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名小說《竹林的故事》

2020-10-21 華中大眾

竹林的故事[1]


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裡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他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時我們是專門請一位先生在祠堂裡講《了凡綱鑑》,為得揀到這菜園來割菜,因而結識了老程,老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愛笑,我們以後就藉了割菜來逗她玩笑。我們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問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見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們從此就呼她三姑娘。從名字看來,三姑娘應該還有姊妹或兄弟,然而我們除掉她的爸爸同媽媽,實在沒有看見別的誰。


一天我們的先生不在家,我們大家聚在門口擲瓦片,老程家的捏著香紙走我們的面前過去,不一刻又望見她轉來,——不筆直的循走原路,勉強帶笑的灣近我們:「先生!替我看看這籤。」我們圍著念菩薩的絕句,問道,「你求的是什麼呢?」她對我們訴一大串,我們才知道她的阿三頭上本來還有兩個姑娘,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種菜,也還打魚賣。四五月間,霪雨之後,河裡滿河山水,他照例拿著搖網走到河邊的一個草墩上,——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為太陽射不到這來,一邊一棵樹交蔭著成一座天然的涼棚。水漲了,搓衣的石頭沉在河底,剩現綠團團的坡,剛剛高過水麵,老程老〔好〕像乘著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搖網朝水裡兜來兜去;倘若兜著了,那就不移地的轉過身倒在挖就了的蕩裡,——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這時跟著她的歡躍的叫聲熱鬧起來,一直等到碰跳碰跳好容易給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著爸爸。



流水潺潺,搖網從水裡探起,一滴滴的水點打在水上,浸在水當中的枝條也衝擊著查查作響。三姑娘漸漸把爸爸站在那裡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摳土,嘴裡還低聲的歌唱;頭毛低到眼邊,才把腦殼一揚,不覺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頓時興奮起來,然而立刻不見了,偏頭又給樹葉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復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聲「阿呀!」這回是一尾大魚!而媽媽也沿壩走來,說鹽缽裡的鹽怕還夠不了一餮飯。


老程由街轉頭,茅屋頂上正在冒煙,叱吒一聲,躲在園裡吃菜的豬飛奔的跑,——三姑娘也就出來了,老程從荷包裡掏出一把大紅頭繩:「阿三,這個打辮好嗎?」三姑娘搶在手上,一面還接下酒壺,奔向灶角裡去。「留到端午扎艾呵,別糟塌了!」媽媽這樣答應著,隨即把酒壺伸到灶孔燙。三姑娘到房裡去了一會又出來,見了媽媽抽筷子,便趕快拿出杯子——家裡只有這一個,老是歸三姑娘照管——站〔點〕著腳(尖)送在桌上;然而老程終於還要是〔是要〕親自朝中間挪一挪,然後又取出壺來。「爸爸喝酒,我吃豆腐乾!」老程實在用不著下酒的菜,對著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這只要看竹林的那邊河壩傾斜成一塊平坦的上面,高聳著一個不毛的同教書先生(自然不是我們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樣的土堆,堆前豎著三四根只有杪梢還沒有斬去的枝枒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意義。


老程家的已經是四十歲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藍大布,現在不過系鞋的帶子也不用那水紅顏色的罷了,所以並不現得十分異樣。獨有三姑娘的黑地綠花鞋的尖頭蒙上一層白布,雖然更現得好看,卻叫人看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樣懶懶的沒有話可說了。


然而那也並非是長久的情形。母子都是那樣勤敏,家事的興旺,正如這塊小天地,春天來了,林裡的竹子,園裡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綠得可愛。老程的死卻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來,只有鷂鷹在屋頭上打圈子,媽媽呼喊女兒道,「去,去看坦裡放的雞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邊,知道這裡睡的是爸爸了。到後來,青草鋪平了一切,連曾經有個爸爸這件事實幾乎也沒有了。


正二月間城裡賽龍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還要算鄰近各村上的女人,她們像一陣旋風,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衝到那街,街上的漢子也藉這個機會撞一撞她們的奶。然而能夠看得見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媽媽嗎?不,一回也沒有看見!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子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雞上塒的時候,比這裡更西也是住在壩下的堂嫂子們順便也邀請一聲「三姐」,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三姑娘送客到壩上,也跟著出來,看到底攀纏著走了不;然而別人的漸漸走得遠了,自己的不還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邊嗎?


