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萬箭穿心》是導演王競根據方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
從2012年上映到現在,依然可以引起強烈熱議和爭論。
爭論的背後,是人們對電影折射婚姻家庭悲劇的高度認同,用崔永元的話,這樣的電影不去看,那真是萬箭穿心了。
這部電影的爭議點在於,它用非常真實的場景和暗灰色的色調背景,把一個女人面對一個完整的家到支離破碎再到重建失敗的過程抽絲剝繭的表達出來。
有時候我們都在想婚姻家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結婚前,兩個熱戀中的人,眼裡只有對方的好看不到別的,總是覺得和對方結婚整個人生都圓滿了。等到真正成家結婚了,才發現婚姻才是一個大坑,想要真正的圓滿是特別難的。
最後,經過婚姻的一番教育,我們坦然地與家庭和解,成了一個放過自己,也放過他人的懂愛之人。
值得慶幸的是,時光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即使有萬把箭刺穿我們的心,卻也沒消磨我們的愛人的能力。
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的武漢。
電影女主角叫李寶莉,一個普通的市井小販,是很多底層家庭婦女的縮影,性格潑辣直接,粗糙庸俗,沒讀過書。
她的丈夫馬學武,上過大學,是一家國企的廠辦主任,性格內向寡言,懦弱膽小怕事。
兩個人看似互補型的婚姻,其實埋藏了很多汙垢。
電影一開始就是家家都會碰到的問題——搬家,本是一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情,但是因為搬家工人臨時要求加錢,導致錙銖必較的李寶莉心生不滿,一張大嗓門全是數落人的話,除了抱怨就是撒潑。
作為丈夫的馬學武,則是選擇沉默不語的態度,和兒子坐在房間一角默默地收拾自己的東西,偶爾探出頭看看外頭的動靜。
從搬家開始到搬到新家,李寶莉指責完工人後發現丈夫居然給工人發煙,立馬當著一群工人的面,把丈夫馬學武給數落了一頓,活幹成這樣還給他們抽菸。
連工人都忍不住同情他,和他說:「我們雖然出勞力,做粗活,但屋裡的老婆還是賢惠的,活得比你自在。你在外面大小是個幹部,可是當了幹部又怎麼樣?被這樣的女人罩一輩子,比條狗都可憐。「
這樣的場合讓他人公開看自己丈夫笑話,顯然是不顧及丈夫的面子,李寶莉在婚姻關係的溝通上,太過於自我,忽視了婚姻裡夫妻關係最基本的相互維護和體面。
當沉默的人不再沉默的時候,說出來的話都讓人難以置信。新家剛搬好,馬學武就和李寶莉提出了離婚,李寶莉當然是不同意的。
面對婚姻家庭的突然破碎,她始終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而在丈夫馬學武身上找答案,事情的走向也從馬學武出軌開始改變了。
婚姻的難處在於我們是和對方的優點談戀愛,卻和他的缺點生活在一起。所有婚前想忽視的問題,在婚後一定會被放大雙倍。
兩個人失去了對彼此間的欣賞,留給整個家庭的也只有滿滿的負能量,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變成引火線。在他們兩個人的眼裡,在家裡已經看不到任何美好,李寶莉只有蠻力的強勢和撒豆子一樣的嘮叨潑辣,作為丈夫的馬學武已經放棄抵抗。
同時馬學武的出軌也顯得合情合理,在家裡找不到作為男人的尊嚴和被崇拜感,但是在外面可以,特別是對方還是一個身材姣好,溫柔的小女人,馬學武一說話,立馬一副崇拜臉。
這個時候的馬學武簡直是判若兩人,幽默玩笑話一句接著一句。原來沒有人天生沉默不愛說話,只是沒碰對人而已。
但是這段婚外情沒發展多久就被李寶莉發現了,還是她自己報的警,最後還當作沒事人一樣假裝大度的原諒了自己的丈夫,這也成了馬學武跳江的引子。丈夫深知自己犯了錯,整個人卻也越來越沒精神,整個家都是壓抑的,喘口大氣都是艱難的,仿佛有一團烏雲籠罩。
沒有人喜歡被一直打擊,特別是男人。但是從小受龍蛇混雜市井薰陶的李寶莉並沒有這種覺悟,有時候甚至覺得她其實並不是很愛她的丈夫,畢竟在發現丈夫出軌後,閨蜜來吃飯還不忘含沙射影的諷刺一下丈夫。
這頓諷刺連閨蜜都聽不下去了,直接說,你這樣說馬學武太過分了,他要出軌也是你推過去的。結果,李寶莉第一反應是說,當初她年輕的時候長得漂亮,追她的人很多,但是她卻嫁給了鄉下人的馬學武,因為馬學武和她媽發過誓會一輩子對她好。
很多女人就是這樣,一旦陷入愛情的眩暈裡,最喜歡聽男人的甜言蜜語和發誓。她們享受這種被誇贊,被重視的感覺。卻忘了有些話聽聽就好,況且人生際遇有多種變化,誰也摸不清未來的走向。
