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中的巴克在它自己活出的信仰裡發現了新生……

2020-08-27 一隻貓眼裡的人生百態

《野性的呼喚》在剛上映時我已看過,當時一時間竟不知如何評價,好像是我記憶裡的巴克,但又截然不同……

我只能說影片裡的巴克應該是美國特有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角色而已,而原著裡的巴克不是這樣的……

今天我想聊聊,原著裡的巴克……

我一直都覺得原著裡「毛人」的出現,是它在見識到它所在環境的兇殘後,野蠻意識的覺醒,是它骨子裡「森林生存信仰」的指引……


【引言

能夠束縛你的,是文明、法律、道德、以及你所在圈子的規則。

而能夠讓你在束縛中得以新生的,只有信仰。

當這一切束縛都不在了,如你所願,你終於完全自由了,你將面臨一個什麼環境?你是否可以「獨善其身」?或者,你是否可以生存?

你的謙和大度,你的善解人意,你的同情弱小,甚至你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對的?你是否懷疑過?


【有些自由是需要代價的,這代價你奉陪不起】


金子,很耀眼,飢餓時比自由都耀眼。

很多人為它而瘋狂,或者因為窮困,或者因為貪婪。

拋家棄子,奔向西區。這就是美國西部淘金,這就是一個為了奔赴美好明天的沒有明天的故事背景。

這裡,就是你所理解的自由: 法律之外,規則漏洞,金子就是規則…

而你,是否還能活?是否還能是你?

美好明天是給富人的,窮人只剩下希望擁有「美好明天」。以為擁有了美好明天就是自由。


不然巴克也不會被拐賣,也不會被虐待,被奴役,被磨礪,直到找到屬於自己的尊嚴,新生,信仰……

當這一切放在一個曾經優渥生活的狼狗的世界裡,反差更為明顯,也更加折磨捶打叫醒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傑克·倫敦依舊用他剛勁的語言考驗著巴克,考驗物種最原始的勇敢與善良在那片刺骨的空曠大地上,就像是一個表演給阿拉斯加、太平洋、以及橫跨的鐵路線的馬戲表演

「北極的光冷冷的在頭頂照耀著,有時繁星在舞蹈中跳動,而大地在冰雪覆蓋之下在嚴寒下麻木了和凍結了。」

無疑,傑克·倫敦是一位浪漫主義文學家,更是一位熱情奔放的現實主義作家。

浪漫的是精神,是對現實的想像,更是對現實的鞭笞。

漂泊的傑克·倫敦把人性的掠奪集中放在了一個惡劣的環境裡,人的高貴或者說物種的高貴需要置於赤裸裸生死關頭才知高低。




信仰可以給你新生也可以讓你成魔


巴克,王。

天使到惡魔。

由領地的「國王」變成狼群的「狼王」,不曾被打倒,反而成功被激活。

巴克在律師家中的文明教化,在極地的荒野裡儼然成了弱者的標誌。

巴克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它拋下了所謂文明世界的東西,也逐漸成為它心中的幻想的「毛人」,逐漸回應著森林中那個呼喚,終於回歸森林……

資產階級的驕奢安逸墜入無產階級的悽涼困苦,原始的野性的兇殘成功被喚醒,喚醒在那片不毛的荒地。

巴克被迫見證著,忍受著,壓抑著,適應著,爭奪著,成長著……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恐怕是對這裡弱肉強食最溫柔的解釋。

在這片極地荒野裡,到處都是危險,人為也好,環境也好。


不會有絕對得平等的,人類誕生之日起就不會有,因為人類活著就像是一場掠奪。

回歸原生的社會裡,任何為了生存而進行的努力都是理所應當的,包括任何手段。

更不會有自由 , 沒了束縛 ,人人都是惡魔,總有比你強的人把你啃食,踐踏。

在這裡你可能相對自由,同樣,在這裡「活著」就是一場冒險。對於人也是,巴克也是。

巴克活下來了,你,可以嗎?還有什麼指引你活下去,往哪裡活?

巴克被野性的信仰指引成狼回歸森林,可人類呢?拋棄了文明教化也要退化到原始森林嗎?

