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嬸,吃飯了嗎?

2020-09-24 李錯



小時候,我家住在一座大山頂部,上學要翻越幾座大山。快走需要1個時辰。途徑9個生產隊。


從我家下山,穿過阡陌螺旋的稻田,再翻過山脊就是8隊的張嬸家了。家有兩兒,大的叫金寶,小的叫銀寶。金寶很少碰到,一直在外務工,銀寶長我5歲,平時放牛沒少在一起,所以還算熟絡。


張嬸家有2間屋,對著山脊的是住房,地勢稍高,門前有塊水泥壩。壩子邊沿立了四根松柱作支撐,頂上鋪了厚厚的柴草遮雨,這是一個牛圈。


我上學的路就從牛圈旁經過,路徑逼仄,晴天蠅蟲亂舞,雨天則滲如滴漏,摻雜著平時積累的牛糞,必須掩鼻提褲加跳躍急速穿過。


張嬸常年穿著靛藍百衲衣,腳上的膠鞋看是洗過無數次,泛白的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平時說話聲音清脆,音量合適。眼角魚尾紋像歲月故意拉長了雕刻,細而長,臉上卻少有皺紋,笑起來藹然可親。


如果天氣好,上學時定會碰到張嬸端著飯碗坐在水泥壩的官帽椅上,看有行人經過,便站起來搭茬寒暄,興起時還借著筷子做些比劃,端著飯碗的左手也跟隨擺動,看起來很是嫻熟。


我碰見了自然是要打招呼的,那時還沒&34;這種洋氣的詞語,必須扯長脖子喊一聲&34;才頂事。


我生性靦腆,話不多,又加上經常遇見,早已忘記其他問候語了。以前還會問&34;&34;一些東拉西扯的話。對方回答&34;或者&34;,對話戛然而止,尷尬收場,微笑示意後繼續上學,心裡咯噔跳兩下,然後深吸口氣,總算路過這裡了。


如果路上遇見其他不太熟的人,自然也是這句話撐場,但聲音會更敞亮一些,心裡底氣十足。


但成天跟張嬸磕頭碰腦的,心裡就會直犯咕噥,實在沒話可說了呀。何況我害羞也是出了名的,十裡八鄉都是知道的,剛好這裡又是上學必經之路,抬頭望青天裝作沒看見也不是我的性格。


如果恰巧路過那裡,看見張嬸離我還有一段距離,我就會加快步伐,速速離去,雖走很遠了,有時背後還會蕩漾而來&34;我羞嗒嗒轉過臉回到&34;腳下步伐更加急促了。


所以,每次快到山坡時,便不由自主放慢腳步,巴頭探腦一番,看有沒張嬸身影。如果在,便整理下喉嚨,以便等下打招呼顯得自然;如果不在,就埋頭故作思考,三步作兩步,麻利走過,生怕背後又會傳來聲音。


一來二去,張嬸就會對村裡鄰舍的說我很懂禮貌,就是男孩家家的,太害羞了。自然也是傳到了我母親那裡。我母親對我心性了解,常說&34;予以搪塞。然後轉過來數落我要大方點,我悶回&34;。


10歲時我家搬到鎮上去了,學校離家不遠,10幾分鐘就到。上學路上也不再像以前會咯噔兩下,而且鎮上人多,也沒人注意我。


就算有熟人打招呼,同路的小朋友多,也能從容應對,招呼語也不在局限於&34;


