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茶花女》:善良的你,雖扛不過世俗的偏見,但配得上愛情

2020-09-22 遇見阿孟

又一次把《茶花女》讀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沉浸其中難以自拔,悲傷逆流成河。

以前讀時沒這種感覺,也許,那時的我還年輕。或許,我應該趁陽光正好,出去走走,深呼吸,釋放一下故事情節所產生的悲痛。

當我讀到瑪格麗特的日記,那是一個高貴的靈魂在傾訴,關於愛情,關於聖潔,關於責任,她是不能磨滅的靈魂。

瑪格麗特走了,帶著無限的眷戀、隱忍、悲傷和無奈。

瑪格麗特走了,帶著無限的眷戀、隱忍、悲傷和無奈。我不知道阿爾芒是如何走出來的,或者說他最終能走出來嗎?當他知道了真相,卻再沒有機會懺悔,該是何等的絕望呢?

這一次,我居然理解了阿爾芒,不像從前一樣對阿爾芒生氣。阿爾芒,應該比瑪格麗特更痛苦吧!

01

《茶花女》是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青年與巴黎上流社會一位交際花曲折悽婉的愛情故事。

在法國文學史上,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為主角的作品。通過她的愛情悲劇,揭露了法國七月王朝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也對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提出了深刻控訴。

小仲馬,法國小說家戲劇家。他是大仲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馬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受盡世人的譏諷,成年後深惡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正之風,造成許多像他們母子一樣的被侮辱者。他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

重讀經典,觸動我漸漸愚鈍的靈魂。

他曾說:&34;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探討資產階級的社會道德問題,則是貫穿他文學創作的中心內容。

02

小仲馬的母親卡特琳娜·拉貝是一個貧窮的縫衣女工,父親大仲馬早時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抄寫員,後來在戲劇創作和小說創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重要代表。

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不斷改變,大仲馬越來越瞧不起縫衣女工卡特琳娜。他混跡於巴黎的上流社會,整日與那些貴婦人、女演員廝混在一起,把小仲馬母子倆忘得一乾二淨。可憐的縫衣女工只好一個人起早貪黑辛苦勞動,勉強維持母子二人生活。

簡單未經雕琢的美,更真實,潔白如茶花。

小仲馬七歲的時候,大仲馬通過打官司從卡特琳娜手中爭奪了對兒子的監護權,勤勞善良的縫衣女工從此失去了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重新成為一個孤苦伶仃的人。

這使小仲馬從小體驗到了人世間的殘酷和不平,也迫使小仲馬熱切地期望著自己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素材。

03

《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1844年9月,小仲馬與巴黎名妓瑪麗·杜普萊西一見鍾情。

瑪麗出身貧苦,流落巴黎,她珍惜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生計,仍得同闊佬們保持關係。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

華服籠罩的她,眼裡再沒有幸福。

1847年小仲馬回法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人!瑪麗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

現實生活的悲劇深深地震動了小仲馬,他滿懷悔恨與思念,閉門謝客開始了創作。一年後,小仲馬寫完這本凝集著永恆愛情的《茶花女》。

04

《茶花女》這部書的特別在於以大部分章節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複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展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親切,也更深觸動我們的內心。

教育家嚴復,曾說: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作曲家威爾第,評價改編歌劇《茶花女》:因為愛,勇敢跨越門第禮教;因為誤解,終生陷入悔恨遺憾,一個令人為之嘆息的愛情故事,一首首撩撥心弦的動人樂曲,造就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歌劇名作。

瑪格麗特愛得那麼傾心徹底,她把和阿爾芒共度的短暫卻美好的時光,深深地保護在心裡,重溫都能感受到無比地幸福。我想任何人,只要他不是鐵石心腸,都會被瑪格麗特感動。

瑪格麗特:敢不敢像我一樣,為愛瘋狂!

