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說《聊齋》之:人鬼情緣

2020-09-15 會講故事的明月

話說古時候有個書生叫楊昊,他的書房臨近曠野,牆外有很多古墓。每到夜晚,墓地裡的白楊被風颳得譁譁作響,聲音如同波濤洶湧。一天深夜,楊昊一個人在燈下讀書,忽聽牆外有人吟詩:「玄夜悽風卻倒吹,流螢惹草復沾帷。」反覆吟誦了好幾遍,聲音悲哀悽楚。仔細一聽,柔弱婉轉像是個女子。

第二天一早,楊昊出去看,並沒有人跡,只有一條紫帶子遺棄在荊棘叢中。楊昊撿了回來,順手放在窗臺上。到了夜晚,二更時分,又傳來吟詩聲,和昨夜一樣。楊昊出於好奇就悄悄地搬了個凳子到牆邊,登上去往外一望,可吟詩聲頓時沒有了。楊昊醒悟吟詩的應該是女鬼,但心裡卻很好奇想見見吟詩的女子。

第二夜,楊昊早早地藏在牆頭上等著。一更天快完的時候,只見一個年輕的女子,從荒草中姍姍而出,手扶小樹,低著頭悲傷地念起那兩句詩。楊昊輕輕咳嗽了一聲,聽見動靜女子一下隱入荒草中不見了。楊昊只好繼續在牆下等著,過了很久女子又出來吟完詩,楊昊才隔牆續道:「幽情苦緒何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又過了很久,牆外便寂靜無聲了。

楊昊見沒有動靜回到書房中,剛坐下,忽見一個美麗的女子從外面走進來,向他施禮說:「您原來是位風雅之士,我以前因為害怕才躲避開了。」楊昊大喜,拉她坐下。問道:「你的家鄉是哪裡?怎麼長久地住在這地方?」女子回答說:「我是隴西人,隨父親流落到這裡居住。十七歲時得暴病死去,到現在二十多年了。住在荒野地下,十分孤單寂寞。那兩句詩是我自己作的,以寄託幽恨之情。可是只有上句想了很久,也沒想出下句,承蒙你代續上了,我九泉之下也感到歡快!」楊昊看女子的腳,見月白色的錦襪上繫著一縷彩線,再看另一隻腳上卻繫著一條紫帶子,便問:「怎麼不都用帶子系住?」女子回答說:「昨夜因害怕你躲避時,紫帶不知丟到了什麼地方。」楊昊說:「紫帶被我拾到了。」說完便去窗臺上取來那條紫帶遞給女子。女子驚訝地問哪來的,楊昊如實說了。女子解下彩線,仍用帶子系住。收拾完,女子翻閱起桌上的書,忽見元稹作的《連昌宮》詞,感慨地說:「我活著時最愛讀這些詞。現在看到,真如在夢中。」楊昊和她談論起詩文,覺得她聰慧博學,令人喜愛。楊昊和她在窗下剪著燈花夜讀,如同得到了一個知心朋友。

從此後,只要一聽到楊昊低聲吟詩,一會兒女子就來了。常囑咐楊昊說:「咱們交往的事你一定要保密,不能洩露。我自幼膽小,恐怕有壞人來欺負我。」楊昊答應了。兩人相處的十分愉快,雖然未曾同寢,但感情卻勝過了夫妻。女子常在燈下替楊昊抄書,寫的字端正柔媚。又自己選了一百首宮詞,抄錄下吟誦。還讓楊昊準備了圍棋,買來琵琶,每夜教楊昊下棋。有時女子自己彈起琵琶,給楊昊聽。

一天,楊昊的同窗薛潘來訪,正碰上楊昊白天睡覺。見屋子裡琵琶、圍棋俱全,薛潘知道這些東西不是楊昊擅長的。又翻閱他的書發現了一些抄錄的宮詞,字跡端正秀麗,心中越發懷疑。楊昊醒來後,薛潘問道:「這些遊戲用具是哪來的?」楊昊回答說:「想學學。」又問詩卷是哪來的,楊昊假稱是從朋友處借的。薛潘反覆賞玩,見詩卷最後一行小字寫的是「某月日鈺卓書」,便笑著說:「這鈺卓是女子的小名,你怎麼如此欺騙我?」楊昊窘迫不安,不知怎麼回答好。薛潘苦苦追問,楊昊閉口不答。薛潘便捲起詩卷,以拿走相要挾。楊昊更加窘困,只得實說了。薛潘聽後要求見見這個女子,楊昊告訴他女子的囑咐,薛潘卻更加仰慕。楊昊迫不得已答應了。

