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故事:村支書蓋房後,破財丟官,村民老張這樣做對麼?

2020-09-03 回村歇歇

親!請點右上「關注」,俺是回村歇歇,一個留守在農村種地的老農,今天咱來講個有趣的故事,因為敏感,只能非虛構寫。

村裡胡支書爺爺是老支書,心地善良,為人誠實,受到了村裡人的尊重;胡支書爹這人就不咋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用在胡支書爹身上就是錯誤,胡支書爹雖然沒當村裡的一把手,但混在村官的班子裡,卻是村裡幕後的實權人物,因其媳婦俊俏,嘴甜,和當時村支書關係非同一般。

啥叫和村支書關係非同一般的,這個你只可意會就行了。

因此,村裡人都暗地叫胡支書爹「老佛爺」,村支書成了光緒爺。正因為如此,胡支書爹的一肚子壞水,才能借傀儡支書的名義潑出來。胡支書爹和娘,一唱一和,玩得傀儡支書滴溜溜轉。作惡多端必自斃,鎮裡換了幾任領導,來了一個年輕的大學生村官,要徹底整治村風,就把村支書撤職了。

胡支書爹憑著他爹老支書在世時,遺留在縣鄉的人際關係,跑了幾趟,使了點銀子,把他在縣城管大隊上臨時班的兒子找回來,當上了村支書。村裡的權力又回到了胡支書家裡。

還好,胡支書在他爹背後搖著羽毛扇的謀略下,胡支書在城管大隊經常掀翻路邊攤位的暴脾氣改了不少。胡支書爹常常教導兒子:在村裡當支書要想長久,一點學會眯眼佛爺,要在人前人後示弱,就一個目的:撈錢。只有錢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因此,誰要是去找胡支書蓋個公章也要收100元「服務費」,村裡那個村民只要是有求胡支書,必須使錢。

這年頭,農村的村民也是認為只要錢能搞定的事情不算事情。在這個不足2000人口的村莊裡,村民以農為主,經濟收入來源於外出務工。

農村人,你好我好王二麻子哥好,只要能穿過針走下線,誰也不願意去狀告胡支書,這很明顯嘛!舉報胡支書成功,又槍斃不了,世代同村而居,抬頭不見低頭見,就成了仇人;要是舉報不成功,那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這麼多年了,不管是哪個村,只要村民暗地舉報村支書,消息靈通的村支書立馬就知道了,上級的保密工作總是漏洞百出。

村裡人暗地給胡支書起了個綽號「小鬼兒」,胡支書的爹自然就是「老鬼兒」。

天長日久,時光荏苒。轉眼「小鬼兒」在位20年有餘,已經50多歲了;「老鬼」雖然還在世,但眼瞎耳聾,人在村裡晃蕩,村裡啥信號也收聽不到了。有村民在大街上碰見他拄著棍子,看前後沒人,就當面說:老鬼,你個老不死的。這只是村民出氣的一種方式而已。

有幾個村民覺得,是弄掉胡支書的時候了,他花村裡錢不少了,但怎麼弄掉呢?舉報顯然不是明智之舉。胡支書和鎮裡縣裡的關係也錯綜複雜,再說,胡支書搜刮的民脂民膏,他捨得送禮花錢,舉報派捨得送禮花錢麼?

這老張老王老胡老陳「舉報派」歃血為盟,組成了四人幫,平時以一起打麻將修長城為掩護,摸著牌想著對策。老張是村裡蓋房班的工匠,其中老胡是胡支書家族人,因為管不住老婆去找胡支書搞親密關係,最痛恨胡支書,但表面上還和和氣氣,這在村裡隔著窗戶紙的秘密。

是年冬,鵝毛大雪的夜晚,打著牌,老張說:胡老弟,胡支書不是一直想買了你路邊那二畝地蓋房子麼?就用你這二畝地讓胡支書垮臺破財,你還得一筆賣地錢。地本來就是集體的,說不定那年重新劃分就不是自己了,胡老弟你想是不是這個理兒?

