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將軍和道士的賭約

2020-08-09 破馬張飛的張

明朝有個將軍叫徐山,一輩子打了不少勝仗,所以驕傲自大,妒賢嫉能。這一日在行軍的路途中,來了一道士打算投軍,報效祖國,這道士神通廣大,精通障眼之法,剛剛來到軍中,就表演了幾個小法術,讓所有的士兵都瞠目結舌,以為是神仙下凡!


一次,將軍徐山為了追擊敵人,準備渡江,就叫人搭建浮橋。當時正值酷暑,天氣炎熱異常,士兵們也是熱的不愛動彈,都是有一搭沒一搭幹著活,更多人都圍著聽道士談經論道。

這時候,正好將軍徐山前來視察工作,看見士兵都不幹活,而是圍著道士談天說地,將軍徐山心中十分嫉妒,心說道:「我堂堂一個將軍,帶領將士們打了多少勝仗,還不及一個小道士胡說八道嗎?士兵現在竟然連我的話都不聽,反而去附和他。」


於是將軍徐山派人抓來道士說道:「現在天氣炎熱,你不是神通廣大嗎?今天中午之前,如果你能求來一場雨,就饒你一命。如果不能,你就是裝神弄鬼,渙散軍心,就將你斬首示眾。」

說完,將軍轉身回去了,哪想到,那道士也是真有些本領,就見他席地而坐,掐動手腕,口中念念有詞,沒過一會兒,雲氣向上蒸騰,大片大片的烏雲就向這裡飄來,還沒到中午,這傾盆大雨就下了起來!


士兵看見道士真的求來了雨,都是非常高興。一是這大熱天下雨,為大家解了暑,實在是涼快,二是道士完成了祈雨,也算保住了性命。那成想過了中午,將軍徐山還是派人把道士抓了起來說道:「你這妖道,定是邪門妖孽來這裡圖謀不軌,我豈能容你!」說完就讓人把道士殺了!

原來是這個將軍徐山根本就是妒忌道士的本領,他看所有將士都把道士當做了神仙一樣的人物,這要是過一段時間,誰還能聽他這個將軍的啊!所以今天無論道士求來求不來雨,都要找個了理由把道士殺掉的!


再說道士死後,大家都悲痛惋惜,可是打算埋葬道士的時候,卻發現道士的屍體不見了,怎麼也找不到了,不知所蹤了。這些事過去以後,這個將軍徐山就開始有點精神失常了,無論在哪裡,在幹什麼,就仿佛有個人在自己身邊一樣。

有一天將軍徐山起床洗漱,拿起鏡子一照,卻發現自己不見了,鏡子中出現的居然是哪個道士,這成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頓時精神崩潰,變成了一個瘋子,逢人就說:「你看我是誰?你看我是誰?那道士把我變沒了!」沒用多久,就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嫉妒有的時候讓我們面目全非,我們在因為嫉妒時候做的一些的事情,不止傷害了別人,其實也在傷害著我們自己!而嫉妒的產生,大部分情況下是因為自己過分的要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過的好!


其實我們有時候還真的多少得相信一點命運,有福、有禍,七災八難在所難免,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三窮三富過到老,有些事看開了,也就那麼回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而30年河東,30年河西,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評書大師單田芳,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服高人有罪!」你品一品,是不是這個道理!

