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血認親這段劇集中,由於皇后聯合她的左膀右臂——祺貴人和安陵容,設計出甄嬛和太醫溫實初私通,還買通了甄嬛的一個丫頭斐文——一個因為皇帝討好甄嬛時懲罰過的一個婢女。幫他們作證,落實甄嬛的私通之罪。
面對這個迷局,甄嬛先是設計了一件日常小事,來否定丫頭說的話,還引出,丫頭極有可能是被人指使,才暗地監視甄嬛的一舉一動的。使大家的眼光不再只盯著自己,還有幕後操縱者。
由一個莫須有的花瓶,測試出丫頭話中的油頭——胡編亂造,使這個最有力的人證讓人感覺不可信。敬妃、端妃一唱一和,牽出了丫頭是受祺貴人的指使,但祺貴人又找出了第二個證人——靜白。
靜白是甘露寺的一個姑子,曾多次欺辱甄嬛,在大風雪的日子裡,把患有咳疾的甄嬛趕出甘露寺。甄嬛回宮時,打了靜白二十大板,並削去了管事主持的身份。靜白必定懷恨在心,所做證詞必是對甄嬛不利的。
靜白指出甄嬛在居住甘露寺中,與溫實初來往密切,大白天關著門,還叫丫鬟守門。要化解靜白的誣陷,只好叫甘露寺中另一個人來反駁了。
甄嬛平時與不受宮嬪待見的寧貴人交好,寧貴人便派人報信給浣碧,玉饒和小允子找來了莫言。在這裡,甄嬛對祺貴人的招數可謂是見招拆招。多虧了了寧貴人的通風報信,及時找來了莫言,化解了靜白的證詞。這樣就把第二個證人也反駁開去。
安陵容見浣碧沒在場,還特意問了問,怕的也是浣碧在外面做幫手。還說要甄嬛把浣碧和槿汐交出去,免得受刑。這樣就等於去了甄嬛的心腹,祺貴人也幫腔要她們受完72道刑法,還是不招供,就說明甄嬛是清白的。蘇培盛卻說:受完72道刑法不死也殘廢了,要清白又有什麼用!溫實初和敬妃、端妃都很懇切地說:他們沒有私情。
眼見著一場風暴即將停息,皇后又挑起後宮關於甄嬛雙生子的輿論,激起皇帝的憤怒,滴血認親就勢在必行了。
在這一場人心的博弈中,甄嬛面對對方證人眾多且很確鑿的情況下,亦能靜心縝密設計思路,找出破綻,逐一攻破,還把指向自己的矛盾轉嫁到證人背後的指使者。
不得不說甄嬛是雄才大略的女人,面對對方仇視的詆毀,臨危不懼,敢於從非常人一般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最終使對方背上懷疑、居心叵測的罪名。
滴血認親中,皇后因為想做到萬無一失,在水中加了白礬,致使六阿哥和溫實初的血液相融合。但甄嬛心中是清楚的,明白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
鐵證如山,皇帝已然懷疑她與溫實初有染,並且已經開始質問:為何如此對他!皇后也在旁邊興風作浪,叫人拖走槿汐和六阿哥和公主去慎刑司。眼看甄嬛一派即將被人奪勢,永難翻身。
甄嬛卻一聲斷喝:誰敢!這一聲也使眾人看到了甄嬛厲害的另一面——面對皇帝的不信任,皇后的先聲奪人,甄嬛自己還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般鎮定自若。皇帝好像也被甄嬛這般陣勢鎮住了,這時也不那麼兇了,沒有下令拖甄嬛一黨去慎刑司。
甄嬛仔細查看水後,脫口而出:這水有問題,順手拉住蘇培盛的手,刺出一滴血於碗中,那血迅速相融合。槿汐也刺出自己的血證實了任何人的血都能相融合的事實。
皇帝看罷,舒了一口氣,在追查水是皇后準備的時候,蘇培盛已經端來了另一碗水。溫實初和六阿哥的血再次滴入水中,沒有再相融。這就再一次證實了皇后準備的水確實不乾淨的事實,同時也證明了溫實初和甄嬛並沒有苟且之事!
在這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中,是甄嬛的鎮定贏得事情發展的先機!沒有甄嬛那一聲破釜沉舟的喊停,那麼等待她的是全部被拖進慎刑司,折磨或被暗殺致死!
事情已經很壞了,皇帝已經在懷疑了,皇后早已虎視眈眈,也已經按捺不住了,想著趕快殺甄嬛而後快,沒有比這更壞的了。左右都是死路一條,何不破釜沉舟一回,儘自己最大的能耐力挽狂瀾呢?
面對生死攸關之際,甄嬛憑著自己機敏睿智的頭腦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闖過了皇后設計的滴血認親這一關卡。最後不僅保全了自己一黨,而且嚴重地挫傷了皇后的勢力。但是甄嬛知道,將後的路會更加險惡,只有徹底扳倒皇后的勢力,自己在後宮的勢力才不會被覬覦。
路漫漫其修遠兮!人生的路從沒有容易之說。人與人之間,職場裡,算計和陰謀並存,都需要一個睿智和果敢的頭腦去應對。修煉自己,細心入微的觀察,搜集有利於自己的疑點,及時做出反應和判斷,才能做到周密細緻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