到了夜晚,女子來了。楊昊便轉述了薛潘要見見她的意思。女子發怒地說:「我怎麼囑咐你的?你竟喋喋不休地跟人說了!」楊昊解釋說明當時的情況。女子說:「我和你緣分盡了!」楊昊百般安慰解釋,女子終究還是不高興,起身告別說:「我暫時躲避躲避。」

第二天,薛潘來了,楊昊告訴他女子不願見。薛潘懷疑他在推託,於是晚上又帶了兩個同學來,賴著不走,故意擾亂楊昊,吵吵嚷嚷鬧個通宵。氣得楊昊直翻白眼,但是無可奈何。眾人一連幾夜,也沒見那女子的影子,便都有了回去的心思,不再吵鬧了。忽聽外面傳來吟詩聲,大家靜靜一聽,只覺那聲音非常悽惋。薛潘正在凝神傾聽,同學中有一個叫王義的,忽然搬拿起一塊石頭投了向窗外,大喝道:「拿架子不見客人,什麼好詩,嗚嗚咽咽的,讓人煩悶!」吟詩聲頓時消失了。大家都埋怨王義,楊昊更是惱怒,臉色不好看。說話也難聽了。第二天,同學們都走了。楊昊獨宿空房,心中盼望著女子再來,卻一直渺無人影。

又過了兩天,女子忽然來了,哭泣著說:「你招了些惡客,差點嚇死我!」楊昊連連道歉。女子匆匆地走了出去,說:「我早說過和你緣分盡了,從此永別了!」楊昊正想挽留,女子已消失不見了。此後過了一個多月,女子一次沒來。楊昊天天思念,人瘦得皮包骨頭,但卻沒法挽回了。

這晚,楊昊正一個人喝悶酒,女子忽然掀簾進來了。楊昊高興地說:「你原諒我了?」只見女子流著淚,默默不語。楊昊忙問怎麼了,女子欲言又止,只說:「我賭氣走了,現在有急事又來求人,實在羞愧!」楊昊再三詢問,女子才說:「不知哪裡來的個骯髒惡鬼,逼我當他的小妾。我自想是清白人家的後代,怎能屈身於鄙賤的惡鬼呢?可我這個弱小的女子,又怎能和他抗拒?您如認為我們感情深厚,如同夫妻,不會聽任不管吧?」楊昊大怒,恨恨地要打死那惡鬼。可又顧慮陰問陽世不同路,怕無能為力。女子說:「來夜你早點睡覺,我在你夢中請你去。」於是兩人重新和好,一直談到天亮。女子臨去又囑咐楊昊白天不要睡覺,等到夜晚相會,楊昊答應了。

第二天午後,楊昊喝了點酒,乘著酒意上了床,蒙衣躺下。不久見女子來了,給他一把佩刀,拉著他的手走去。來到一個院子,兩人關上門正在說話,忽聽有人用石頭砸門。女子吃驚地說:「仇人來了!」楊昊打開門,猛地竄了出去。見一個人紅帽青衣,滿臉刺蝟般的鬍鬚。楊昊憤怒地斥責他,惡鬼橫眉怒目,兇悍地漫罵不止。楊昊大怒,持刀衝了過去。惡鬼撿起石塊,向楊昊砸來,其中一塊正中楊昊的手腕,刀一下掉在地上。正在危急時候,遠遠望見一人,腰裡掛著弓箭正在打獵。楊昊仔細一看,卻是王義,急忙大聲呼救。王義見狀彎弓搭箭,朝惡鬼射去,一箭正中惡鬼大腿,再一箭,結果了性命。楊昊喜歡地道謝。王義詢問緣故,楊昊都說了。王義高興自己上次得罪了女子,這次可以贖罪了,於是和楊昊一塊進了女子的住室。女子戰戰兢兢的,羞怯不安,遠遠地站著一句話不說。王義見桌子上放著把小刀,有一尺多長,用金玉裝飾。他把刀從匣中抽出來一看,冷光四射,能照見人影。王義讚嘆不絕,愛不釋手。跟楊昊說了幾句話,見女子羞愧害怕得可憐,王義便走出屋子,告辭走了。楊昊也獨自返回,翻過牆後,一下子跌倒在地,於是從夢中驚醒,只聽樹中的雄雞已高一聲低一聲地叫開了。楊昊覺得手腕很疼,天明後看了看,手腕上皮肉都腫了。

