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是2012年上映的國產電影,該電影根據武漢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豆瓣評分8.6分,入圍第25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影片主要是圍繞90年代馬學武一家三口由單位分房搬進新房後而展開。體現了90年代,都市中小市民為生活奔波勞碌的的縮影,映射了現代社會婚姻、親子教育、婆媳關係等普遍現象。
馬學武出生於農村,考上大學畢業後留在城裡,成了工廠車間主任。妻子李寶莉是城市戶口,沒有文化,性格強勢、倔強倨傲。
兩人的結合門不當戶不對,沒有共同語言缺少溝通交流,導致婚姻悲劇的發生。在馬學武出軌跳江自殺後,不向命運低頭的李寶莉用扁擔挑起全家人的生活,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她讓本來不待見的,曾是初中數學老師的婆婆在學習上輔導孩子,管理一家人的生活,自己只負責外出挑東西掙錢,每天把掙到的錢交到婆婆手裡。
兒子馬小寶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十年後的高考榜上有名,當旁人都在為李寶莉道賀時,她卻想到孩子上大學後所有的費用,於是更努力去挑扁擔挑起生活。在她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時候,兒子馬小寶給她致命一擊,把親生母親趕出家門。
影片在晨曦中結束,卻意味深長。縱觀整個影片給我們留下深深的思考。
影片的開頭,我們看到李寶莉儼然一潑婦形象,嘴巴犀利、尖酸刻薄,對老公馬學武呵斥,跟搬家的工人討價還價絕不留情。導致搬家工人直接對著馬學武說:「看得出來,你在外頭啊,大小也是個幹部,但那又能怎麼樣呢,你被這樣一個女人管一輩子,真的挺可憐的。」
工人簡單的話語把馬學武說到尷尬地無地自容。在家裡活得沒有尊嚴的馬學武,越發自卑。久違的忍耐與容忍爆發而出,馬學武堅定地提出了離婚。
倆人的感情裂縫越來越深,倔強的李寶莉不同意離婚。在她看來,自己是城裡人,對閨蜜小景說:「可憑我的長相,追我的人也不少,這你知道,我選他個鄉下人,是他的福氣,他憑什麼不好好對我,還要我好好對他。」
李寶莉自我優越感的膨脹掩飾不了內心的自卑,她其實是90年代,都市打工者的一個縮影,雖然住在城裡,可沒有文化,下崗後在擁擠的街道深處賣襪子,內心倔強。
馬學武在家裡得不到尊重與溫暖,夫妻倆平時缺少溝通,最後馬學武選擇出軌背叛,被妻子揭發後,禍不單行,碰上下崗失業,內心的壓抑與自卑衝撞下,毅然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人都有兩面,一面是自尊,一面是自卑,這兩面永遠矛盾地存在人的心靈深處,人活著可以逃避許多東西,但是無法逃避自己。 李寶莉代表著沒有文化卻仗著自己是城市戶口而居高自傲卻又不得不向命運低頭抗爭的小市民。
當婚姻中的尖酸刻薄和自卑夾在一起,不是成就彼此,而是越走越遠,兩敗俱傷。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因為沒有文化,李寶莉在和孩子的交流中,除了每天關心作業寫完了沒有之外,幾乎跟兒子沒有其他任何交流,對於兒子的成長,她不知道怎麼去關心。在影片中,李寶莉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起到任何輔導監督的作用。
兒子馬小寶的學習由父親馬學武到奶奶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李寶莉在家裡過於強勢,導致在馬學武跳江後,兒子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她,也導致內心壓抑,失去本該有的童年快樂,只有一味的埋頭苦學,用優越的成績掩蓋原生家庭環境留下的自卑。