三姑娘的拒絕,本是很自然的,媽媽的神情反而有點莫明其妙了!用詢問的眼光朝媽媽臉上一睄,——卻也正在睄過來,於是又掉頭望著嫂子們走去的方向:


「有什麼可看?成群打陣,好像是發了瘋的!」


這話本來想使媽媽熱鬧起來,而媽媽依然是無精打採沉著面孔。河裡沒有水,平沙一片,現得這壩從遠遠看來是蜿蜒著一條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顆黑子了。由這裡望過去,半圓形的城門,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橋儼然是畫中見過的,而往來蠕動都在沙灘;在壩上分明數得清楚,及至到了沙灘,一轉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標記,只覺得一簇簇的仿佛是遠山上的樹林罷了。至於咶咶的喧聲,卻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雖然聽不著說的是什麼,聽者的心早被他牽引了去了。竹林裡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於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


打破這靜寂的終於還是媽媽:

「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貓跳!你老這樣守著我,到底……」


媽媽不作聲,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突然來了這埋怨,剛才的事倒好像給一陣風趕跑了,增長了一番力氣嬌惱著:

「到底!這也什麼到底不到底!我不歡喜玩!」


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坐在自己的過於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來,把房裡的家具抹得乾淨,媽媽卻說,「鄉戶人家呵,要這樣?」偶然一出門做客,只對著鏡子把散在額上的頭毛梳理一梳理,媽媽卻硬從盒子裡拿出一枝花來。現在站在壩上,眶子裡的眼淚快要迸出來了,媽媽才不作聲。這時節難為的是媽媽了,皺著眉頭不轉睛的望,而三姑娘老不抬頭!待到點燃了案上的燈,才知道已經走進了茅屋,這其間的時刻竟是在夢中過去了。


燈光下也立刻照見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籃適才飯後同媽媽在園裡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媽媽,這比以前大得多了!兩棵怕就有一斤。」


媽媽那想到屋裡還放著明天早晨要賣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媽媽的幫忙,媽媽終於不出聲的嘆一口氣伴著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燈,然而當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過了多少次的,所以聽了敲在城裡響在城外的鑼鼓,都能夠在記憶中畫出是怎樣的情境來。「再是上東門,再是在衙門口領賞,……」忖著聲音所來的地方自言自語的這樣猜。媽媽正在做嫂子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歡喜趕熱鬧,那情境也許比三姑娘更記得清白,然而對於三姑娘的仿佛親臨一般的高興,只是無意的吐出來幾聲「是」,——這幾乎要使得三姑娘稀奇得伸起腰來了:「剛才還催我去玩哩!」


三姑娘實在是站起來了,一二三四的點著把數,然後又一把把的擺在菜籃,以便於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賣。


見了三姑娘活潑潑的肩上一擔菜,一定要奇怪,昨夜晚為什麼那樣沒出息,不在火燭之下現一現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樣的面龐的呢?不,——倘若奇怪,只有自己的媽媽。人一見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餘的什麼也不記得,因為耽誤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買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這樣好,隔夜沒有浸水,煮起來比別人的多,吃起來比別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裡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後留給我的印象,也就在賣菜這一件事。