阿爾芒也用另一種方式詮釋了他對瑪格麗特的真摯愛情。雖然年輕時讀到他誤解瑪格麗特,無理報復瑪格麗特的時候,我恨不得想把他從書中揪出來暴揍一頓,但是現在,我居然能理解他了。

我們平凡的每個人,在沉醉於愛情裡的時候,何嘗不是又一個瑪格麗特,又一個阿爾芒呢?我們會痴狂地迷戀,也會在有誤會時瘋狂地折磨,只是我們沒有小說情節中那樣誇大,但是同樣的刻骨銘心。

善良的瑪格麗特,像一朵聖潔的茶花!

世俗的偏見是最鋒利的匕首,願我們能夠摒棄偏見,讓真摯的感情能像太陽光下的花朵一樣,燦爛開放!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圖片。

作者簡介:遇見阿孟,一個喜歡寫詩的英文教書匠。願意用文字還原生活的美好,人性的本真。用溫暖的心,感恩此生所有遇見。

相關焦點

  • 《茶花女》:今生無緣的愛情,將是一生的思念
    她充滿希望的去追求愛情。但是愛情受到世俗的阻礙,當愛情的美夢破滅時,她甘願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這使這位為人們所不屑於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後來一提及「茶花女」這三個字,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的妓女,而是一位善良、美麗、可愛又值得同情的女性。《茶花女》一經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仲馬也一舉成名。
  • 《茶花女》妓女與阿爾茫的愛情反映了社會的哪些現象?請這樣看待
    在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成名之後,大仲馬對他說:「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1、把人物描述得很成功。雖為妓女,但卻有著善良、純潔的心靈與高尚的靈魂。但是此時的瑪格麗特的身體已撐不過幾天。阿爾茫在一次次失意後和選擇父親一起回家。在回到家後,瑪格麗特卻去世了。她們的愛情就此結束。阿爾茫知道了瑪格麗特所做的一切,並深深的懊悔和自責。但一切已無濟於補。「瑪格麗特在阿爾茫報復時並沒有斥責,與父親的作為和社會的黑暗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突出瑪格麗特善良,美麗,大方的形象特點。
  • 《傲慢與偏見》:年少不懂伊莉莎白和達西的愛情,讀懂方知其般配
    等我發覺我自己開始愛上你的時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傅首爾在《做家務的男人》裡說,女人還是期盼,在婚姻裡有愛情的。但也有人說,經濟基礎才能決定婚姻的長久。所以,對於婚姻而言,終究還是回到了麵包與愛情,哪個更重要的問題上。奧斯汀早在200年前,就用《傲慢與偏見》,給了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
  • 好書推薦 |《茶花女》:即使會被愛情所傷,也請勇敢愛過
    除了這部小說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抓住了人類永恆的話題——愛情那麼,在小仲馬的筆下,《茶花女》究竟寫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呢?,我向你發誓,比跟任何男人都要快;為什麼呢?
  • 《茶花女》:煙花女子,不配擁有愛情?阿爾芒的離開就是證據
    但是作為高級交際花-茶花女,肯定有著過人之處。巴黎人對她看法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這個姑娘心地善良、聰明伶俐、美麗動人;一派認為可以為了奢侈生活委身於比她大幾十歲的老公爵,不值得尊重。愛情是神聖、純潔的,而阿爾芒想像中」公主「,其實只是一個人們口中低賤女人時
  • 《茶花女》:茶花女臨死前的話意味深長,「自私」的女人,最好命