老胡和老王老陳停下手中的牌,疑惑地望著老張,非常不解。老張說要想讓其滅亡,必先讓他瘋狂,並且如此如此詳細說了一遍。最後說,只要胡老弟把地賣給胡支書,這計策就算成了一半。就是不成,你老弟也沒有損失呀!地是公家的,買到手錢是自己的嘛!

當時,老胡手裡摸的那張牌正好是「么雞」,聽完老張的話,目光盯著手中的么雞,忽然呸呸呸向手中的么雞唾了三口,惡狠狠地啪一聲,把牌摔在桌上,道:幹!聽張兄安排。老張雙手把門前的牌向桌上推翻,道:和么雞,清一色滿貫!真是大吉大利啊!

老張作為牽線人裝作去胡支書家詢問一些政策上的事情,順口說出老胡要賣挨著村莊挨著公路邊的二畝地。胡支書一聽,說:張哥呀!俺想賣下胡叔那二畝地。

插敘一段:老胡年齡比胡支書小十幾歲,可比胡支書長一輩,胡支書叫老胡媳婦嬸子,農村裡叔嬸言語隨便,他們關係很親密。胡支書還曾想發展老胡媳婦做婦女主任,老胡憤怒說媳婦:你還想光明正大讓俺戴綠帽子呀!你敢當主任,俺就敢打傷你的腿。

老張說:老胡那二畝地可以蓋一片別墅,咱村也只有您配得上啊!胡支書聽罷老張的言語,心裡立馬暈乎乎的,是呀!自己是村裡的皇帝呀!胡支書畢竟受老鬼爹栽培多年,他說:張哥呀!現在耕地上建房,上面管得緊,在公路邊又是進村村口,太招搖了。俺買了胡叔的那塊地,也就是按照咱村宅基地統一面積蓋房,俺是支書,可不能帶頭破壞村裡的規矩呀!

老張翹起大拇指諂媚道:真像老支書你爺爺呀!真好,要不咱村平平穩穩的,這全仗著你做事穩妥,不像外村村支書像走馬燈一樣輪換。胡支書聽了老張讚揚,立馬從柜子裡拿出好酒,說,張哥啊!你不是好跟胡叔一起打牌嗎!你就做個中人,看胡叔要多少錢。老張說,美酒暫且放下,等事成籤協議,再喝酒不遲。

老張故意來回學嘴三趟,因為村裡賣村邊耕地當宅基的是前有車後有輒,但都是賣幾分地蓋房,一分地當時時價是7000元,一畝地7萬元。老胡二畝地賣給胡支書15萬元成交,老張是證人。

老張喜歡上網,在湊合胡支書買地的過程中,他就打開手機讓胡支書看外地那些「鄉村民宿」,說可以參照這個蓋房,可以參照那個蓋房。逗得胡支書大讚,這外地人是會花錢,會享受啊!不過,胡支書還有疑慮。老張說,俺有個好朋友是鄰縣某村的,是有名的風水先生,您要有意,俺請來朋友給看看宅子怎麼建?胡支書說:那感情好呀!

正月裡,老張請的風水先生說胡支書,你可以把房子建在這二畝地中間,後面當花園,從路邊進門是個小花園,穿過小花園是進院子的正門,這樣一進二,還有後花園,如何如何的未來可以發跡啦!等等。老張在旁邊說,您蓋房佔宅基地不大,多餘的種上花花草草的,這也不算破壞村規呀!

胡支書想想,也有道理,再說了,現在外村多佔耕地蓋房的也不是沒有?