……



從故事出發,感知大環境,解讀磨難裡逆光而生的巴克】


故事的表面很簡單,也很虐心。

一隻叫「米勒法官家的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自己的「領土」裡,被寵愛著,生活在南部加州一個溫暖的山谷裡。後來它被拐賣了,拐賣到北部寒冷偏遠盛產黃金的阿拉斯加。

又被迫成了一隻被奴役的雪橇犬,給同樣被金子奴役的人送出關於這裡的希望,又送回他們家人的期盼與仁義。

它努力適應著,努力讓自己活下去,成為領頭犬,直到逼迫出它祖先狼的本性……它做回自己的王,森林的王,一切的王。

給孩子讀的故事卻是給成人看得黑暗童話。

每個看過的成人都被震撼著。


巴克,眼神清澈頑皮到沉穩兇殘,它利用文明社會學到的察言觀色,荒野極地社會歷經幾個主人的虐待後學到的鑑貌辨色。

它那包著骨頭的皮袋子似乎永遠都能站起來,要站起來。

巴克的適應性強一方面來自它的聰慧另一方面來自他原始的野性。

它繼承著他父親聖伯納德狗的高貴血統同時也繼承了母親蘇格蘭牧羊犬的聰慧。

它高傲的自命不凡,那是米勒法官賜予它的高貴威望,可它也參與一切打獵的戶外活動,雖然與後來狩獵完全不同。卻也是它最初的野性,單純的「野」而已

它甚至用了很久才意識到它離開了文明社會。它以為被綁了脖子就是「有生以來最惡毒的虐待。」

它本能的生氣,怒吼,想要「給點顏色」 可惜它很快在紅毛衣男人的木棍那學到了如何面對以後生活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它最終聽話了,它能吃到肉,它也能喝到水了。

