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想必大部分人都不覺得陌生。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通過書籍,課堂,電視等媒介接觸到那些英雄好漢們的故事。那些跌宕起伏百轉千回的情節,那種盪氣迴腸酣暢淋漓的情感實在難以用幾句言語表達清楚。
正如一首贊詩寫到:
天罡地煞落凡塵,驚覺汴梁人上人。
晁蓋同仇行大義,宋江明節報昏君。
投降歸附做鷹犬,維穩順從平草民。
水滸寨邊溫舊夢,施公再續濟寒貧。
這不僅是那一百零八位好漢的一生,還有背後複雜卻精彩的北宋文化,還有人民群眾的奮起,反抗,鬥爭......
很多人都認為《水滸傳》是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卻不知它越過了多少荊棘,歷經了多少風霜,才到達後人的手中。是的,《水滸傳》在古代並沒有這麼備受推崇,反而是一本遭到歷朝歷代統治者厭惡的禁書。
據說,明朝有位大臣叫左懋第,他看完《水滸傳》後大呼:這是一本給強盜看的書,通篇教人做強盜。另外一位史官是李贄,就反對說:這是一本教人忠良俠義的書。不幸的是皇帝還是聽信了左懋第的意見,把《水滸傳》設為了禁書。
人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正如《水滸傳》並不是本歷史小說,而是作者施耐庵基於真實的歷史背景而創作出來的演義小說,其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也存在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水滸傳》在古代的確甚是流行。
明代通俗小說家馮夢龍將《水滸傳》列為"宇內四大奇書"之一(其他三本奇書是《三國演義》《西遊記》及《金瓶梅》)。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說:"不讀《水滸傳》,不知天下之奇。"
雖然《水滸傳》迫於現實成為了禁書,可是書籍還是不知不覺在民間傳播開來。據說曾經創下了一天印刷三十一刊的記錄。
乾隆十八年,《水滸傳》遭到嚴重的批判和打擊,下旨禁止將《水滸傳》翻譯成滿文,這也可以體現當時此書流行到朝廷不得不幹預。
施耐庵畫像
《水滸傳》從出世開始就註定此書的命運坎坷,而事實也是如此,《水滸傳》在不同時代被列入禁書名單。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水滸傳》成書不久,流傳還不算很廣,屢興"文字獄"的太祖沒有就這部書下過禁令。等到朱元璋死後,明朝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社會矛盾還沒有那麼尖銳,《水滸傳》尚有一線生機。書籍沒有收到大規模傳播幹預,而且一部分的士大夫非常欣賞此書。
然而到了崇禎朝,社會進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明朝面臨巨大的社會矛盾,農民起義頻繁。譬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紛紛起事,山東李青山在梁山故地聚眾造反,明朝江山社稷危在旦夕。《水滸傳》中思想也迅速變成統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
崇禎十五年四月,一大臣左懋第向皇帝進言,請求朝廷下旨焚毀《水滸傳》。崇禎皇帝也的確聽從了其意見,迅速下旨"著地方官設法清察本內,嚴禁《水滸傳》"。這是《水滸傳》問世以來第一次遭到最高統治者的打擊。
乾隆時期皇帝直接禁止將《水滸傳》譯成滿文。有了前面的禁書措施,水滸的傳播步履維艱,但是仍然努力在縫隙中存活著。朝廷此次禁書無疑又是一次重大的打擊,打著掃黃的旗號,焚毀一切帶有黃色書籍。而《水滸傳》毫無疑問名列其中。
乾隆十八年,重點批判《水滸傳》,不僅明文禁止將《水滸傳》翻譯成滿文,而且雪上加霜的是第二年,福建道監察御史胡定在上奏中翻出金聖歎"妄加讚美"《水滸傳》的事情來做文章,更是直接給此書套上了犯法教科書的帽子。皇帝準其奏議,下旨地方官也要嚴禁《水滸傳》一書。
要說上述的手段之狠厲決絕,那還真的比不上後來這丁日昌提議毀書事件。可以稱之為清代最大規模的一次禁毀淫邪、暴力小說、戲曲事件。丁日昌參與了與太平天國的戰爭,明白了底層人士造反會對朝廷統治形成巨大的衝擊。所以後來丁日昌極力上書請禁毀《水滸傳》,也就變得有因可循了。
丁日昌
丁日昌這次禁書,強度令人是令人震驚的。要說這其一是有專門的機構,即"設官書局",刊印《牧令書》《小學》等宣揚王朝官方意識形態的書,希望用此法來減少"淫邪讀物"對大清子民的荼毒。這其二是禁書的範圍特別廣,多達一百五十六種,《水滸傳》就是其中頭號禁書對象。
