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為何在古代難以禁絕?

2020-11-15 百態觀察員

引言

對於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想必大部分人都不覺得陌生。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通過書籍,課堂,電視等媒介接觸到那些英雄好漢們的故事。那些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情節,那種盪氣迴腸酣暢淋漓的情感實在難以用幾句言語表達清楚。

正如一首贊詩寫到:

天罡地煞落凡塵,驚覺汴梁人上人。

晁蓋同仇行大義,宋江明節報昏君。

投降歸附做鷹犬,維穩順從平草民。

水滸寨邊溫舊夢,施公再續濟寒貧。

這不僅是那一百零八位好漢的一生,還有背後複雜卻精彩的北宋文化,還有人民群眾的奮起,反抗,鬥爭......

很多人都認為《水滸傳》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卻不知它越過了多少荊棘,歷經了多少風霜,才到達後人的手中。是的,《水滸傳》在古代並沒有這麼備受推崇,反而是一本遭到歷朝歷代統治者厭惡的禁書。

據說,明朝有位大臣叫左懋第,他看完《水滸傳》後大呼:這是一本給強盜看的書,通篇教人做強盜。另外一位史官是李贄,就反對說:這是一本教人忠良俠義的書。不幸的是皇帝還是聽信了左懋第的意見,把《水滸傳》設為了禁書。

《水滸傳》在古代社會是"爆品圖書"

人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正如《水滸傳》並不是本歷史小說,而是作者施耐庵基於真實的歷史背景而創作出來的演義小說,其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也存在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水滸傳》在古代的確甚是流行。

明代通俗小說家馮夢龍將《水滸傳》列為"宇內四大奇書"之一(其他三本奇書是《三國演義》《西遊記》及《金瓶梅》)。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說:"不讀《水滸傳》,不知天下之奇。"

雖然《水滸傳》迫於現實成為了禁書,可是書籍還是不知不覺在民間傳播開來。據說曾經創下了一天印刷三十一刊的記錄。

乾隆十八年,《水滸傳》遭到嚴重的批判和打擊,下旨禁止將《水滸傳》翻譯成滿文,這也可以體現當時此書流行到朝廷不得不幹預。

施耐庵畫像

官方卻屢屢查禁《水滸傳》

《水滸傳》從出世開始就註定此書的命運坎坷,而事實也是如此,《水滸傳》在不同時代被列入禁書名單。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水滸傳》成書不久,流傳還不算很廣,屢興"文字獄"的太祖沒有就這部書下過禁令。等到朱元璋死後,明朝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社會矛盾還沒有那麼尖銳,《水滸傳》尚有一線生機。書籍沒有收到大規模傳播幹預,而且一部分的士大夫非常欣賞此書。

然而到了崇禎朝,社會進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朝面臨巨大的社會矛盾,農民起義頻繁。譬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紛紛起事,山東李青山在梁山故地聚眾造反,明朝江山社稷危在旦夕。《水滸傳》中思想也迅速變成統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

崇禎十五年四月,一大臣左懋第向皇帝進言,請求朝廷下旨焚毀《水滸傳》。崇禎皇帝也的確聽從了其意見,迅速下旨"著地方官設法清察本內,嚴禁《水滸傳》"。這是《水滸傳》問世以來第一次遭到最高統治者的打擊。

乾隆時期皇帝直接禁止將《水滸傳》譯成滿文。有了前面的禁書措施,水滸的傳播步履維艱,但是仍然努力在縫隙中存活著。朝廷此次禁書無疑又是一次重大的打擊,打著掃黃的旗號,焚毀一切帶有黃色書籍。而《水滸傳》毫無疑問名列其中。

乾隆十八年,重點批判《水滸傳》,不僅明文禁止將《水滸傳》翻譯成滿文,而且雪上加霜的是第二年,福建道監察御史胡定在上奏中翻出金聖歎"妄加讚美"《水滸傳》的事情來做文章,更是直接給此書套上了犯法教科書的帽子。皇帝準其奏議,下旨地方官也要嚴禁《水滸傳》一書。

