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就沒有追求美、當主角熠熠閃光的權利嗎?——三讀《項鍊》

2020-08-25 和潘潘一起happy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個人對美,對富貴,對安逸生活都有本能的追求。對於《項鍊》中瑪蒂爾德也是一樣。她美麗動人,端莊知禮,顏值高,身材好,卻偏偏降生在一個普通的家裡。她和萬千少女一樣,都懷揣著一個童話夢,幻想有一個有錢的公子愛她,娶她,過上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可惜不是每一個灰姑娘都能遇到自己的白馬王子,美夢終將醒來,回歸現實後,她嫁給了與自己門當戶對的普通職員,像其他中產階級婦女一樣,不再做虛妄的美夢,踏踏實實,柴米油鹽,經營起了自己的小家庭。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主角的人生也是缺憾的人生。當機會來臨時,她當然也不會錯過,魅力四射地站在舞臺的中央,聚光燈下吸引了多少豔羨的目光,贏得那麼多的讚美和掌聲,她開始飄啊飄啊,越飄越遠……


美麗的項鍊啊,你就是灰姑娘的水晶鞋,十二點鐘聲敲響的時候,你如同水晶鞋一樣消失了,同時也敲醒了夢中人,從雲端回到了殘酷的現實。是啊,當你承受了不能承受其重時候,你付出沉重的代價也必然無法比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蹉跎了青春年華,消殆了花容月貌。

其實還有別的選擇。當我再讀此文時,我不禁想:「為什麼她非要選擇償還這條路。其實她可以遠走高飛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說明真相撒潑耍賴。也可以在夜宴街頭用美貌吸引男人的注意,輕而易舉還掉債務」。只要她願意出賣人格,犧牲尊嚴,還不還項鍊就不是問題。


路瓦栽「決然」說:「要還!」,他們沒有一絲的猶豫,他們悄然堅決地選擇一條滿布荊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齒相依地走過風,走過雨,走過昨天,走過今天,走過明天。

瑪蒂爾德洗衣服,幹雜活,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節省,原先高貴美麗的她變成頭髮凌亂,歪系裙子,露著一雙通紅的雙手的粗俗婦人。她變了,困頓的生活,債務的壓力,不僅改變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忙碌艱辛的勞動、生活,把她從不切實際幻想的雲端拉回實實在在的地面,現在出現的是一個新生的瑪蒂爾德。這時我不禁地為瑪蒂爾德喝彩。

最初的瑪蒂爾德的確被強烈的虛榮心所俘虜,項鍊丟失後,她在巨額債務和人格尊嚴中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放棄也是一種美。在她義無反顧地作出的決定那一刻,她的靈魂頃刻間得以升華。成也項鍊,敗也項鍊,項鍊啊項鍊,你是摧毀,還是成全?

所以,當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輕美貌的朋友,當她得知假項鍊的事實後,她沒有追悔莫及捶胸頓足,反而臉上露出了燦爛天真的笑容。這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驕傲,笑出了成熟。

再讀《項鍊》,我目睹了在那汙濁虛偽、拜金勢利的社會中的一顆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瑪蒂爾德是不幸的,她因虛妄的執念而徒增煩惱,日夜操勞,同時她也是幸運的,殘酷的現實讓她清醒,生活不只是終日鏡花水月雲裡霧裡的幻想,更多是活在當下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相關焦點