春暖花開,燕子歸來,正是農村蓋房的好季節。胡支書有錢,一個月只能,二層小洋樓就起來開始裝修。建房用土挖的坑要墊,老張本來就是村裡建築工匠,他說胡支書:墊土幹啥?把這個坑修正一下,建成池塘,可以種上荷花,池塘角修個涼亭,亭下弄個石桌,可以打麻將可以走象棋,還可以品茶呀!多美氣?啥?這又不是蓋房子……

胡支書沒當村支書之前,當臨時城管就是一員掀翻商販攤鋪的猛將,當支書被爹耳提面命多年,沒了爹管,加上這些年聽恭維的言語習慣了,膨脹是自然的事情。半年之內,在老張的鼓動下,胡支書真把這二畝地折騰成了花園式別墅。村裡人看了,誰不羨慕嫉妒恨,包括外村的,包括過路的車輛都要停車下來瞧瞧,大讚一番。

胡支書全家搬進了別墅,可洋洋得意沒多久,縣裡會同鄉裡來找胡支書談話,說接到舉報,作為村支書你帶頭在耕地上建豪宅,嚴重違反《土地法》對農村宅基地規定,這不用調查了吧!胡支書說:俺宅基地可不大呀!調查組說,你門前的池塘,房後的花園不是佔地麼?別說你佔耕地這麼大一片了,就你家一戶多宅也是違反了土地法規定,作為村支書知法犯法……