要說上述的手段之狠厲決絕,那還真的比不上後來這丁日昌提議毀書事件可以稱之為清代最大規模的一次禁毀淫邪、暴力小說、戲曲事件。丁日昌參與了與太平天國的戰爭,明白了底層人士造反會對朝廷統治形成巨大的衝擊。所以後來丁日昌極力上書請禁毀《水滸傳》,也就變得有因可循了。

丁日昌

丁日昌這次禁書,強度令人是令人震驚的。要說這其一是有專門的機構,即"設官書局",刊印《牧令書》《小學》等宣揚王朝官方意識形態的書,希望用此法來減少"淫邪讀物"對大清子民的荼毒。這其二是禁書的範圍特別廣,多達一百五十六種,《水滸傳》就是其中頭號禁書對象。

為何官方要屢屢查禁之?

  • 被禁原因一:宣揚了暴力

雖然水泊梁山對外宣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但是真正的好漢卻屈指可數。特別是到了宋江時期,好漢錄入的標準下降,導致好漢們的質量參差不齊。在明朝時期,關於《水滸傳》所宣揚的思想,已經和忠義的思想有所背離,人們紛紛指責梁山好漢不是真的好漢,整日只會打打殺殺,反而成為了比貪官汙吏還要可怕的恐怖分子。

  • 被禁原因二:當作農民起義的指導綱領

《水滸傳》被禁還和一個叫李青山的農民有關。崇禎十四年(1641),山東地區已經連著旱了好幾年,蝗災嚴重,農田欠收,瘟疫流行。此時的政府卻腐敗不堪,官員肆無忌憚地搜刮民脂民膏,提高稅收,民眾頻頻暴動李青山集齊眾人之力起義,自稱"渠魁",規模也迅速發展到了三萬餘人,形成了一股力量不容小覷的農民起義軍。最後李青山為了達到朝廷招安的目的攻下了多個城池,之後又堵塞了安山閘,燒毀了漕運的船隻,甚至還坐著漕船進攻臨清。

同年,刑科左給事中左懋第給崇禎皇帝寫了一封奏摺,向皇帝上書焚毀《水滸傳》。其中寫道:

"李青山諸賊嘯聚梁山,破城焚漕,咽喉梗塞,二京鼎沸。諸賊以梁山為歸,而山左前此蓮妖之變,亦自鄆城梁山一帶起......其說始於《水滸傳》一書......《水滸傳》一書,貽害人心,豈不可恨哉?"

皇帝為了減少暴動,遂下達了焚毀《水滸傳》的律令。


左懋第

  • 被禁原因三:出場人物影射了明朝統治者

史進、朱武、陳達和楊春是《水滸傳》中著名的梁山好漢,有人說這四個人的名字值得深思。史進,倒過來就是"進史",可能代表著此書有載入史冊的價值。朱武指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國號洪武),因為朱武在地煞星中排名第一,暗示朱元璋是人間的最高統治者。陳達和楊春作為朱武的得力幫手,對應的是開國功臣徐達和開國名將常遇春書中的結局是,陳達和楊春在攻打方臘時戰死,獨獨朱武活了下來,這裡暗指朱元璋謀害開國功臣。

為何《水滸傳》不僅禁不絕,反而越禁越火

要說官方的禁書措施那是一次比一次狠,可《水滸傳》還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1. 書的題材大膽新穎,情節引人入勝。

明朝是小說的創作旺盛期,誕生了吳承恩的《西遊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沒有一部小說像《水滸傳》敢於直接觸及皇權的底線。這樣一部描述官逼民反的長篇小說,似乎已經註定了會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而作品本身就蘊含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有趣的故事情節更是能讓讀者又哭又笑,愛不釋手。