所以,其實這場婚姻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是不平等的。她從始至終都看不起自己丈夫是個鄉下人,只是因為發誓會對她好。而作為丈夫的馬學武當初也是貪圖李寶莉的城市身份和長得好,而現在呢,內心深處對李寶莉其實更多的還是嫌棄,嫌棄她的言語粗鄙,嫌棄她的斤斤計較,嫌棄她沒讀過書。
最後,這個懦弱的男人在得知自己被抓是自己的妻子報的警,同時還收到下崗通知的雙重打擊之下選擇了逃離,逃離的辦法就是——跳江。
看到這裡,真的是又因必有果。面對一個家,一段婚姻,他們兩個人就像各過各的,明明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好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終讓悲劇上演。
其實,現實生活中,太多不幸婚姻的誕生都有語言暴力和冷暴力的成分。
「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暴力和冷暴力看似沒有家庭暴力來的血腥,但其實比家庭暴力更折磨人,它是一點點的摧殘雙方的精神和對婚姻的意志力。
最擅長語言暴力的就是李寶莉,從影片最開始到馬學武跳江,李寶莉從來沒有誇過他,甚至一句好話都沒有,李寶莉活得太糙,以至於忽視甚至忘記了自己的枕邊人想要什麼。
而面對妻子的語言暴力,馬學武的反擊則是家庭溝通裡最致命的冷暴力。無論你說什麼,他都選擇性的裝聾作啞,明知道婚姻家庭出現裂痕,不積極去溝通,反而迴避問題,造成兩個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其實沒有天生好強的女人,如果有人護著,站出來保護自己,誰又願意去做那站街的潑婦呢。
家,從來都是講愛的地方,它不是充刺著謾罵的菜市場,也不是大道理一堆的學校。它是讓人一想起就覺得很溫暖,很有安全感的地方,不是一座冰冷的牢籠。
失去丈夫的李寶莉真正頓悟的時候,是從兒子不認她開始。
在經歷丈夫出軌,跳江之後,李寶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小寶身上,但是長期生活在壓抑環境裡的小寶性格也變得沉默寡言,內心深處已經否定了自己的母親。
無論李寶莉在外做苦力有多辛苦,他一概不管,甚至在自己成為高考狀元之後,直接和自己的母親對峙,把母親趕出了家門。
也是在被兒子趕出家門的那一晚,有一群和她兒子一樣大的少年們,他們正在慶祝自己高中生涯的結束。當她幫他們拍照,看著那群少年明媚的笑臉,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兒子好像從來沒有那麼開心無憂無慮的笑過。
一個人坐在江邊的那一晚,她徹底的和自己,和過去和解了。
要是自己之前和馬學武的婚姻是錯誤的,孩子也覺得是錯的,那就接受這份錯誤,不再執著和自己過不去,為難自己,還遭人嫌棄。
所以,李寶莉回到家,自己收拾好東西,離開了那個她為之辛勞了大半輩子的家。而自發來接她的是和她一樣有著市井氣息的建建,這個一直都在默默照顧李寶莉的男人,是李寶莉後半生的堅實後盾。
建建和李寶莉有著相同的成長環境,而且他是一個很有擔當的男人,他不會嫌棄李寶莉的粗鄙,他對她只有無盡的心疼和憐惜。而李寶莉本身適合的也是這種罵罵咧咧不講體面的底層生活。
李寶莉很幸運,即使遇到過不幸的婚姻,還被父子兩傷害,但她還有更懂她的建建,兩個人在一起更多的是輕鬆。同時,已到中年的李寶莉也收起了年輕時的鋒芒,多了份溫和,說話也不咄咄逼人。
這也是這部劇要給觀眾傳達的婚姻啟示。
沒有不幸的婚姻,只有不幸的夫妻。一對夫妻懷著對婚姻的無比美好憧憬走入婚姻的殿堂,可最終他們卻失望了,於是,他們責怪婚姻,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其實真正要怪的是他們自己。
我們要接受自己婚姻裡的不幸,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人,第一次結婚,有問題是正常的。要是兩個人不再有愛,家也沒有家該有的溫情,就好好和自己的過去和解,不能太過執著於內心的不甘。感情,從來都是強求不來的。
同時,當遇到自己真正對的那個人,也依然要留一份愛人的能力去重新開始。就像李寶莉說的一樣,你們說是萬箭穿心,我偏說這是萬丈光芒。
作者:溪下不語,一個內心溫暖,不斷努力碼字傳遞愛和美好的90s表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