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原著豫妃:三十老女入宮,一路禍害,痴蠢腦袋,該!

2020-09-09 落川公子

蒙古博爾濟吉特部的厄音珠入宮時,年已三十,在當時,這是一個接近當祖母的年紀。年紀雖大,此女卻自有一股少女的憨痴心腸,入宮即封豫嬪。

關於她的位份,之前皇帝就同如懿提過,「娶」厄音珠,其實為「取」,就是為了平衡挾制霍碩特部。既然霍碩特部的藍曦格格入宮為恂嬪,博爾濟吉特部的厄音珠當然也封嬪位。

也就是說,厄音珠的入宮,完全是出於政治使命。

但凡她能學學「身後有蒙古四十九旗」的穎妃,大可以自在度日的,畢竟她身後是蒙古最尊貴的科爾沁博爾濟吉特部。

可是厄音珠並不這麼想,她公然宣稱,博爾濟吉特氏可是專門出皇后的。

其實這話並不錯,皇太極的孝端文皇后哲哲就是來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大清最出名的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也是出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順治的兩任皇后,亦來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

所以厄音珠有些想法不足為奇,奇的是她把這個想法當作明星八卦一樣掛在嘴邊。

然後如懿和海蘭聽說了,一時之間,她們「並無動作」。

在這段「風平浪靜」的日子,厄音珠幹了兩件事:

第一件,她學會了一首小曲,唱的是什麼「少年郎……好時光……」

第二件,她買通御膳房的小太監,往皇帝的膳食裡加藥。加藥的效果是別的嬪妃都不會服侍皇帝了,唯獨她服侍得好,於是那段時間她獨得聖寵。

皇帝打算晉她為豫妃。

然後皇帝聽到了她唱的小曲兒,皇帝很惱怒,痛斥她「……朕雖不再是少年郎,你也不過三十老婦……」

豫嬪很受驚嚇,她明明「聽說」皇帝從前最喜愛這首小曲兒……

豫嬪不知道,這首小曲是青櫻弘曆的閨房之樂,是皇帝絕不允許旁人碰觸的過往時光。

豫嬪更不知道,年近五旬的皇帝最怕年華老去,誰敢當面提什麼「少年郎」,太戳心了!

封妃前夕,永琪向皇帝揭發了豫嬪「加藥」之事,皇帝惡怒,宣布厄音珠封妃依舊,撤下綠頭牌,禁足,從此她只是紫禁城的豫妃,而非皇帝的豫妃!

豫妃看似下線,實則尚未出局,畢竟她還有個靠譜的娘家。

又是一年木蘭秋獮,蒙古各路王爺,包括厄音珠父親亦會出席。

為顯示滿蒙一家親,皇帝只得帶上豫妃厄音珠。

電視劇中,厄音珠為報復如懿「陷害」,讓她父親安排殺手刺殺永璂

而原著中,是如懿帶著永璂回帳歇息,偶遇恂嬪與情郎阿諾達私會,如懿既同情他們,又要保全自身,本打算悄悄放他們私奔,但厄音珠亦撞見,高聲大叫「抓刺客」,驚動皇帝,大批侍衛趕到,逼得阿諾達挾持永璂。

這次事件發展得很糟糕:

恂嬪阿諾達落得慘死;

永琪頭一次露出了「很像皇子」的冷酷一面;

凌雲徹捨身救護如懿母子,埋下禍根;

永璂因被挾持之時表現懦弱,皇帝不滿,進而引發帝後爭執;

如懿惱怒厄音珠大呼小叫差點害死永璂,罰她木尺抽嘴,血噴齒落的厄音珠越發懷恨在心。

「借刀殺人」專家魏嬿婉利用這樁圍場刺殺案的餘溫,成功釀造出一樁新的「皇后侍衛私通案」,能選中厄音珠當前鋒,茂倩助攻,魏嬿婉這個組織後衛,著實出色。

相比之下,厄音珠就蠢到姥姥家了。

她居然巴巴兒跑去對那個天下第一的男人說:你老婆跟人私通耶!你頭頂一片大草原耶!