2. 英雄形象塑造的很成功

裡面的英雄是比較接地氣的,讀者更容易產生共情效應。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有個性的英雄人物,比如有勇有謀的花和尚魯達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火燒瓦罐寺。安分守己卻勇而有謀的豹子頭林衝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等,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塑造的英雄形象簡直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3. 有極大的歷史考究意義

北宋社會文化生活被非常真實、清晰地呈現出來。如衣飾方面,《水滸傳》中描寫出宋代的特色是男人戴花,文身,女人纏足。古代男子留全發,平時會用幘巾攏發。其中重點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落後腐敗以及受壓迫人民生活可憐可悲,無可奈何之下投奔梁山的社會現實。

4. 人民群眾潛在的反抗心理

即使這是一部禁書,但時代中永遠不缺少那種敢於反抗的獵奇者。《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小說之中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早已為學者肯定其突出的成就,認為它是世間少見的奇書。這樣的一本好書不只是能帶來短時的心情愉悅,而是能讓人想要不斷回味那書中的快意恩仇,以及底層民眾在殘忍的社會現實中如何奮力掙扎,抗爭到底。

結語

縱使命運如此不公,對待它絲毫沒有留情。但也許,也正是那些無情的打壓讓《水滸傳》變得更加頑強,堅不可摧。它的光芒永遠能夠透過黑暗,成為時代前進的明燈。時代變幻,仍會有千千萬萬個讀者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因此,《水滸傳》雖被禁,卻不會絕。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中武松在景陽岡打虎,古代山東是否真有老虎?什麼虎?
    文 青史之名《水滸傳》作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四大名著,裡面很多的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是卻精彩紛呈,讀後讓人心曠神怡,其中小說中記載有兩件打虎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其一是武松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一隻老虎,李逵在沂嶺為報母仇殺死四隻老虎,而這兩次打虎都在山東境內,距離相隔甚遠,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小說中的故事情節是完全虛構的還是確有其事?
  • 主流版本《水滸傳》是哪個?金聖歎版水滸,為何沒有廣為流傳?
    這其中的《水滸傳》相信我們讀者都有拜讀過。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就是著名大家金聖歎修改的《水滸傳》為什麼沒有能夠成為主流版本?相信熟讀《水滸傳》的朋友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的諸多現代主流版本中除了修改原文,或者擴大解釋,或者流傳過程中產生的錯誤之外,都是有比較完整的線索
  • 淺談武俠小說以及《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類型問題
    》和《西遊記》,你應該會發現這三部中國古典名著小說,雖然其中也有不少打鬥的描述文字,但都屬於渲染性的文字,描寫的都很粗糙、簡單;這三部古典名著小說的背景地點都和武林世界無關,主要故事內容也不是描寫武林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其中《水滸傳》裡的主要角色人物算是有點武林人的意思,但更確切的定義《水滸傳》的主要角色人物應該屬於江湖中人,說《水滸傳》的故事內容寫了一群江湖人和朝廷官府的恩怨情仇和矛盾衝突
