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故事大意是說一位妻子要出門,給懶丈夫套了一個餅在脖子上,等回來時,發現丈夫把嘴巴前面的那一塊餅吃完後,因為懶得轉動餅被活活餓死了。
我那時候年幼,不能理解故事的寓意,更不會去思考故事的合理性,只覺得深深的感嘆和可惜:怎麼會有這麼懶的人?
直到參加工作後,才從同事老張那裡得知這個故事起源於浙江縉雲,故事中的餅也是有名的縉雲燒餅。
老張是地地道道的縉雲人,也是當時的重慶分公司總經理,經常帶著我外出公幹,總給我講老家縉雲的一些奇聞趣事。
久而久之,我對浙江縉雲和縉雲燒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老張說在他老家舊屋的旁邊和大門口,分別有一條大路和牆弄,在大路和牆弄的丁字路口,一到夏天,每天晚上幾乎有半個村的人在這裡乘涼,因此,自他能記事以來,就記住了在這裡聽到的很多傳說和故事,其中就有很多是關於縉雲燒餅的。
可能是由於老張對家鄉的思念以及我受老張的影響,到浙江出差時,我們都會不謀而同地藉機到老張家鄉走一圈。
在老張老家大路和牆弄的丁字路口,有一個老大爺,大概是村裡最年長的一位老人,其他人都圍著他聽他講百聽不厭的老故事,老大爺跟我同姓,見我面生,拉著我就一直講,巴不得把他一生所見所聞都講給我聽,估計也是印證了那句「誰不說咱家鄉好」吧!
我還聽到過縉雲燒餅很多的其他傳說,比如歷史上第一個縉雲燒餅的誕生,是軒轅黃帝煉丹的時候,隨手把一團麥麵貼在丹爐內壁,結果烤出的一個麥餅特別好吃,從此就有了縉雲燒餅;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個村婦剛剛做好麥餅,發現她兒子燒火煉丹用的土鼎內還有炭火,就順手把做好的餅貼在土鼎內壁,結果烤出來的餅香味四溢,吃起來酥香、糯軟。村婦因此得到啟示,發明了特製縉雲燒餅的燒餅桶和特殊的製作工藝,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很多與朱元璋、劉伯溫等等古代皇帝和名人有關的傳說,這些傳說不僅在同姓大爺口中經常聽到過,還能在很多書上可以看到。
老張的兒童時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後半葉到70年代上半葉,那時村裡偶爾會請附近的劇團來演平安戲。
每次村裡演平安戲,戲臺面前就擺了好幾個燒餅攤,每個燒餅攤都有一個圓形的燒餅攤和一張方形的小桌子。方是規矩,圓是通融,一個小小的縉雲燒餅攤,蘊含了方圓之道、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
燒餅攤在戲臺前一擺出來,就吸引了很多小孩子圍觀,目不轉睛地看著燒餅師傅在小方桌上先把面揉來揉去揉成一坨,再滾來滾去滾成長長的一條,然後用刀唰唰均勻地切成一段段的小塊。
切好後,師傅抓起一塊啪啪幾下壓扁,塞進肉絲和菜乾,放在桌上一邊轉著圈子一邊壓成又圓又薄的一個燒餅胚,然後一手託著餅胚,一手用刷子乾脆利索地來回幾下刷上糖油,就小心翼翼地貼在燒餅桶裡。
過了一會兒,就用鉗子從通紅的燒餅桶裡夾出一個黃黃的、油油的、亮閃閃的燒餅。此刻,我的眼睛就像燒餅的表面,幾乎要流出亮閃閃的油來。
看戲時,大人們樂哈哈地看戲,老張眼巴巴地只看做燒餅。
到了冬天,村裡的各種農事空閒了下來,村裡就會有人張羅請做燒餅的人來村裡烤燒餅,這時,村裡想吃燒餅的人就用小麥換燒餅。
一斤小麥換幾個燒餅,或幾個燒餅需要多少小麥換,老張已經記不清楚,但是小麥換燒餅的事情他卻印象深刻。
因為燒餅,老張還被娘狠狠揍過一頓。
那是在念小學的時候,村裡的小學又叫後田祠堂,大概是二三年級那年,一天放學後,老張從後田祠堂一回到家裡,同道壇的三叔婆就對他說:你娘去村口換燒餅了。
於是,他立即向村口走去。剛走到村口燒餅攤附近,給他家做的第一個燒餅正好被燒餅師傅取出燒餅桶,娘笑嘻嘻地把剛出爐的第一個燒餅遞給同村的一個手藝人,村裡,習慣把篾匠、木匠、泥水匠等等工匠稱為手藝人。
我見過老張娘,年輕的時候應該是一個大美女。但老張說山村美女是非多,小時候,這個手藝人會送一些他自己做的,看起來很精巧的衣架、褲架之類的小物件給娘。
那個時代,有人發現手藝人給他家送稀罕的衣架褲架,就散布了不少謠言,這些謠言那時候叫桃色新聞,現在叫緋聞。
