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原著:從琅嬅喪禮,皇帝發作永璜永璋,看如懿失寵真正原因

2020-11-06 落川公子

孝賢皇后梓宮奉移大禮時,皇帝傷心欲絕,而三阿哥永璋殊無悲痛之色,大阿哥永璜更是眼中乾涸,神情淡漠。

不是這兩位皇子不會裝哀戚,而是早就中了海蘭和金玉妍的招,永璋極力想表現「穩重、不為悲喜左右」的儲君風範,而永璜,因為「孝賢皇后謀害他的生母哲憫皇貴妃」,心中滿滿都是恨意,哪裡還哭得出來?

對於這倆兒子的不孝之舉,皇帝是臉色鐵青,狠狠各扇一耳光,怒罵:「不肖子!大行皇后是你們的嫡母,如今薨逝,你們卻不悲不痛,只顧著內鬥相爭!朕如何會有你們這兩個不孝不忠的兒子!」

兩個巴掌還不夠,皇帝指著渾身發抖的兒子痛罵:「大阿哥永璜已二十一歲,此次皇后大事,竟然毫不具人子之心……以他昏愚之見,必是認定皇后薨逝……無嫡立長……才妄生覬覦之心……至於永璋亦不滿人意……更無人子之道……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

一個親子一個養子被皇帝重叱,絕了儲君指望,純貴妃驚嚇絕望之下,當場暈厥。

皇帝雷霆之怒,真的是因為兩個兒子對嫡母不孝,罔顧人倫嗎?

後文中皇帝同如懿提到過,永璜和永璋的事,固然有他們不孝之處,但他也明白,兒子們不孝,也有孝賢皇后自己的過失在裡頭,怪不得兩個孩子。

孝賢皇后有什麼過失呢?

一、吩咐阿哥所「精養」永璋,以至永璋自小呆呆笨笨,說話走路都晚於常人,不得皇帝喜愛;

二、永璜生母哲憫皇貴妃暴斃,宮中傳言是孝賢皇后動的手腳,因為先有庶長子,是孝賢皇后最尷尬處。皇帝亦信了此傳言。

既然「怪不得兩個孩子」,那麼皇帝的憤怒所為何來呢?

皇帝介意的,是身為他的長子與三子,居然敢覬覦太子之位。

一個自詡為長子,一個自詡為有生母可以倚仗爭寵。這些行徑,是當他這個皇阿瑪死了麼?

皇帝一想到聖祖康熙九子奪嫡之禍,就不寒而慄,前車之鑑啊!

而皇帝最看重的一條,他的兒子,必須聽他的話,順從他的意思。他傷心的時候他們怎敢不傷心?當著嬪妃親貴的面與他不同心同德,他如何能忍?

這才是重點了,身為兒臣,怎可不與君父保持一致?先有君臣,再有父子。

自此,永璜與永璋失了皇帝喜愛,經常挨叱罵,一個兩個都是年輕而亡。講句大白話,活活給嚇死的。

而作為永璜的第一任養母,當時的頭號寵妃,如懿明明已經由此事領悟到天家夫妻、皇族父子,說到底也不過是君臣一般,只能順從。

她甚至還分析出臣子還有直言犯諫的時候,他們這樣的人卻是不能的。只有低眉,只有順從,只有隱忍。

皇帝的后妃和兒女,從來都不是可以有自己主見與意念的一群人。

彼時的如懿,學會了緘默,但她的緘默並不持久。

登鳳位,育兒女,盛寵長佇翊坤宮。於是她得了意,忘記了自己先是臣,她以為自己是妻,可以同他肩並肩、面對面,於是她要了恩寵,又要尊重和信任,要不到,她就冷顏相對。

皇帝要的是恭敬柔順,哪怕一個表相。這個表相如懿不願演繹,有的是妃子演繹。別說只有一心攀爬的魏嬿婉懂得柔順,連再無恩寵的海蘭也懂得恭順,正因海蘭懂得,因此皇帝還頗能聽她幾句。

而如懿想要的拋開君臣身份的夫妻恩情,固然是痴心妄想,便是想要一份不相欺不相負的信任,亦是難以得到。她想要的東西,紅牆之內根本不曾存在,不過是鏡花水月之地求無根無存之物而已。

