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她剖開靠「婚姻改變階層」的心酸與尷尬,太真實

2020-10-17 桔裡情感驛站

最近再次閱讀了《傲慢與偏見》。

外國人的名著作品大多讀起來語言生澀,閱讀難以理解,但是遇到簡·奧斯汀,這顯然是一本淺顯易懂、詼諧輕快的小說。

在中世紀的英國女人把找男人當成生活裡唯一的、終極的、最重要的生活目標。

然而在如今,我始終覺得達西和伊莉莎白是"霸道總裁"的原型出處。

雖然"霸道總裁愛上我"的俗爛愛情小說套路已經過時了,但是它出版兩百多年依然是浪漫屆的經典和傳奇。

01

貝內特家有五個女兒,全都是當地著名的美人。

五個女兒各有特點:

大女兒簡最為知書達,理善解人意,樣貌也十分獨特;二女兒也就是女主角伊莉莎白最為聰慧、有主見;

三女兒瑪麗性格冷靜,喜愛彈琴和讀書;四女兒凱薩琳似乎沒什麼存在感;五女兒莉迪亞輕佻風流,行為放蕩。

唯一的遺憾就是貝內特家沒有兒子。在當時的英國社會背景下,只有男人才能繼承家產,即便有女兒嫁出去後,家產也是夫婿的。

沒有兒子,代表著貝內特家的財產就會被一個遠方表親繼承走。

因此,貝內特太太的人生大事,就是把女兒們嫁給有錢的單身漢。

"單身漢如果手中有一筆可觀的錢財,勢必需要討房妻室,這已成為舉世公認的真理。"文章第一句便把全文中心說了出來。

所以當年入5000英鎊又單身的賓利先生來到當地,並租了他們當地的一個豪宅,貝內特太太比任何人都著急地去建立社交關係。

她認為自己的大女兒簡美貌且性情嫻靜,和溫和寬厚的賓利先生,多打幾次招呼應該就會心生情愫。

然而在一次舞會上,賓利的朋友達西先生和簡的妹妹伊莉莎白遇見了,兩人產生了一些分歧。

達西認為伊莉莎白的姐姐只是為了錢去勾引他的朋友賓利,遂而產生了傲慢;而伊莉莎白瞧不上達西那樣有錢又自大的大戶人家,對他產生了偏見。

這也是《傲慢與偏見》書名的來源。

然而簡是真心愛著賓利的,達西甚至本著為朋友好的心,差點拆散了簡和賓利。

伊莉莎白對達西有偏見,達西不苟言笑、愛挑剔人,一副拒人於千裡之外的樣子,加上小人威克姆污衊抹黑,輕信的伊莉莎白對達西偏見愈深。

當然最後達西愛上了伊莉莎白,放下了傲慢解開重重誤會,而伊莉莎白最後也成為了達西夫人。

不止是女性在掂量男性的階層和財富,男性也在掂量女性的財產。

達西父親收養的男孩威克姆一心想靠結婚致富,沒有繼承權,過慣了上流社會生活的他,唯一的選擇就是找一個有錢的女人結婚。

他曾想著帶著達西的妹妹私奔,以此來套取達西妹妹的那份財產,不過最後被達西識破了。

02

達西先生最迷人的一點在於,他能摒棄傳統婚戀對女性的要求,只聽取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時人們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條件不錯的對象,來繼承更多的財產。

伊莉莎白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女兒,沒有多少財產可以繼承,甚至沒有讀過書不太會彈鋼琴,連穿的衣服的裙擺都會沾上泥巴。

可是達西在乎的從來不是表面上對東西,他看中了伊莉莎白內心的靈魂。

他知道相對於那些為了錢去社交的女人,伊莉莎白更加純粹和純潔。

達西先生受到拒絕和批評的時候,內心雖然十分不滿,但是他選擇反思自己,正視自己的弱點,並且承認自己內心的想法。

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他更加愛那個批評和拒絕自己的人。

而伊莉莎白的魅力在於她的思想獨立和生活自立,她從不依靠別人,有自己的思想。

在富貴和權勢面前從容不迫,不卑不亢,其實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如今鼓勵女性經濟獨立的人很多,但是面對思想獨立還需要再努力一把。

