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電影片段
在東野圭吾的《惡意》中,野野口手記中的日高因「殺貓」的惡行給加賀警官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偏見也隨之而來。以致於加賀警官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認定了日高是個虛偽的「斯文敗類」。
但有關偏見的小說,最出名的還要屬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文中伊莉莎白對達西的第一印象也是一言難盡,但有情人終成眷屬。
兜兜轉轉,達西放下了傲慢,伊莉莎白也擱置了自己的偏見,相愛的人最終走成了一個圓,在那個物質至上的「大家庭」裡遇見了全新的真實的對方。
《傲慢與偏見》電影片段
其實早在1797年8月,這本書就已經被年輕的簡·奧斯汀完成了,那時候它的名字並不是《傲慢與偏見》,而是《最初的印象》。可惜的是,深受簡·奧斯汀本人和父親喜愛的這本書,並沒有得到出版商的賞識。
奧斯汀碰了壁,這本書也被擱置在角落裡無人問津。直到19世紀初,簡·奧斯汀才重新拾起它,並在自己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加以修改,終於,1813年的某一天,著作問世了。
和當時普遍浮誇的寫作風格相比,偏向現實向的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金子總不會被埋沒,《傲慢與偏見》終成為一個世紀的偉大見證。
理想中的婚姻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大概是無數少女偷偷在心裡都幻想過的問題。相信不同的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答案,但他們的婚姻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人為了金錢名利不惜出賣自己的婚姻,他們信仰利益至上,感情則顯得多餘而又浪費時間。
第二種人恰恰與之相反,他們追求真情實感,兩情相悅,但戀愛中的人們不止需要感情,理性也必不可少,生活畢竟不只有詩與遠方,更多的是柴米油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的他們蔑視等級名利,結果卻也往往不盡人意。
第三種人則顯得尤為珍貴,他們在感性與理性間保持了完美的平衡,有著獨立人格的他們在戀愛中仍保持自我,常常能遇到理想中的愛情。
而《傲慢與偏見》就為我們展示了這三種完全不同的婚姻觀。這三種不同的婚姻觀,我們透過一個家庭就可以洞察到所有,甚至可以由此可窺探到當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婚姻現狀。那個神奇的家庭就是英國小鄉鎮裡的班納特一家。
班納特太太是個漂亮卻粗俗無禮的夫人,她整天想著該怎樣把自己的五個女兒嫁出去,腦子裡只想著利益最大化。
她的丈夫班納特先生是個冷漠哀怨,常常出言諷刺自己夫人和女兒們的先生。他對自己年輕時所做的錯誤決定懊悔不已,對自己的家庭不滿,卻也無力改變現實,逃避便成了他的最好答案。
他每日沉浸在書海裡,想藉此忘記凡世裡的種種瑣屑,卻忽略了對女兒們的教育。
當然,故事的主角並不是他們,三種不同婚姻觀的展示者是他們的三個女兒。主角中的主角是二女兒伊莉莎白,一個帶有偏見的聰慧少女。
第一眼看上去,她並不是像大姐簡那樣會驚豔眾人的長相,但相處久了,自然會有人發現她的明麗動人之處。
在舞會上,達西大概就是被她逐漸顯露出的活潑明媚所吸引,並改變了自己起初的想法:在這個庸俗的小鄉鎮裡,沒有人配得上和他共舞。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等級分明,按社會地位來說,家財萬貫又地位極高的達西確實是讓人羨慕的存在,所以他的一番傲慢也並不全無道理。
伊莉莎白偏偏又是個自我意識很強的少女,所以達西的傲慢讓自尊心極高的她很是反感,她驕傲地答應了達西的共舞邀約,這過程中又讓達西對她刮目相看。