因為緋聞,老張被一個比他大很多的村民罵過是「手藝人兒子」,這樣的罵人話在他們村裡是非常刻毒的。老張回憶被罵過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自己不是爹親生,以至於後來有很多年,他都經常把手藝人送給娘的衣架和褲架偷偷地藏起來,讓娘曬衣服的時候老是找不到。
而在此時,看見娘把第一個燒餅送給手藝人,老張頓時感到惱火,站在燒餅攤附近,要不要過去吃燒餅猶豫了好久,剛巧娘轉過身看到了他,他發現娘的臉上頓時出現尷尬的表情,娘的表情助長了他的怒氣,一轉身負氣回家,回到家裡就躺在床上。
過了沒多久,娘提著一摞燒餅回來了,叫他吃燒餅,老張躺在床上愣是不吭聲。
娘又連勸帶哄地叫了一陣,他還是沒有起來吃燒餅,娘也火了,走過來一下把老張摁在床上,又掐又錘,一頓狠揍。
老張說,娘大概在她自己心裡也是有委屈,長期積壓,無處發洩,正好朝他出氣,下手很重,把身上打得一塊青一塊紫。揍完了,還惡狠狠地撂下一句:「今天,你不吃燒餅,我揍死你!」
估計怕被娘揍死,老張只得從床上爬起來,一邊抽泣一邊吃燒餅,燒餅是什麼味道卻一點也沒有吃出來。那是他有生以來吃燒餅最沒味道的一次。
想起老張現在這把年紀如果還被娘打,我心裡就忍不住想笑,但想起這個故事心裡也泛酸,老張家其實很不容易。
老張因為燒餅被娘打,但也因為燒餅帶來人生的轉機。
上世紀最後一年,麗水電視臺向全市招聘記者,那時老張還在麗水市下屬一個縣的中國銀行做職員,為了能進城也參加了這次招聘考試。試卷裡有一道寫作題,題目要求的大意是:你為什麼要做記者。
老張在試卷上寫道:
在讀中學時,曾經在學校的《語花報》上發表了一篇小文章,報社給我寄來了記不清楚是5角、8角,還是1元的稿費。之前我的家庭成份不好,在村裡,娘的日子一直過得挺受氣,事事處處被審查,受打壓,家裡人被別人看不起。我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並得到稿費,娘覺得是一件值得高興,也是可以在鄰居面前炫耀一下的事情,於是,就用我的稿費去鎮裡買了燒餅和餛飩皮,也不知道我的稿費夠不夠娘買到那些燒餅和餛飩皮,也許娘自己還貼了錢才能買到。娘煮好餛飩熱了燒餅,坐在家門口,呼嚕呼嚕地吹著熱氣吃一口燒餅,再吸溜吸溜地吃一個餛飩,見到有路過的人就說:「我兒子寫了文章,得了稿費,買來的呢!來來來,吃燒餅、餛飩?」然後路人就誇獎「你兒子真厲害,能寫文章賺鈔票了!」
那天,娘特別高興。也是從那時開始,我立志長大以後要做一名記者。因為我覺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記者,不僅謳歌英雄,也揭露黑暗;不僅歌頌正義,也鞭撻醜惡;更重要的是記者不僅傳達黨委和政府的聲音,也在傳遞廣大人民的心聲。假如我能成為一名讓娘覺得臉上添光的記者,她的臉上肯定始終蕩漾著幸福的笑容。
結果,在這次有80多名應聘的考試中,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功被錄取到麗水電視臺。他想,能成為一名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記者,縉雲燒餅無疑為他取得總分第一的成績幫了大忙。
自從被老張帶上道後,就是我和老張與縉雲燒餅的故事了。
2006年,陰差陽錯成為重慶分公司總經理的老張,由於是縉雲人,對當地比較熟悉,被派駐到縉雲縣前路鄉做建設現場指導員,帶著我駐紮鄉裡一直到2007年,夜間值班的時候,隔三差五地要去附近一個名叫宮前的村裡吃燒餅,據說那裡的燒餅,整個縉雲縣味道最純正。而這裡的縉雲燒餅,的確能讓人吃上癮。
再比如前幾年,我去麗水大洋路南段的一家縉雲燒餅店吃燒餅,在店裡我摔了一跤,跟店老闆產生了一點不愉快。
再比如老張每次回老家,總要找機會到地道的縉雲燒餅店吃一次縉雲燒餅和餛飩,而且都會給我帶一些回來。不知道為什麼,每一次吃縉雲燒餅,總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那種感覺不僅觸動了味蕾,更觸發了對縉雲故事和縉雲故人的奇怪思緒!
過去,我和縉雲燒餅發生了很多故事,我想今後,我和縉雲燒餅之間,肯定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