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阜陽刀削麵(3)

2020-10-04 八尺


當天沒再出門,一下午都躺在沙發上看書。樓下時時傳來低沉的狗吠聲,樹葉沙沙地在風中低吟。鼻子只需微微收縮,便能隱隱嗅到一股桂花香。到了晚上,開始聯繫一位在北京的一個飯局上認識的朋友。

第二天,對話在一個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進行,空調開得很足,對方的語調卻生硬而缺乏情感。他做的是洗浴生意,目前缺少一位資深策劃人員,有意讓我加入他的團隊。

我的專業是寫文字,算不上什麼寫作,為了餬口,幾乎不挑不揀,什麼都寫。北京從不缺乏這樣的人才。小到幾句話的文案,大到上萬字的行業稿件,幾乎可以做到信手拈來。即便是不了解的行業,也能在兩個小時內迅速摸清該行業的來龍去脈,兩天之內就能東拼西湊出一篇看不出任何破綻並令客戶拍案叫好的萬言大稿。

寫字在哪都能寫,只要意識到這一點,北京便不再有吸引力。如果算是朋友的話,他給我的待遇倒還不錯,不用坐班,10000元的基礎工資,再加項目提成。這樣的待遇在當地已是頂尖的了,因而他言語當中透露著滿滿的自信。我回覆說,想考慮幾天,近期會給答覆。

即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依然在所難免地面臨茫然無措的狀況。是去是留,都缺少一個真正被說服的理由。一直以為,說服自己的理由應該來源於一個妥善而成熟的自我規劃,而隨著外部事件的發展,這一結論直到故事的結尾被徹底推翻。「我」是他們當中的一員,與敘事者無關。

次日,祁月約我下午到學校踢球,電話裡他說還叫了阿德和柳媛。提到柳媛的名字時,他語氣中富含老同學般的輕佻,但很快仿佛意識到了問題,把話題岔到了別處,沒說兩句就掛了電話。然而事情在此仿佛已經露出一絲端倪,圍繞他們三人的故事正式進入講述階段。

阿德和柳媛,正如大多數高中時代男生女生之間的關係一樣,雖坐在同一屋內,卻仿佛兩個世界的人,兩種不可接觸幾近隔離的物種。這種普遍存在的男女關係,直到畢業才能有所緩和,甚至更進一步。

學生時代他們幾無交集,畢業後去了不同的城市,做著不同的工作,沒能上大學大概是他們唯一的共同經歷。直到阿德在網上曬出他和柳媛的合影,照片的背景是廣州小蠻腰電視塔,二人的關係才浮出水面。

那是一個夏季的傍晚,柳媛懷裡抱著吉他,阿德懷裡抱著柳媛,背後的高樓閃爍著五彩繽紛的燈光。朋友們恍恍惑惑地看著照片,對阿德的形象搜刮枯腸,仍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確定他正是那位中途退學的同學後,評論裡少不了對他的揶揄,無論是相貌還是才華在他身上都顯得如此平庸。

柳媛曾經是母校的形象大使,因而他們結合的原因必然會被人聯想到金錢層面。「青春是一場戰爭,我們相愛是為了和平。」他們在朋友圈裡共同寫到。

感情雖然來得突然,帶著青春將逝的餘威,也一度達到轟轟烈烈。柳媛愛音樂,參加歌手選秀節目時,阿德花了幾萬塊為她安排行程和住宿,一路盡心盡力,百般照顧。可是連續兩年落選,讓她徹底放棄了夢想,安心在酒吧駐唱。

第三年,阿德私自為她報了名,到了參賽那天,她笑著說:「不去了,省點錢吧,為了和平。」

兩年前阿德在廣州投資房地產失敗,事業跌入谷底,兩人決定一起回家鄉發展。回去之前他們來了一趟北京,我帶著他們逛了幾個景點,吃了幾頓飯。飯間柳媛接到祁月的電話,邀請她回去喝喜酒。

掛了電話,阿德思考良久,轉了兩千塊錢給柳媛,說:「以後生意上可能還需要他的幫襯。」三人端起酒杯,他又補了一句:「為了和平。」


待續......

