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與李紈的婆媳關係,安穩平淡,既沒有風波衝突,也沒有真情互動,雙方恪守婆、媳之道,令人覺得寡淡甚至有些冷漠。仔細推敲,這種關係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為畢竟維繫這兩個女人之間的關鍵人物過世了。
王夫人長子賈珠,是個青年才俊。紅樓夢裡最開始提到賈珠這個人物是在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冷子興和賈雨村演說榮國府的時候說到: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頭胎生的公子,名喚賈珠,十四歲進學,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這裡的「進學」,是指科舉制度中,中了秀才。秀才是日後功名的起點,賈珠小小年紀便取得了秀才的資格,可見是個讀書的材料。賈家是詩禮簪纓之族,讓子弟科舉入仕,是中規中矩的家庭教育規劃,因此長子賈珠可以說寄託著整個家光宗耀祖的期待。可惜他早亡,丟下年輕的妻子李紈和兒子賈蘭。
李紈出生在仕宦書禮之家,她天性善良,知書識禮,性格賢淑,而且還育有一子賈蘭。李紈真實的性格王夫人並不了解,而作為寡婦在婆婆面前最得體的表現就是清心守寡、端莊肅穆,好好教育兒子,這些李紈都做到了。一個家庭的希望就在孩子,李紈呈現在整個家族面前最有力量的事實,就是賈蘭這個小小少年有一顆讀書上進的心。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之於父母,是最痛的。它就像個無法癒合的傷口,最好不去觸動它。在「寶玉挨打」一章,這個傷口被揭開了一下,我們看到王夫人內心的痛。
寶玉因為不好好讀書被賈政責打,王夫人一把抱住賈政的板子,她叫著逝去的兒子賈珠的名字痛哭道:「若有你活著,便死一百個我也不管了。」此時別人只是同情王夫人,而李紈禁不住也放聲哭了。賈政再硬的心腸,那淚珠更似滾瓜一般滾了下來。與賈珠相比,賈寶玉十三四歲還只知道逃學、往姑娘堆裡瞎混。王夫接著哭道:「你替珠兒早死了,留著珠兒,免你父親生氣,我也不白操這半世的心了。這會子你倘或有個好歹,丟下我,叫我靠那一個!」這話好像是對寶玉說的,其實是直抒胸臆,把平時壓抑在內心的痛,直抒胸臆表達了出來。這話也戳到了賈政的軟肋,打寶玉的板子才住了手。
賈珠和賈寶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好學上進,一個卻厭惡仕途經濟之學,因此賈珠和賈寶玉於賈政夫婦而言,就像好學生與壞學生。由此可見賈珠在王夫人夫婦心目中的位置,他們是多麼的可惜這個早夭的孩子啊!
有的紅學家揣測,「正因為王夫人對賈珠的要求太嚴,期望值太高,導致了賈珠英才早逝,而這個結果成了王夫人心上的一個結,使她再也不敢把同樣的手段運用到賈寶玉身上,因為兒子無論怎樣的成才,如果最後的結局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倒不如讓兒子健康平安的生長」。
王夫人與李紈之間的淡漠也和二人的性格有關係,王夫人、李紈性情都很沉穩。李紈安於守寡的身份,她生活簡樸,不愛虛榮,基本上過著一種恬淡平和的日子。正因為她平時沒有那種「安富尊榮」的享受,所以在賈府被抄家後當賈家生活陷入困境中時,她也沒有象別人表現得那樣難以忍受貧困。就連賈母都稱讚她:「倒是珠兒媳婦還好,她有的時候是這麼苦,沒有的時候也這麼著,帶著蘭兒靜靜的過日子。」一個世宦千金、公府奶奶,能夠如此恬淡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大起大落,恐怕也只有李紈了。
賈珠去世,成為王夫人心中不可觸碰的傷痛,她一看到李紈,恐怕就會想起自己的兒子賈珠,因此她對於李紈並不親近。反過來,如果李紈整日在王夫人面前像鳳姐一樣呈口舌之利,談笑風生,就不是守寡的做派了。我的兒子你的丈夫死了,難道你還這樣開心?因此李紈在長輩面前都很安靜,只有在姐妹們中間偶爾才會有真情的流露。
雖然王夫人、李紈看起來相敬如賓,並不親近,但卻是互相顧惜的。王熙鳳曾經抱怨李紈的收入和賈母、王夫人比肩,說道「老太太、太太罷了,原是老封君。你一個月十兩銀子的月錢,比我們多兩倍銀子。老太太、太太還說你寡婦失業的,可憐,不夠用,又有個小子,足的又添了十兩,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給你園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終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兒。」
李紈在經濟上的享受到的優待,自然離不開王夫人這個當家人的照顧。有些事,並不能只看表面現象。這對婆媳的關係,看起來冷淡,而冷淡的原因,卻是因有一份對那個逝去的人無法割捨的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