在影片中,馬小寶一直是一個心事重重的孩子。李寶莉在最後收拾東西準備離家時,跟婆婆說:「我的孩子,好像從來沒像別人的孩子那樣,瘋啊、笑啊、玩啊,好像心裡壓了個事似的,不像個孩子。要是我走了以後,他能像別的孩子那樣高興那樣玩,叫我幹什麼都可以。」
作為一個母親,李寶莉是合格的。她努力挑扁擔,給孩子和婆婆創作了無憂無慮的生活條件,讓孩子安心讀書。
作為一個母親,李寶莉又是失敗的。她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她知道孩子學習成績很好,卻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每天留給孩子的是一個早出晚歸的身影,以至於在馬小寶準備參加高考的前幾天,本想在家好好陪伴孩子,卻在婆婆的勸說下,你出去玩也行,出去打工也行,總之不要在家。
雖然李寶莉用瘦弱的肩膀挑起馬小寶的人生,但是是從馬學武跳江後,她和馬小寶間的心裡隔膜就永遠無法跨越。在兒子馬小寶的心裡,他覺得母親是欠他的,理所應當要承擔起他的全部生活費用。幼小的心靈埋下怨恨的種子,沒有感恩之心。
十年時間,馬小寶沒有反問爸爸的出軌,對家庭、對妻子不忠的原因,反倒是埋怨李寶莉害他沒有了爸爸。在他心裡,從未感謝母親十年來養育之恩,因此在高考成績出來後,親自把含辛茹苦的母親趕出家門。
早出晚歸的陌生身影和埋頭苦學的孩子,以及無法跨越的心理溝壑,讓這對本是血脈相連的母子關係形成陌路。
婆媳關係從古以來一直是最複雜的關係,影片《萬箭穿心》中,李寶莉和婆婆的關係一直水火不容。李寶莉把婆婆稱呼為鄉下人,婆婆說她沒文化。
李寶莉從外面回到樓下,剛好看見馬學武帶著婆婆走入電梯,自己並沒有第一時間上去叫婆婆,在電梯即將關上時,衝上去用腳把電梯門打開,一副厭煩的表情,轉身給老公和婆婆一個陌生又冷漠的背影。
彼此不待見,但源於馬學武突然跳江,小寶還小需要照顧,婆婆便名正言順的留下了照顧孫子。然而在婆婆的心裡,兒子跳江歸根到底是李寶莉造成的,因此婆婆說:「學武讓你嚷跳了江,難道你讓我們也去跳啊。」在觀眾的心裡,此時婆婆留下照顧孫子也是合乎情理。
影片中兩個女人交流最多的是關於馬小寶高考過後,婆婆讓李寶莉把房子過戶到馬小寶名下。婆婆撕下偽善的面具,步步緊逼,句句致命。
房子是底線,也是兩個人十年來無聲的抗爭。李寶莉的抗爭是馬學武跳江後,她意識到家裡的頂梁柱塌了,作為母親、作為兒媳,她不能向命運低聲下氣,是努力向生活抗爭,在她心裡早已默認婆婆進入自己的生活中,把每天掙到的錢如數交給婆婆。
而婆婆的抗爭終究是為出軌的兒子出氣。李寶莉只是婆婆養育馬小寶的一個籌碼,是房子的犧牲品。兩人的關係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濤洶湧,十年婆婆十年媳婦,在這裡淋漓盡致的揭露出人性的醜惡。
當婆媳關係,被房子和金錢的味道感染時,將會失去人情味,失去了溫度的婆媳,終究只是彼此生命中的一個過客
《萬箭穿心》中,李寶莉的生活階層映襯的是當下為家庭、為孩子努力掙錢的一個母親形象,她下崗時,依舊樂觀的在找工作,不向貧窮的生活低頭。面對馬學武跳江後,她沒有絕望倒下,而是槓起生活的重擔,用瘦弱的肩膀槓起家庭的全部,承受著生活中的三層苦。這是她前半生的不幸。
「還有大半輩子要過,先搬出來再說唄。」這是一個母親對生活的覺悟,是一個底層小市民不屈於生活的形象,也是一個女人面對被親人趕出家門後的自我覺醒。鹹也好,淡也好,縱使生活百般滋味,依舊努力向前,讓自己萬丈光芒。
電影的結局映襯當代家庭由缺乏溝通、理解、陪伴而導致親情的缺失,也反應人性的自私,不論
是婆婆、馬小寶還是李寶莉,他們都是這個時代貧窮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