相關焦點

  • 故事:阜陽刀削麵(終章)
    「下次回來一定記得告訴我,到時再請你吃刀削麵。這個縣城值得我們留戀的東西不多,那家刀削麵是一個,畢竟有學生時代的記憶在裡面。」到了高鐵站,我拎著行李箱,站在進站口向他們擺了擺手。「我會繼續關注你朋友圈的。」
  • 故事:阜陽刀削麵(7)
    「在我家吃刀削麵的那天。」他滿面狐疑,緊繃著身體坐了起來。「不記得說過什麼,只記得我喝醉了,醉鬼什麼話都能說出來,你了解吧?」酒一飲而盡。「這裡以前真的是火葬場?」
  • 故事:阜陽刀削麵(6)
    晚上十一點,我們坐在了我家大廳裡,阿德已經清醒了很多,趴在茶几上吃著從網上點的那家刀削麵。「不對,不對,味道不對,一定是換廚師了。」他邊吃邊嘮叨著。電視機放著無聊的節目,沒人抬頭看一眼。透過陽臺,遠處中央大道上燈火通明,路上車輛稀少,四周暗沉著一片靜謐的綠植。
  • 故事:阜陽刀削麵(8)
    「還有個故事。」阿德接過話茬,孩子轉頭看向他。「首先你應該知道管仲輔佐的君主是齊桓公,並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這是個關於他們倆的故事,當時在齊恆公的宮中有7個市場和700個妓院,齊國百姓都斥責他生活太過奢侈,於是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築臺,並命名為『三歸臺』。」「什麼三歸臺?」祁月問,他駐在那裡,面色變得十分難看,燒烤架上傳來一陣肉串烤糊的味道。
  • 故事:阜陽刀削麵(1)
    故事發生在那年九月,空氣中到處瀰漫著桂花香。四個老同學,包括我在內,各自懷揣著不安的心態和某種隱秘的企圖,在充滿往昔青春回憶的一座小城裡上演一段表面近乎波瀾不驚的故事。新校區足球場,城南老字號飯館,溼地公園,他們在這些地方交談、碰撞、辯論。一切看似毫無邏輯,而結果似乎早已註定。
  • 故事:阜陽刀削麵(5)
    故事仍在進行,我卻毫無參與感。而它的終局幾乎與我的困惑毫不相干,僅僅是讓我做出了另一種抉擇而已。
  • 故事:阜陽刀削麵(4)
  • 大同刀削麵
    還是去南門面神吃碗飛刀削麵哇。此刻,世界上沒有什麼比一碗熱氣騰騰的刀削麵更令人銷魂的了。想起碗裡飄浮的油花、豬肉丁和香菜葉,肚裡的饞蟲都要被勾出來了。不知道為什麼呼和浩特總也找不到一家像樣的削麵館。後來去大同、太原也沒吃到想要的滋味。
  • 大同之戀,第六章 漫遊,六 刀削麵
    「刀削麵,小胡請客嘛。」「請客,我倒是沒啥意見。刀削麵我請,滷雞蛋、滷豆腐乾兒、肉丸子,臊子嘛,豬肉、牛肉、羊肉、黃花香茹都隨意,不過首先大家都得願意吃刀削麵啊。」削麵壓面(壓豆面)?雞蛋丸子燒肉、豆乾油豆腐?點了面付過錢,自個兒到邊兒上柜上盆子裡夾一小碟兒酸菜,看準了位置,將酸菜往桌子上一放,證明這個位置有人了。酸菜是刀削麵的最佳佐菜。免費的。再打上一碗麵湯。保溫桶一般兩個,一個寫著開水,另一個寫著麵湯。「稍等片刻。也可以看看師傅們刀削麵的技巧,廚房是故意敞開的。刀削麵也是一種美。
  • 早上在鄭州喝胡辣湯,中午在山西吃碗刀削麵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作為國家規劃建設「八縱八橫」高鐵網主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12日,鄭州至太原高速鐵路焦作至太原段開通運營,標誌著鄭太高鐵全線貫通。旅客:現在兩個半小時就到達太原,早上在鄭州喝碗胡辣湯,中午就能在山西吃碗刀削麵。
  • 公公的3周年忌日(3)
    我問大媽:3周年忌日怎是用紅色?不應該是白色或綠色或紫色嗎?大媽說:3年是喜事,所以要紅色。昨晚上發布任務的嶽XX叔一來就坐在桌前,折好紅紙,將手寫草稿的執事單正式地用手筆寫在這大紅紙上並貼在牆上。(前門對聯
  • 聊齋故裡民間故事3(王二捉蠍太多命喪的故事)
    蒲聊齋民間故事3(王二捉蠍太多命喪的故事)今晚沒有月亮,天穹掛滿星辰,偶爾有賊星從天空划過(流星我們當地人叫賊星),我早早的趕到大槐樹下,佔好有利位置,等老奶講故事,老奶蹣跚的來到大槐樹下,看著等她的人們說,今晚有點不好受,但說好今晚要給大家講故事的,不能說話不算數,老奶拿著把蒲團扇子,不停的扇著蚊子,就慢慢的到來:話說在我們東山裡有個村子,有個人好吃懶做,不好好種莊稼
  • 公公的3周年忌日(6)