並且在以後的存活中記著這一點。

以至於當它成為雪橇犬時,它能接受並逐漸越來越好,哪怕它心裡再不願意認為這是馬兒的工作,但是它卻從此懂得了狼牙法則。


它曾經以為的高貴蕩然無存,從米勒那裡帶來的尊嚴一地碎屑。但它骨子裡的東西開始覺醒,那是原始的密林深處的信仰。

尤其是當看到它的同伴捲毛被飢餓的愛斯基摩犬瞬間撕碎。哪怕有人過來拿棍子打這些餓急了的魔鬼,它們毫不在乎,甚至越嚼越香。

它們比雪橇犬們還要飢餓,它們瞅準時機就要給胃填點東西,像極了饑荒裡啃食人肉的狗,閃著紅光,支撐著骨架,一心想活下去。也像急了這裡為金子而瞬間反目的人類……



大環境的殘酷沒有拖死巴克,新的信仰使它新生,使它成魔】


巴克看著這一切,經歷著這一切,甚至也差點被當成食物。

它為它雪橇犬的工作開始慶幸,它在工作中逐漸找到存在感價值感。

雪橇犬有雪橇犬的驕傲,它的夥伴願意死在繩套裡,奔跑著死去,哪怕拼盡最後氣力,被拖死被踐踏被碾壓……

那是它們雪橇犬的尊嚴


也是它的尊嚴,它幾乎本能的開始參與搶奪,更不要說什麼偷食了。

我如一個老母親般為它擔驚受怕,為它祈禱,提心弔膽,我甚至不敢細看「紅毛衣」那場訓狗表演的敘述。

直到看到巴克的原始野性的覺醒,我才真正的放心下來長出一口氣。

它經歷了那麼多主人,靠譜的不靠譜的、嚴厲的、殘忍的、貪婪的……直到桑頓。

是佛拉索瓦給予它尊重,雪橇犬的尊重,並肩作戰的尊重。它也逐漸意識到真正的尊嚴是什麼……它不需要同情,它需要信任與扶持。

它,不是誰的狗,不是誰的寵物,它有它獨立的性格與信仰,這信仰時不時的出現在它眼前幻化,指引它成為自己的王,它要為自己制定規則。

開始,米勒法官就是信仰。

後來,活下去就是信仰。

現在,密林深處的呼喚就是信仰。

它也因此得以新生。


桑頓加重著它的這種意識。給予它絕對的信任與「情不自禁的愛」,如果說前面的一切遭遇讓他兇殘的本性喚醒後,那麼它在桑頓這兒還享受著這種屬於人類給予的寬厚仁慈。

它強化著王者的意識。人類的寬厚仁慈又使它服從。

王者應該是可以挑戰比他更強大的而不是欺凌弱小,它是雪橇犬時就懂得做「正確的事」遠比報復別人更划算。



回歸原著,淺析原著


最近一版上映改編的《野性的呼喚》是溫情的,那些殘酷的情節絲毫不提,也沒展現它本性為狼的兇殘部分。

電影凸顯著個人英雄主義,那些殘酷的現實通通被弱化了,看著電影很爽,很快,很天真。


但是電影講述的是另一個故事是一個有關堅強仁義的故事,而原著遠遠不止

所以我建議你看一看原著,原版本。

「它從斯皮茲身上得到過教訓,也從警署和戰鬥主力狗那裡得到過教訓,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 那就是沒有中間路線,要麼去支配,要麼受支配;仁慈是個弱點。在原始生活中,憐憫是不存在的,那會被誤解為膽怯。而這種誤解往往導致死亡。殺或者被殺,吃或者被吃,這是不二法則,是從遠古時代傳遞下來的發令,他遵守這發令。」


這就是遇見桑頓之前的生存法則的描寫,它的兇殘可見一斑。

「這種愛即便是在陽光普照的聖克拉拉穀米勒法官府上,它也從來沒有體驗過。」

「愛,真正的熱愛,頭一次在它心中燃起。」

「但是呀,這種如烈焰般狂熱的愛,痴迷傾倒的愛,卻是由約翰·桑頓它心底喚起的。」


巴克在桑頓這兒才真正的得以新生,它是熱愛生活的,即使身處在危險環境。

使他強大的不僅僅是它被磨難後的兇殘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桑頓給予的寬厚仁慈。

這就是巴克一直尋找它的「荒野兄弟」卻又牽掛著桑頓的原因。

而它已經在桑頓寬厚仁慈裡自由成長,做著自己,身體內的野性已經被喚醒,它的兇殘初見端倪,它比餓瘋了的愛斯基摩犬更加「魔鬼」。

它享受著這種捕獵的勝利血腥中……它現在的信仰指引它這麼做的。

它的伯納德牧羊犬的智慧,殘酷的生存學校獲得的經驗,使它躋身於遊蕩荒野中最可怕的野獸之一。

它的狩獵之嫻熟,之狡猾,之兇殘,讓人。瞠目。它只是因為「高興」而孤身圍獵的雄性麋鹿頭目就是個證明……

魔鬼的環境裡教化著魔鬼,要麼是別人的肉,要麼吃別人的肉。它瘋狂的愛上了這種角逐,狂喜到讓生命的潮水溢滿整個世界……追逐著森林裡信仰的指引,呼喚

但是它在人類的世界裡依然依戀著桑頓,依戀著桑頓的寬厚仁慈。


它把兇殘收起出現在桑頓等人面前,一走出他們的視線,它就是一個十足的「雙倍惡魔」……

直到有一日回來,桑頓等人被殺了,與它相處過的「桑頓的狗」也慘死在伊哈特人的箭頭下……

它難過的「就像有一點餓卻無法用食物填補一樣」。

它毫不猶豫的甚至輕而易舉的咬死那些伊哈特人,卻也因此發現人類比愛斯基摩犬要好對付的多,只要人類手裡沒有工具

自此,最後一點與人類連接的紐帶斷裂了,於此同時它發現它所依賴的人類不過如此,如此不堪一擊,人類裡它最後的信任與依賴都沒有了……

它終於完全屬於森林了。


它遇見了狼群,它輕而易舉的擊敗狼群,又和它的那個夥伴一起離開,融入狼群……

再見它時,它已經是狼王了,它終於徹底與人類文明社會毫無瓜葛了。

它是全新的巴克,自己的巴克,深林裡的巴克……



【結語


無所顧忌的自由是沒有的,那些用法律與道德束縛我們的東西比如寬厚仁慈、同情弱小、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是保護我們的,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是我們的信仰指引著我們如何正確的文明選擇,人類的選擇。

那些為了無所顧忌的自由而遊蕩的遊魂,要麼有了信仰得以新生 ,比如逆光而生的巴克……


要麼成為別人「自由」的盤中餐,比如被餓急眼的愛斯基摩犬撕碎的捲毛……

感謝我們的文明進化,感謝我們的文明束縛,感謝我們心中的信仰,使我們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在文明社會裡規範著自己自由的界限。