    ---《茶花女》《茶花女》是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的代表作,講述了交際花瑪格麗特,與青年阿爾芒之間的愛情故事。小說中,瑪格麗特雖是一位為愛奮不顧身的痴女,但卻也是巴黎聲色場所無人不曉的交際花。儘管她表面上光鮮亮麗、令無數男人為其傾倒,但實際上,瑪格麗特不過是風月場所裡的交際花,一個靠賣笑為生,只供男人玩耍,而永遠不會被男人娶回家的可憐女人。因為瑪格麗特總是隨身戴一朵茶花,所以「茶花女」的名字便由此而來。原本茶花女以為日子會一直渾渾噩噩的過下去,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病,卻讓她萌生了愛的衝動。
  • 你看不懂的《茶花女》
    茶花女的故事帶有濃重的社會背景和背後的隱喻色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下這部名著吧。女主角瑪格麗特是個聞名遐邇,美貌絕倫的妓女,很多人想要包養她,把她當做玩物。女主很清楚,喜歡她的男人大部分都是為了虛榮心,為了證明自己有錢有能力,可以玩弄女人。雖然依靠著這樣的男人過活,但瑪格麗特骨子裡是瞧不起這種男人的,他們並不愛她,不在意她在想什麼,對於那些人來說,她不過是一個象徵著身份和權力的符號。
  • 《茶花女》:即便愛情被辜負,餘生也要好好愛自己
    而在西方也有一部經典名著,女主人公與蘇小小有著同樣的出身,類似的經歷,相似的愛情,被廣為流傳,這就是世界經典小說《茶花女》。阿爾芒的寬宏大量和善良的心地讓瑪格麗特感受到了從別人那裡得不到的真摯的關心與愛。其他的人想得到的只不過是她這個人,一個可以值得驕傲的漂亮的交際花而已。沒有人真心關心她的病情。「小姐,您在作踐自己。我願做您的朋友,您的親人,為的是阻止您這樣傷害自己。」多情的阿爾芒激動地說著,淚水不受控制地流出來,滴落在瑪格麗特的手上。
  • 茶花女因妓女身份被迫放棄愛情,其實最開始歐洲妓女可是備受尊重
    結果他們倆的事情卻遭到了阿爾芒父親的反對,瑪格麗特為了阿爾芒前程和其家庭的幸福,放棄了視如生命的愛情,撇開阿爾芒繼續過妓女生活,阿爾芒氣憤瑪格麗特的絕情,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對瑪格麗特進行了無情的侮辱和無盡的傷害。一年之後瑪格麗特死於肺病,死的時候孤單一人,後來阿爾芒得知瑪格麗特是為了愛他而離開他,用最大的犧牲去換取他的幸福時,追悔莫及、痛不欲生,最後用遷墳的方式見了瑪格麗特最後一面。
  • 讓我淚水滿面的人物----《茶花女》
    當他的父親知道他與一個妓女在一起的時候,就果斷掐斷了阿爾芒的經濟來源,同樣因為之前並沒有做好財富的積累,茶花女也沒有什麼錢。此時他們的愛情並不能夠讓日子過下去。這時我不由得想到我國的杜十娘,她為以後過正常人的日子做了好多財富上的準備,只是她選人不對,而沒有讓從良變成現實。
  • 《傲慢與偏見》: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愛情尤為珍貴
    在舞會上,達西大概就是被她逐漸顯露出的活潑明媚所吸引,並改變了自己起初的想法:在這個庸俗的小鄉鎮裡,沒有人配得上和他共舞。流言蜚語的力量有時候強大到你想像不到。達西的熟人喬治韋翰在伊莉莎白前極力污衊達西,致使伊莉莎白對達西心生厭惡。只能說聰明的人有時候也能被愚者矇騙。
  • 《傲慢與偏見》守住初心 方得始終
    換個角度看伊莉莎白內心,你這張撲克臉,自己就這樣拒人千裡之外,還說我不漂亮。誰要做你的舞伴。討厭!一般不是巴巴的為了財富花痴硬貼上男主的,聽到,看到他這樣,都會討厭。所以所有人都以為伊莉莎白很討厭達西。
  • 《傲慢與偏見》:矜持、妥協、漂亮的臉蛋從不是愛情的成就者
    ,追求鍾情於自身意願的愛情,無關權勢、社會地位,更無關曾經的傲慢與偏見。無關愛情,只為換取別人垂手可得的安穩柯林斯在伊莉莎白眼裡是無知的自傲,她不屑於他的自我欣賞,天性的睿智直爽讓她忍不住的去敲打柯林斯的自負,不過這些在木訥的柯林斯那裡絲毫未被察覺。所以,精神層次的無法交流是伊莉莎白奮力拒絕柯林斯求愛的根本原因。
  • 是「愛」還是「遊戲」,看了《傲慢與偏見》的愛情,才知啥叫情劫
