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2020-07-07 加號的加

電影《房間》改編自艾瑪•唐納修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被鄰居欺騙的女孩喬伊,她在一個不足10平米的房間裡被監禁了七年,此期間生下了兒子傑克,並且藉助傑克順利逃生回歸正常生活後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該電影在2016年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女主角喬伊的扮演者布麗·拉爾森也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影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在房間裡,一個是在逃生後。通過這兩段前後部分的對比,可以看到:一個脫離了人群和社會之後的人,是如何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重新回歸社會的整個過程。


1. 在房間裡,是被迫的脫離和身體的囚禁


喬伊17歲時,在放學途中被老尼克騙她說他的狗生病了,善良的喬伊想要去幫助他,結果被他綁架,關在後院的一個10平米不到的車棚裡,斷絕了一切和外界聯繫的途徑長達七年之久,成了遠離社會的「邊緣人」。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邊緣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於群體之間的人,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而喬伊就屬於狹義的一類,各個方面多脫離了主流社會群體方式。


在影片的一開始,鏡頭就鎖定了喬伊的生存狀態,一個10平米的小房子,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老尼克帶給她的,包括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她唯一能感知到外界的,就是屋棚頂上的那個小天窗。


在這個棚屋裡,她想過逃離,試圖反抗,但手腕的傷讓她看清現實:男女之間的力量懸殊,她永遠都無法逃出這個地方。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房間中的囚禁生活中,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囚禁,更是對她時間上的束縛,在這七年的時間,她的人生都是空白的。她曾經所擁有的一切,比如朋友、家人和社會身份,從進入這個房間時,就被強行切斷了。


2. 逃生後,是對自我內部的囚禁


喬伊為了不讓傑克和她一樣,一直被囚禁在這個房間裡面,所以想方設法讓傑克逃出去。


她用苦肉計的方式,讓傑克裝病,然後又用假死,被老尼克帶出去,讓孩子藉機逃了出去,再尋求陌生人的幫助,來拯救她。


這一切都成功了,然而當我們以為喬伊回到社會當中之後,會變得開心、自由和放鬆,但事實卻截然相反。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在小房間當中,封閉的生活環境沒有讓喬伊出現自我封閉的狀態。即便經過七年,她依然渴望逃離房間,回到親人身邊,回歸社會當中,她渴望有人可以理解她、安撫她、拯救她的內心。


可事實上這一切都沒有,她出來之後,聽到的是父母已經離異的消息,母親已經和另一個男人生活,父親對傑克的無法接受,甚至不願意看傑克一眼,她再次看到和以前同學的合照時,讓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被毀滅,同時還有外界對他們母子的好奇和關注,都讓她覺得自己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所以,在和母親大吵一架之後,她決定接受記者採訪,讓所有人都知道她這七年以來的經歷,強迫自己融入這個社會當中。但是當記者問喬伊:「為什麼孩子出生的時候,不讓老尼克把孩子送走。」這個問題,直擊喬伊的內心,讓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所以,在某一天晚上,她選擇了自殺。


喬伊努力想要向現實社會靠攏,卻還是擺脫不了心理的束縛,徘徊在了現實和內心的夾縫當中,苦苦尋找出口卻始終失敗,最後終於導致她走向自我毀滅,選擇在浴室裡自殺。


3. 愛的光芒驅散生活的黑暗


喬伊被關在小房間裡時,對於她來說,兒子是她努力生存的唯一希望。


老尼克過來之前,把他安置在衣櫥裡睡覺,不讓他看到那些不堪的畫面。即便在這個充斥著黑暗、暴力、絕望的房間裡,喬伊用自己僅有的力量為傑克編織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她力所能及地讓傑克可以過得開心一點,和他一起吃飯、看電視、洗澡、做玩具、做蛋糕、看電視、講故事等等。所以,也是喬伊對傑克的愛和支持,給了他成功逃出房間的勇氣。