到了中午,王義來了,說起夜晚做了個奇怪的夢。楊昊說:「沒夢見射箭嗎?」王生奇怪他預先知道。楊昊伸出手腕,講了緣故。王義回憶著夢中見到的那個女子,只恨不是真正見面。自覺對女子有功,又請楊昊給通融通融。到了夜晚,女子來拜謝。楊昊歸功於王義,就便講了王義想見一面的誠懇心情。女子說:「他的幫助,我不敢忘記。但他是個武夫,我真的害怕!」過了會兒又說:「他喜歡我的佩刀。那把刀是我父親出使粵中時,用一百兩銀子買來的。我很喜歡,就要了過來,纏上金絲,並鑲上了明珠。父親可憐我年幼死去,用刀殉莽。現在我願割愛,把刀贈給他,見了刀就像見了我本人一樣。」第二天,楊昊跟王義說了女子的意思,王義大喜。到夜晚,女子果然帶著刀來了,對楊昊說:「告訴他珍重,這把刀不是中原出產的!」從此後,楊昊和女子來往如初。

過了幾個月,女子忽然在燈下邊笑邊看著楊昊,像要說什麼,可又臉色一紅,不說了,如此好多次。楊昊便抱著她詢問,女子說:「長久以來承蒙你眷愛,我接受了活人的氣息,天天食人間煙火,白骨竟有了活意。現在只須人的一點精血,我就可以復生。」楊昊笑著說:「是你不肯,哪是我吝惜呢?」女子說:「我們結合後,你定會大病二十多天,但吃藥可以治好。」

於是兩人恩愛起來。過了會兒,女子穿上衣服起來,說:「還需一點生血,你能夠拚上疼痛愛惜我嗎?」楊昊取過利刃,刺破手臂,女子仰臥在床上,讓血滴進肚臍中,起來說:「我不再來了。你記住一百天後,看我的墳前有青鳥在樹梢上鳴叫,就趕快挖墳。」楊昊答應。女子臨出門又囑咐說:「千萬記住,不要忘了。早了晚了都不行!」說完便走了。

果然過了十多天,楊昊得了大病,肚子脹得要死。請來醫生抓了藥服下,排洩出很多稀泥樣的濁物。又過了十多天,病才好了。楊昊計算著到了一百天,讓家人拿著工具在女子的墳前等著。到了傍晚,果然見兩隻青鳥在樹枝上鳴叫。楊昊高興地說:「可以了!」於是刨去荊棘,挖開墳墓,只見棺木已經腐爛,但女子的面貌仍像活的一樣。楊昊甩手一摸,女子身上有溫氣,便蓋上衣服,把她背回家中,放到溫暖的地方。覺得女子口裡有了一絲氣息,又餵了些湯粥,到半夜女子真的醒了過來。從此後,女子常對楊昊說:「我死了二十多年,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虧得你讓我重新復活了。