    願一路上有你!你的關注,就是晴天!看了它,你會深刻領會到,啥才叫傲慢與偏見,啥才叫真愛、浪漫、遊戲和刻骨銘心愛情,甚至是愛情與婚姻的悖論。這種愛,就是「伴侶式」愛情,這種愛情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由友情逐步升溫,在相互的相濡以沫中逐漸演變成心心相印的愛情,被認為是雖平淡但卻是最深厚最穩固的感情,其本質上,更屬於溫存大於激情的愛情。在《傲慢與偏見》中,主人公伊莉莎白和達西之間、簡和賓利之間的愛情,都屬於這類愛情。
  • 天蓬元帥醉酒調戲嫦娥,做高員外的上門女婿,兩次失敗的愛情分析
    如今,你身上穿的錦、戴的金,四時有花果享用,八節有蔬菜烹煎,你還哪些不趁心處,這般短嘆長籲,說甚麼造化低了?我雖是有些兒醜陋,若要俊,卻也不難。我一來時,曾與他講過,他願意方才招我今日怎麼又說起這些話!」從孫悟空、高員外和老豬的對話裡,可以看出老豬並不是品行很壞,最起碼他還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的,靠勤快能把家操持的很富裕。
  • 《傲慢與偏見》| 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嗎?
    最近又重溫了電影《傲慢與偏見》。電影是根據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改編的。伊莉莎白·班納特(凱拉·奈特麗 飾)出身於小地主家庭,有四個姐妹,母親班納特太太整天操心著為女兒物色稱心如意的丈夫。賓格來和伊莉莎白的姐姐簡·班納特互生情愫;達西對善良聰明的伊莉莎白產生了好感,而伊莉莎白卻對達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見,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難料,賓格來和簡·班納特因為誤會,關係危在旦夕;達西的種種作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莉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漸贏得了伊莉莎白的好感。
  • 《傲慢與偏見》:她為什麼能得到達西的愛?
    伊莉莎白的父親曾對她說:「我擔心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配得上你。」這句話仿佛能看到一個老父親對於女兒的偏愛,在他的眼中你女兒獨立、優秀、勇敢能配得上所有美好代名詞。尤其是她有一雙迷人的深眸,乾淨純粹能洞見人心。她的眼裡仿佛有星星一般靈動是貝內特家族裡其他四個姐妹所不具有的。
  • 《哈利·波特》:詹姆與莉莉,宛如魔法世界的「傲慢與偏見」
    相信很多小夥伴通過小說或是電影都知道《傲慢與偏見》這個故事。其實,當我們回顧詹姆·波特與莉莉·伊萬斯的愛情故事時,不難發現,這不就是魔法版的《傲慢與偏見》嘛!而莉莉出身於麻瓜家庭,雖然在麻瓜世界,伊萬斯家屬於中產家庭,但用魔法世界的世俗眼光來看,麻瓜出身者莉莉只能算得上是魔法世界的最底層,甚至還要遭到那些所謂高貴的純血統家族的歧視。
  • 《傲慢與偏見》:這段200多年經久不衰的愛情,是偏見成全了它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出身於小田主家庭,有四個姐妹,在第一次舞會上,遇見了富家子達西,達西不可一世的傲慢讓正直善良的伊莉莎白對他產生了偏見,不料這位年輕權貴達西卻在短暫的交往中深深地愛上伊莉莎白。 如果達西不傲慢,伊莉莎白就不會產生偏見,如果不是偏見,伊莉莎白在達西的眼中就和那些整天追逐在他身邊、奉承他、仰望他、想獲得他青睞的女子一樣,一定不會贏得他的歡心。如果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格中的缺憾,及時修正完善,獲得成長,這段愛情也一定是沒有結果的,所以說這是一段被偏見成全的愛情,被成長完全的婚姻。
  • 《傲慢與偏見》:經典流傳了幾百年,請認真學一學奧斯汀的婚姻觀
    伊莉莎白特立獨行,僅從柯林斯求婚這件事來看,她就敢於拋開母親及世俗社會的束縛,並在父親的支持與認同下,去追求不以物質為標杆和目的的愛情。,善良的、傲慢的、正直的、忠誠的,這使他們對彼此都產生了無可抗拒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