  • 美,應該保持自然,讀莫泊桑《項鍊》
    美,應該源於一種自然,不必刻意粉墨打扮,雍容華貴高雅只是外在表象,褪去那些裝飾化妝品,內在談吐修養才是一種常態。亞里斯多德說美是一種優勢,讀莫泊桑《項鍊》這本小說,是源於結婚前一次給愛人買首飾(三金),家鄉的一種慣例,在網上查價格的時候看了莫泊桑《項鍊》簡介,後來愛人沒有要項鍊,她是一個純真、簡單的姑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會完美,就像小說開頭寫的一樣。
  • 美,應該順其自然,讀莫泊桑《項鍊》
    美,應該源於一種自然,不必刻意粉墨打扮,雍容華貴高雅只是外在表象,褪去那些裝飾化妝品,內在談吐修養才是一種常態。亞里斯多德說美是一種優勢,讀莫泊桑《項鍊》這本小說,是源於結婚前一次給愛人買首飾(三金),家鄉的一種慣例,在網上查價格的時候看了莫泊桑《項鍊》簡介,後來愛人沒有要項鍊,她是一個純真、簡單的姑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會完美,就像小說開頭寫的一樣。
  • 莫泊桑《項鍊》:如果你沒讀懂瑪蒂爾德的不幸,說明你還年輕
    ---《項鍊》莫泊桑《項鍊》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弄丟了朋友的假項鍊,用十年時間,還清債務的故事。小時候讀《項鍊》,猶記得「這是一個諷刺女主人公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悲劇故事。
  • 《三十而已》王漫妮和《項鍊》瑪蒂爾德,追求詩和遠方的女子
    三個女人中,只有漫妮一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很堅定地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鬥。她的目標,也許很多人會覺得低俗,只能暗搓搓心裡想一想,不能拿出來光明正大地說。但是,不可否認,那的確是個很明確的目標,和「今年要讀10本好書」一樣,是一個個人追求的目標。漫妮,不僅僅有目標,還非常努力地去實現目標。
  • 從《項鍊》到《水滸傳》:不同時代下是女性相似的悲劇命運
    為此,她借錢重新買了一條項鍊還給了朋友,也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償還債務,十年的時間早已讓她成為了面目滄桑的婦女,不料項鍊竟是假的……初讀這部帶有諷刺意味又兼具喜劇效果的小說,我對瑪蒂爾德十分厭惡,覺得是她的虛榮帶來了不幸。如今再讀,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在她不幸的命運之下,掩藏的是身不由己的悲哀與力不從心的現實。
  • 《項鍊》:你以為是諷刺愛慕虛榮?其實是女主人公重塑自我的過程
    可以說,這時候的馬蒂爾德是完全沒有理解到生活的真諦的,她的虛榮心讓她看不清社會現實,總是期望把豪華生活當做自己的追求。當然,這不是個例,她的丈夫在半夜的時候就在小客廳睡著了,而那個小客廳裡還有三個男賓,她們的妻子也跟馬蒂爾德一樣正在興奮地跳舞。由此可以看出,這是當時的社會風氣,總是渴望能夠靠著種種手段躋身於上流社會。可以說,在這一晚,她的虛榮心完全得到了滿足。她不再是現實中的那個貧窮的小職員的妻子,她覺得自己已經置身於上流社會。
  • 畢飛宇把羅瓦塞爾換成「王寶強」,小說《項鍊》露出奇怪有趣的臉
    即使家裡有這條項鍊,他恐怕也會勸夫人取下來。第二,假貨、高仿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存在得很坦然,有這樣的前提,即使要帶項鍊去參加舞會,張小芳為什麼要借條真項鍊,給自己帶來如此大的心理負擔,即使要還項鍊,他們真的會選擇買一條真項鍊去還嗎?
  • 《黑色睡蓮》:對藝術與美的追求,對愛與自由的探討
    這部小說就是《黑色睡蓮》,小說以一個八十幾歲老人的視角徐徐展開,以一場詭異的死亡作為開端,以一幅黑色睡蓮的油畫作為線索,講述了四個男人與一隻狗的死,以及一個女人一生的三次逃離。它是法國作家米歇爾·普西的大師級作品,是一部非常具有美感的小說。通篇滲透著對於藝術與美的欣賞與追求,以及對於愛與自由的詩意探討。
  • 長篇小說連載|《因為貧窮》第三章 大學報導
    一個人物質和金錢上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和認知上的貧窮。曉夢之所以選擇金融專業,是因為骨子裡一直揣著的那個夢,曉夢出身貧寒,別的女孩子有的東西她都沒有,她以為學習金融可以改變命運,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改變她家庭貧窮的命運,她以為通過學習和努力,她這輩子可以做到再也不用為金錢發愁,再也不會捉襟見肘,再也不會因為貧窮而低眉順眼讓別人瞧她不起,她要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然後做個人人羨慕的白領出入各種高檔場所,身穿名牌服裝,手拎名牌包包,腳蹬新款高跟鞋篤定走路
  • 《巾幗梟雄》----柴九的那些閃光時刻
    那年饑荒,柴九為了生存與四婆無奈分別,手無分文、一身襤褸來到無錫,他貧窮、骯髒、偷雞摸狗、大言不慚,是海棠口中「又臭又髒」的賤民,是大少爺必文成天奚落打罵的「豬精"。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解決了無錫米業的困境、擊破了蔣府宅鬥的陰謀、敢於勸盜賊走正路、把欺負百姓的匪首與貪官拉下馬,甚至不顧性命去拯救自己的良朋知己。