但是,喬伊逃離這個房間之後,並沒有像她自己想像的那樣,可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這七年的遭遇,讓她變成了一個社會中的異類,她漸漸患上了抑鬱症,甚至選擇了自殺。但好在,傑克及時發現,並且將她及時送往醫院。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在喬伊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傑克獨自一人努力融入社會當中,跟著外婆去超市買東西,和鄰居打招呼,還有了自己的朋友。


甚至剪掉了他認為可以給他帶來勇氣的長髮,並且讓外婆把這段長髮帶給喬伊,想要把力量傳遞給她。後來當喬伊回來時,對傑克說:當我看到這個頭髮時,我就知道我肯定會好起來。


在影片結尾部分,傑克要求再回到當初的那個房間裡面看看。再重新踏入這個房間的時候,傑克說:如果門開著,這就不是個房間。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並且,傑克在離開之前,對房間裡的每一個事物都說了再見,在出門的時候,對母親說:和這個房間說再見吧。


在這之後,喬伊帶著傑克去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運動和食物,喬伊說: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就把這一切都嘗試一遍。


在這部影片當中,喬伊經歷了被迫邊緣化和自我囚禁的過程,但因為傑克的影響,她一步步從邊緣化回歸到社會,經歷了內心的自我解放,重新構建自我身份的過程,最終她終於釋放了內心的痛苦,回到了最真實的自己。


結語


如果說喬伊17歲時遭受綁架後的囚禁是社會對她的拋棄,那麼在重獲自由後自我身份的喪失是人生的再次被拋棄。


只不過這一次,因為傑克的影響,她以接納過去的自己和包容別人的錯誤為起點,用愛的回歸正視傷痛的過去修復內心。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房間》劇照