相關焦點

  • 《野性的呼喚》:巴克回歸之旅,3個關鍵點啟示野性人生的真諦
    雖然是關於狗狗的故事,卻與人生高度相似,不經歷苦難,怎能獲得成長?不經歷考驗,怎能涅槃重生?可以說,桑頓和巴克是互為你我的關係,只是以不同種族的形態呈現,他們都曾經歷苦難,彼此心意相通,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生命中少有的溫暖。可惜桑頓還是被紅衣主人殺害了,巴克悲傷至極,把紅衣主人甩到火中活活燒死,為桑頓報了仇。這時,桑頓面臨的是保留人性還是回歸野性的選擇,沒有了桑頓,他選擇了回歸野性。
  • 好萊塢把小說裡最勵志的狗狗搬上銀幕,告訴孩子這7個人生真相
    巴克用自己強大的體魄,經受住了考驗,並顯示出自己的優勢。它跟愛斯基摩狗比力量、比兇狠、比狡猾。最後因為判斷力、行動力和領導力卓越,成了雪橇隊的領頭狗。人生的意義中,循環著因果法則,才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巴克努力回饋,也改變了桑頓的命運:秋天,巴克拼死救下了落水的桑頓;冬天它以一己之力拉動一千磅的雪橇,讓桑頓贏得了旅行的資金。
  •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詭異的命運就扼不住活者的咽喉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飽滿而鮮活,他們是這片深重而廣袤的土地上孕育出的小人物,舔犢情深的富貴母親,賢淑善良的家珍,飽經風霜的富貴,溫柔堅強的鳳霞,活波聰明的有慶,每個人都代表著行走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芸芸眾生,富貴家庭更是萬千家庭的縮影。他們在苦難中活著,在淚水中微笑,在苦難中堅強,書寫著可歌可泣的人類史詩。
  • 《野性的呼喚》成長的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巴克不是一隻狗野性的呼喚》中的巴克是一隻狗,但也不僅僅只是一隻狗!電影以巴克為引子,反映了現今家庭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步入社會的現實問題,同時也給出了解決之法。為什此電影選擇的對象是一隻狗,而不是其他動物呢?因為狗是人類最近親的動物,蓋與人性相仿,忠誠感恩,這樣的人無論面對什麼,最終都能找到自我。
  • 見證著信仰的力量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裡,與大多數宅在家裡的人們一樣,看著手機電視上紛至沓來的各種關於疫情的消息,有時感動、有時惶恐、有時憂心忡忡。但轉念一想,如果天天陶醉於名著名篇中,不也是很愜意的生活嗎?這種心境下,長篇小說《面紗》深深吸引了我。
  • 它本是他的守護神,一時貪玩,讓主人喪命
    這個僱主對它甚為苛刻、也不懂得旅途中狗糧的計劃、經常性的鞭打它。在生命岌岌可危的時刻。它遇到了它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主人,並被它的主人救下,這個人叫做桑頓。在這裡它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溫暖,並開始了一段溫馨的生活,期間,它數次救下桑頓的性命,就在作者描述它奮力遊泳救下桑頓的那一次,自己差點溺水而亡,眼淚真的繃不住了。然而此時的巴克,身上的野性已經復甦,後來一日,它感受到了來自森林深處的呼喚,沒錯,是一頭狼。
  • 《活著》|苦難中尋覓光明,才是活著的意義
    文章中的故事並不是什麼雷人的生活雞湯,而是描繪了農村人富貴的悲慘一生。整本書通讀下來,你會發現,主角富貴的人生那叫一個慘:年少好賭,敗光家產;家父氣亡,母親重病;求藥被抓,親人離世。仿佛世上所有的苦難都發生在了富貴身上,直到最後,他也只能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芙蓉鎮》:對苦難的憐憫,戴著鐐銬舞蹈
    丈夫死了,在荒涼的墳地裡,胡玉音嚎啕大哭,在悲痛絕望中,她不知道如何走下去,此時出現的秦書田成了她情緒的出口:都是你,都是你,我成親的時候,你來做什麼喜歌堂,敗了我的彩頭……在面對人生悲劇時,胡玉音不幸而痛苦的目光並沒有直視李國香、王秋赦等人,而是把一切不幸都歸咎於秦書田身上。可逃避並沒有減少胡玉音的痛苦,在一次生病中,她甚至想就此放棄自己的生命。
  • 第九個寡婦,在苦難中開出生命之花