在那個女權問題成為禁忌話題的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只能由兩種方式提高,結婚或成為家庭教師。但伊莉莎白並不想像常人一樣通過這兩種方式贏得尊嚴,在她心裡,人人生而平等,皆有追求幸福的權力。
「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達西的好友彬格萊的妹妹對達西有意,因而理所當然地嫉妒起了伊莉莎白,事實上她無需出手。即使達西對伊莉莎白本人有好感,但伊莉莎白粗俗的母親和妹妹卻讓達西望而卻步。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還關係到彼此周圍的人。
達西的好友彬格萊先生對伊莉莎白的姐姐簡一見鍾情,二人兩情相悅,但由於簡太過羞澀,再加上達西對其母親的反感,很難不讓人懷疑簡對彬格萊是否真心。
這時,有班納特先生繼承權的柯林斯前來拜訪。柯林斯滑稽可笑地向伊莉莎白求婚,被伊莉莎白果斷地拒絕了。
當然這人也沒難過,畢竟他常把「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為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掛在嘴邊。
不久後他就娶了伊莉莎白的好友夏洛特。與其說結婚,不如說夏洛特是嫁給了現實。這兩人的婚姻可以放在先前說的第一種婚姻觀。
流言蜚語的力量有時候強大到你想像不到。達西的熟人喬治韋翰在伊莉莎白前極力污衊達西,致使伊莉莎白對達西心生厭惡。只能說聰明的人有時候也能被愚者矇騙。
《傲慢與偏見》電影片段
在達西和妹妹的極力勸說下,彬格萊離開了這個剛搬來不久的小鎮。「你相信別人口中的我,卻不相信你眼中的我。」簡成了這句話的受害者,她一瞬又變成了孤身一人。
當愛戀感漸漸消退,她發覺自己只剩下了回憶來玩味。好在戀愛能讓人變得勇敢,簡打算主動創造機會去見彬格萊。而同時,猜到大概的伊莉莎白對達西的厭惡在角落裡潛滋暗長。
兩人再次相見後,達西再次愛上了伊莉莎白,但言語傲慢的他被伊莉莎白嚴詞拒絕了,並被討伐對她的姐姐和韋翰太過苛刻,達西當場並未解釋。
也許他懂得「言語是誤會的開端」這個道理,第二天,伊莉莎白收到了來自達西的一封長信,傲慢卻不乏真實。伊莉莎白被他的真誠打動,並不再對母親和妹妹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此同時,她對達西的偏見也在悄然消除。
好景不長,第二種婚姻觀也出現了,伊莉莎白的妹妹麗迪雅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韋翰私奔,達西私下找到他們替他們還清債務,並給了二人一千英鎊,使得二人得以完婚,所謂寬容大度,無非如此。沒過多久,簡和彬格萊也結為夫妻。此時的伊莉莎白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達西。
常言道好事多磨,傲慢的凱薩琳夫人從中作梗,要求伊莉莎白離開達西。如果乖乖離開了,伊莉莎白也就不叫伊莉莎白了,但她也並沒有對著古怪的夫人發怒,只是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她不是巴金先生筆下的鳴鳳,社會等級在她心中並非是一座大山。她堅信自己有權追尋自己心中所愛,等級差別只是禁錮凡人的牢籠,無法逃脫心中尊卑觀念的凡人。
時間能磨平人的稜角,愛情也能。在達西第二次向伊莉莎白求婚時,那時的達西已不再如往日般傲慢,對伊莉莎白的家人溫和有禮,伊莉莎白終是完全放下了心中的偏見,以一個獨立的人格嫁給了愛情。兜兜轉轉,他們還是找到了對方。
《怦然心動》中有一句話:有的人淺薄,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有一天 你會遇到一個彩虹般絢爛的人。伊莉莎白和達西,有幸遇到了彩虹般絢爛的對方,雖歷經坎坷,卻也終究沒有錯過。我們在感慨之餘,也不妨參考一下他們的第三種婚姻觀,放下偏見,用心去感受,享受愛情甜蜜的同時也理性考慮到冷酷的現實生活。這樣你們或許也終將會遇到屬於自己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