    早飯後沒多久,執事和大伯商量說(我剛好和大伯在一塊):伯,這會兒太陽還不大,時間也差不多了,叫孝子們趁涼去上墳卸孝,反正又省不了都得去,就早去早回,咱也能早些開席早些結束。大伯說:好,那就開始。執事大聲高喊:所有的孝子們,都到靈堂前來。並重新燒上紙錢,續上香。孝子們,男的站前面,女的站後面。執事:鞠躬,跪,叩首,平身。
  • 當兵離開家的日子(3)
    >一個多小時以後,到了第二座大橋(先經過了環潭街邊的第一座橋了);車內,有人小聲地說,要進縣城了。過了好一會兒,接兵的一個大幹部(接兵團的人,後來才知道他是我們到達的那個部隊的一位副團長)說,原地坐下,坐在各自的提包上。本來,到達隨縣(老隨縣)火車站還不到10點,這一坐下,一直坐到13點多。後來才知道,車從武漢發過來,是從9:30啟動的,可見那時候的火車速度有多慢。
  • 我和她的故事(3)
    呆了三天左右(這三天都是在弄各種資料)我們便被安排到了廠裡面上班,由於是電子廠我們需要穿戴靜電衣才能進去,而且不能帶鐵或手機進去。剛到這裡時,我們一個班的人都安排到了一條線,然後有老人教我們怎麼做,每一條線都有一個線長和一個副線長。我和三個玩的比較好的同學分配到了包裝部這裡,這裡比較輕鬆就是很難站,我們需要站十二個小時,中間有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 遊戲記憶之星際爭霸(3)
    一、無名(名字想不起來) 這本都快20年了,就是上面提到的還能記起某些情節的小說,小說裡講的是星際本身的故事,但同時又開發了一款仿造小說世界的《星際爭霸》遊戲。小說世界中遊戲和現實世界交相呼應。整個結構和構思很不錯,情節也比較吸引人,吃虧就吃虧在寫的早,那時候網文還沒發展起來,只能免費發到網絡上。
  • 王老師的故事(十六)
    ,這些故事饒有趣味,可讀性強,尤其每篇文後的後記或點評,可謂畫龍點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題,又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王老師的故事(十六)文/王靜江 3、張老闆開了個棺材店,取店名為「宋仁宗(送人終)棺材店」。李老闆開了個糖坊,取名為「唐太宗糖坊」(意思使用很正宗的本土糖)。掏大糞的秦大爺說:「我是秦始皇(擒屎王)」 4、老師讓小明解釋成語「揚眉吐氣」。小明說:「羊快死了,沒吐出的氣了。」
  • 王老師的故事(四)
    ,這些故事饒有趣味,可讀性強,尤其故事下面的後記或點評,可謂畫龍點睛,既揭示了所述故事的主題,又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 王老師的故事(四)文/王靜江有一次一位同僚出差去福建,從北京沿大運河坐船到杭州,再沿錢江往上到最後一個碼頭清湖時,船家告訴他,這裡是江山縣的地界,從這裡走旱路(坐轎)去福建(林則徐日記裡有此記載)。於是他想起這是毛尚書的家鄉。這樣在福建返回時,他特地到江山縣城拜訪了縣老爺。 因為從沒有京官到過江山,江山的縣官受寵若驚,盛情接待,請了若干江山文人士紳作陪。飯後送至碼頭上船。
  • 公公的3周年忌日(7)
    我邊收拾邊說:我們吃不上就不吃了,那麼啥,這麼多的麼做的蔬菜肉菜,都打包給娜娜(小姑子),她車來,一拉回西安放冰箱就完事了,再給南頭大伯,三爸家拿些。就這樣基本上清理得差不夠,忙活了整3天終於散場了。幀終已盡三年孝追遠常存一片心音容宛在公公,3年孝期已過,從這之後,遠在他鄉並不能逢年過節都回來給您上香燒紙,真得只將您長留心間了。
  • 回憶我的一生(3)
    可是我沒敢(因為那是不正經),她真的太能幹了,可我連一句安慰她的話也沒說過,而她在我每次回到家時,都是她高高興興給我做飯。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大女兒高中畢業考上了大學,兒子和他二姐一起考上了高中(為了讓姐姐照顧弟弟,當時特意讓老二晚上一年學,兒子早上了一年學,這樣他倆就一直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三年高中期間她們的媽媽一直在家守護著、陪伴著她們,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參加高考,姐弟倆都上了大學,只是從此姐倆也各奔東西,開啟了各自的新的徵程,記得也是那年我也回家了,並且去送了倆個孩子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