    ——嚴歌苓 《第九個寡婦》一直很喜歡嚴歌苓的小說中描寫的那段特殊時期的中國和中國女性,苦難不會把她們壓倒反而磨礪出驚人的韌性。看完《第九個寡婦》之後吸了好長一口氣,有驚嘆,有感動。當村裡其他婦女都選擇救八路軍而拋棄自己的丈夫時,只有她毫不猶豫地選擇救自己的丈夫鐵腦。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小我的思想,但這就是王葡萄,誰對她重要她就救誰,她只管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鐵腦還是死了,葡萄成了村子裡第九個寡婦,之後只有她和公爹孫懷清兩人常住在孫家,孫懷清的另外兩個孩子都在外生活。
  • 畀愚新作《叛逆者》:我們懷念某個時代,其實是懷念那時的信仰
    死亡指向個體生命的終結,也意味集體命運的新生。仲良一直以為父親只是個不起眼的郵差,直到潘先生說,殺死老徐的兇手是日本人,死前他經受了嚴刑拷打,咬斷自己的舌頭,怕會說出不該說的話時,仲良母子倍感驚呆,仲良心下不解,還有什麼話比命更重要?日後,仲良逐漸找到答案。這一答案,是由他目睹過的多次死亡,以及生命曾遭受的種種威脅,拼湊而來。
  • 你經歷過苦難麼
    一個人經歷的苦難,像一根慢慢被拉滿的弦。而你的內心是弓身,你的肉體是弓箭。它是極其有力量的,即便傷痕累累,也一定要歇斯底裡的掙扎。弓越韌了,箭才飛的遠了。正如《救贖》主人公楊諾的座右銘一樣:痛苦,難道是可以白忍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這本書是作家姚家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以其高中同學的少年經歷為靈感所創作出來的長篇小說。於2016年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 《警察與讚美詩》:守望信仰之光,不做被命運放棄的流浪者
    苦難的命運賦予了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歷,他善於塑造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從而找到打動讀者的微笑和心酸。小說《警察與讚美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年輕的流浪者蘇比為了去布萊克韋爾島監獄過冬,嘗試了各種擾亂社會治安的辦法,卻都以失敗告終。而當深夜裡的蘇比被教堂裡演奏出的讚美詩所感化,心裡湧起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勇氣時,卻被警察送進了監獄。
  • 《燦爛千陽》:在無邊的苦難中依然看到看到陽光後的希望
    生活在和平、開放國家裡的我們,想像不出頻繁經受政權變更和戰亂的國家裡,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是怎麼樣的。我們也無法想像,這個國家還正大光明地存在一夫多妻制,女性沒有任何人權,沒有受教育、工作的權利,甚至沒有獨自在大街上走動的權利。可這就是幾十年來阿富汗這個國家的真實現狀。也是《燦爛千陽》這本書著力描寫的真實場景。
  • 苦難中她笑魘如花
    包好餅,邊往紙袋裡裝邊說:「趁熱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吃的好,下次再來哦。」我答應著,低頭咬餅的時候發現她攤邊綁著一把輪椅,輪椅上坐著一個孩子,八九歲的樣子。孩子頭歪向一邊,眼神呆滯。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朝著孩子笑了笑,又轉過來對我說:「是我的兒子,十二歲了。」
  • 走廊與死亡、蟲子與苦難、燈泡與神跡,看《綠裡奇蹟》的意象世界
    綠裡走廊與死亡影片取名《綠裡奇蹟》,故而電影中最大的意象就是綠裡走廊。這條走廊是生與死的界限,是死囚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是一段關乎懺悔和救贖的綠色旅程。意象有一個重要特徵:象徵性。影片中關於懺悔和救贖很大程度上通過「綠裡走廊」故事的象徵性和暗示性來體現。
  • 苦難中前行的女人,最終成為整個家族的英雄
    女兒學校留了一個作業,要她們下周去講自己家族的故事。主要講講自己家族裡的「英雄」。 女兒回來纏著我,讓我講故事。說實話,這個真把我難住了!從而也發現,自己對於家族歷史知之甚少。最後,我只好憑藉記憶,給她講述我外婆的故事。
  • 《平凡的世界》:人生磨難交疊,愛與渴望孕育新生
    主人公孫少平將在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貧窮中走出一條自己親手開拓的人生之路。以孫少平對生活磨難的自我抗爭和奮鬥為圓心,孫家、雙水村、這個國家都在經歷變革,磨難中的新生漸漸肉眼可見。這些苦難歲月裡的色彩全是他們自己用血汗淚水一手打磨出來的。不懼磨難奮力抗爭,因為抗爭之後才能看見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