  • 新水滸傳電視劇和原著為何不宜相提並論
    作者:小雨的影視時光我看新水滸傳電視劇,最大的感受不是它和老版水滸的優劣問題,甚至不是它和原著的關聯性:做個直白的比喻,你可以比較梅西和C羅的球技,但你無法比較籃球員和足球員的技術共同點——新版水滸傳電視劇和水滸傳原著,只有軀殼上的相似,而無內在關聯。
  • 江湖俠客雖然都有武器,為何卻不用弓弩和盔甲?原因是官府嚴禁
    如果去除掉傳說的誇張成分,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古代俠客在遠距離的殺傷力並不強,畢竟你不能指望一把靠手腕抖動發射的飛鏢在50米外還能保持著殺傷力。而且除了自身衣物和筋骨肌肉外,俠客們的身上還幾乎沒有任何防護,這是為何?
  • 從水滸傳,看宋朝為何對「火藥」火器情有獨鍾
    從水滸傳,看宋朝為何對火器情有獨鍾冷兵器的時候拼人,熱武器的時候拼的就是技術,在封建社會中,火藥的產生不可謂是帝王們打江山的利器,然而在歷史上有一個國家明明利器在手卻不懂應用,導致火藥沒有發揮出實力而暴殄天物,這個國家就是大宋王朝。
  • 水滸傳中的九天玄女是何方神聖 吳用不信 宋江背叛 晁蓋取代了她
    本文將以「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這回書為線索,討論一番《水滸傳》中與此相關的故事情節,來分析解讀施耐庵為何要寫這樣一個故事。為何說九天玄女是九天壬女之誤呢?造神搶神自有自家的道理,原來,在天幹地支中,「壬」排在天幹第九位,所以,應當是「九天壬女」。這種說法頗有道理,至少,天幹在商代就應用了。殷商君主幾乎都是用天幹取名,比如「盤庚遷殷」中盤庚,就是如此。由於「出道」如此之早,又是黃帝的老師,炎帝的母親,九天玄女便被視為中國古代神話中創世女神之一,有的甚至說,九天玄女與女媧本是同體。
  • 宋江是梁山老大,皇帝賜他的官職還沒他五個小弟高,這是為何?
    古代的四大名著當真是家喻戶曉,深受民眾喜愛,而且百看不厭,每個人看,都能有自己的一番感悟。很多人看完《水滸傳》,都很喜歡宋江,作為梁山的老大,《水滸傳》裡的第一號人,他性格溫順老實、平常對朋友很尊重,講義氣,很善良,所以會救濟窮人,但他的性格也不光只有憨厚,也有狡猾的一面,比如暗地裡結交一些江洋大盜,不過正是因為性格的複雜,才是真實的人性,也是《水滸傳》讓人覺得真實好看的地方
  • 宋江一生為何不娶妻妾?
    可閱盡整部《水滸傳》,我們沒有看到宋江有後代,這似乎有點不正常,所以,我們不得不懷疑宋江生理有問題,是性無能,宋江確實一生不近女色,既未娶妻妾,也根本無妻室,更無後代,而且讀遍《水滸傳》,筆者至少能夠找到六個證據來支撐。
  • 《水滸傳》裡的古人為什麼連吃「人肉包子」都要吃肥肉的?
    可是《水滸傳》裡面的古人特別注意肥瘦之分,肥肉和瘦肉幾乎是兩種食物。比如《水滸傳》裡面的好漢請客時的肉菜都是「新宰黃牛,花糕肥肉」,連孫二娘的人肉包子都是那麼《水滸傳》裡的古人為什麼連吃「人肉包子」都要吃肥肉的呢?
  • 被古代「噴子」扭曲的潘金蓮,真相遠非世人所熟知
    很多讀者最早接觸到潘金蓮的形象可能出於98版的影視劇《水滸傳》,劇中由王思懿老師飾演潘金蓮一角成功打開了舊媒體時代老宅男們對於《水滸傳》原著中潘金蓮的無限掛懷。在隨之後來,估計施耐庵本人對於潘金蓮的角色塑造,也是出於增添故事的可讀性,滿足廣大古代男性同胞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 古代禁止私宰耕牛,為什麼《水滸傳》裡那麼多人吃牛肉
    這是《水滸傳》裡經常出現的場景。在古代農業社會,耕牛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農民家庭財產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損失一頭耕牛對農戶來說無異於是一場不小的災難,吃牛肉無異於自毀長城,《禮記》裡記載西周時期就有「諸侯無故不殺牛」的規定。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保護耕牛的制度。即使到了民國時期甚至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耕牛也不可以隨意宰殺,只有老了無力耕地的牛或者傷殘了的牛才可以被宰殺。