真是蠢鈍如豬耶!

要論厄音珠的愚蠢,同《甄嬛傳》裡的夏冬春有得一拼,細算算,她倆也是八竿子內打得著的婆媳關係,來日地下相逢,很可以切磋切磋,比個高下!

相關焦點

  • 《如懿傳》:原著中皇上之所以喜歡來自蒙古的豫妃竟然是因為這個
    《如懿傳》這部劇改編自流瀲紫小說《後宮·如懿傳》,講述了烏拉那拉·如懿與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一生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的故事。劇中的豫妃年近三十才進宮,雖然不算年輕,但厄音珠相貌甚美,既有著蒙古女子奔放豐碩的健美
  • 《如懿傳》原著:誰承想烏泱泱後宮,開出兩朵真蓮花
    後宮本是汙糟處,縱然是如懿有著女主光環,依然遮不住她掌心的血痕與骯髒——永璉之死、永珹失寵、豫妃失寵,樁樁都是她的算計。可是《如懿傳》裡,還真有兩朵白蓮花,不曾害過人,卻在風華正茂的三十歲年紀,棄世而去。一、為情而來,絕情而去的意歡意歡是後宮獨一無二的女子,她對皇帝只有痴情,沒有算計。
  • 《如懿傳》原著:她是後宮最厭惡皇帝的女人,並且滿心瞧不起皇帝
    乾隆二十三年秋,蒙古霍碩特部親王送來了女兒藍曦格格,入宮便被封為恂嬪,格外受皇帝恩寵。霍碩特部不如大清的姻親博爾濟吉特氏顯赫,並且因為曾經幫助過準噶爾部作亂而惹惱皇帝,為得一席保全之地,霍碩特部王爺獻出女兒藍曦格格與大清聯姻,以求得庇護。
  • 《如懿傳》原著:被「加官進爵」的凌雲徹,死得半點不冤
    到底是什麼時候愛上了如懿,怕是他自己都不清楚。是從永壽宮逃出,腦海中浮起清凌凌一張臉的那晚?還是魏答應初侍寢,如懿言語敲打他那夜?或者更早些,將她從冷宮大火中救出那一日?凌雲徹不知道。暗戀別人的妻子,哪怕她是皇后,其實並不要緊。但既然是暗戀,就得「暗」哪,不能「明」哪。
  • 如懿傳:巴林.湄若如懿的最強輔助之一
    巴林·湄若,流瀲紫所著小說《後宮如懿傳》電視劇版中貫穿中、後期的主要人物之一,出身高貴、性格單純、活潑爛漫,原型為清高宗乾隆帝的穎貴妃巴林氏及忻貴妃戴佳氏。原著小說中為分開的兩個角色:忻妃戴湄若(原型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忻貴妃戴佳氏)及穎妃巴林·豔拂(原型為清高宗乾隆帝的穎貴妃巴林氏),電劇版中把兩者合併。
  • 《如懿傳》原著:琅嬅和如懿兩任皇后,太后更中意哪一個?
    《如懿傳》中的太后,爭奪過後宮權柄,也插手過朝政,但她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兩個女兒,一旦端淑柔淑兩位公主平安地在她身邊,別說朝政,連後宮那些汙糟事她都懶得理會。因此在整部作品的早中期,太后與皇帝之間彼此算計頗有嫌隙,而後期,隨著太后的放手,皇帝對太后日益尊重孝順,當年的養育之恩,加上以孝治天下的君王表率,端得是母慈子孝,和樂融融。
  • 《如懿傳》原著:初心不是遮羞布,女主光環都罩不住的一敗塗地
