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應該保持自然,讀莫泊桑《項鍊》

2020-10-03 弘農小僧

美,應該源於一種自然,不必刻意粉墨打扮,雍容華貴高雅只是外在表象,褪去那些裝飾化妝品,內在談吐修養才是一種常態。

亞里斯多德說美是一種優勢,讀莫泊桑《項鍊》這本小說,是源於結婚前一次給愛人買首飾(三金),家鄉的一種慣例,在網上查價格的時候看了莫泊桑《項鍊》簡介,後來愛人沒有要項鍊,她是一個純真、簡單的姑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會完美,就像小說開頭寫的一樣。世上有這樣一些女子,面龐兒好,丰韻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錯了,生長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裡。不能夠講求裝飾,她是樸素的,但是不幸得像是一個降了等的女人;因為婦女們本沒有階級,沒有門第之分,她們的美,她們的丰韻和她們的誘惑力就是供她們做出身和家世之用的。

18世紀80年代左右,資本主義惡性發展,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惟利是圖的道德觀念影響到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小說圍繞小公務員羅瓦賽爾為了滿足愛人的小願望爭取到了教育部的晚會邀請帖,妻子參加晚會為了滿足虛榮心,讓丈夫買了晚會衣服又借了朋友的項鍊,在舞會上出了風頭,原以為名流場所應該都是穿金戴銀、服飾華麗,結果在晚會上傲立群雄,但回來的路上丟失了項鍊。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了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從朋友處得知所借的項鍊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

在誠信和失敗面前,瑪蒂爾德選擇了信用,沒有以假充真,也沒有以次充好。人無信而無立足之地,她遇苦難不逃脫的品質應該得到褒獎。孔子說過:「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瑪蒂爾德視恪守信用高於一切,這不正是體現了人性的體現。

項鍊的丟失,讓瑪蒂爾德放棄了虛榮心,讓她恢復了常態,恢復了十年如一日的平凡生活,也成就了十年後她勤勞樸實、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品格,十年間她沒有頹廢、墮落,得到了朋友和丈夫的認可,是當今市場經濟下人性缺失、愛慕虛榮、急功近利的正能量教材。