經濟獨立,可以讓很多女性擁有更多的權力;但思想獨立,可以讓女性不需要有錢壯膽,就敢於說不,對不平等的關係說不,對輕視和不尊重說不。

就像伊莉莎白因為達西看不起她和她的家人親戚,而拒絕達西的求婚一樣。

03

幸福婚姻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女人希望嫁個好男人,男人希望娶到好女人,也就是古人所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探討了婚姻的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純粹理性的婚姻,為了結婚而結婚。只考慮金錢利益,並無愛和感情基礎在其中,比如柯林斯與夏洛特盧卡斯的婚姻。

另一個極端便是為了愛忘記自我,不考慮家人和未來的事情,只享受當下愛情的溫熱。她們享受這種激情的碰撞,比如威克姆和迪莉亞。

然而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純粹感性的愛情,也不存在純粹理性的婚姻。

那麼,是不是有了豪華的大房子,婚姻就一定能幸福並且延續下去了呢?不一定,因為幸福都是一時的,而長久幸福下去則是一種修行。

要是按照簡奧斯汀的邏輯,幸福家庭的終極秘訣就是:夫妻互相仰慕。

這種仰慕,大概是想起你時會無緣無故地笑;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你時時刻刻讓我感到驕傲的那種互相仰慕。

正是這種動力伊莉莎白和達西最終走到一起。

從女性角度出發,看一個男人能不能嫁,一看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尤其是對社會地位低的人的態度;二看身型相貌,相由心生;三看他的書架。

簡·奧斯汀的書一直給我們傳達一個思想:女孩子一定要多讀書。無論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伊莉莎白還是《諾桑覺寺》中的凱薩琳,都是用書本薰陶出來的良知少女。

04

愛情產生總會有緣由的,你會因為某個瞬間,某件事看清一個人,愛上一個人。雖然一見鍾情看起來讓人心馳神往,但是日久生情的戀愛會更加踏實。

伊莉莎白向姐姐簡分享喜悅的時候,簡問她:"你愛他多久了?"

伊莉莎白回答:"這是慢慢積累起來的,我也說不清是從幾時開始的。"