在喬伊從醫院回來後,對傑克說:我不是一個好媽媽。傑克回答說:但你是媽媽。這一刻對於喬伊來說,是自我最大的救贖。

相關焦點

  • 《房間》:只有拋棄舊的自我,才能真正迎接美好未來
    《房間》是經過導演藝術加工過影片,在內容更接近真實故事的同時,又有觀賞性,下面讓我們從愛、恨、善、惡,四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 愛:媽媽雖然也是受害者,但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兒子傑克,雖然被囚禁在狹小的房間,但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傑克快樂成長。
  • 豆瓣8.8《房間》:沒有人可以獨立堅強,只有愛才能互相拯救
    如果你有女兒,你悉心教導她要善良,學會樂於助人,於是有一天鄰居跟女兒說,自己家的狗狗生病了,可不可以幫忙?於是女兒去了…結果就此失蹤7年,直到她再次站在你面前,還帶著一個孩子。她控訴你,是你這樣教我要善良的!所以我才會受騙,才會被囚禁被強姦!你要怎麼辦?如果那個女兒是你呢?你要怎麼辦?面對來自靈魂的叩問,需要怎麼解答?
  • 人間遊戲:造一個城,囚禁愛,囚禁人,也囚禁了自己
    所以後半部分的章節,作者跟我們一起,一直在問:長歌,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試圖揭開長歌的人格真相,用心理學部分的理論和長歌的情節細緻的進行分對比分析,找到長歌的心理故事。最終,這城中的人兒發現,原來,這自以為的城,不過是一個房間。面呈後,它還會變化,變得越發封閉。末了,這裡,就是屬於它的墳塋。邵長歌利用自己的應用心理學專長,讓6個有精神病缺陷的病人回到了以前的病房,然後自己用水泥和磚把自己封閉其中,然後死在其中。這就是謀殺城堡連環殺人案的最後真相。
  • 《偷影子的人》:直面自己的影子,擁抱內心,才能實現自我救贖
    我們藉以「男孩」與他人的人生歷程,通過與「他」的影子重疊,引發自己的共鳴:了解自己,從而實現自我救贖,成就更好的自己。此文,從小說的人物:男孩、伊凡,呂克,這三個視角出發,以「友情」作為貫穿全文的主線,愛情、親情為輔線,進行分析。
  • 《未來日記》|病嬌的自我修養之由乃篇
    囚禁父母致死由乃囚禁養父母不僅是想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感受,也是她不想承認的報復行為。籠中父母的那句「我怎麼養了你這個不孝的女兒」如同利刃一般戳破了由乃對「圓滿家庭」的幻想。任性地宣洩自我情緒的養母沒有被批評,她還反而通過責罵養女為自己的任性、自我正身。
  • 《傷心咖啡館之歌》| 他人即地獄,自我是牢籠
    尤其是無法接受或回應之人的愛,是我筆下怪誕人物的核心——而生理上的缺陷是他們心理上愛與被愛無能的象徵——『精神隔絕』。這些缺陷造成了他們後來的」愛之無能「。小說中有一段關於戀愛的見解:愛人者會將自己的愛慕之情默默地積蓄在心裡,不輕易示人,而被愛者往往只是這種感情的催化劑。每一個愛人者都知道這點。他會在靈魂深處覺得這場戀愛是一場很孤獨的事,會逐漸體驗一種新奇的孤獨感,等他領悟過來後會十分痛苦。
  • 殺人案中,那個被我們忽略的男人|《人間遊戲:牢籠》
    這本《人間遊戲:牢籠》是鍾宇的《人間遊戲》的第三本。一拿到書,和前面的一樣,拿起來,就停不下來,一口氣閱讀完,過癮。故事發生在冬天的海城市,在學院路的精神病院發現六具屍體。在一開篇,作者通過「舊院區」「即將拆遷」這些詞,勾勒出一個破舊,卻依然存在,不被人注意的城市角落,一下子就讓讀者產生了畫面感。
  • 論《七月與安生》中女性情感意識的萌芽以及自我意識的覺醒
    安生看似性格叛逆、比較自我,做事毫無規矩可言。但實際上,她內心既脆弱又沒安全感,害怕別人不喜歡她,所以總是想方設法討別人喜歡。 電影中,以兩個女生的成長為主線,隨著時間、倆人所處的環境的變化以朦朧愛情的到來,使兩人心境發生變化,也重新審視最真實的自己,長期缺愛的安生卻把最愛的人丟在七月身邊,兩個女孩的人生之路就此發生改變。
  • 契訶夫《寶貝兒》:愛,請留有餘地,保持自我
    她的一生都是圍繞一個愛字,但奧麗佳卻曲解了「愛」的深刻含義。說到底,她誤將「愛」認為是所有,毫無無底線,做著別人的牽線木偶,沒有自我。就算是21世紀的今天,這種依附式,毫無見解,毫無尊嚴以及自我心裡滿足的婚姻依然存在。
  • 小說:她告知男人懷了孕立馬被囚禁,孩子能生,但她不能做媽
    事後,溫如意咬著唇盯著天花板,皮帶摩擦布料的聲音傳來,她咬著唇:「我要見我媽,我聯繫不到她,只有你知道她在哪兒。」「為什麼要告訴你?」溫如意笑了笑,眼中含著黎慎看不懂的情緒:「溫詩詩不能懷孕吧,身為黎家的繼承人,你需要個孩子。」黎慎的臉色立刻沉了下來,鷹隼般的目光掃過去,伸手直接掐住了她的脖子:「你再說一遍。」