  • 央視版《水滸傳》三女將陣亡瞬間,誰的死曾讓你感覺揪心般疼痛?
    但看過央視版《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在攻打方臘之時,這三位女將全都落了個慘死的結局。那麼,她們之中誰的陣亡,當年曾讓你感覺揪心般的疼痛呢?和顧大嫂一樣,在央視版《水滸傳》裡,孫二娘同樣死於烏龍嶺之戰。在和方臘軍廝殺之時,孫二娘為了救武松,被敵人的暗器壓在了身下活活扎死。孫二娘這個角色,其實在央視版《水滸傳》中,還是進行了不少美化的。
  • 《水滸傳》中,魯智深與金翠蓮之間,明明相愛,為何不能在一起?
    最近幾天又看了一遍《水滸傳》的電視劇版,才發現魯智深與金翠蓮之間,兩人之間互有好感,但凡其中一人先把事情挑明,最後的結局也不會如此。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不能在一起呢?金翠蓮很糾結,畢竟在古代女孩子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發言權,只要父親在,自己的婚姻從來就不是自己可以當家作主的。並且此時的金二,也就是金翠蓮的父親已經攀上了高枝,自家的女兒現在給趙員外當妾,自己將來的生活屬於衣食無憂,可是魯智深的出現,讓自家的女兒有點動心了。
  • 「文《水滸傳》」「武《水滸傳》」怎麼讀
    我一直強調《水滸傳》的社會人文文學性的內容與價值實際上是被忽略了的。因為,關注《水滸傳》整體上掉進了社會意識形態的框架裡,探究所謂的「階級鬥爭」「農民起義」,這一點可以探究。 問題是作為文學作品,作者本身是從事文學創作,還是社會階級矛盾研究。很顯然,所謂《水滸傳》的社會階級化的特徵,更多是後人附會的。作者本人沒有這樣的清晰意圖。 《水滸傳》的文學性。
  • 《水滸傳》:閻婆惜的「情變」折射出的古代社會女子婚姻像
    在《水滸傳》眾多女性形象中,閻婆惜是極具典型的。站在當時社會現狀的角度,出現在以男人為主的小說架構裡的閻婆惜,她敗壞門風,影響社會風氣,無疑會和潘金蓮一樣成為千古淫婦的代名詞。而站在現代愛情的角度,閻婆惜追求自己的理想愛情並沒有錯,可是,社會現狀並沒有給她機會,而是跟古代其她女子一樣,經歷著超乎常人的無奈、壓抑和掙扎,讓讀者看到了從閻婆惜的「情變」折射出的古代社會女子婚姻像。
  • 從扈三娘的角色塑造看《水滸傳》對女子的歧視
    女性角色的塑造在《水滸傳》中的故事裡,女性角色很少。梁山一百零八個頭領中,女將只有三個。書中也承認女將可以獨立領軍,卻不願意多花筆墨描寫。對比《穆桂英掛帥》中能頂半邊天的巾幗英雄,《水滸傳》作者很明顯不認為女性能有多大作為。
  • 《水滸傳》翻拍影視作品爛大街,為何精品鮮少?
    不僅如此,《水滸傳》在外國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早在18世紀《水滸傳》就流傳到日本、朝鮮;19世紀,《水滸傳》又流傳到了歐美各國。《水滸傳》名氣大,加之題材的特殊性,受到影視改編的青睞。幾十年來,對於《水滸傳》的翻拍層出不窮,有些是拍成鴻篇巨製,例如:1983版《水滸傳》,豆瓣評分8.2,該劇是80年代經典古裝電視劇的霸主,那個年代人的美好回憶;1998版《水滸傳》,豆瓣評分8.8,該劇曾經引發萬人空巷的壯景,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好評如潮,是一代人成長記憶中不可磨滅的經典版本。
  • 網飛宣布將拍水滸傳電影怎麼回事?Netflix為什麼要拍水滸傳電影
    美國知名的網際網路流媒體訂閱播放公司Netflix(網飛)今天宣布(全球第一視頻平臺),將拍攝中國又一部文學名著,而它就是《水滸傳》。對於為何要拍攝這部電影,Netflix直言,對中國文學名著非常感興趣。《水滸傳》是以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列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六才子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