相關焦點

  • 明月說《聊齋》之《梅女》:剪不斷的人鬼情仇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人鬼情仇的故事。話說太行縣有個封雲亭公子,剛剛死了妻子,他覺得十分寂寞,便到省城去散心訪友。梅姑娘細手所過之處,封生覺得骨肉鬆緩,像醉了似的,懶洋洋的。接著梅姑娘又輕握拳頭細細捶擂了一遍,封生更覺得如同被棉絮團兒敲打一樣,渾身舒暢,妙不可言。不一會封生久沉沉入睡了。
  • 明月說《聊齋》之《王六郎》:人鬼一家親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人鬼一家親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在山東淄川縣有個叫許義的人。許義是個豪爽之人,於是就邀少年同飲,少年也不推辭,二人便坐在岸邊對飲起來。喝了一夜,二人都很高興,可是起網一看,竟連一條魚也未能打到。許義有些喪氣,他見天快亮了,就準備收網回家。這時少年起立躬身說:「哥哥和我喝了一夜酒,耽誤了打魚,小弟到下遊去為你趕魚。」說罷,起身朝下遊飄然走去。許義還在發愣,那少年已經回來了,對許藝說:哥哥快準備撒網,大群魚來了!」
  • 明月說《聊齋》之《折獄》費公斷案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給大家講個費公斷案的故事。押到堂上正要按律懲戒,其中有一個叫周成的害怕被打,於是就對費縣令說:「小人的錢糧已經籌辦足了,帶在身上正要去交納。」說著便從腰裡取出裝銀子包袱,交給費縣令驗視。費縣令查看了包袱,便問他:「你家住在哪裡?」周成回答說:「周村。」費縣令又問:「那離西崖村幾裡路?」周回答說:「五六裡。」「前段時間西崖村被殺的賈六是你什麼人?」周成回答說:「小人我不認識什麼賈六。」
  • 明月說《聊齋》之《太原獄》,清官巧斷冤案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來講個清官巧斷冤案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說在山西太原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婆、媳二人都是寡婦。婆婆張氏人到中年,不守婦道。這個縣官也是個昏官,聽信了張氏一面之詞,於是就把兒媳傳喚到堂。詢問通姦之事。兒媳又羞又惱,在上堂乾脆說出了姦夫的姓名,並說是婆婆張氏跟那人私通,不是自己。於是二人便在堂上爭執不休。縣官無奈 只好又把王七也拘拿了來,結果王七申辯說:「小人並沒有與她們私通,是她們婆媳不合,所以胡說八道冤枉我!」縣官聽後大怒道:「胡說,一村上百人,怎麼單單冤枉你!」於是讓手下將王七重打了一頓。
  • 明月說《聊齋》之申文正殺龜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申文正殺龜的故事。話說在陝西的涇河邊上,有個讀書人,姓申名文正。無奈之下妻子對丈夫說:「要不,你去偷吧?」申文正聽後生氣地說:「我是讀書人的後代,不能光宗耀祖道也罷了,怎能去敗壞門戶、羞辱祖宗呢?與其做強盜活著,還不如餓死!」妻子聽後氣憤地說:「你想活著又怕丟臉嗎?世上沒有田產又能過日子的,只有兩條路:如果你不去做強盜,那我只好去當娼妓了!」申文正大怒,跟妻子吵罵起來,妻子無奈含忿去睡下了。
  • 明月說《聊齋》:《丁前溪》一個滴水恩,湧泉報的故事
    明月說聊齋,今天講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故事。少年說:「實不相瞞,我家窮得無草餵馬,這還是娘子讓我從屋頂上撤下來的茅草呢!」丁前溪越發奇怪,以為這是主人藉此向他要錢。天亮後,見雨已停,他便收拾好行李,拿出銀子給少年,少年不要。丁前溪硬塞給他,少年無可奈何,拿著銀子進屋請示女主人。一會兒出來把銀子還給丁前溪,並說:「娘子說:我們不是靠這個來賺錢吃飯的。主人在外,常常好幾天不帶一分錢;你是客人,怎麼能向你索要報酬呢?」
