中在二舅家吃過兩頓飯,一次是小時候去他家走親戚,一次便是喪飯!
  • 回憶小時候那個難忘的懸案
    我小時候有一個懸案,那是在我上4年級的時候,住的是廠裡的排房,一排有5戶人家,我家在左數第二戶。犯罪現場足跡鞋印調查 第二天,整個廠裡關於這個科長丟錢的各種傳言就開始滿天飛了。
  • 回憶小時候
    開篇3書接上回小時候除了遊泳,還有很多開心的事情做,比如,秋天放羊的時候,可以逮螞蚱,拿火烤著吃,地裡也有黃豆和地瓜都可烤著吃,渴了可以喝河裡的水,也可以掰個玉米秸稈,就像甘蔗一樣的甜,那時90年代,地裡的東西都可以隨便拿來吃,拿來喝,沒有農藥,也沒有那些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