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深入《長恨歌》,來看下王琦瑤一路走來的朋友們。王琦瑤的一生中滿打滿算有四個朋友,吳佩珍、蔣麗莉、嚴師母、張永紅。但說得上是知己的、一心一意為她好的只有一個,吳佩珍。
吳佩珍和蔣麗莉,是王琦瑤學生時代的閨蜜。但相比較蔣麗莉,吳佩珍對待王琦瑤的友誼要純粹得多。書中說,吳佩珍對王琦瑤的感情,有點像一個少年對一個少女,那種沒有慾念的愛情,為她做什麼都肯的。
王琦瑤的故事,是從四十年前的片廠開始的,亦是從她與吳佩珍的友誼開始的。吳佩珍將去片廠參觀當作禮物一樣獻給王琦瑤,為的是成全王琦瑤心中所嚮往的羅曼蒂克。
或許是吳佩珍的醜愈加襯託了王琦瑤的美,也或許僅是王琦瑤不動聲色的美,後來導演看好她讓她試鏡。而隨著試鏡的失敗,她和吳佩珍的友誼也走向終點。不是因為她們的感情出現問題,而是王琦瑤作為小女子的個人原因,覺得「像有什麼底細被她窺伺了去似的」。
總之,和吳佩珍的友誼,從躲避到疏遠,以致一去不復返。如此珍貴的情誼,會有這樣的結果,讓人不禁懷疑起女兒家的所謂友誼來。雖然吳佩珍的本性是粗心的、不計較的,但架不住王琦瑤的小女兒情態。
後來,王琦瑤因為程先生的緣故,一躍成為「滬上淑媛」,出盡了「風頭」的她依然故我,卻是再也找不回和吳佩珍的友誼了。說到底,是王琦瑤沒有福分擁有至真至純的閨蜜情罷了。
而蔣麗莉的出現在最初就帶有一點私心,王琦瑤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她和吳佩珍的關係是彼此沒有責任的關係,全憑的是友情。與蔣麗莉便不同了,是有些利益的,當然,利益也不是不好的利益。她和吳佩珍的關係是有些類似萍水的關係,至清而無魚,和蔣麗莉則是蓮藕和泥塘。
後來因為程先生的緣故,王琦瑤和蔣麗莉最終一拍兩散;而之前,王琦瑤因為蔣麗莉對程先生的一往情深,礙於蔣家的恩情,愣是沒敢光明正大接受程先生。
通過這些,我們盡可看清女人們之間親密無間又脆弱不堪的「閨蜜情」,這種情誼,很多時候,是經不起變故的,特別是當因為男人時,愈加不堪一擊似的。
我們不免去想,如果沒有蔣麗莉,王琦瑤或許不會成為「上海三小姐」;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蔣麗莉,或許王琦瑤能與程先生牽手也未可知。只是,一個人的命運是有定數的。就像王琦瑤無緣擁有吳佩珍的友誼一樣,她也同樣無緣擁有程先生的愛。
但無論如何,王琦瑤和吳佩珍也好,和蔣麗莉也罷,她們之間的情誼是小女兒間的情誼,多少有珍貴難得的成分在;後來,當李主任死後,王琦瑤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之變化後,結交的朋友,幾乎都稱不上是真正的朋友了。
先說嚴家師母。嚴家師母最初接近王琦瑤,是因為自覺居住在簡陋的平安裡與她的高貴身份不符,她不屑於和周遭的「小市民」有一絲半點的聯繫,倒是在王琦瑤身上隱約看到「繁華場」上的影子,找到「同病相憐」之感。
她從到王琦瑤家打針的顧客,到有事沒事常來坐坐的熟客,再到牌友,和王琦瑤一步步相熟起來;而她們的兩人陣營也慢慢壯大到四人。四個人,兩男兩女,從麻將搭子到下午茶,再到圍爐夜話,很大程度上排解了各人的寂寞,獲得心靈上的寬慰與滿足。
但是,嚴家師母對王琦瑤畢竟沒有多少交心的感情的;只能說是兩個落寞的人相互靠近、彼此取暖而已。而當王琦瑤和康明遜真的相好,礙著嚴師母這個表姐的情面時,她們之間的友誼也就無疾而終了。沒有半點令人惋惜的成分在。
王琦瑤通過嚴家師母結交的康明遜,而康明遜的存在,雖說讓王琦瑤體會到真摯的愛情,卻不能不說,他是王琦瑤一生中邁過的除李主任之外的另一個「坎」。嚴家師母到底還是給王琦瑤的人生,帶來了不算太大但也不小的「災難」。
