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賣燒餅的小王

2020-11-01 歪歪老君


很久很久以前,在青山腳下有這麼一戶人家,家裡只有父子倆,王貴和兒子王有才,王有才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生病去世了,只留下父子倆相依為命,王貴是做燒餅地,就是自己在家做好,然後推著小車出去賣,他的生意不錯。加上他為人善良,見到吃不上飯的小孩或者老人總是讓他們免費吃一個。

王有才從小跟著王貴屁股後面,看著他和面,醒面,揉面,然後在鍋裡做好燒餅,然後推著小車出去賣,王有才慢慢地也幫上忙了,學會了父親的這一套手藝, 看著長大的兒子幫自己幹活,王貴欣慰地笑了。

王有才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吹笛子,他幫忙幹完活了,就拿著笛子去山上吹一會,自小失去母親的他看著別人有爹有娘也羨慕,但是他對娘的想念不敢跟爹說,怕爹傷心,只能把這份情通過笛聲表達出來。


在王有才18歲的時候,王貴突然生了一場大病,一病不起沒過多長時間就撒手而去,家裡只剩王有才了,王有才悲痛萬分但是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生活得過,日子得繼續,他就接手了父親的生意,開始自己做燒餅賣燒餅。

他經常是做好了燒餅,就拿出幾個跑山上父親和母親的墳前告訴他們今天做了多少燒餅,自己要去哪賣賣,經常說著說著就哭了,然後每天賣完燒餅回到家就拿起笛子往山上跑,吹會笛子。悽涼的笛聲在山上響起。。。。。。

話說小翠是鄰村老張家的女兒,小翠家家庭條件不錯,小翠又是獨生女,家裡對這個女兒十分寵愛。有一次小翠從山腳下路過聽見悽涼的笛聲就被吸引了,後來她經常去山上聆聽,然後打聽到這是一個大孝子在吹笛子,打聽到王有才的身世後,不免對這個年輕人多了幾分同情,後來知道他自己在做小生意,自立更生,不免多了幾分好感。


知道王有才每天會在山上吹笛子,小翠就掐著點每天去,有一次小翠主動上前打了招呼,兩個年輕人打開了話匣子。。。。。。後來每天倆人都會聊會天再回家,還是小翠主動提出要給王有才當老婆,王有才心裡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這個好姑娘,畢竟自己沒爹沒娘,也沒攢下多少錢,拿什麼去提親啊,小翠家條件又好,還是獨生女,她爹娘怎麼會把自己的寶貝許配給一個窮小子呢。

小翠看出了他的顧慮安慰他說自己的爹娘很識大體的,不會計較這些的,小翠就提前給父母說了自己的想法,小翠的爹一打聽知道王有才確實是個孝子,還有手藝,雖然窮點,但是肯吃苦還善良,於是同意了這門婚事,並把自己的一個門臉讓給了王有才,讓他做燒餅賣燒餅,這樣有了門臉不至於每天跑出去叫賣,省下不少時間。