9.21

相關焦點

  • 美,應該順其自然,讀莫泊桑《項鍊》
    美,應該源於一種自然,不必刻意粉墨打扮,雍容華貴高雅只是外在表象,褪去那些裝飾化妝品,內在談吐修養才是一種常態。亞里斯多德說美是一種優勢,讀莫泊桑《項鍊》這本小說,是源於結婚前一次給愛人買首飾(三金),家鄉的一種慣例,在網上查價格的時候看了莫泊桑《項鍊》簡介,後來愛人沒有要項鍊,她是一個純真、簡單的姑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會完美,就像小說開頭寫的一樣。
  • 莫泊桑《項鍊》:如果你沒讀懂瑪蒂爾德的不幸,說明你還年輕
    ---《項鍊》莫泊桑《項鍊》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弄丟了朋友的假項鍊,用十年時間,還清債務的故事。小時候讀《項鍊》,猶記得「這是一個諷刺女主人公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悲劇故事。
  • 莫泊桑《項鍊》:豆瓣8.4分,從幻想到清醒,錯付10年青春太值
    可就有這麼一個女子,她用10年青春,為自己的錯誤受盡生活的艱難,她就是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鍊》中的女子。莫泊桑,19世紀80年代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從小生活在諾曼第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以勞苦大眾的視角描寫人情世態,以小見大戳穿人性本質,小說《項鍊》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項鍊》講述的是一個科員的妻子,她不滿於現狀,老是幻想過上流生活。終於,妻子有了參加晚宴的機會,她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和丈夫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
  • 莫泊桑《項鍊》:窮人為了「虛榮」,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茨威格《斷頭王后》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說《項鍊然而也因為這種榮耀和狂喜,她忘乎所以,項鍊在不知不覺中,被弄丟了。這條項鍊,已經不是一件單純的首飾,而是承載了瑪蒂爾德對於上流社會的全部想像。她之前所有幻想過的豪華場景和元素,在見到項鍊時全部具象化了。
  • 莫泊桑的《項鍊》告訴人們 虛榮心有多可怕
    》,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內容講述了一個法國婦人瑪蒂爾德追求虛榮的故事,她的丈夫是一個很普通的小科員,她們雖不算富裕,但也還過得去,可是她整天幻想著能過上那種上流社會富太太的生活。一天,他丈夫為她弄到一張大型晚會的請帖,她苦於有了裙袍沒有首飾,於是向好友借了一串項鍊,高興的參加了晚會,不料,項鍊丟了,為了這條項鍊,她用了十年時間才還清所的債務。最後她的好朋友告訴她,那是一條假項鍊,頂多值五百金法郎!
  • 莫泊桑《項鍊》:被誤解為虛榮拜金女的故事,背後還藏著這些細節
    如今,當我再次重讀《項鍊》,卻發現有許多令人深思的細節,或許,莫泊桑不是為了告誡我們虛榮的可怕,更多的是希望我們能讀出暗含其中的情緒。誠然,瑪蒂爾德在步入婚姻時是心有不甘的,她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不應該嫁入小門小戶的家庭,可就是她眼中這個有瑕疵的男人,偏偏在她犯下大錯時願意陪著她一起承擔。
  • 莫泊桑《項鍊》:10年辛苦,一邊償還虛榮的過,一邊收穫誠信的果
    這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內心想法,也是我們生活中,某些愛慕虛榮的女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是,內心的希望,卻不一定會變成現實,而希望的落空,往往是由於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己存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 畢飛宇把羅瓦塞爾換成「王寶強」,小說《項鍊》露出奇怪有趣的臉
    請允許我冷靜地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感,讀到替換姓名之後出現的這些不合理的地方,我有些恍惚和激動了:原來書可以這麼讀,這麼講,這麼去激發孩子們的思考。《項鍊》裡,我首先讀到的是忠誠,是一個人、一個公民、一個家庭,對契約精神的無限忠誠
  • 《項鍊》:一個人物的兩個自我,我們不能總盯著她的缺點不放
    1884年,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問世,這篇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貌美卻出生下層階級的女子瑪蒂爾德,為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上層社會聚會,而向朋友借了一條金剛鑽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瑪蒂爾德夫婦為歸還項鍊變得一貧如洗
  •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說。文章講述了法國小資產階級,教育部小科員的妻子,馬蒂爾德太太,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向好朋友伏來士潔太太借了一條鑽石項鍊,舞會後弄丟了,然後花了十年時間去賠付,最後卻被告知之前借走的那條項鍊是假的這樣一個故事。故事短小精悍,發人深省。莫泊桑到底想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向我們傳遞什麼呢?