雖然水泊梁山對外宣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但是真正的好漢卻屈指可數。特別是到了宋江時期,好漢錄入的標準下降,導致好漢們的質量參差不齊。在明朝時期,關於《水滸傳》所宣揚的思想,已經和忠義的思想有所背離,人們紛紛指責梁山好漢不是真的好漢,整日只會打打殺殺,反而成為了比貪官汙吏還要可怕的恐怖分子。
《水滸傳》被禁還和一個叫李青山的農民有關。崇禎十四年(1641),山東地區已經連著旱了好幾年,蝗災嚴重,農田欠收,瘟疫流行。此時的政府卻腐敗不堪,官員肆無忌憚地搜刮民脂民膏,提高稅收,民眾頻頻暴動。李青山集齊眾人之力起義,自稱"渠魁",規模也迅速發展到了三萬餘人,形成了一股力量不容小覷的農民起義軍。最後李青山為了達到朝廷招安的目的攻下了多個城池,之後又堵塞了安山閘,燒毀了漕運的船隻,甚至還坐著漕船進攻臨清。
同年,刑科左給事中左懋第給崇禎皇帝寫了一封奏摺,向皇帝上書焚毀《水滸傳》。其中寫道:
"李青山諸賊嘯聚梁山,破城焚漕,咽喉梗塞,二京鼎沸。諸賊以梁山為歸,而山左前此蓮妖之變,亦自鄆城梁山一帶起......其說始於《水滸傳》一書......《水滸傳》一書,貽害人心,豈不可恨哉?"
皇帝為了減少暴動,遂下達了焚毀《水滸傳》的律令。
左懋第
史進、朱武、陳達和楊春是《水滸傳》中著名的梁山好漢,有人說這四個人的名字值得深思。史進,倒過來就是"進史",可能代表著此書有載入史冊的價值。朱武指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國號洪武),因為朱武在地煞星中排名第一,暗示朱元璋是人間的最高統治者。陳達和楊春作為朱武的得力幫手,對應的是開國功臣徐達和開國名將常遇春書中的結局是,陳達和楊春在攻打方臘時戰死,獨獨朱武活了下來,這裡暗指朱元璋謀害開國功臣。
要說官方的禁書措施那是一次比一次狠,可《水滸傳》還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究:
1. 書的題材大膽新穎,情節引人入勝。
明朝是小說的創作旺盛期,誕生了吳承恩的《西遊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但沒有一部小說像《水滸傳》敢於直接觸及皇權的底線。這樣一部描述官逼民反的長篇小說,似乎已經註定了會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而作品本身就蘊含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有趣的故事情節更是能讓讀者又哭又笑,愛不釋手。
2. 英雄形象塑造的很成功
裡面的英雄是比較接地氣的,讀者更容易產生共情效應。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有個性的英雄人物,比如有勇有謀的花和尚魯達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火燒瓦罐寺。安分守己卻勇而有謀的豹子頭林衝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梁山等,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塑造的英雄形象簡直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3. 有極大的歷史考究意義
北宋社會文化生活被非常真實、清晰地呈現出來。如衣飾方面,《水滸傳》中描寫出宋代的特色是男人戴花,文身,女人纏足。古代男子留全發,平時會用幘巾攏發。其中重點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落後腐敗以及受壓迫人民生活可憐可悲,無可奈何之下投奔梁山的社會現實。
4. 人民群眾潛在的反抗心理
即使這是一部禁書,但時代中永遠不缺少那種敢於反抗的獵奇者。《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小說之中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早已為學者肯定其突出的成就,認為它是世間少見的奇書。這樣的一本好書不只是能帶來短時的心情愉悅,而是能讓人想要不斷回味那書中的快意恩仇,以及底層民眾在殘忍的社會現實中如何奮力掙扎,抗爭到底。
縱使命運如此不公,對待它絲毫沒有留情。但也許,也正是那些無情的打壓讓《水滸傳》變得更加頑強,堅不可摧。它的光芒永遠能夠透過黑暗,成為時代前進的明燈。時代變幻,仍會有千千萬萬個讀者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因此,《水滸傳》雖被禁,卻不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