    年過四旬的如懿都經歷過什麼?、不入汙流。如懿發現鐲子中的零陵香,她不告訴皇帝,卻刻意告訴了高晞月,受此刺激的高晞月臨死前「揭發」了富察皇后。永珹失盡君父歡心,縱然是他們母子不懂韜晦,卻又是誰在明誇實貶、推波助瀾?豫妃公然宣稱他們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專出皇后,之後她就因一首「少年郎……好時光……」的小曲兒引得皇帝大怒,緊接著由永琪揭發出豫妃指使人在皇帝膳食中下藥以固寵,豫妃OUT。
  • 《如懿傳》原著:由永珹失寵,看如懿的翻雲覆雨白蓮花手段
    如懿向皇帝進言:「永璋和永珹都長大了,足以為皇上分憂……」兩位阿哥入殿,如懿只道「婦人不得幹政」,抱了璟兕便轉入內殿,裝作迴避,書房裡的言語卻字字清晰入耳。永璋是一貫的唯唯諾諾:「兒臣不知,但憑皇阿瑪做主。」被皇帝逼急了,也不過憋出一句:「若皇阿瑪能從輕發落,江南士子必定感念皇阿瑪厚恩。」
  • 《如懿傳》——哪怕是個「妖孽」,她也是極愛的……
    白蕊姬,南府樂伎,得了太后指點,入了皇帝的眼。她是皇帝登基之後,納的第一個新人。雖是最末位的答應,卻風光無限,賜住永和宮,連日侍寢。嘉貴人金玉妍頭一個刻薄她:「……什麼低賤出身,來日裡與我們在這裡平起平坐,是要與我們閒話南府裡的哪個戲子有趣呢?
  • 《如懿傳》:如懿的一生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如果說《甄嬛傳》是在談「愛戀」,那麼《如懿傳》是在談「婚姻」。《如懿傳》的整體格調是灰暗的,如懿的一生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她添居妃位,卻因為所謂的「保護」和客觀因素,而沒有妃位該有的榮寵。如果說甄嬛在入宮初期還算是隨心了一陣,那如懿的宮廷生活,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家族,性命,榮辱與自我信念的牽絆。
  • 《如懿傳》中的如意是怎樣的一個人
    然而,入宮的如意徹底變了。 她開始忍著,開始把自己降低到塵埃裡,她不想爭寵,不想很榮幸,她只想和皇帝一起快樂,深厚的感情和正義。 在原著中,阿姬不止一次地告訴如意,她應該想辦法取悅皇帝,得到皇帝的青睞,讓她在皇宮中管理自己的地位。 然而,如意只是厭惡,不僅沒有覺得阿是對的,反而覺得阿是太鋒利了,不適合入宮。 其實真正不合適的宮女不是阿明,是她自己的。
  • 《如懿傳》原著:春風得意的富察琅嬅,一生輸於「太在意」
    只是原著未過半,琅嬅已下線。高晞月雖是包衣出身,家世不如青櫻,但父兄是弘曆的鐵粉,隨著弘曆勢頭上升,高斌父子在朝堂上也日漸冒頭,原本家世差的高晞月,在弘曆登基後闔族抬旗,成為尊貴的鑲黃旗高佳氏,入宮即封貴妃。防著寵妃生子,就是保全自己和嫡子,富察皇后做的,不過是一個皇后該做的事。
  • 《如懿傳》原著:為何金玉妍得不到的,魏嬿婉統統能得到?
    一部《如懿傳》,兩隻黑狠手——金玉妍、魏嬿婉。在王府,金玉妍是最末等的格格,等進了宮,金玉妍陷害皇貴妃如懿與格桑大師有私,魏嬿婉長跪養心殿前力挺皇貴妃。如懿得封皇后,金玉妍遭受穿耳之辱,魏嬿婉言辭咄咄,看似依附皇后,實則為報私仇。要說金玉妍這個人,前期是最善謀算的,但自如懿登上鳳位,她卻只會膚淺地爭鬧,是因為仗著有四個兒子,懶得再費心籌謀?後宮嬪妃更無一人與其交好。
  • 《如懿傳》原著:魏嬿婉對如懿,究竟恨從何來?