三姑娘這時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姑娘,因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沒有這樣合式,不過這也不能夠說定,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總之三姑娘是好看罷了。三姑娘在我們的眼睛裡同我們的先生一樣熟,所不同的,我們一望見先生就往裡跑,望見三姑娘都不知不覺的站在那裡笑。然而三姑娘是這樣淑靜,愈走近我們,我們的熱鬧便愈是消滅下去,等到我們從她的籃裡揀起菜來,又從自己的荷包裡掏出了銅子,簡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覺得這太對不起三姑娘了。而三姑娘始終是很習慣的,接下銅子又把菜籃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賣青椒。這時青椒出世還不久,我們大家商議買四兩來煮魚吃,——鮮青椒煮鮮魚,是再好吃沒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稱,我們都高興的了不得,有的說買鯽魚,有的說鯽魚還不及鯿魚。其中有一位是最會說笑的,向著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稱一兩,回頭我們的飯熟了,你也來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們的一飯使不得?難道就要我出東西?」


我們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從籃子裡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裡。


「三姑娘是不吃我們的飯的,媽媽在家裡等吃飯。我們沒有什麼謝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將來碰一個好姑爺。」


我這樣說。然而三姑娘也就趕跑了。


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到今年,我遠道回來過清明,陰霧〔雲〕天氣,打算去郊外看燒香,走到壩上,遠遠望見竹林,我的記憶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風吹起波皺了。正在徘徊,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而我即刻認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


那婦人的話也分明聽到。


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我急於要走過竹林看看,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


一九二四年十月作。


[1] 載《語絲》周刊1925年2月16日第14期,署名馮文炳;文後「贅語」:「近來有一二友人說,我的文章很容易知道是我的,意思是,方面不廣。我承認,但並不想改,因為別方面的東西我也能夠寫,但寫的時候自己就沒有興趣,獨有這一類興趣非常大。波特來爾題作《窗戶》的那首詩,廚川白村拏來作賞鑑的解釋,我卻以為是我創作時的最好的說明了。不過在中國的讀者看來,怕難得有我自己所得到的快樂,因此有一個朋友加我一個稱號:『寡婦養孤兒』。一個母親生下來的,當然容易認識,那麼,方面不廣似乎也就沒有法了。一月十七日。」