求點讚,求關注,更多精彩故事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單道士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有個姓單的道士,精通變戲法。韓公子很喜歡他的法術,把他待為座上賓。單道士跟人走路或坐在一起時,常常忽然不見了。韓公子想跟他學這種隱身法,道士不肯。公子再三懇求,單道士說:「我並不是吝嗇我的法術,是恐怕傳出去後壞了我的名聲。如果我教給的是君子倒還罷了,傳給小人就不行了,會有人藉此隱身法去行竊。
  • 《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自古以來仙法眾多,「穿牆之術」就是其中的一種,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個關於仙法的小故事,《聊齋志異》——嶗山道士。一道士端坐在蒲團,白髮垂肩,仙風道骨。王生忙上前施禮請教,一番交談下來覺得道士所講甚是玄妙,於是懇求收他為徒。道士搖搖頭說:「你素來嬌生慣養,恐怕吃不了苦。」王生忙拍著胸脯一通發誓,道士見他態度誠懇,便答應下來,傍晚的時候,道士的徒弟都過來了。王生向他們行過見面禮,就留在道觀中。
  • 聊齋志異——賭符
    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先父和韓道士很要好,每次進城都去看望他。有一天,先父和我已故的叔父進城,準備去拜訪韓道士,恰好在路上碰見了他。韓道士把鑰匙一交一 給他們二人說:「請你們先去開門坐一會兒,我馬上就回去。」他們按道士說的來到廟裡,開鎖進門一看,韓道士已經坐在屋裡了。這樣的奇事真是太多了。原先,我有個本家,嗜好賭一博 。經先父介紹,認識了韓道士。當時大佛寺來了一個和尚,專事賭一博 ,而且賭注很大。
  • 故事:白話翻譯——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聽人說嶗山有很多道士和神仙,就帶上行李出發了。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他翻山越嶺,來到一處古樹參天、歷史悠久的道觀。看到一個白頭髮、白眉毛、白鬍鬚的老道士在蒲團上打坐。打眼一看,老道的歲數就不小,但精神狀態非常好,雙目炯炯有神、紅光滿面。
  • 《聊齋志異》:少年深山迷路,夜宿佛寺,入蛇窩,得道士救命
    《聊齋志異》——豢蛇,就是一篇關於養蛇的小故事,不過不是一條,而是成百上千條。曾經有個道士住在此處,傳言寺院裡有很多大蛇,偶爾遊客想來,一聽都躲的遠遠地。一天,有一位少年跑到山裡用網捕捉老鷹,一時興起越走越遠,直到進入山的深處。天色已晚,附近沒有農莊,遠遠地看到有座寺廟,只好硬著頭皮前往投宿。道士見到他吃驚地問:「你從哪裡來的?幸好沒被孩子們看到,否則麻煩大了!」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是什麼樣的人呢
    (一)早年經歷蒲松齡是清朝非常出名的小說家,他寫了很多的文言文的小說,還有很多文言文的小說集,比如《聊齋志異》。但是,蒲松齡,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人,去了一趟濟南,寫下了一篇《黃英》,去了一趟嶗山,寫下了一篇《嶗山道士》,就這樣,一篇一篇的積累下來,成就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的王。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蒲松齡,年輕的時候,成功的當了一名官員的話,那可能就沒有我們現在家家戶戶都知道的《聊齋志異》的存在了。
  • 《聊齋志異》:香玉的悽美愛情故事
    魑魅魍魎、狐鬼妖邪,在蒲松齡的手中細細寫就,栩栩如生,今天跟大家聊聊《聊齋》中的香玉的悽美愛情故事。嶗山下清宮裡,有一株兩丈高的耐冬樹,樹幹粗壯得幾個人合抱才能圍過來;還有一株牡丹,也有一丈多高,花開時節,絢麗奪目,宛如一團錦繡。膠州黃生愛上這個道觀的清幽雅靜,便借住一個房間作了書齋。
  • 《聊齋志異》――蒲松齡最愛的女兒
    今天的文化小知識去哪學呢,就是我們的《聊齋志異》 了, 說起 《聊齋志異》大家是不是覺著很熟悉呢,尤其是我們的山東的朋友們還會帶有滿滿的親切感呢,因為由《聊齋志異》改編同名系列電視劇可是陪不少人度過了很長一段美好的時光呢,對於我來說就是童年的時光了(新版的聊齋),好,小小的玩笑,因為這劇不止我們山東人看嘛
  • 聊齋志異——畫皮
    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26]漁:貪取;這裡指漁色,即貪婪地追求和佔有女色。[27]天道好(hào號)還:《尚書·湯誥》說:「天道福善禍淫。」《老子》說:「其事好還。」「天道好還」,指天道往復還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寓有警戒世人不要作惡之意。天道,天理。還,還報。【譯文】太原王生,有天一早出門,在路上遇到一位女郎,見她抱著大包袱獨自趕路,走得很吃力。