王有才特別感激自己的老丈人和丈母娘,把女兒嫁給自己,他和小翠用心地經營著自己小家,把小翠的父母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來對待,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蘭花的奧秘與猶太人「賣燒餅」的故事
    某個市場上,有兩個人在賣燒餅,且只有兩個人,我們稱他為燒餅甲,跟燒餅乙。 他們的燒餅沒有物價局監管,每個燒餅一元錢就可以有工錢利潤,並且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 這段時間他們生意冷清,一個買燒餅的人也沒有,甲說:「好無聊」,乙也說:「好無聊」,看故事的你也說:「好無聊」。 這時候我們稱為「市場不好,生意不好做」。甲乙決定玩一個遊戲,故事剛剛開始。 甲發一元錢賣乙一個燒餅,乙也發一元錢賣甲一個燒餅(現金交付)。
  • 武大郎燒餅為什麼那麼好賣?
    今天中午下班,在街上看到一個賣燒餅的男人,他身邊圍著好多女人,我不禁有點好奇,走進人群一看,原來他在賣武大郎燒餅。燒餅裝在箱子裡,一共兩箱,用扁擔挑著,男人打扮也和武大郎相似。燒餅我沒買,不知道味道如何,但生意不錯,其中一箱差不多賣完了。買燒餅的幾乎是女人,我不禁有點好奇。
  • 一個賣燒餅的故事告訴你:只需死記黃金鐵律就夠了,掙得盆滿缽滿
    一個賣燒餅的故事告訴你:只需死記黃金鐵律就夠了,掙得盆滿缽滿有一個市場,有兩個人在賣燒餅,有且只有兩個人,我們稱他們為燒餅甲、燒餅乙。他們的燒餅價格沒有物價局監管,他們每個燒餅賣一元錢就可以保本,並且他們的燒餅數量一樣多。
  • 故事:「街角賣燒餅的女人帶走了我的心,我再也無法愛上別人了!」
    按照以往慣例,將故事整理成了第一人稱形式,方便大家閱讀。那天早上,天還不亮,我就戴著圍巾出了門,隔著老遠就看見巷子裡的火光,我走近了,才發現那是家燒餅店。「這燒餅怎麼賣啊?」我突然聞著香味,就想買來嘗嘗。「每樣來一個吧。」
  • 村口做燒餅的老李
    記得那時候我們幾個人,經常會一個人買上一個燒餅,纏著老李讓他給我們講故事。老李只要不忙,都會給我們講上幾個。老李住監獄那年老李在四川,幹的是走街串巷賣小吃的賣貨郎。一天,在一個街上看到一個流浪的女人,神志不是很清醒。老李看她可憐就把那女人領了回去,給女人買了衣服和吃的。這女人看老李人好,就怎麼著也不肯走了。老李也是心善,就讓女人住了下來。
  • 故事:寡婦賣燒餅,每天收攤時都免費拿個給流浪漢,一個月後,善報來了
    為了生存,張寡婦便到縣城租了小房子,然後開始了賣燒餅為生。張寡婦以前沒擺過攤,燒餅就是偶爾在家做做的,不過味道還是很不錯的加上燒餅的好味道,張寡婦這個燒餅攤一天能接待不少人,一天算下來,也能掙個兩三百了。雖然辛苦,但張寡婦也覺值得。每天,張寡婦的兒子放學後便會來她這裡幫忙,看著兒子懂事的樣子,張寡婦覺得吃多少苦都覺得值得。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張寡婦在每次擺攤時,都能看到街對面有一個流浪漢。
  • 我、老張和燒餅
    我那時候年幼,不能理解故事的寓意,更不會去思考故事的合理性,只覺得深深的感嘆和可惜:怎麼會有這麼懶的人?直到參加工作後,才從同事老張那裡得知這個故事起源於浙江縉雲,故事中的餅也是有名的縉雲燒餅。自從被老張帶上道後,就是我和老張與縉雲燒餅的故事了。
  • 一個老師的困惑與無奈——小王的故事
    一個老師的困惑與無奈——小王的故事劉秀龍(暱稱:優教授)小王馬上要畢業了,他就像等待放飛的小鳥,激動地憧憬著藍天去翱翔。小王的計劃是:去北京,學半年軟體,然後高薪就業。那時,我在一所高職學校工作。小王是我的學生,是個大男孩。聽課時,小王不太在意,經常玩手機,還好打瞌睡。上午的課,經常第四節就不見了。即使在,小王也顯得坐不住了,心不在焉。
  • 大款落魄街頭,母親送個燒餅給他,次日大款前來報恩
    本故事純屬虛構,圖文無關,弘揚社會正能量。母親一個人在康福巷靠賣餅為生,每天早上出攤,在路邊烙一整天的燒餅,生意好的時候全都賣光,生意差的時候總會剩下幾個。這天,母親跟往常一樣出攤賣燒餅,突然狂風大作,下起了大雨,母親趕緊先撐出雨傘,又看了看四周,人都走完了,就打算收攤回家。這時候一個乞丐模樣的人走了過來,靠在母親的餅攤跟前,指著自己的肚子,問母親要飯。
  • 故事:姐姐去世後母親癱瘓,姐夫賣燒餅供我念書,畢業後我給姐夫報恩
    姐姐去世後母親癱瘓,姐夫賣燒餅供我念書,畢業後我給姐夫報恩前天天中午我剛主持部門會議,沒開半個小時,老婆打來了電話,我當時拒聽了,沒一會兒,老婆又打了電話,我連忙跑到會議室門外去接聽電話,老婆哭著說:老公,你趕緊回來,姐姐夫不行了。我懵呆了,連忙跟領導請了假,一路哭著開車趕回老家。想當年爸媽都是地道本分的農民,先後生下兩女一兒。