歲月其徂,那句話伴隨著我的羞澀,從畎畝阡陌到親戚友人,從張嬸到王叔,時至今日,還不能忘卻。當初的臉紅耳熱,如今看來,苦笑不已。

相關焦點

  • 微小說:三叔三嬸
    文|果果大疆是個奔五張的人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二十七歲,小兒子二十五歲,一家人都在城裡務工,到現在兩個兒子還都沒有結婚,這讓大疆很是苦惱。說起成家立業,大疆時常感嘆時代不同了,自己結婚那會都是裸婚,兩個人好好過日子就行了。
  • 前院的三嬸
    前院的三嬸兒又生了,家裡沒得半點喜氣,偶有稀落的人聲,冷冷清清,奶奶放下手裡的水瓢,望了一眼:「看來又是個女孩了」,三嬸兒已經生了3個女兒了,這是第四胎!三嬸兒不是我本家的,只是村裡依著輩分喊三叔三嬸。隔天,三嬸兒婆婆就在院子裡罵開了:「掃把星,盡帶些賠錢貨來,早知道你這麼沒用,當初我兒子就是打一輩子光棍兒,也不要你……」。
  • 胖嬸和賽西施
    因此,除了長相,大家對於胖嬸絲毫沒有刺可挑,理可拗。大家都知道胖嬸家,原本生活還算寬裕。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那次黑叔進城務工,走到半路,天外橫禍,一塊巨石從山崖上滾落,不偏不倚擊中了黑叔的老腰,命是保住了,可是落得高位截癱,從此只能躺在床上,錢的確花了不少,不多的積蓄早已見底,仍無濟於事。
  • 閉塞的四嬸
    四嬸小四叔七歲,雖然四嬸農村婦女,粗拉拉的不事裝扮,四叔總是處處讓著她。我與他們相處的時間不長,每次回家在他們身上總有一些重大事情發生。比如唯一的兒子考上大學了,畢業了,縣城裡找了份教師的工作,又比如傻小子苦追上一個長相俊美的護士,接著四嬸的孫女出生了....歲月在這些故事裡輪迴,我也沒有意識到,我們,包括四叔和四嬸他們也都老了。
  • 根發叔和秀英嬸
    秀英嬸還得去幹活,一雙兒女要吃要喝,等孩子大了就好了。屋漏偏遭連夜雨,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家裡有好幾個地方漏水,家裡的盆,缽都用上了。天一晴,秀英嬸便讓兒子扶好梯子,慢慢地想從梯子上爬上屋頂,把碎了壞瓦換上新瓦,根發叔從地裡回來看見了,悶聲說到我來,爬上屋頂把瓦換上新的了。志強連聲說謝謝根發叔,根發叔摸摸志強的頭回家去了。
  • 四嬸的訣別
    四嬸走的時候63歲。年青時四嬸大眼高鼻梁,身材高挑豐滿,在70年代農村,絕對是美女。四叔高大英俊,兩人特般配。他倆有2個特帥的兒子,可惜小兒子有癲癇病。婚後,四嬸有點好逸惡勞,每到農忙,總是和四叔吵架,然後藉機回娘家,雙搶農活都是他們的大嫂我媽幫忙完成。四叔脾氣暴躁,與四嬸經常打架,一次戰後,四嬸從娘家搬來救兵把四叔肋骨打斷了,四叔一氣之下就離了婚。
  • 雀兒嬸,一生只有唯一一張一寸的黑白照片,這成為她的遺像。
    村上的那些男子漢大丈夫,一見雀兒嬸,便走不動了,有事無事,都想搭訕幾句,有的鼻子還一聳一聳的,好象要吸點香氣,怪不得有成語秀色可餐。那時有一眉戶戲《梁秋燕》非常火爆,有民謠: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扮演梁秋燕的演員都是縣劇團的臺柱子,藝名叫「大白菜」「二白菜」。有時有些小夥名曰看戲,實則為了看大、二白菜,有個小夥還在人前顯誇:我和大白菜說過話!
  • 八嬸不在了
    接了個電話,說,八嬸不在了,便放下手頭的事,和幾個兄弟一起趕過去。剛過75歲的八嬸是個苦命人。少時家窮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不奇怪,可八叔去世的早,撇下年幼的兩女一兒,卻讓天地落淚。那是公元1979年秋,身患肺結核的八叔,由庫區城下村遷移至閆幢高朵綿羊坡僅三年便撒手而去,年僅36歲。
  • 小說:三叔到底是怎麼換回房子和三嬸的?
    「當年前三嬸讓你去要錢的時候,你為啥沒要呢?」我困惑道。「你以為叔不想要?」三叔哼了一聲,敲著我的腦袋生疼生疼的。「你不知道,當初我去要錢的時候,我的朋友已經很不好了,癌症晚期,身邊只有一個女兒,就是你的三嬸,那時候你三嬸才將將十九歲。」