  • 《項鍊》不僅是女人為虛榮付出的代價,更是勤勞、踏實帶來的價值
    》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的是馬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晚會,找朋友借了一條鑽石項鍊裝點門面,結果舞會結束後回到家發現,項鍊消失了,為了不讓朋友發現項鍊不見了,她和丈夫四處籌錢借款買了一條幾乎一模一樣的項鍊還給朋友,然後夫妻兩人用了十年的時間才將欠債還清,馬蒂爾德也因此從一個年輕美麗的女人變成一個粗陋不堪的婦女
  • 《項鍊》中女人的虛榮
    《項鍊》是法國著名短篇小說家莫泊桑的經典之作,講述了美貌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被邀請參加一次晚會,因為虛榮向朋友弗雷斯傑太太借了一條鑽石項鍊。晚會結束後,卻發現項鍊弄丟了。只好四處舉債,買了條真的鑽石項鍊還給朋友。她與丈夫花了十年的時間才把債務還清。
  • 王曼妮的真實命運是《項鍊》的瑪蒂爾德:圖一時虛榮卻葬送後半生
    的小說《項鍊》中的瑪蒂爾德,因為一時虛榮而葬送後半生。後來,她偶然得知了她丟失的那條項鍊不過是一條價格低廉的人造鑽石項鍊,而她賠償的卻是一掛真鑽石項鍊。就這樣瑪蒂爾德白白辛苦了10年。,就是因為所寫太真實了,根本不給一點虛假幻想的餘地,小學時候讀莫泊桑小說時,因為感嘆那些人物命運之悲慘卻是赤裸裸的現實而心塞,鬱鬱寡歡。
  • 《項鍊》:如果你還在批判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說明你還年輕!
    莫泊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可人們最熟悉的要數《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和《項鍊》了。她不但花掉丈夫節省攢存的400法郎置辦衣服,還不惜尊嚴去向朋友借一條鑽石項鍊。可不料,在回家途中項鍊不慎丟失,她不得不借錢買一條新的一模一樣的項鍊歸還朋友。從此為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用十年她最在乎的青春美麗將債務還清,可最後卻得知她弄丟的那條鑽石項鍊是假的。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解讀《項鍊》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莫泊桑可謂是高產作家,他師承福樓拜、與左拉為友,深受他們的影響,主要以冷靜克制的手法去呈現事情發生的始末,對所發生的一切不置可否,把自己的思想藏在細節之中。莫泊桑的小說大部分以描述小職員的生活為主,這主要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莫泊桑曾在海軍部擔任小職員,七年之後,又轉入公共教育部,因此他對小職員的生活瞭若指掌。
  • 貧窮就沒有追求美、當主角熠熠閃光的權利嗎?——三讀《項鍊》
    每一個人對美,對富貴,對安逸生活都有本能的追求。對於《項鍊》中瑪蒂爾德也是一樣。她美麗動人,端莊知禮,顏值高,身材好,卻偏偏降生在一個普通的家裡。她和萬千少女一樣,都懷揣著一個童話夢,幻想有一個有錢的公子愛她,娶她,過上神仙眷侶般的生活。
  • 《項鍊》:多一份知足,少一分虛榮,就不會搭上一生的幸福
    這是莫泊桑《項鍊》小說中的第一句話。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感嘆。何嘗不是呢,估計有不少女子也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貌美如花的我卻沒有一個好的家境?貌美如花的我,為什麼沒有嫁給富豪,只過著平庸的生活?她的虛榮,使她痛苦的活在幻想中瑪蒂爾德自從嫁給丈夫後,一直在幻想生活,她總覺得自己應該匹配高標準的生活。就像文中所說「她原本認為自己生來就是為了與所有精美的和豪華的事物相伴,因此一直感到痛苦。」瑪蒂爾德總是為自己感到哀嘆和痛苦,卻從沒想過用什麼方法去改變這一切。
  • 《項鍊》|一條項鍊毀了他們十年的青春,但沒破壞掉他們的勤懇
    《項鍊》題目中的項鍊是指一條「珍貴」的鑽石項鍊。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和丈夫去參加國民教育部的晚會,為了不顯得窮酸和不讓自己在眾人面前沒有面子。向福雷斯捷太太借了一條鑽石項鍊,答應她晚會完成之後會如期歸還。卻意外發現宴會結束之後,項鍊卻意外的丟失了。
  • 《三十而已》王漫妮和《項鍊》瑪蒂爾德,追求詩和遠方的女子
    但是,不可否認,那的確是個很明確的目標,和「今年要讀10本好書」一樣,是一個個人追求的目標。漫妮,不僅僅有目標,還非常努力地去實現目標。——無論這個努力有多麼地渺小,但這些努力有效而且持續。 一度,她幾乎已經可以達成目標了。她遇見了梁先生,她終於過上了嚮往中的奢華生活,然而,那依然不是完整的她的目標,所以,她選擇了放棄。
  • 從《項鍊》到《水滸傳》:不同時代下是女性相似的悲劇命運
    文:張沐子《項鍊》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借朋友的項鍊參加上流人士的晚會,在晚會上她美麗動人,晚會結束後,她發現項鍊遺失。為此,她借錢重新買了一條項鍊還給了朋友,也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償還債務,十年的時間早已讓她成為了面目滄桑的婦女,不料項鍊竟是假的……初讀這部帶有諷刺意味又兼具喜劇效果的小說,我對瑪蒂爾德十分厭惡,覺得是她的虛榮帶來了不幸。如今再讀,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在她不幸的命運之下,掩藏的是身不由己的悲哀與力不從心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