緊接著,胡支書被開除黨籍,免了村支書,交由司法部門查辦。半年多蓋起來的別墅,被鏟車鉤機一晌鏟倒,變成一堆建築垃圾……

村裡人暗中稱讚:原來咱村老張才是真正的「辦家子」,不顯山不漏水就把胡支書這個小鬼整垮了,老胡的媳婦也改頭換面,因為有錯,在老胡的跟前服服帖帖……

相關焦點

  • 故事:鄉村舊事,因公殉職的村支書
    村支書本來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卻成了那家人的傳家寶了。打他們爺爺那輩兒起,他們家可沒少假公濟私,日子過得一直挺富裕。村民們看在眼裡,但是誰也不敢站出來公然與他們為敵,只能啞巴吃黃連。誰讓那家人的弟兄們多呢,在農村就這規矩,誰家人多誰家就說了算能當村官。聽劉先生講,這位孫子支書比他的父祖們更加跋扈。在村裡仗著人多勢大,想欺負誰就欺負誰。
  • 小說:父親蓋房與鄰居吵架,博士女兒千裡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
    「我們這麼多年的鄰居了,沒想到你這麼貪心,蓋房都想蓋到我們家院子裡來了。」吵架的前者正是老張家,後者則是住在一起大半輩子的鄰居老劉家。夏天到了,村民們辛苦種植的瓜果蔬菜都大豐收,賺了錢的村民們都想著趁著夏季修繕下自己的房屋。其中老張家賺的更是盆滿缽盈,所以就打算索性將家裡的房子拆了重建,等女兒放假回來時,就能住上洋氣的小別墅。
  • 蓋房時與鄰居發生矛盾,研究生女兒千裡傳話:爸,讓他三尺
    「我們這麼多年的鄰居了,沒想到你這麼貪心,蓋房都想蓋到我們家院子裡來了。」吵架的前者正是老張家,後者則是住在一起大半輩子的鄰居老王家。夏天到了,村民們辛苦種植的瓜果蔬菜都大豐收,賺了錢的村民們都想著趁著夏季修繕下自己的房屋。其中老張家賺的更是盆滿缽盈,所以就打算索性將家裡的房子拆了重建,等女兒放假回來時,就能住上洋氣的小別墅。
  • 村支書赴宴(寫實故事)
    村裡人都知道村支書老王愛喝兩口,所以只要村裡誰家有事,都邀請他,一是講個排面,二是以後去村裡辦事好辦。當然啦!老王是來者不拒。不過老王還是很珍惜生命的,從來也不多喝,頂多喝到頭暈暈的,臉紅紅的,走路能直著走就不喝了。
  • 我、老張和燒餅
    老張出場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故事大意是說一位妻子要出門,給懶丈夫套了一個餅在脖子上,等回來時,發現丈夫把嘴巴前面的那一塊餅吃完後,因為懶得轉動餅被活活餓死了直到參加工作後,才從同事老張那裡得知這個故事起源於浙江縉雲,故事中的餅也是有名的縉雲燒餅。
  • 老張的羊群
    回村以後老張做起了鄉村小學民辦教師的工作,由於他不喜歡每天和小孩子們在一起老張很有眼界,他發現機械逐漸會代替人力來耕作,於是又購置了播種機,翻地機,農忙時沒白天沒黑夜,勤勤懇懇得在地裡幹著。幾年下來賺了一些錢,家裡也有了積蓄。鄉親們都知道他有錢,就和他來借。老張好說話,來的人他從來不讓空手回,總是讓媳婦把錢給拿上。然而借的時候容易,還的時候難,老張仍然是不好意思去要錢。就這樣辛辛苦苦攢點錢,又所剩無幾。讀到這,你可能會說這是知識分子的「流毒」在作祟吧!
  • 故事:沛縣鄉村的正骨名醫——生茂東
    生茂東努力地回憶幾年前的這位病人,無論如何也沒有印象,也難怪,因為畢竟他接觸的病人不計其數,幾乎天天都遇到這樣的病人。位於楊屯鎮後屯村的生氏正骨診所,譽滿鄉村,名揚周邊。當時李向陽因腿骨骨折前來就醫,因長時間缺乏正確的治療,膝關節下骨髓受到感染,病情十分嚴重,按說,接這樣的病號是有相當大的風險的,看到病人痛苦的表情,生茂東還是收下了李向陽,進行精心的治療,他馬上動手清洗骨髓,進行嚴格的消炎,炎症控制後進行接骨,再進行固定包紮,並輔以膏藥止痛消炎,病人的情況很快得到好轉。
  • 小說:父親蓋房,與鄰居鬧翻,博士女兒一句話,兩家人和好如初
    這不,陳家最近因為蓋房的事與鄰居楊家鬧翻了。原本關係要好的兩家人突然說鬧翻就鬧翻了,說實話也挺鬧心的。於是,陳父就只好打電話給女兒傾訴傾訴。不料博士女兒一句話,兩家人就和好如初了。博士女兒到底說了什麼呢?事情最後到底是怎樣的解決的呢?請大家耐心看完接下來的故事。
  • 故事:再見,保安老張
    做完胃鏡後,小兒子便將老張帶回了家。雖然做胃鏡檢查的過程並不長,又是無痛胃鏡,但是老張依舊覺得更加疲憊不堪了,甚至覺得有些頭暈眼花。所以,當小兒子說要帶他回家休息,留在大兒子等報告的時候,老張並沒有任何懷疑。事實上,兩個兒子早就知道了結果,只是還瞞著老張自己罷了。
  • 老張的故事之十元人民幣
    這樣一問,鄰裡夥的都圍了過來,直想看看瓜的情況,老張心裡雖然也想湊和下,可望著大傢伙都去了,一個人就略似清高推開了家門,直愣愣的坐在院子,搖著扇子,可耳尖還是順著這。嫂子這樣一瞪,那小夥質嫩的很,眉眼間還掛著孩子的稚氣,被一個婦人這樣一瞪,竟呆著,恰旁邊那司機推到:「別問你話了?」