畢竟,日久生情的情感的積累才更讓人信服。

相關焦點

  • 兩百年前沒有「天王嫂培訓班」,她靠婚姻改變階層,可能嗎?
    《傲慢與偏見裡面關注的議題,也是備受爭議的「靠婚姻改變階層然而,她卻一路心酸、逃避,最後還是認定真愛,嫁給了達西。她一方面不相信達西會愛上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認為這段婚姻真的可行。當她意識到自己也愛上了達西,她根本不敢去問他:「現在答應求婚,還來得及嗎?」
  • 《傲慢與偏見》:放下「我」本位和個人好惡,才能消除傲慢和偏見
    ,她的作品展示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並用諷刺的寫作手法,刻畫出一系列愛慕虛榮、勢力、傲慢、愚蠢、卑鄙、自私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描寫愛情與婚姻的經典小說,講述了鄉紳家庭出身的伊莉莎白和上層社會的有錢單身漢達西,剛開始互相看不順眼,產生了種種隔閡和矛盾,後來,誤會解開,兩人也都打破了內心存在的傲慢與偏見,最終相愛的故事。在這部名著裡,簡·奧斯汀為我們展示了18世紀的英國中產階級女性,在擇偶方面所做的選擇和努力,如何一步步打破偏見,消除傲慢,重塑自我的成長。
  • 《傲慢與偏見》| 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嗎?
    最近又重溫了電影《傲慢與偏見》。電影是根據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的。伊莉莎白·班納特(凱拉·奈特麗 飾)出身於小地主家庭,有四個姐妹,母親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賓格來和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班納特互生情愫;達西對善良聰明的伊莉莎白產生了好感,而伊莉莎白卻對達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見,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難料,賓格來和簡·班納特因為誤會,關係危在旦夕;達西的種種作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莉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漸贏得了伊莉莎白的好感。
  • 《傲慢與偏見》: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愛情尤為珍貴
    兜兜轉轉,達西放下了傲慢,伊莉莎白也擱置了自己的偏見,相愛的人最終走成了一個圓,在那個物質至上的「大家庭」裡遇見了全新的真實的對方。而《傲慢與偏見》就為我們展示了這三種完全不同的婚姻觀。這三種不同的婚姻觀,我們透過一個家庭就可以洞察到所有,甚至可以由此可窺探到當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婚姻現狀。那個神奇的家庭就是英國小鄉鎮裡的班納特一家。
  • 《傲慢與偏見》:沒有愛的婚姻,也不會有幸福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真的很經典,你可能以為,作者只是描述了四對男女的婚姻故事,但事實上,作者是借這四對男女來告訴我們一些人生哲理。婚姻,從來不是交易。可怕的是,在當時的社會,很多人都把婚姻當成了交易,如果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麼就想通過婚姻來改變,但殊不知這是最傻的行為。
  • 《傲慢與偏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也是她最喜愛的作品,也或者說是融入了她對理想中愛情生活的憧憬。關於愛情與麵包哪個更重要?是個爭議的話題。該如何取捨,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巜傲慢與偏見》書中的四段姻緣,寫盡生活悲喜。貌不驚人的女主角伊莉莎白的愛情婚姻,是最令人嚮往的。也許大多數人會羨慕她的幸運,卻忘記了她的內在魅力是最值得讚揚的。
  • 《傲慢與偏見》導讀,要是人生不再有「傲慢」與「偏見」會怎樣?
    這樣的書讀起來太累人了。我常常會覺得奇怪,這樣的書怎麼會這麼無聊乏味呢。我總覺得書中大部分的內容肯定都是胡編亂造出來的。書裡面英雄人物嘴裡說出的話,還有他們的想法,他們的計謀,大部分都是捏造出來的…… ★我讀名著 摒棄偏見 謙虛處事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著名小說《傲慢與偏見》,描述了幾對男女間的感情糾葛,透視了那個時代人們婚姻觀。
  • 《傲慢與偏見》:經典流傳了幾百年,請認真學一學奧斯汀的婚姻觀
    兩人的愛情背景,是階級觀念依舊相對固化的18世紀初的英國,作為貴族階層的達西先生既有著貴族式的傲慢,又明顯受到新興社會思潮的影響,對於階級之間的固有壁壘,不屑一顧。同樣傲慢的彬格萊小姐,曾在伊莉莎白表達了對達西的不滿後言明:或許這種傲慢,就是種家族遺傳吧!
  • 我看了三遍《傲慢與偏見》,總結了這四種婚姻觀,希望對你有用
    儘管結婚並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算給她自己安排了一個最可靠的儲藏室,日後可以不致挨凍受餓。」—《傲慢與偏見》人生由一個又一個的選擇組成。《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裡面涵蓋多種婚戀觀,就是經典版的《知否》,堪稱是一部「女性婚戀教科書」,這些婚戀觀放在現代,依然具有普世性。我看了三遍《傲慢與偏見》,總結了這四種婚姻觀,希望對你有用。這「四種」婚姻觀,你的婚姻屬於哪一種?
  • 《傲慢與偏見》:戀愛與婚姻的智慧,選擇成就幸福人生