王琦瑤生下與康明遜的女兒,獨自一人撫養她長大成人,人生路雖坎坎坷坷,倒也一直挨著往下過,之後,便結交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位女性「朋友」。
說起張永紅,就不得不說王琦瑤的女兒薇薇。因為張永紅首先是薇薇的朋友,然後才成為王琦瑤的「知己」的,或者也可以說是她的「仰慕者」、「崇拜者」、「追隨者」,都不為過。
但,所有這些都必須是帶引號的。她們這種「忘年交」非比尋常,是以時尚、潮流、女人間的愛美之心、一味地追求羅曼蒂克之意為前提的;猶如在空中綻放的煙花,稍縱即逝;亦如夜晚的曇花一現、夢醒成空。
同時,也是因著張永紅的引薦,王琦瑤得以接觸越來越多的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從而結交「老克臘」和長腳,最終走向生命之毀滅的。可以說,張永紅是王琦瑤一生中送她走最後一程的人。
其實,倘若我們仔細地審視張永紅這個人物,便不難發現,她過得是王琦瑤的另一種人生。
她的家境和王琦瑤一樣普普通通,甚至比王琦瑤更加不堪;長相卻是出類拔萃,又深得時尚之要領。倘若王琦瑤當初沒有競選「上海小姐」的機會,或許就會成為張永紅。不過,王琦瑤畢竟比張永紅聰慧些,張永紅依仗著自己的美,男朋友挑來揀去的,最後怕是把自己剩下了,或許,王琦瑤不會像她那樣。
但是,誰知道呢?畢竟,王琦瑤當年果斷放棄程先生而選擇李主任,絕非明智之舉;這恰恰足以證明女人們的「聰慧」有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總之,書中有關張永紅的那段,總能讓我將她和少女時代的王琦瑤作比。
俗話說,女人心海底針。光只女人本身就夠令人難以捉摸了,更何況女人間的友誼,更是柔腸百轉、嫌隙叢生的。
其實,王琦瑤的不幸,除了在這些女性朋友身上能窺視一二外,在她的親人身上也一樣。有時我甚至覺得,她的親人恐怕還不如這些朋友呢。
薇薇作為王琦瑤的女兒,並不與母親交心;反倒是「天下仇敵只有母親一人」。母親身上耀眼的光芒遮住了她,又無奈自己只是個相貌平平的女孩。這不禁讓人可憐起王琦瑤來。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而王琦瑤卻沒有這般幸運。
同樣的,王琦瑤也沒能擁有一個母女連心、為其操心掌舵的媽媽。當年王琦瑤選擇李主任就是一個例子。書中曾如此說,「上海弄堂裡的父母都是開明的父母,尤其是像王琦瑤這樣的女兒,是由不得也得由她,雖沒出閣,也是半個客了。」
是的,王琦瑤和母親之間的感情十分冷淡,很難知冷知熱,看上去簡直不如一個外人。當時她剛生下薇薇時,母親話裡話外地刻薄康明遜,是難得對女兒的心疼;可女兒卻是毫不領情似的,對母親反唇相譏,薄情的母親便收拾收拾一走了之了。當時的情景,怨不得一個,卻是不能不讓人心寒。
總之,王琦瑤是不幸的。在沒有親情亦沒有友情的情況下,她獨自一人面對男權社會裡眾多自私的男人們,要遂心如意簡直難如登天。其實,話說回來,不單王琦瑤一人,其他的女人亦如此。因為大家面臨的是相同的處境。
只可惜,女人們總把同性看作是有競爭性的「仇敵」,無論是愛情方面,還是生活中其他的方方面面上。放眼望去,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坦誠相待的「她們」存在著。所以,女人們總是勢單力薄的,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多疑、善忌、虛榮、攀比、小家子氣等等,幾乎是所有女人的通病,也是女人無論如何都戒不掉的頑疾。縱觀全書,王琦瑤不例外,普天之下的女人同樣也不例外。悲哀算不上,只能說是女人的弱點吧。
所以,也就不必為王琦瑤的沒有朋友而惋惜了;只希望,作為讀者的我們能從中有所覺悟,珍惜眼下的「女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