  • 泰山區邱家店鎮王林坡村「家門口」經濟讓村民共享鄉村振興成果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田陽 孫正 泰安報導今年以來,泰山區邱家店鎮王林坡村突破發展定式,探索鄉村振興富強路,圍繞產業振興,改善民生等方面做文章,切實增加村集體收入,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帶領村民走上富裕路,使村莊實現了美麗蝶變。
  • 老張,老張
    桂英和老張是當年在雲南當支邊知青時認識的,返城後沒多久兩人就結婚了。桂英分在了紡織廠,老馬去了機械廠。在老張眼裡,桂英有雙靈巧的手,尤其擅長刺繡,繡出的鳳凰活靈活現的,好像一不留神就會飛走一樣。老張記得,當年他們結婚的時候,桂英親手繡過一對帶鴛鴦圖案的枕頭。那枕頭上的鴛鴦,每一片羽毛都清晰可見,手摸上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 小說:父親蓋房與鄰居吵架,碩士女兒千裡傳話:讓他三尺又何妨?
    說的是鄰裡之間相互謙讓和睦的故事。而如今,在我們村,也出現了現代版的「六尺巷」的故事。我們村的一個叫老吳的人,因為蓋房子的時候,因建房子的面積問題,而和自己的鄰居老李發生了矛盾糾紛。一開始雙方都不願意謙讓,直到有一天,老吳遠在外地讀書的碩士女兒聽說了此事,立馬千裡傳話給他,說:「爸,讓他三尺又何妨!」而這個讓,也是有含義的。
  • 老張的一生
    現在我爸去哪都帶著他的弟弟,生怕他吃不著飯,我在西安安家後,在老張的努力下,他自己做了小區的清潔工,也把他的弟弟也帶了過來,這樣他才放心,剛開始我很反對他的到來,可是在老張的堅持下,最後留了下來,我跟老婆後來也沒在說什麼,畢竟他跟我也有血緣關係,由於我的房子小,住不下,在外面給他租了一單間,安頓下來了。 老張跟我媽是初中,高中同學,最後他們走到了一起。
  • 故事:買煙丟官
    買煙丟官娘家在公路南窯後村。徐榮高高大大的個頭,上下勻稱,線條優美,皮膚白白的,似乎永遠曬不黑,她走路也好看,可以說是柳圈生產隊乃至整個楊柳大隊的頭號有品味人物。宋延軍家跟宋延業家是門挨門,洪發光家跟宋延業家中間隔著韋正錢家,洪發光家東邊是洪發剛(大早爹爹)家。這幾戶人家一字兒排著,門朝南,他們的前面有一條溝。這一排,另有一戶人家,單住。他家後牆正對著楊樹家的菜園地。
  • 村裡人經常竊竊私語:「村支書家後院有秘密」
    天剛麻麻亮,她就在村頭宣傳村裡的頭號新聞:昨天夜裡村支書和「無底洞」(劉宏衛的媳婦)正搞那個,劉宏衛從新疆搞副業回來(本地方言:打工),村支書光著屁股逃跑了,閒話筒說的十分生動,滿嘴噴著唾沫星子。聽新聞的婆娘越聚越多,把閒話筒圍在中間。她開始愈發說地津津有味,似乎已經把等水的枯燥乏味拋到九霄雲外了,也不會因為早起影響他絲毫的精神狀態。邊說還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
  • 小說:蓋房時與鄰居發生矛盾,研究生女兒千裡傳話:爸,讓他三尺
    我們村的老趙蓋房時,因為地皮的原因,與鄰居老郭發生了矛盾。兩人就那塊地的歸屬,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誰。直到老趙的研究生女兒聽說了此事,千裡傳話過來,只說了一句:「爸,讓他三尺又何妨!」老趙當然不肯了。直到女兒認認真真的跟他說了「讓他三尺」的背後原因,老趙才恍然大悟。事情是這樣的。
  • 老實人老張
    一家人做了簡單的治療就先回家了。父親也跟身邊的叔伯兄弟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湊錢救孩子。費用大概是兩萬元,那個時候的兩萬元完全可以蓋兩層的小洋樓了。經過兩年的治療,老張的病治好了,只是不能做特別勞累的活。但是老張的父親累倒了,身體越來越不好。等到老張25歲的時候,老張的父親終於熬不住了,肝病去世了。幸好各個兄弟姐妹也長大了,都能獨立了。
  • 小說:蓋房時與鄰居發生矛盾,博士女兒千裡傳話:爸,讓他三尺唄
    我們村的老趙蓋房時,因為地皮的原因,與鄰居老郭發生了矛盾。兩人就那塊地的歸屬,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誰。直到老趙的博士女兒聽說了此事,千裡傳話過來,只說了一句:「爸,讓他三尺又何妨!」老趙當然不肯了。直到女兒認認真真的跟他說了「讓他三尺」的背後原因,老趙才恍然大悟。事情是這樣的。
  • 單位的老張
    會後,看著老闆滿意的神態,我想他開了個好頭。 車間裡他也的確做到了身先士卒,哪裡缺人手他到哪裡,儘快熟悉了每一道崗位,和每一位員工的名字。 其實老張是有學問的,他是一所中學的教務處主任,由於犯了一些問題就主動辭職了。教育界是待不下去了,就來到製造企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