  • 莫泊桑的《項鍊》告訴人們 虛榮心有多可怕
    》,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內容講述了一個法國婦人瑪蒂爾德追求虛榮的故事,她的丈夫是一個很普通的小科員,她們雖不算富裕,但也還過得去,可是她整天幻想著能過上那種上流社會富太太的生活。一天,他丈夫為她弄到一張大型晚會的請帖,她苦於有了裙袍沒有首飾,於是向好友借了一串項鍊,高興的參加了晚會,不料,項鍊丟了,為了這條項鍊,她用了十年時間才還清所的債務。最後她的好朋友告訴她,那是一條假項鍊,頂多值五百金法郎!
  • 三本精妙的小說,主角的漫不經心,成就人生大事
    一想起在身.下嗷嗷叫的是一個馬面大嘴,似是騎著一隻河馬,五短身材並暴力的河馬獸娘們,石際有胃中有翻騰起浪,排山倒海的感覺,雖然現在他僅有三歲。人類也要傳承下去,所以也會有人類的男女會生下小孩,但這必須要經獸人們允許才可。石際有就是如此出生在這個世上,他心中為自己在這個世上的父母而感到悲哀。
  • 《項鍊》:一個人物的兩個自我,我們不能總盯著她的缺點不放
    然而,她只是一名小職員的妻子,一個沒有名貴衣服,高檔首飾的法國下層社會婦女。當收到教育部長的請柬時,她高興不起來,相反,她還失聲痛哭,因為她沒有衣服參加這麼高檔的上流晚會。從晚會回家的路上,瑪蒂爾德丟失了項鍊,她人性中潛藏的正面力量顯現出來了。她沒有逃避丟失項鍊所帶來的巨額債務,而是&34;,和丈夫一起辛苦勞作、緊衣縮食、一分一分地節省,用十年還清了所有欠款。十年的艱苦勞作,讓瑪蒂爾德失去了青春與美貌,,她真正成為一個貧苦的婦人,然而瑪蒂爾德卻獲得了內心的充實和婚姻的幸福。
  • *閃光時刻*
    他在一個深深的山谷裡迷路了,來到了一個地圖上也沒有,而且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村莊。太陽下山之後,漸漸地,挨家挨戶的燈都亮了起來。遠遠地看過去,那個村莊仿佛就是鑲嵌在山上的閃閃發光的寶石。這時候,沿著他走的這條路,他發現旁邊有大片的田地,田裡種著玉米和其他的莊稼。近處前方有幾個隆起的墳包,還有立起來的墓碑。看來,這一帶的老百姓,家族的墳地都安置在田裡。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項鍊》
    《項鍊》就是一篇關於小職員婚姻的故事。初讀《項鍊》是在高中時,那時老師解讀的角度是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令自己陷入了困境。然而多年之後,再讀此文,我對這個故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理解瑪蒂爾德的心理和行為的,從而發現了瑪蒂爾德真正的訴求。
  • 是那些閃光時刻,讓你我不凡
    現實生活中,那些優秀而閃耀的人畢竟太少,更多的不正是這樣平凡又內裡有愛的普通人嗎?而世界的溫度,大半是由他們創造的!她本可以閒暇時出去遊玩、吃喝,但愛玩的她沒有。她本可以用深造的學費用於買時尚單品,但愛美的她沒有。在她這般苦行僧的自律和堅持下,現在她MBA畢業了。穿著碩士畢業服的那一刻,是她犒賞自己努力的閃光時刻,她開心地流淚。
  • 《曹德萬出門去找愛情》:老年人同樣享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的婚姻生活不再是禁忌的話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重視餘生的生活質量。《曹德萬出門去找愛情》就是一部反應老年人心裡狀態的短篇小說,小說以記者去採訪一個見義勇為救出落水兒童的84歲老人曹德萬的故事為線索,揭示出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年人形象,同時也感慨這種追求的艱難。
  • 《聖誕假日》三個青年,三個階層,三種人生,揭示生活的意義
    查理出生於富裕的房地產開發商,家庭和睦、幸福溫馨,父母恩愛,對藝術有較高的追求,每年都要環球旅行。這樣家庭環境長大的查理是一個善良溫和,陽光帥氣的大男。加之父母從小對他的藝術培養和薰陶,讓查理的個人魅力熠熠閃光。查理是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對待西蒙像親兄弟,西蒙性格外向,口才好,他毫不掩飾地讚揚西蒙,並把西蒙當成自己的偶像。
  • 《項鍊》| 成年人讀懂了瑪蒂爾德的不幸,都遠離了它
    但瑪蒂爾德沒有華服和珠寶首飾,整天不開心。丈夫為了讓瑪蒂爾德開心,一天傍晚回家,拿來一個教育部舉辦晚會的請柬。為了出席盛大的晚會,瑪蒂爾德用丈夫積攢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禮服,還從好友那裡借來一串鑽石項鍊。
  • 《項鍊》:如果你還在批判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說明你還年輕!
    而相比於《羊脂球》裡九個「上等人」的自私負義,還有《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那巴結和嫌棄的醜惡嘴臉,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項鍊》裡的那個貧窮卻又愛慕虛榮的瑪蒂爾德了。瑪蒂爾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每天都夢想過上豪華富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