  • 中國民間故事:圓夢燒餅
    其中有一種名菜叫「肉末燒餅」,也叫「圓夢燒餅」,為什麼叫「圓夢燒餅」呢?那可是有一段典故的。 據說老佛爺慈禧太后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中她吃了一種夾著肉末的燒餅,非常的好吃,醒來後沒有對任何人說起,很巧的是當天用膳的時候竟也吃到了這種燒餅,慈禧非常高興,就問是誰做的。
  • 故事:男子賣燒餅獲獎牌掛在店門口,第二天獎牌失蹤,小夥一番話引熱議
    宋清妻子的爺爺打了一輩子燒餅,夫妻二人找到了發展方向,開起了燒餅店。宋清一雙擺弄鋼筋的手揉起了麵團,為了辦出特色,燒餅做成雙面芝麻,出爐後加芥菜絲,成本提高不加價,深受顧客喜愛。每天從開店到閉店,外面排隊的隊伍就沒斷過。會議大廳氣氛熱烈,消費者協會和餐飲協會兩大協會齊齊出席。
  • 可憐的小王
    小王,女,50多歲。出身農村,貧瘠荒涼的山村,嫁給我們蘇州本地的一個男人,有一個兒子,已成家,兒子自己有房有車。他男人,其貌不揚,又矮又小,黑不溜秋的,要什麼,沒什麼的那種,哎,就是仗著自己是本地人,有一種特有的莫名的優越感,一直看不起小王的。我就納了悶了,你看不起她,完全可以,那你當初為什麼要娶她呢?!
  • 故事:小小王上幼兒園
    作者:壹字九口老王的孫子小小王今年8月滿三周歲,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老王就這一個孫子,退休以後主要的精力都在孫子小小王身上,對小小王十分寵愛;老王的親家老李也就只有這一個外孫,對小小王也十分寵愛。全家人都十分重視小小王的教育問題,一定要上最好的幼兒園。
  • 理髮匠小王
    說小王,其實他已經有50多歲了,大家都這樣子叫他,就小王了。小王,人緣極好,我們都喜歡他,整天樂呵呵的,像個彌勒佛。原來,我不是在小王那裡理髮的,是在我們新村小鍾那裡理的,有可能小鍾學藝不精,沒有把師傅的本事,學到手,理出來的發,沒型沒樣,實在不能忍受了,恰巧別人推薦說,小王理的不錯,就去了,一理,還真行,一晃,多少年了。
  • 學哲學的小王
    八八年出生的小王,拿著首富爸爸給的五億零花錢,很快賺到了60億,不過好景不長,名下公司虧損破產,忽然就變成了老賴,飛機票都買不了,不過別家有私人飛機。大學生活有滋有味,出手闊綽,朋友生日,跑車相送,這時的小王,給人的印象是仗義,大方,真性情。
  • 環衛工小王
    環衛工小王譚女士,最為勢利,雖然她自己沒有什麼能耐,卻最看不起底層勞動人民,譚女士這次途中逢車禍,也算老天給她上了一課。話講譚女士,不惑之年,風韻猶存,在市某銀行工作,能歌善舞,喜歡四方桌上「壘長城」,尤其喜歡進舞廳,每天下了班,早早的吃過晚餐,精心打扮一番,趕緊去麻將館或舞廳,開始緊張愜意的夜生活。
  • 「我心中的小康生活」優秀作品⑦ |《小王》
    小王是個矮個子,可卻是村裡第一個走出去名牌的大學生,畢業後響應黨的號召回鄉當村官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小王從回村那天父親覺得當初送他去讀書是腦子被驢踢了,好不容易可以去大城市娶個媳婦,非要來村裡養豬。一邊說著一邊把小王往門外推。又是一次閉門羹。小王只能帶著兩瓶酒回家,老王看著兩瓶滿滿的酒瓶就知道事情沒成,老遠就喊著:「噫還有咱幹部幹不成地事嘛,讀書讀到豬圈裡,人家就不會把你當幹部了。」仿佛故意要讓兒子丟人一般的吆喝著。
  • 一枝鋼筆換來的燒餅,飽含著父親濃濃的愛
    而且,這個故事,母親講過無數遍,父親也講過上百次。因此這個故事就成了我們家傳的故事。如今,我們的孩子也都聽過這個故事,我們希望孩子們將來也能將這個故事講給他們的孩子聽。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父母,時間發生在大姐還未出生前一年。那一年,母親病了,吃了幾服村裡先生的藥,一直不見好,父親只能用平板車連夜拉著母親去鎮上的醫院。
  • 故事:老王的孫子小小王上幼兒園
    作者:壹字九口老王的孫子小小王今年8月滿三周歲,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老王就這一個孫子,退休以後主要的精力都在孫子小小王身上,對小小王十分寵愛;老王的親家老李也就只有這一個外孫,對小小王也十分寵愛。全家人都十分重視小小王的教育問題,一定要上最好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