  • 明月說《聊齋》之《梁有才賣妻》:負心之人必遭天報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給大家講個梁有才賣妻的故事。從前有個叫梁有才的人,別看他名叫有才,可他卻是個腹中無才,家中也無財的閒漢。翠仙卻說:「我母親因為你窮,常常掛念,今天咱們斷了情緣,我得回娘家一趟。況且咱倆就要分開了,哪能不告訴母親一聲?」梁有才顧慮她母親阻攔。翠仙說:「這是我自己願意的,保證不要緊。」梁有才聽從了,便跟著翠仙去了她娘家。二人走了半夜才到了翠仙娘家,叫開門進了院子,見樓房非常華麗,丫鬟使女僕人來來往往的很多。
  • 明月說《聊齋》之《靈蛇》:萬物多有靈,眾生皆有情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俗話說萬物皆有靈,那麼今天咱們就講個靈蛇的故事。許義揮手趕它說:「走吧!世上沒有百年不散的宴席。從此以後,你隱身在深山大谷中,將來一定能修練成一條神龍。蛇箱怎麼可以長期居住呢?」二青好象聽懂了許義的話,消失在草叢中。許義剛要離開,二青又回來,許義怎麼趕它也不走,還用頭碰蛇箱,而小青在箱裡也不停地竄動。許義恍然大悟說:「原來你是想和小青告別呀?」於是就打開蛇箱。小青從箱裡徑直竄出來,二青與它交頭吐舌,好像互相囑咐話語。
  • 明月說《聊齋》之《冤獄》:昏官造冤案,神明辯是非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說個昏官製造冤惹怒神明顯靈的故事。朱成見到媒婆後便開玩笑說:「剛才我碰見你家鄰居趙武的娘子,真是既文雅又秀麗,你如果為我保媒,她就可以。」媒婆知道朱成愛開玩笑,並未當真也開玩笑說:「那你先殺了她男人,我再替你想辦法。」朱成聽了笑著說:「好,就這麼說定了。」沒料到,不久,趙武出門討債,回來的路上竟被人殺死在野外。
  • 明月說《聊齋》之龍宮遊記
    馮祺一聽這鳥的叫聲就思念家鄉,對龍女說:「我流浪在外三年了,遠離父母,每當想起他們,便傷心流淚。你能跟我回家鄉嗎?」龍女說:「仙境同塵世隔絕,不能跟隨你去。我也不忍心以夫妻之愛,奪走你父子之情。容我慢慢想個辦法。」馮祺聽了,忍不住又流下眼淚。龍女也嘆息說:「這實在是不能兩全齊美的事啊!」
  • 這些聊齋中走出的絕美女鬼狐妖,哪一個最讓你動心?
    ​最近因三分譏笑三分涼薄四分漫不經心醉酒式演唱而出圈的演技派劉敏濤老師,也曾在2000年的《人鬼情緣迅哥兒在裡面飾演嬌憨的小狐妖嬌娜,小小年紀就展現了非凡的靈氣,讓人見之忘俗。也有說他開了一家茶館,客人只要講一個故事就可以免茶資。每聽說一件有趣的奇聞怪談,蒲松齡就立馬回家記錄下來並加工潤色。雖然這種行徑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不務正業,但蒲松齡始終堅持沒有放棄,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漸擱筆。《聊齋志異》正是他大半輩子的心血結晶。
  • 明月說《聊齋》之九山王:一個中式版的基督山復仇記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中式版的基督山復仇記。算命先生一進屋見到李生就驚呼:「公子相貌不凡,有帝王之相,乃真龍天子也!」李生聽了大吃一驚,覺得這是無稽之談。可算命先生卻鄭重其事地堅持這樣說。李生半信半疑,對算命先生說:「哪有白手起家而成了帝王的?」算命先生說:「不然!自古帝王君主有很多是出身匹夫的,你看遠有漢高祖劉邦,近有前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都是平民嗎?有誰生下來就是天子的呢?」
