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理可證:「沒有無緣無故的恩,也沒有無緣無故的仇。」
《甄嬛傳》中的莫言師太竟然敢在皇后發動的「滴血驗親」上出面作證,即刻推翻皇后的陰謀,不管是真是假,她是有多大的膽子,難道就不怕皇后事後打擊報復嗎?她哪裡來的這麼大勇氣和底氣?
其實,在原著裡面,是另有隱情的,莫言之所以冒著得罪皇后的風險出面為甄嬛作證,是因為她要保護一個人,那個人的性命,遠遠比甄嬛更重要。前提是:只有甄嬛平安了,「那個人」才能平安無事。
那麼,莫言要保護的那個神秘人到底是誰呢?與她又有怎樣的秘密關係?原著裡有詳細的交代。
1、甄嬛「鳳還巢」
甄嬛在甘露寺受靜白等人的欺負時,莫言曾仗義執言,並且在甄嬛最需要紅糖的時候,給甄嬛淘換了兩斤救命的紅糖。在以後的日子裡,甄嬛也是受她多方照應,因而成了好朋友。
在甄嬛得知果郡王的死訊後,謀劃回宮,結果很成功,皇帝看在甄嬛已經懷孕的份上,執意要接她回宮。分別在即,莫言來找甄嬛,既是告別,亦是有事相求。
聲明:為方便大家理解,我把人稱的順序更動了一下,把第一人稱『我』改成了「甄嬛」。原文大致情節如下:
莫言道:「莫愁,我有件事要求你。」甄嬛緩緩笑道:「幸好你叫我莫愁,若你叫我娘娘,我必定不應承你要託付的事。」
她微微一笑,那笑裡有一抹淡淡的愁苦之色,「來日叫你娘娘的人多著呢,何況你心裡未必十分願意當這個娘娘。」
莫言拉過女兒阿奴的手,鄭重道:「我把我女兒託付給你,你帶她進宮去吧。」
甄嬛有些詫異,驚道:「什麼?」
莫言倒是很鎮定,仿佛深思熟慮過了:「阿奴年紀不小,不能一輩子擺渡為生,到底是女孩兒家,難不成一輩子拋頭露面嗎?何況她到了這個年紀,平日裡無事生非的男人找她的多了,她這個性子又偏偏看不上男人。我這個當娘的也得為她謀一個出路。」
甄嬛長長嘆息了一聲,道:「莫言,你我有數年的情分,我也不瞞你,與其進宮,不如出家。宮裡哪裡是好待的地方。」
甄嬛這話說得倒不假,她這個以「女諸葛」自詡的聰明女子,在宮裡尚且要步步為營,如履薄冰,更何況是沒有經過任何培訓教導的阿奴?
宮裡的主子們,自己害人卻讓奴才宮女們背黑鍋的事屢見不鮮,莫名其妙被害死的宮女也不計其數。
比如皇后身邊的小福子就是被華妃扔到井裡溺斃了,而甄嬛身邊的菊青,賜給了安陵容也是死路一條。還有眉莊身邊的「茯苓」,竟然誣陷眉莊假孕爭寵。結果令眉莊蒙受不白之冤。茯苓也被亂棍打死。
所以說,宮裡真的不是好待的地方,即便處處謹慎,照樣動輒得咎,很多時候,就會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決了。而且,宮女死了,就跟死一隻螞蟻差不多,根本沒有人肯為其出面伸冤報仇。
然而,莫言接下來說的事情,卻讓甄嬛大吃一驚,感到再也無法拒絕了。
2、莫言的痛楚
原文大致情節如下:
莫言的咬一咬唇,狠狠道:「甘露寺不肯收留她,說她——不是乾淨的人!」她別過頭去,聲音微微發顫,「甘露寺不肯收留的人,別的寺廟更不肯收留了。」
甄嬛大驚失色:「你是說……是什麼時候的事?」
莫言:「一年多前。莫愁,我好後悔,我不該讓她一個人在山下擺渡,讓她受這樣大的罪。」
甄嬛:「是什麼人?有沒有報官?」
莫言:「人海茫茫……」甄嬛轉過頭看著莫言,神色沉重,「阿奴我留下,我帶她進宮去。」
也就是說,莫言的女兒被壞人強暴了,靜白以此為名,不肯收留莫言的女兒阿奴。說她「不乾淨」。
話說,甘露寺的尼姑真是一點正確的是非觀都沒有啊,阿奴明明是可憐的受害者,在她們眼裡卻成了不祥之人。難道被男人糟蹋過的女子不乾淨,甘願與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就乾淨了?
莫言與甄嬛,不都是婚後出家的嗎?並且她們還都生了女兒呢。照這個邏輯,她們就連甄嬛也不能接受了?畢竟甄嬛曾是嫁過男人的女人,沾染了男人的汙濁之氣。
但莫言人微言輕,根本沒有力量保護自己的女兒,所以,也只能求甄嬛把阿奴帶走了。甄嬛聽罷阿奴的「隱情」,不由得十分心疼,當即決定帶阿奴進宮。
也就是說,阿奴成了甄嬛的心腹婢女。只要甄嬛在宮中能四平八穩青雲直上,阿奴的處境就會很好。一旦甄嬛落馬倒戈,那首當其衝就是她身邊的這些奴婢,無論是崔槿汐、浣碧還是阿奴,統統都要被行刑逼供!
在這樣的情勢下,莫言怎能不心急如焚?哪怕拼了一死也要證明甄嬛的清白,保住甄嬛,也就等於保住了女兒。
所以,在女兒性命攸關的時刻,也別說皇后的威勢了,就算太后、皇上又能怎麼樣?該冒犯時就冒犯,該出口時就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