  • 聊齋志異——產龍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都和酒杯一樣大。隨後生下一個女孩,皮肉透亮得像水晶一樣,連臟腑都能看得很清楚。
  • 聊齋志異《道士》
    忽然門外來了一個道士,手託缽盂前來化緣。僕人出去給他拿了些錢和糧食想打發他走,這道士卻什麼也不要,也不走。僕人見他這樣,心生惱怒,轉身回家,不再搭理他。韓生在屋裡聽見外面敲擊缽盂的聲音響了很久,就把僕人叫過來詢問。僕人便稟告了事情的經過。這邊話還沒說完,那道士已經徑直闖了進來。韓生招呼他入座,道士向主客拱手施禮後,便坐下了。
  • 《聊齋志異》中的濟南故事
    《聊齋志異》中發生在濟南的小說較多,有三十來篇。不過當時屬於濟南府的還包括淄川、長山、信陽、周村、章丘、歷城、德州等,如淄川、德州等現在並不屬濟南。要注意的是,《聊齋》中還提到過「稷下」,其實也指濟南而不是今天的淄博。
  • 聊齋志異:道士
    有一天,韓生正在家中宴飲,一個道士拿著飯缽來到他家門口,韓生家的僕人給他拿錢和糧食,均被拒絕了,他不要但是他卻不肯離去。僕人們有些生氣,於是就自顧進到門裡,不再管他了。韓生在屋裡聽到門外擊缽的聲音一直在響,就喚來下人,詢問情況。還未等僕人開口,那道士竟然走了進來。來者是客,韓生便招呼著他坐下,那道士倒也不客氣,朝在座的人略一致意,便坐下了。
  • 聊齋志異——黑獸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卷三《黑獸》聽太公李敬一說:「有一個人在沈一陽一,和朋友在山頂上開宴會
  • 說一段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故事,聊齋志異新編之陸判(朱爾旦篇)。
    尤其是小時候看過的一段電視劇故事——聊齋志異新編之陸判,給人印象很深刻。朱爾旦是一個愚笨痴呆的人,並且娶了一個醜陋平凡的妻子,但是在機緣巧合下遇見陸判,而陸判覺得他是賭約的最佳人選白楊和小姐是一對有情人,但由於身份地位的懸殊不能相守,於是兩人被迫相約私奔。在小姐單獨等待白楊的時候,小姐遇到了歹人,朱爾旦恰巧遇到了,但是卻並沒有上前制止,眼看著小姐被歹人給迫害致死了。
  • 《聊齋志異》:鬼狐花妖皆有靈性,譜寫一曲壯志未酬的悲歌
    直到他的出現,一部《聊齋志異》改變了我國自唐代蔚為大觀以來文言小說的空白。《聊齋志異》全書共有491篇,且內容廣泛,郭沫若曾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全書大致可以分為四類。最終王平子考上了舉人和進士,卻放棄了為官。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王平子和餘杭生。一個才華橫溢,為人謙虛,熱情助人。卻因時運不濟屢次落第,而餘杭生,一個目中無人的小人卻順利考取功名。同時給我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命運。
  • 聊齋:清朝一果農街頭賣梨,遭無良道士坑害,咎由自取還是活該?
    聊齋:道士種梨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也是教導人們,做人要有度量,其實人們的本性還是比較自私的,很多時候肯定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在《聊齋志異》中,就曾講過一個道士去捉弄一位鐵公雞的故事,他這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那個道士用法術坑害了他,把他的梨都給大家吃了。他氣得趕緊就去追道士,可也沒有看到道士的蹤跡,倒是找到了道士丟棄的車把,就這樣賣梨的人血本無歸,道士也不知所蹤。
  • 道士雙關對將軍
    有一天,藍大將軍聽說鐘山住有一個道人很是特別,整天戴一頂鐵絲編的帽子,人稱「鐵冠道人」,他要親自會會這個奇人。威震朝野的藍大將軍還沒有受過如此冷遇,一肚子委屈,又不好當即發作,只好既來之且安之。真是火上加油,氣不打一處來,藍玉哪能聽任一個道士教訓,一字未講拂袖而去。
  • 《聊齋志異》改編的電影,還有啥?
    《聊齋志異》雖然影響力不如四大名著,但是作為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的頂峰,其影響力不可小覷。蒲松齡筆下的花妖狐鬼折射著人間的善惡美醜。同樣讓我們看到了蒲松齡所生活時代的方方面面:官府的腐敗、官吏的兇暴貪婪、市民階層的崛起、女性的獨立、讀書人的迂腐、科舉的沒落。 從《聊齋志異》問世以後,被改編成了各種藝術形式,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
  • 聊齋志異——楊千總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