多年以後,垂暮的皇帝同海蘭嘆過:「如懿如果懂得自下而上的敬慕,而不只是喜歡,或許她與朕也不致如此。」

相關焦點

  • 如懿傳:一片素心唯護主,到底渾如一場空。
    素練,出自流瀲紫所著小說《後宮·如懿傳》及電視劇《如懿傳》中的杜撰人物,劇版由閔春曉飾演。琅嬅生性溫和,富察老夫人擔心琅嬅的地位會被如懿和高晞月威脅到,囑託素練為琅嬅穩固地位。於是尚在潛邸時,素練便獻計琅嬅,賜給如懿和高晞月一人一個手鐲,而手鐲裡放了避孕藥物,長期戴在手上會令女子不孕。琅嬅如願在二人前生下兒女,地位更加穩固。入宮後素練更是為了富察氏一族的榮耀和皇后之位的穩固殫精竭慮,她暗中為琅嬅掃清障礙,卻不讓她知曉,一來因為琅嬅心慈手軟,二來避免皇后背上惡名。素練家有病重老母,金玉妍多次相助,得素練感激。
  • 《如懿傳》原著:如果皇后是一種罪……
    琅嬅出身富察大族,端莊大氣,恭順夫君,兒女雙全,算是一位無可挑剔的福晉了。背靠著伯父,懷抱著嫡子,如願登上鳳位的琅嬅,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如履薄冰。皇帝對她雖頗為敬重,幾次在太后責備時維護她,但兩人間卻少了夫妻間的一份貼心親密。
  • 《如懿傳》原著:琅嬅和如懿兩任皇后,太后更中意哪一個?
    更何況,皇后有失寵的風險、廢黜的風險,而太后的位置就穩當多了。一般來說,皇帝都喜歡貪吃貪睡貪享樂的太后,巴不得能以天下奉養,而令皇帝憂愁的,往往是那些權力欲望比較強盛,幹涉了後宮不夠,還要幹涉朝政的太后。
  • 《如懿傳》原著:錯把金玉妍當作無害小白兔,富察琅嬅跌入深淵
    《如懿傳》原著共六冊,第三冊未完,富察皇后便薨逝了。作品中,她是作為反派存在,可她這個所謂的反派,實在是冤大於錯。琅嬅賜她們一對鐲子,望她們「姐妹和睦」。這個賞賜,於高晞月和青櫻自是切膚之痛,但既然太后出於報復可以給高晞月定製那樣一張藥方,皇帝為了防太后可以給意歡賜「坐胎藥」,那麼琅嬅為了防寵妃僭越,賜一對鐲子,也不過潛規則而已。至於低等嬪妃,如玫貴人、怡貴人、嘉貴人懷孕,因為不會動搖琅嬅的地位,她根本就沒有費過心思。
  • 《如懿傳》:全劇心機頗深卻愚蠢的琅嬅,她的慘死毀於3個嬪妃
    如懿也是因為在冷宮無意間鐲子掉落,才發現了皇后琅嬅的狠毒心機,也開始痛恨皇后。然而,高晞月之前一直盡心盡力為皇后做事,但卻得知皇后如此狠心對待自己,她也非常痛恨皇后,在皇帝面前也說了皇后的很多壞話。琅嬅,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精明,其實她才是全劇最愚蠢的女人,得罪了太多人,最後才會被人害的生病落水而慘死。
  • 如懿傳原著:富察琅嬅為何一敗塗地?太后一語道破
    (高貴妃)金玉妍等人,高氏溫柔,如懿身份高貴且風雅純真,兩人很快獲寵,琅嬅非常害怕兩位寵妾在她之前生下子嗣,但卻無可奈何,倒是金玉妍雖然貌美,但其本身就是異族之人,且剛到王府時位份低下舉步維艱,無需忌憚。
  • 《如懿傳》原著:由永珹失寵,看如懿的翻雲覆雨白蓮花手段
    除了帶著如懿與嫡子永璂,便是永珹作陪。九月間,又是永珹隨皇帝謁永陵、昭陵、福陵。眼看熱至沸點,如懿皇后預備潑冰水了。如果說金玉妍母子不懂韜晦招致皇帝忌諱,那麼真正扎進皇帝心裡的刺,是木蘭圍場發生的那樁「野馬驚駕案」。