    ——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開卷有益婚姻可能不是必備品,可人生總要有準備進入婚姻的階段吧。所以我總是和朋友們說,《傲慢與偏見》是人生的必備書籍,甚至可以變成一本枕邊書。今天我們將再一次站在上帝的視角,換一個角度,去俯瞰《傲慢與偏見》中的幾對婚戀的情況。或許從這幾對婚戀中,將能夠獲得一些啟迪與智慧。
  • 從《傲慢與偏見》看幸福婚姻的三個底層邏輯
    ·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講述的是班納特先生一家幾個女兒曲折的戀愛和婚姻之路。主角是二女兒伊莉莎白,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英俊富有的達西先生,兩人互有好感,卻因為彼此的傲慢與偏見產生重重誤會,經歷一番波折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 《傲慢與偏見》:矜持、妥協、漂亮的臉蛋從不是愛情的成就者
    ,追求鍾情於自身意願的愛情,無關權勢、社會地位,更無關曾經的傲慢與偏見。她深知和柯林斯的婚姻是沒有愛情的,他娶她不過是要給牧師這個神聖的身份添色增彩,所以面對卑微的命運,她妥協認命的選擇了無愛婚姻。伊莉莎白是個思想自由、獨立主見的女孩,她敢於直面內心所想。所以在面對達西表白的糾結時刻,她勇於說出內心對達西存有的偏見。達西求愛失敗卻也知道了伊莉莎白拒絕自己的原因,於是他在離開前留給心上人的信中,解釋了每一件讓伊莉莎白心生偏見的誤會:簡對賓利的淡然、母親的鄙俗使他誤會了簡的真實情感,作為朋友為了避免賓利受情傷而勸說賓利放下。
  • 豆瓣9.2分《傲慢與偏見》:洞見簡.奧斯汀對「愛」的堅守
    所以在達西全然不顧兩人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階層,放下自己的理智讓感情佔據上方,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她吐露真心時,她斷然拒絕了,驕傲的達西先生當然接受不了這種直白的拒絕,言語衝撞間也將自己的「傲慢」展露無遺:難道你指望我會為你那些微賤的親戚而歡欣鼓舞嗎?
  • 《傲慢與偏見》:這段200多年經久不衰的愛情,是偏見成全了它
    他勇敢地向伊莉莎白求婚,卻遭到無情的拒絕,他對自己的為人處世產生了質疑,並改變了自己的傲慢,與此同時伊莉莎白也發現並改變了自己對達西的偏見,一段美滿的姻緣也就此最終成就。 有人說《傲慢與偏見》是一個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的故事,其實它還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 《傲慢與偏見》:撕開「霸道總裁愛上我」童話,她的婚姻會好嗎?
    《傲慢與偏見那時,婚姻大都是穩定的。只是沒多少人關心,婚姻裡的女人幸不幸福。很多婦女只是在忍受「走了樣」的婚姻。婚姻裡地位不平等,會導致話語權缺失。她的生活不能自主。可老公再體諒,伊莉莎白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學習社交,改變自己的個性。她不能再按以前自己喜歡的樣子生活。達西家,終究是需要「女主人」的。
  • 《傲慢與偏見》:她為什麼能得到達西的愛?
    性格決定命運,也要靠運氣的加持當達西無心的言談舉止在伊莉莎白心中形成傲慢的印象,伊莉莎白偏見的種子慢慢埋藏在心中,這是她對於內心的一種自我保護,她不允許自己的自尊心被人踐踏。誤會、偏見引起了達西的興趣,他開始發現伊莉莎白的不同之處。比起那些整日阿諛奉承、費心討好的女孩來說,她是多麼特別。伊莉莎白她的聰明之處在於她懂得取悅自己,更懂得愛自己。當遠房親戚柯林斯以救世主的心態向伊莉莎白求婚時,她果斷拒絕了。
  • 《傲慢與偏見》:好的婚姻不看個體目標,而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如今的婚戀市場,分門別類,按身家、學歷、容貌、資源,將人分了等級,有錢的單身漢總是很搶手,出奇漂亮的女性更容易跨越階層嫁得金龜婿。這似乎已成共識,表弟不愁婚姻,愁的是情投意合的好婚姻,這點不由讓我想到了《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
  • 傲慢與偏見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中主要講述了主角伊莉莎白在舞會上認識了達西,但是耳聞達西為人傲慢,這種帶著偏見的心理導致伊莉莎白一直對達西心生排斥,在經歷一番周折後,伊莉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同時達西也放下了自己的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 《傲慢與偏見》豆瓣8.6:婚姻裡的門當戶對,是精神上的一路同行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毛姆將它列為世界十大名著小說之一,書中完美的展現了對待自由婚姻的嚮往。影片一出場,就引人注目,有英式鄉村的感覺,畫面唯美,情節優雅婉轉,他的傲慢與她的偏見,但最終他們還是解除種種誤會,走在一起。
  • 《傲慢與偏見》:關於婚姻、自我與情感,我想和你分享這些
    電影《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19世紀初期英國的鄉紳之女伊莉莎白·班內特五姐妹的愛情與擇偶的故事。而這部影片的原著,也被英國小說家和戲劇家毛姆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後來,在一檔節目中,她說觸動她有這個想法的,是一次旅遊。她回憶說,當時和前夫去日本旅遊,在清水寺,看到新出的抹茶味冰激凌,很想嘗一嘗,但前夫說這麼大人了,還吃什麼冰激凌。所以她沒有吃到。 過了一會兒,她解釋道:因為我身無分文。讓人感覺既心酸又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