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短短的12集,卻把一個正常的孩子是如何變成陰鬱的令人心寒、恐懼的孩子的脈絡刻畫的很細膩。
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有兩個根本要素:
一是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家庭中流動的情緒(負面),對於當事人是傷害;二是情緒對人的傷害,通常會凝固在最小的孩子身上,或者是最靠近父母的孩子身上。
沒有哪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有問題的,雖然說有些孩子有著「壞孩子」的基因,但只要這些基因沒有被激活(後天影響),孩子還是可以有健康人生的。
朱朝陽顯然沒有好的後天條件。
他的父母離婚,離婚不一定會成為孩子問題的核心原因,但是不正確的離婚方式就打開了魔鬼的咒語。
朱朝陽的父母離婚前的關係是高衝突的,這些情緒壓力無疑是朱朝陽在承受。劇中有交待,在周春紅因為自己的問題向孩子抱怨都是父親拋棄了他們母子時,朱朝陽冷冷地說,「是你非要跟他離婚的,我什麼都記得,你們只在乎你們自己!」
父母以為他們的事情孩子不會知道,或者以為只要不在孩子面前討論孩子就不受影響,當然不是。因為父母衝突一定會帶來巨大的情緒張力,情緒確實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可以感受到。
這個家庭是溫暖令人放鬆的還是緊張令人壓抑的,感受會知道。
朱朝陽的家庭肯定是後者,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常常有自卑、冷漠、孤僻等特點。所以,一開始就交待了朱朝陽的人際問題,一個朋友都沒有,老師找朱朝陽的母親反應,她還不以為然,覺得只要成績好就行了,其他不重要,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幾乎所有出問題的學生都伴有人際困難)。
朱朝陽不主動和誰交往,被欺負了也不求助(也沒有人幫自己),只是在心裡不斷地埋下恨。這種個性的孩子別人也害怕,雖然他成績優異,一直考第一,同學們也不願意靠近他。
這也為他與嚴良,普普的互動並且越陷越深留下了線索。他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解脫出來,但青少年遇到問題時,如果沒有可信任的成年人,就會自己解決,但他們的解決方式通常是不成熟的。
當朱朝陽看見了張東升把老人家推下懸崖的視頻後,馬上拿起電話報警,但被嚴良制止了。才啟動了後面一環又一環的意外。這就是少年的幼稚,他們已經習慣了有事靠自己,不信任成人,才把自己逼到絕境。
到這裡,朱朝陽還沒有徹底變壞。
但家庭環境繼續給他加碼。
先是父親的再婚家庭。再婚的女兒與其母親提防著老公的前任與前任的孩子,不給朱朝陽父子單獨相處的機會,聽到老公帶著前任的孩子逛商場立馬跟上,撒嬌賣萌進行搶奪大戰,並在老公不在場時對朱朝陽諷刺貶抑。
朱朝陽很無辜地承受了多一層的情緒傷害。在這裡,朱朝陽承受著三重創傷。
一是母親的壓力,父親給錢時他拒絕了,「媽媽不讓我拿。」
二是父親的現任妻子王瑤與孩子晶晶的貶低與嘲笑。
三是父親的不作為,疏離與逃避。
父母離異後的矛盾並沒有解開(情緒上),這些情緒流到了朱朝陽身上。
情緒一,周春紅要爭口氣,你看看,我自己帶著兒子也沒問題,看他多優秀。所以,每次考了第一,就讓兒子帶著卷子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她內心對前夫的恨導致她無法客觀的看待事實,並把這種恨通過一些「合理」的要求去壓制孩子。朱朝陽肯定是言聽計從的,寡母帶兒,強烈的共生,讓孩子恐懼,極度沒有安全感。
情緒二,朱永平對周春紅的敵意,與對第二任妻子的忌憚,通過各種形式傳遞給朱朝陽。他明知道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不一樣不公平,他未必不知道這樣不好,但為了「現世安好」只能犧牲兒子。
有個細節,當晶晶死後,朱朝陽搭父親的車時自然而然就坐到了前排副架上,在以前,他都是坐在後排,因為心理上他知道自己和父親已經不是「一家人」,那個位置不屬於自己。
這個孩子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儘量不犯錯,討父母開心,活得太累!
情緒三,王瑤對丈夫的前任及兒子的嫉妒(現任總是會莫名其妙地嫉妒著前任,哪怕前任可能並沒不造成什麼威脅)讓她對朱朝陽充滿了敵意與惡意。她沒有給自己的女兒做一個好榜樣,埋下了惡之雷。
朱永平的迴避導致朱朝陽被動地接過了這些創傷。
朱朝陽只能「早早地懂事」。
周春紅為了生計,經常讓孩子孤零零地獨自生活,像個孤兒。
但就是這樣也還好,因為周春紅的情慾有個寄託的地方,就是景區管理處的主任。
他們多年在一起卻不公開關係,劇中沒有交待原因,他們都單身,本不需要這麼偷偷摸摸地約會,像偷情似的。
但當他們關係在一種很不堪的情況下曝光後,給孩子帶來的是猝不及防的錯愕,說不出來的複雜感受。
更糟糕的是,周春紅在一種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被甩被嫌棄,恥辱、羞愧、憤怒……她無法處理這些感覺,只能將之丟給孩子。這對朱朝陽來說又是一個災難。
母親的情緒與情慾無處安放,一鼓腦發洩到孩子身上——神經症的根源。
喝牛奶的情景多次出現,每一次都壓抑得令人有生理性反感,忍不住想要作嘔。
看起來喝下去的是愛(媽媽關心你愛護你照顧你健康),心理意義上卻是媽媽把情慾的需要讓孩子來接受。
本來都是家長承擔的情緒壓力,全部堆到朱朝陽身上,朱朝陽成為問題的中心,看似孩子出了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出了問題。
不知道要多強大的孩子,才能逃開這場本不屬於自己的殘害。
有人會說,大人也有壓力呀。
確實,但情緒流動還有一個規律,流動這個動作完成後,情緒壓力會暫時得到緩解,人的習慣是只要身邊有比自己弱的人,有可以承接自己壓力的人,就不會自己去承受,而是找個對象傾倒,這是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沒有對象就找些事情去消解,只有極少數有著比較高的情緒能力與意識水平的人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用非破壞性的方式緩解情緒),保護孩子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故事只是故事,但故事來源於生活。原著《壞小孩》作者就說,小說有部分來源於他的真實體驗。
工作中也有大量的個案,其脈絡及發展如出一轍。所以,如果不從根源上找原因,下功夫,就容易出現治標不治本的情況,讓問題與症狀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