  • 三嬸的寬恕(民間故事)
    三嬸答道:「嗯,是不錯,看看這車上的小物件。」說著,她拔下電動車的鑰匙串來,那上面繫著一個鴛鴦荷包,繡得很精緻。   三嬸似乎動了心,讓年輕人在院裡等著,她自己走到裡屋去拿錢。年輕人左等右等不見三嬸出來,又不好意思進屋去催促。
  • 三青年玷汙了「三嬸」,為何卻成了三叔結義兄弟?莫言:因為口哨
    蠟燭和火把,是暗夜裡的微光,燭照著三嬸的悽慘人生,而口哨,則幾乎就是三叔的生命。因為口哨,三叔與三嬸走在了一起,也因為口哨,三叔陰差陽錯地和玷汙過三嬸的城裡青年,結拜成了弟兄。先來說口哨。隨後吃飯時,三青年問三叔的口哨是跟誰學的?三叔的口哨,是受村裡宋老師(一人身兼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啟蒙的,可惜宋老師在一次教堂學校失火時,和小兒子一起燒死了。
  • 故事:三嬸兒要帳(小小說)
    今日頭條原創作者:釋懷故事三嬸兒把侄子劉笑告了,理由很簡單:因為現在是劉笑自己給他爺爺養老。劉笑說:「謝謝鄉親們了,這樣不行,俺三嬸兒的男人是俺爺爺的親兒子,俺只是他老的孫子,要論起來,還是他們的關係更近,
  • 幫兒子兒媳帶孩子上初中後,三叔三嬸回老家了
    我族裡的三嬸今年近八十了,現在和三叔在老家的舊房子養老。他們之前一直在縣城給小兒子帶孩子,孩子是留守兒童,因為小兒子夫妻長年在廣州開服裝檔口。剛嫁過來的兒媳婦說,媽,以後你就跟著我,有我一碗粥,我就給你半碗吃這話是三嬸重複複述的,為什麼會有這句話?
  • 故事:四嬸去城裡侍候兒媳坐月子,三周後突然很想回鄉下老家
    這個消息,讓王嬸興奮的找不著東西南北,就差敲鑼打鼓去街上喊了。王四嬸悻悻的去衛生間洗了澡,肥皂打了四五遍,確認身上沒味兒了,兒媳婦才勉強讓她抱了抱孩子。自從王四嬸兒來,兒媳婦給親媽訂了敦煌七日遊,讓老爸老媽去看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親家母優哉遊哉的去旅遊了,扔下王四嬸當保姆。
  • 為此,么嬸哭得泣不成聲
    么嬸有多勤快能幹,大家都有目共睹;她的弟弟妹妹也很勤快,學習也好。他們放學放假回來了,不是打柴,就是幫忙做飯或是做這做那,漸漸的,大家都誇么嬸娘家的弟弟妹妹會做人,以後不管在哪裡,幹什麼,都不會太差的。
  • 從不信因果的小嬸,晚年偏癱,眼歪嘴斜,口水直流
    叫她一聲「小嬸」心裡真的很討厭她,我不是心狠的人。只是見識過曾經潑辣,打罵公婆,丟了芝麻都罵上幾天的悍婦。小嬸兒子被人誘惑參與賭博,借了高利貸逃到外地,不敢回家。 斷斷幾年時間,曾經兇悍霸道的小嬸,疾病纏身,在也沒有了當年的威風,見人都躲著走。人啊!一輩子還是做個好人吧。
  • 張局長吃食堂
    張局長吃食堂基層幹部 今天■來源/官場小小說水利局新上任的張局長,到任第一天就發現職工下午上班都遲到。辦公室李主任解釋說:「咱局離市中心遠,來回不方便,職工中午回去現做飯,下午上班前趕不回來。」張局長想了想,道:「咱建個食堂,職工中午都在食堂吃,不就省得來回跑了嗎?」於是,在張局長的關心指導下,食堂很快建好了。
  • 這世上真有鬼嗎?看看徐苟三念的「避鬼訣」(徐苟三的故事三)
    徐家少張吃飯的口,恐怕還會高興些,再說,他徐家又豈敢……」思忖間,一個小孩催怒哥開講。  「本人今天左牙板骨疼,不講故事。」  「您郎不是說《西遊記》講完了,就給我們講前些時講了一少半的《水滸傳》的嗎?」  「你這個娃,不懂事,一邊去。怒爺,您郎就射謎語我們猜吧。」  「好,一個冬瓜,兩頭開花。用具打破。」  「燈籠。」
  • 小說:七嬸給傻兒子買新媳婦,她:只要救我離開,答應你一個條件
    馬小江被這聲音嚇了一哆嗦,他剛剛完全是忽略了七嬸的存在,十分擔心剛剛那個小舉動被七嬸給發現了。可在馬小江回過頭之後,卻發現七嬸依舊倚在門框上揉著膝蓋,看來是剛剛摔了一跤。發現七嬸並沒有注意自己的舉動,馬小江暗暗鬆了一口氣。「啊---」這時,裡面忽然傳來了劉若欣驚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