  • 明月說《聊齋》之《公孫夏》:嚴監生冥界買官記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不憑藉真才實學而靠花錢買官最後落得人財兩空的故事。客人說:「我叫公孫夏,是當今十一皇子家的座上客。最近聽說你整理行裝要去京城活動個縣官做,我認為既然這樣,何不直接 活動當個太守,那不更好嗎?」嚴監生聽後忙躬身道:「只是我的錢太少,所以不敢有更高的想法。」客人聽了,大笑說願意幫忙,可以替他出一半錢,並約好時間讓嚴監生派人到他住所去拿。嚴監生很高興,要求貴人再給以引薦些其他門路。
  • 明月說《聊齋》之:人鬼奇緣
    女子像是受不了,說:「如此狂暴,難怪人家不敢告訴你!」王義才開始詢問她。女子說:「我姓伍,名叫秋月。先父是名儒,精通易理,對我很愛憐。但說我不長壽,所以不令我嫁人。我到了十五歲時果然死了,父親便把我埋在閣東,墳墓和地一樣平,墳上也沒標誌;只在棺材一邊立了片石塊,寫著『女秋月,葬無冢,三十年,嫁王義』。現在已過了三十年,正好你來了,我很高興,急著想主動見你,心裡害羞,所以借做夢和你相會。」
  • 短篇小說丨明月堂
    我覺得漂亮的是,叔叔家門前穿過一個小巷,是一條不大卻很老的街道,兩邊都是些古舊的小商店,但我幾乎都沒有去光顧過,除了去過一家小食店買過包子,還去過一家名叫「明月堂」的中藥堂。我想去問問藥堂老闆有沒有一種可以令人起死回生的草叫作「鹿銜草」,我是想買來送給叔叔吃的,或許他吃了病就會好了。這是我從《聊齋志異》上看來的一則傳說故事《鹿銜草》:關外山中多鹿。
  • 明月說《聊齋》之《珊瑚》:婆媳和睦則家業興旺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給大家講個婆媳歷經磨難之後和睦相處以至家族興旺的故事。可大成的母親沈氏卻是個蠻橫無理之人,處處刁難虐待珊瑚,而珊瑚卻從無怨言。每天早晨,珊瑚都梳洗得乾乾淨淨去給婆母問安。一次,正好遇上大成生病,沈氏就沒事找事說是珊瑚打扮得漂亮引誘的,為此責罵珊瑚。珊瑚回到自己房裡,卸了妝飾再去見婆母,沈氏反而更加憤怒,自己碰頭打臉地哭鬧起來。大成向來很孝順,見鬧到這樣就打了媳婦,沈氏這才消了氣。從此沈氏更加厭惡兒媳婦。
  • 明月說《聊齋》之羅剎國遊記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海外奇國的故事。馮祺,是商人的兒子。馮祺說:「有。」主人請馮祺模仿幾句。於是馮祺就用手敲著桌子唱了一曲,主人聽了高興地說:「真妙啊!你的歌聲就像鳳鳴龍嘯,我從沒聽到過。」
  • 明月說《聊齋》之神女奇緣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講個人神結緣的故事。話說從前有個姓蔡的讀書人,我們就叫他蔡生。蔡生便擺酒款待,酒菜擺上,傅公子請求和蔡生單獨談談,有事要說。進入內室,傅公子拜倒在地,蔡生驚問:「什麼事?」傅公子悲傷地說:「家父剛遭受大禍,想求助於撫臺大人,非兄不能辦到這事。」蔡生推辭說:「他雖然與我是世代交情,但用私事麻煩別人,是我平生最不願做的!」傅公子伏在地上哭著哀求,蔡生放下臉來,說:「我和公子只是一場酒的交情罷了,怎麼拿喪失名節的事勉強別人?公子請回吧。」
  • 明月說《聊齋》之《姊妹易嫁》,存正心,才會交好運
    大家好,我是會講故事的明月,今天給大家講個姊妹易嫁的故事。不過沒多久就接二連三的做怪夢,夢中一個白髮老者對他說:「你家的新墳地,本是前朝貴人毛公的墓地,你為什麼長久佔據在這裡?趕緊搬走,不然會有禍事上身。」開始張大戶還對夢中之事半信半疑,可後來家中還真發生了不吉利的事。有風水先生就勸他還是把墳遷走好,於是張大戶就聽從勸告,把自己家的墳遷走了。
  • 明月說《聊齋》之三生三世,一個化幹戈為玉帛的故事
    這個主考官也很狡詐,隻字不提受賄賣功名之事,辯解說,自己做為主官只是把握大方向,下面即使有好文或者賢才,但分管的考官不推薦,自己又怎麼能看得見?閻王聽後說:「這件事你們不能互相推諉,失職的責任你們各有一半,按照律例應受鞭笞之刑。」於是叫差役們對他倆施刑。這興於唐在階下看到閻王只是判了二人鞭刑,覺得刑罰太輕,很不滿意,便突然大聲喊叫,臺階兩邊的群鬼也一齊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