  • 你相信童話嗎?你相信愛情嗎?《少帥》——自我救贖的愛情童話
    你相信童話嗎?你相信愛情嗎?你會為自己寫一部童話般的愛情嗎?張愛玲會。[3]她無比欣喜,幽禁又如何在他囚禁的幾十年裡,她始終不渝的陪伴左右。無人救贖,那便自我救贖張愛玲聰明睿智,高傲冷漠,文筆犀利,看穿人性,卻還是一頭扎進泥潭裡,卑微求愛,最後愛而不得。也許她悲慘童年早已預示了她的愛而不得的悲劇人生。
  • 電影《房間》:被囚禁的是身體還是精神,如何面對逃脫後的世界
    當鏡頭刷刷刷的掃過他頭頂的天空時,我仿佛隨他一起睜開雙眼,第一次仰望藍天,觸摸世界,卡車在顛簸,但是會有一瞬間,你會忘記緊張,與他一起覺得生命開始呼吸,自由終於來了。,那麼在他們成功被營救之後,他們二者的角色似乎發生了巨大的逆轉,孩子成為了那個教會母親愛與堅強的人。
  • 左手親情——右手愛
    「你出來門口接我們嘛,」是120的醫生打來的,「好,馬上到」,我嘴裡答應著,幾乎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飛奔著衝向側門。「你在前面帶路」,隨後我帶領著醫生又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飛奔著來到家裡。醫生詢問之後,便讓我們抱著媽媽到擔架上,坐在120車上的一瞬間,我緊繃的神經也沒能舒緩下來。很快救護車來到了醫療中心急救室,醫生給媽媽做著救護,我便馬不停蹄的去辦住院手續。
  • 《雪莉》|驚悚作家筆下的牢籠世界
    世界上沒有持久不衰的幸福,他人的眼睛是我們的監獄,他人的思想是我們的牢籠。羅思在幫助雪莉找到創作思路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成為了雪莉正在創造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作為一部女性電影,電影中出場的三位女性角色,像《時時刻刻》裡的三位女性一樣,有著不同的身份處境,雪莉的眼睛成為了寶拉的監獄,雪莉的思想成為了羅思的牢籠
  • 《無聲告白》:別用沉默表達你對家人的愛
    別用沉默表達你對家人的愛豆瓣評分8.2的《無聲告白》是美國作家始終想要追求理想的瑪麗琳並沒有錯,她為了家人、為了愛情、為了親情失去自我,回歸平淡,這是很多家庭主婦的真實寫照,社會不該去鞭策歧視他們。就算作為家庭主婦的她們也有權追求自己的理想,作為家人的我們應該第一時間支持,而不是濫用親情權利,逼迫她們始終服務於家人。
  • 《生命清單》:以勇氣為指引,探索層層外殼中的自我的成長和出路
    這本小說探討的是在人生看似平靜有序的表面下,打破平靜找尋真實自我的意義是什麼?本文將圍繞工作、生活、愛情中的困惑進行深度挖掘,來解析實現真實自我的必要性與啟發性,以及實現真實自我的出路。除非你親自弄清楚什麼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則你會做一些對你沒有太大意義的事,你的生命就會變得十分悲慘,正因為你過得很悲慘,你就必須從戲院、酗酒、閱讀數不盡的書籍、做社會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來讓自己分心。……你一旦發現真正愛做的事,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了,然後你就會有能力、信心和主動創造的力量。
  • 《以家人之名》的虎媽牢籠,齊明月的自殘式反抗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人的生理需求是最低級的,他還有生長性需求,他需要被尊重,他有自我實現的價值。可是家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自尊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特別是母女之間,往往都是兩敗俱傷。這就是一張大餅,他們依舊無法逃脫母親的牢籠,所以他們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通過傷害自己,來反抗自己的母親「你不是愛我嗎?
  • 小說:那個愛你如命,恨不得把心都給你的女人,從今天起,她死了
    「只能怪他投錯了胎,投在了你身上,一樣被我厭惡。」言語帶冰,冰寒刺骨,蒼白的唇被她咬出了血,氣血上湧,眼前那一張張猙獰可怖的面龐漸漸模糊。洛懷柔轉動著輪椅往冷御身邊靠:「御,其實我有點怕做手術,如果流血過多。」冷御掃洛懷桑一眼:「抽她的。」原來傷害也能這般無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