  • 《如懿傳》看了原著才知道,宮女蓮心為何會背叛皇后琅嬅
    在電視劇《如懿傳》中,面慈心毒的皇后富察·琅嬅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將身邊的宮女蓮心指婚給大太監王欽,誰料這個王公公是一個十足的變態狂,每夜都殘忍地折磨著蓮心,令她生不如死。電視劇中蓮心在向如懿哭訴的時候,她說了這樣的話:「王欽他簡直不是人,他是禽獸,他豈止打我,他還咬我,拿針扎我,百般羞辱我,我實在活不下去了。」
  • 《如懿傳》琅嬅:同樣是富察皇后,她比《延禧攻略》容音差在哪?
    琅嬅的一生全部獻給了皇上,但她一生所求,卻從沒有得到過。喜寶說「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而琅嬅,卻只能是得不償失。雖然貴為六宮之主,卻也低入塵埃。這也是琅嬅在後來,基本上沒有刻意地去針對過嬪妃,但唯獨在如懿的事情上,永遠過不去,就像一根刺一樣,扎在了心上。
  • 《如懿傳》原著「全書最糊塗的人」琅嬅:她的人生,敗於兩個丫環
    即使琅嬅惡毒善妒如宜修,弘曆依舊會給她皇后的尊榮,不會廢棄了她。當時,弘曆懷疑是琅嬅害了如懿,害了宮裡的孩子,害了永璜的生母。我反覆讀了兩遍《如懿傳》才下筆寫琅嬅,實覺她是本書最糊塗的人,一手王炸的好牌,全部死於兩個丫鬟之手。
  • 《如懿傳》原著:春風得意的富察琅嬅,一生輸於「太在意」
    只是原著未過半,琅嬅已下線。潛邸的時候,青櫻是弘曆最寵愛的側福晉,登基以後,看似慧貴妃寵冠六宮,而皇帝最初冷著如懿是為了保護她,後來看到冷著不管用,索性捧起來寵。慧貴妃是忠心的皇后黨,性子浮燥,位份又高出如懿一截,用她去打壓如懿和如懿一派的海蘭正好。富察皇后使用慧貴妃這個工具很順手,但滿宮都知道慧貴妃是皇后的人,那麼慧貴妃幹的事自然是皇后授意。一個皇帝,對於皇后指使自己的寵妃打擊另一個更寵的妃子,會有什麼想法?
  • 如懿傳:她這一生都是為了她那苦命的孩兒!
    出身蘇州,擅彈月琴,後因先帝喜好而改學琵琶乾隆登基後第一個新納後宮小如懿兩歲,康熙五十九年生早於雍正八年被如懿母家買下並送進宮中,如懿亦因此被眾人認為安插新人,實為太后安插以牛膝草烏湯令陸沐萍難以有孕因而被皇帝以鴆酒賜死,但實為皇帝指使為金玉妍、高晞月與阿箬等人所害而生下鬼珠,於服下鴆藥前向如
  • 《如懿傳》原著:魏嬿婉對如懿,究竟恨從何來?
    這使魏嬿婉第一次失去皇帝歡心,以她的性子,不恨如懿是不可能的。而如懿,確實是故意的。「驚豔」並立刻封妃,根本原因是皇帝不滿太后再次安排慶嬪玫嬪這兩枚棋子,對於魏嬿婉的「砸場子」,他樂見其成。魏嬿婉入宮已有好些年,熬到二十四五的年紀,終於成為皇帝的寵妃。魏嬿婉捧著地方官員孝敬的兩匹絕品綢緞去討好如懿,卻在皇后處看到了堆山疊海的同類綢緞,這讓魏嬿婉明白了寵妃和皇后的區別。之後就發生了「鹿血酒事件」。其實這件事情魏嬿婉挺委屈的,明明是皇帝「初老」,她只不過解君之憂為君助興而已,又不是給皇帝喝毒藥。
  • 如懿傳,為了如懿登上後位乾隆辦兩件事,竟令如懿心寒,太后心死
    相信看過如懿傳的小夥伴都知道,如懿傳中的皇上在一開始就是一個毛頭小子,一心只想讓自己心愛的人長長久久的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並且給予她最尊貴的位子。所以一開始他可以把對他治理國家有十分重要作用的高晞月踢出了局,可以說真的是十分的任性了。不僅如此,他也把同樣後臺強大的富察 琅嬅當成側福晉。