    這使魏嬿婉第一次失去皇帝歡心,以她的性子,不恨如懿是不可能的。而如懿,確實是故意的。,她長跪養心殿門口,力挺嫻皇貴妃之清白,在如懿洗冤翻身後,魏嬿婉憑這個「功勞」成功進入如懿團隊。那時候如懿的鐵盟是海蘭,知音是意歡,常來常往的夥伴是蘇綠筠。魏嬿婉雖然進了如懿團隊,但是很邊緣,依然處於被輕視的地位,但借著如懿的盛寵,她有時也能分一杯羹。隨著如懿封后,魏嬿婉也晉身為皇后團隊隊員,在打壓金玉妍的所有活動中,她從來不落人後,但在皇后團隊中,她依然邊緣。直到西湖夜,一舞驚豔。
  • 《如懿傳》原著:皇帝自詡的情意,洗白了記憶,天真了歲月
    富察皇后人生的最後幾年並不好過,接連斷送了兩個兒子,衰敗的身子再無孕育的可能,曾經被踩到塵埃裡的如懿再度崛起,高晞月離世後皇帝對她的疏離和猜疑末首作於他八十六歲那年,最後一次到富察皇后陵前,寫下了「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的傷感詩句。不過這位皇帝雖然寫詩甚多,堪稱佳作的幾乎沒有。
  • 《如懿傳》原著蘇綠筠「兩次失寵」,細想,她掉進了同一個坑
    如懿第一次失寵之後,皇帝把永璜給了蘇綠筠撫養。皇帝為什麼把永璜給了她,而不是得寵的高晞月和孝賢皇后呢?皇帝喜歡寒香見,聽不進任何人的話,甚至連太后,如懿的話,都聽不進去。可蘇綠筠的兒子永璋,竟然敢在這個檔口去觸犯皇帝的逆鱗。他當著皇帝面說:「外頭流言蜚語,都說新入宮的寒氏是妖姬,克夫、亡族,現在又要入宮動搖大清江山來了。」
  • 如懿傳:魏嬿婉倒臺時,如懿的經幡真的每個被害的人都有了嗎?
    魏嬿婉倒臺的那場戲中,如懿給魏嬿婉害死的每個人都製作了經幡,但是想必如懿也不一定完全知曉到底有多少人。而且劇中並沒有完全給出每個人經幡的鏡頭,那麼,在整個劇中,被魏嬿婉直接或者間接害死的人物都有哪些呢?
  • 《如懿傳》原著:背靠蒙古四十九旗的穎妃,如何跟魏嬿婉結的仇?
    原著中,身後有蒙古四十九旗的穎妃,從來都不是如懿皇后的友軍。劇中的穎妃是把原著中穎、忻二妃合併了,連姓名也合併為巴林湄若。巴林氏不管是從剛入宮時的貴人,還是後來晉升到嬪到妃 ,她都是領著蒙古嬪妃自成一派,從不參與皇后黨與令妃黨的鬥爭。因這一點,皇帝甚為看重她。實則後宮前朝都是如此,皇帝讓兩股主要勢力彼此較量牽制之餘,也會另行「看重」一股第三方勢力,三足鼎立,於皇帝就是一個「穩」字。
  • 《如懿傳》原著:看最低起跑線魏嬿婉的「一命二運三本事」
    和敬公主回宮,慶佑世子淘氣。因謀害永璟的重大嫌疑跌到谷底的魏嬿婉恰逢其時「救」了慶佑世子,從而又獲皇帝「垂憐」,也憑此攀上和敬公主。和敬公主一為感謝她救了自己唯一的兒子,二為借魏嬿婉之手打壓如懿皇后,於是幾度在皇帝面前為魏嬿婉進言。對於白月光留下的唯一嫡公主,皇帝分外疼愛,她的話皇帝格外聽得進去。
  • 《如懿傳》原著之女兒的使命——待我歸來,為你討還
    璟瑟看著改名如懿的青櫻在後宮百般收斂,還是被皇阿瑪打入冷宮;看著闔族抬旗的慧貴妃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可她到了額娘面前卻溫順得象一隻貓兒。妾室就是妾室。雖然璟瑟並不太討厭這個慧娘娘,但她小小的心裡已經懂得妾室只配奉灑掃之責,在皇阿瑪和額娘面前,在她這位尊貴的嫡公主面前,奴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