相關焦點

  • 《竹林中》:看不到真相卻看透人性,悲劇釀造者遠比其本質更可憎
    文/梨江水《竹林中》是近來讓我看得最氣憤和諷刺的一部小說了。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武士帶著妻子真砂在前往若狹的途中,被強盜多囊丸誘騙至竹林深處,最後武士被殺,妻子被凌辱,強盜被抓的故事。而這裡必須要提的是,芥川龍之介在創作這篇小說時,他其實借鑑的就是《今昔物語》中的一個小故事,故事也是講一位武士和他的妻子出遠門,路上被一個強盜誘騙到竹林捆綁,
  • 故事:私塾後院竹林之竹仙
    關先生每次傷心的時候都會去他家後院的竹林裡沉思,想到傷心處便嚎啕大哭,讓人聽了感覺甚是悲慘。 一日,關先生又因為幾個學生輟學了而傷心,他站在竹林邊一邊哭泣一邊數落自己的沒有,突然竹林裡一顆特別大道竹子移動起來,他聽得竹林裡笑道:「關先生又來哭了,你這哭有什麼用啊,那些輟學的學生不是一樣沒來上學嗎?」
  • 竹林見鬼事件
    內筒來此作者身邊的人講述大概是五六年前吧,那是我才十一二歲,我在老家親眼看見的,我老家,在一個山腰上,四面是山,一到下雨天就雲霧繚繞的,這件事情到現在為止我想起都毛骨悚然,我家後面是祖墳,我爸以前經常和我說我家哪裡經常鬧鬼,我們村基本老點的人都見過鬼,我家山腳下有一片竹林,那是我爺爺中的到現在也有五六十年了
  • 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相,只有各人眼中的真相
    很多人不知道,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其實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而非其同名小說。與電影不同,原著裡並沒有安排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它有且只有七個第一人稱敘述者。小說採用多人敘述的方式,對一個案件進行多次重複的敘述。
  • 為什麼武俠電影離不開竹林?
    文人愛竹,自古文人雅士在營造自己的園林居所時,總少不了栽種竹林。書聖王羲之的那場著名的蘭亭雅集也是在「茂林修竹、曲水流觴」之地舉行;蘇東坡更是愛竹有加,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聊齋故事:書生為籌措路費與人打賭,進入鬧鬼竹林後喜事頻發
    很多年以前,龍陽縣的西邊有一個小竹林,有一天晚上一個醉漢經過竹林,早上被人經發現死在竹林外,表面沒有任何傷痕,皮膚乾枯褶皺。又過了五日,有一個書生也被人發現死在竹林外,死狀跟之前的醉漢一樣。從此,附近的村民很少敢在夜裡經過竹林,大家都認為竹林裡有鬼。
  • 竹林中(日本)
    當我和那對夫婦搭伴同行時,我就對他們說;那座山裡有個古墳,我掘開古墳一看,發現裡頭有許多古鏡大刀,我將那些東西秘密地隱藏在山後的竹林裡,假如有人要,我願意廉價出售。男人聽我這麼一講,就動心了。然後……怎樣?欲望這東西,是不是很可怕?反正是不到半小時,那對夫婦就跟我一起把馬頭轉向山路了。我一到竹林前,就說寶物藏在裡面,進來看吧。當時那男人已被欲望燒得如飢如渴,自然不會有異議。
  • 《竹林中》你所認為的真相,不是客觀的真相
    《竹林中》是他遊歷中國之後,於1922年回到日本後發表的作品。整個作品中呈現出的壓抑、彷徨、森然的氛圍,體現出作者本人對未來的迷茫與無助。整合所有供詞,我們可以推出命案大致經過:某天,武士與妻子真砂共騎一匹禿鬃馬,在山中大道上行走,遇到一強盜,並被其誘入山中竹林,強盜強迫了真砂,後發生「竹林中」殺人案件。
  • 《竹林中》:一樁沒有真兇的懸案!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抵達的真相
    《竹林中》,是一部很特別的小說。小說只有七段供詞,分別來自樵夫、行腳僧、捕手、老嫗四人、大盜多襄丸、武士之妻真砂、死去的武士亡靈。七段供詞中間沒有任何過渡連接, 也沒有傳統小說中慣有的代表作者評論的「旁白」, 讀者只能從七個人的供詞中捕風捉影地拼湊出故事的大致情節。 然而,他們的供詞既相互印證又相互悖逆,造成案件真相撲朔迷離。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 那年暑假我迷失在竹林裡無助之時,碰到了一個尋找孫子的老奶奶
    我才不管那一套,不能眼看著到手的野兔跑了,於是快步進了竹林,把表哥急得在後面直跺腳。等我進了竹林,本來明亮的天空忽然變得陰暗無比,讓我一時無法適應。好不容易我才緩過神來,東瞅瞅西望望,卻怎麼也找不到那隻受傷的野兔了。我睜大眼睛,在竹林裡轉悠了半天一無所獲,也不知道幾點了,反正天色越來越暗,我好幾次差點被絆倒,這下心裡有點害怕,於是回身向竹林外走去。
