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於2012年上映,根據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電影一經上映包攬了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等獎項。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甚至評價它是《雷雨》之後最好的悲劇。
電影主要講述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武漢,本地姑娘李寶莉漂亮潑辣,每天對鄉下出身、大學畢業的丈夫馬學武頤指氣使,口不擇言。她強勢和不當的心態,早就埋下了家庭悲劇的種子,最終導致丈夫自殺,獨自一人承擔家庭的重擔,撫養孩子長大。然而就在高考過後,由於兒子內心一直認為父親的死是母親造成的,竟然將她趕出了家門,李寶莉心碎一地也只能離開。
劇情敢於碰觸現實題材,又把握住了當代的社會心理。上空霧氣籠罩,地上格子樓矗立,奠定了整部影片壓抑的背景。人物身上卻有著真性情,流露出千姿百態的人性。妻子、丈夫、孩子這三個角色扭曲的性格都發人深醒。
李寶莉是城市裡賣菜人的女兒,性格高傲好強,性格中還有善良和中國傳統女性的任勞任怨,對家中的大小事務一手掌控。她看不起鄉下來的馬學武,對他毫無尊重,動輒就當著外人呵斥他。
李寶莉經常對馬學武呵斥打壓的心理原因有兩個:
1、雖然是城市人,但她是賣菜家庭出身學歷低,自我價值感低.她要用不停打壓馬學武的方式來找到心理平衡。
2、夫妻生活方面,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與滋養容易發脾氣,爭吵與打架也是兩性生活不和諧外化的象徵。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裡說:曾經擁有的東西被奪走,並不代表就會回到原來沒有那種東西的時候。對方包容你是因為他看見了你的脆弱,但即便如此,人的忍耐也是有限的,不要因為對方愛你而肆無忌憚。
李寶莉在婚姻和親子關係當中,沒有能力用最舒服的方式表達愛和索取愛。說話太難聽不分場合,孩子嚇得躲在馬學武懷裡,目睹過太多次這種場面。晚上馬學武沉默不語,寶莉嘟囔嫌丈夫小氣。她說話難聽、動作粗魯,但沒有惡意同時以為對方能理解她的本心。
婚姻中的愛情,很可能隨著雙方的經濟實力和社會階級此消彼長,而扁擔甚至消失殆盡。李寶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的閨蜜卻很清楚,所以當她聽到舉報者是李寶莉的時候,閨蜜的反應沒有那麼驚慌,因為她知道:在那個節骨眼上是李寶莉依賴馬學武,一旦馬學武發現真相,李寶莉一無所有。
李寶莉最大的失敗就是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幹體力活,賺辛苦錢上,把照料、教育兒子的事全都交給婆婆和學校老師,對兒子缺乏陪伴和關心,導致最後眾叛親離孤苦收場。
一個女人的價值,不止是男人的妻子,孩子的媽媽,還包括自己的美貌、事業、個性、認知、心理素質、才華和情商等。倘若李寶莉學一門技術亦或堅持去做銷售市場,多讀書,不斷地思考和應用變成智慧,有效的管理好個人時間,及時進化自己愛的方式,尊重善待老人,能體貼丈夫並包容彼此那些瑣細的感受,跟孩子除了關心作業有更多情感的交流,保持容貌和氣質,口袋充足的銀子。
體面的社會地位、階層及帶來的社會認同感,家庭親密關係獨立共贏會發生令人驚喜的化學反應。家庭中處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與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份接受,就多一分溫暖,家就更像一個家。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療。放下自己的坐標體系,嘗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系,這是抵達婚姻幸福的唯一途徑。
馬學武出身農村,母親是初中老師,來城市一路打拼在工廠當個小領導。一家人搬進新房後,性格懦弱的馬學武終於對強勢的妻子提出離婚,出軌後被抓最後在成了工廠第一批下崗人員後,馬學武在絕望中跳江自殺。
其真正原因有兩點:
1、一貫的行為模式,遇到無法面對的事情,採用逃避的防禦模式,自殺也是一種逃避。
2、選擇自殺這種方式也是對李寶莉的報復與懲罰。
馬學武在夫妻關係中遇事向外求,僵化,不調整,沒辦法面對現實時,選擇逃避:他離婚,自殺。將自己不滿足的部分變成了幻想並投射到周芬身上。
夫妻關係就像是跳雙人舞,在長年的不斷的互動中,兩人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模式。沒有覺察到生活讓他們兩個已經無法彼此欣賞,也無法溝通,關係裡沒有對錯,兩個「好人」在一起不一定就會幸福。
美國作家萊茵曾說過:存在等於被感知。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這般存在著。簡單來說,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於他的感受被他人看到或者感受到。
現實生活中兩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有可能貌似在用最可怕的方式互相傷害,其實這也是一種溝通。糟糕的溝通,總比沒有好。比起馬學武的冷暴力,與建建互罵式的溝通其實最能夠讓李寶莉感受真誠。
怨恨最能吞噬一個人的理智。報復是把雙刃劍,傷人傷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兩個人的關係越深,就不容易審美疲勞。
李寶莉完全可以換種處理方法,找馬學武開誠布公地談一次,你要是真想跟別人走,我也不攔你,你是過錯方又有穩定工作,孩子和房子都歸我,你淨身出戶。你要是還想一起過,就徹底洗心革面,過去的事不再提了,我也會努力改掉暴躁的脾氣。
他恨媽媽,理解爸爸,認同爸爸。他更像是爸爸的延伸,也是即將開始了一種重複,但最後李寶莉的醒悟與放手,也許能使小寶能活出不一樣的命運。
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個人的現實人機關係,是他內在的客體關係向外投射的結果。」
從一些鏡頭看得出小寶從小被媽媽:控制,擺布,被當成是維繫他們夫妻關係的工具:
1、飯桌上為了緩和夫妻關係,李寶莉讓小寶一次晚睡,很明顯是媽媽控制下,特意等爸爸回來,勸爸爸不要生氣了。
2、搬家時,小寶與爸爸收拾東西很愉快.輕鬆,被媽媽打破,小寶不開心。
3、小寶考上大學,知道了爸爸的死因,堅決與媽媽斷絕關係。
父母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板。小寶也是愛媽媽的,但他在父母之間的糾纏中,選擇了站在父親這一邊,他就像馬學武附體一樣,陰魂不散,冷漠的對待李寶莉,這個冷漠是對父親的忠誠,也是對母親的懲罰。
李寶莉在河邊坐了一宿,像是所有的心理成長都濃縮在了這一夜,其實她對自己的救贖從馬學武自殺後就已經開始了,十年的扁擔充滿了艱辛,一般女人承受不了這種艱辛,她卻扛了下來,她在艱辛中有些木訥,這樣就可以忘記那些痛苦,身體上的疲勞和生活的艱辛,總比心理上的苦痛好挨一些。
當她幫孩子們拍照時,她才發現兒子小寶從來沒有如此開心的笑過,她醒悟了:愛,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你的付出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是不是對方能接受的方式。
李寶莉最後的那一笑,是悲劇中有絕望,也有希望,她決定放手,也放過自己,離開那個萬箭穿心的房子,這座讓自己痛苦不已的命運的房子。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生活本身既不是禍、也不是福;它是福禍的容器,就看你自己把它變成什麼。
生命所有的綻放,都發生在意識覺醒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