  • 盤點《如懿傳》原著中的後宮八樁疑案,有人背鍋有人笑
    一部《如懿傳》,就是一部蒙冤洗冤錄,那些洗不清的,都成了疑案。金玉妍既除掉了勁敵,又為富察琅嬅準備了一口大鍋,還在富察皇后喪禮之時,對永璜說明「生母冤死」,導致永璜在嫡母喪禮上滿心憤恨、全無悲傷之意,受到皇帝重斥,嚇破了膽,自己年輕早亡,也連累了養母純貴妃。金玉妍這一著棋,打擊面大,有效期長。
  • 《如懿傳》原著:看最低起跑線魏嬿婉的「一命二運三本事」
    彼時端淑公主剛剛遭受再嫁之辱,為了及時探知皇帝心意,保護自己的女兒,太后接受了魏嬿婉自薦的棋子身份。太后甚至認為棋子就該是狡獪如狐,象舒妃那樣付出全部痴心的棋子,太不合格太不中用了!於是太后給了魏嬿婉一道護身符,說是因她在十阿哥喪期唱曲兒,特罰她去十阿哥靈前跪著,這才遇到了舒妃,魏嬿婉成功避過已經生疑的如懿皇后的追查。
  • 《如懿傳》原著——為妃當如魏嬿婉,遠大前程自謀取
    魏嬿婉作為《如懿傳》中女反一,她的人生,竟是后妃之中最成功的。雖然她生七公主時已年近三十,可之後,肚子就沒停歇過,十年六個娃,這叫什麼?恩寵不斷!原著中將如懿之死和她死後魏嬿婉的十年皇貴妃生涯分為魏嬿婉從未愛過皇帝,皇帝也從未愛過她,幾十年起起落落,她的恩寵,卻從未絕過。魏嬿婉憑藉著皇帝的這點寵愛,成為後宮生育最多的妃子,只有孩子才是依仗,權傾六宮、萬人之上的榮耀,如懿皇后擁有過的,她都搶過來了。
  • 《如懿傳》原著: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
    拋開劇中改編出來的「選福晉」情節,原著中,弘曆最初喜歡的人是高晞月。高晞月極美,原著中在老皇帝的喪儀上,通過青櫻的眼,對高晞月有過描述:晞月微微咬一咬唇:「我希望自己永遠都能明白。」還記不記得劇版《甄嬛傳》中有一幕,弘曆不願意娶三阿哥不要的青櫻為側福晉,當時熹貴妃勸他:「你只娶回來好吃好喝待著就是了,誰逼你跟她舉案齊眉了……額娘知道你喜歡侍候你的高氏,過幾年跟你皇阿瑪說了,也讓你放在房裡……」這個侍候皇子弘曆的高氏就是《如懿傳》裡的高晞月。
  • 《如懿傳》之陳婉茵:愛得痴,活得久,不挨批評不吹牛
    琅嬅求富察族的尊榮;如懿求年少情真不變;高晞月求盛寵長固,早日得子;意歡求郎情妾意,幾分真心;蘇綠筠求兒子莫要失君心;金玉妍求兒子立儲,以助世子;魏嬿婉求步步高升,排除異己;海蘭求一生一世保護姐姐,不多嘴,不多事,日常同綠筠、如懿、海蘭來往得多些,皇帝經常會忽視她的存在,經年累月的不侍寢。
  • 如懿傳:巴林.湄若如懿的最強輔助之一
    巴林·湄若,流瀲紫所著小說《後宮如懿傳》電視劇版中貫穿中、後期的主要人物之一,出身高貴、性格單純、活潑爛漫,原型為清高宗乾隆帝的穎貴妃巴林氏及忻貴妃戴佳氏。原著小說中為分開的兩個角色:忻妃戴湄若(原型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忻貴妃戴佳氏)及穎妃巴林·豔拂(原型為清高宗乾隆帝的穎貴妃巴林氏),電劇版中把兩者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