  • 《臥虎藏龍》4:竹林這場戲到底有什麼奧妙?
    竹林這場戲,寓意深刻。接下來我們來看竹林這場戲先說,有竹林打鬥這場戲就挺奇怪的。因為前提是玉嬌龍用李慕白的青冥劍傷了俞秀蓮,李慕白佯裝大怒。但是以李慕白的武功,他上前三招之內就可以奪回青冥劍,但是他卻在俞秀蓮受傷的關鍵時刻,拋下俞秀蓮,去和玉嬌龍玩什麼「情意綿綿劍」,這是極其讓我不解的。這種做法,讓我覺得李慕白有點涼薄。
  • 還記得竹林中第一次見你,真美—為愛痴狂,火中取慄的明河
    文/金菊豆看小說喜歡舒靖容,看電視劇,愛上了明河。第一次在竹林中遇見你竹林樹梢上站著青嵐,明眸皓齒,玉樹臨風,燁火一見鍾情。那時候迦若叫青嵐,明河叫燁火。看到迦若臨死前說的話,方明白,估測二人一樣,同時一見鍾情。
  • 奶奶去世,託夢孫子來奔喪,竹林聲音才知奶奶苦心一片
    那頭李茂也儘快地往家裡趕,一路上為了能快些看到奶奶,李茂下了車就頭也不回地趕路,由於一路上沒有抬頭,李茂也就沒有發現不遠處的竹林裡忽然出現了一個老婦人的身影。李茂立馬停住了腳步,疑惑地朝著聲響處看去,沒想到卻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奶奶出現在竹林裡,李茂嚇得就要逃跑。父親已經和自己說明了奶奶去世的消息,這個奶奶又是從哪兒鑽出來的,父親不可能說謊,自己一定是中邪了,李茂壓根就不敢回頭,結果身後奶奶又大聲呼喊道:「孫兒,我就是你的奶奶,別跑我有要緊事和你談,事關我們家和我死亡的原因。」
  •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在這個真相稀缺的時代,重讀《羅生門》的故事,別有意味。 說到《羅生門》,有必要說說其小說原作者芥川龍之介。他在1915年發表的《羅生門》小說,就典型體現了他的道德另類。芥川在1922年發表的《竹林中》小說,則引出了另一個倫理問題:撒謊本身是否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是否就在撒謊的「羅生門」下棲息的?
  • 故事:民間故事|窯中仙
    民間故事|窯中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乾隆年間,四川蓬州有個叫盤龍的小鎮。翻過一個叫連山灣的山灣時,他順著下山的竹林小道摸了出去,這竹林約有半裡寬窄,布滿了小半山坡。竹林裡側靠著山巖,是一口大窯。
  • 民間故事|女鬼阿細
    民間故事|女鬼阿細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多年前,青柳莊有個叫阿細的紡紗女,16歲,就吊死在村後的竹林中。她死後,那竹林中再也無人敢去。人們都說,吊死鬼必須要再吊死一個人,作替身,才能到陰間投胎轉世。誰去了那竹林中,就有可能會被阿細找上,成為她的替身。那些年,那竹林中的竹子,都沒有人敢進去砍伐,因為是個人都怕鬼。
  • 周翡的故事。
    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有撲面而來的故事感.白衣背影后面的故事她穿白色長袍拿著刀向幽暗幽暗的竹林裡走去,天色鐵青,會不會閃出一群俠客,拿著劍指著她說話.會不會她穿越竹林,去找那個她的世俗之人.會不會在竹林的另一頭
  • 故事:愛情故事:末班車上的愛情
    夜幕早已降臨,長途客車到達了我們村外一裡遠的國道,我們下了車,整個村莊都籠罩在夜色的朦朧中,幾家燈火從灰濛濛的竹林裡中透出燈光,像夜空的星星一樣一閃一閃的。農家小院星羅棋布的坐落在竹林深處,在夜色中還有幾家升起嫋嫋炊煙,
  • (影史)黑澤明和《羅生門》70年前背後的故事
    電影《羅生門》1950年上映上映至今已整整70年是電影大師黑澤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片於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今天我們不聊電影,聊聊那段70年前的故事在奈良森林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芥川的《竹林中》描寫的是
  • 故事:小說:清霜傲
    話說這京城外五百裡有一處竹林,這竹林十分好看又十分清冷。竹林邊有幾戶人家,組成了一個小村落,家家種著幾口薄田、養著一些牲口家禽。這在他人看來倒是別有一番「把酒話桑麻」的風味。於是蕭霜帶齊捉妖的裝備便向竹林去了,只是當時的她還不知道這一去便遇到了她此生的魔障。也不知道她此生會因為他逃不開,忘不掉,愛不了,相思催斷腸……來到了竹林,蕭霜先去了那幾戶人家打探了一下情況。卻發現從來沒有人見過那偷牲畜的妖物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