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房間》:被囚禁的是身體還是精神,如何面對逃脫後的世界

2020-09-05 娛女後花園


電影《房間》改編自愛爾蘭女作家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小說,女主人公Joy在十七歲是被拐騙至小棚屋並且遭受長的及性侵,在期間生下孩子Jake,在Jake五歲生日之後,母子二人終於成功出逃,但是隨之而來的全新生活又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考驗。

女主角布麗拉爾森憑藉飾演母親Joy一角獲封影后,但是基於電影本身具有的光環之下,真正捕獲人心的,應該是其立足於大世界與小世界之間永不泯滅,細膩厚重的愛。

&34; &34;

鏡頭拉開,是屋頂僅有的一方藍天,簡陋殘破的家具。舒緩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Joy和Jack該起床了,打入眼的第一幀畫面,雖然凌亂,卻充滿生活的氣息。

五歲生日是Jack的小世界顛覆的開始,同樣的,外面的大世界也開始在房間裡延伸。電影對細節的抓捕很細緻,很用心,鏡頭被放大,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母親與孩子有規律的生活。Joy給Jack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運動,吃飯,起床,並為他記錄身高,這足以填充一個孩子的世界,但對於母親來說,這個空間,除去孩子給予的溫柔和色彩,無疑它是絕望壓抑的。

與大多數同題材電影不同,《房間》是以孩子視角切入的。這種角度使母親與孩子的心理的巨大差別流露的更加充分自然。也正是如此,才恰好讓母親眼裡殘忍的現實得到了緩解,讓我們從電影的前半部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溫情的存在。當每一晚老尼克強行性侵Joy的時候,柜子百葉窗遮擋住的邪惡和醜陋,是一個母親在僅有的空間裡所能給予孩子的所有保護和愛,盡所能,保全他一顆孩童的心與眼睛。

電影前半部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過是僅僅幾平米的房間,卻從不會讓我們感覺到它的渺小,與後面二人再次回到房間,鏡頭隔著外面的大世界所呈現的畫面,有著十分鮮明的對比,也使情感也在這種對比中得到了詮釋。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說的大抵就是這樣的地方。也是因為棚屋的小,在另一個側面上無疑出來這位母親的偉大,她除了給予孩子精神的培養之外,她還為Jack營造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誠然,它實在是不堪,但我們不能否認,Jake在這間狹小的空間裡依然收穫了自己的童年。

Joy是一個向著光明倔強生長的女子,在絕望中依然保全了孩子與自己。用最軟弱的肩頭支撐著兩個生命的未來,她讓我想到黎明前的向日葵,即使黑暗再長,只要黎明來臨的時候,她還是會向陽而生。

如果說Joy是向日葵,那麼Jack就是一束黎明帶給她的光。他生於黑暗,但他屬於光明,屬於自由。他讓我感動,讓我心疼。他說:good morning。隔著屏幕,我想回他一句,早上好,Jack。短短幾十秒的鏡頭,卻能讓我們發現,被母愛保全的童心始終未曾離開他,所以真相被揭開的時候,這顆童心才會無法接受吧。

從計劃出逃開始,Jack的惶恐就從未停止,從強烈的拒絕,否定,到慢慢接受,去練習,去實行,最終,他睜開雙眼,看到了藍天。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跟著他一起緊張不安,跟著他驚異。當鏡頭刷刷刷的掃過他頭頂的天空時,我仿佛隨他一起睜開雙眼,第一次仰望藍天,觸摸世界,卡車在顛簸,但是會有一瞬間,你會忘記緊張,與他一起覺得生命開始呼吸,自由終於來了。

&34;

如果前面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與救贖的話,那麼在他們成功被營救之後,他們二者的角色似乎發生了巨大的逆轉,孩子成為了那個教會母親愛與堅強的人。

面對鏡頭的審視,家庭的巨變,母子二人在這個千變萬化的大世界裡,更不適應的人成了Joy。和我想像的相比,電影本身對Joy受到的傷害與彷徨處理的更加細膩。

Joy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她渴望家人,渴望朋友,渴望自己還是當年那個17歲的姑娘。她歇斯底裡的希望母親正視自己,父親正視Jake,其實都是在尋求肯定,尋求新的支柱,很顯然,她失敗了。曾經世界小的時候,小棚屋裡的Jake就是自己僅有的希望,卻夠支撐著她活下來。但是當世界敞開的時候,她心裡的欲望也開始甦醒,她遠離Jake,同母親大吵,接受採訪卻失控,她努力的尋找發洩口,依然還是沒有打敗自己的內心。

然而電影讓我覺得出乎意料的是,我們並沒有看見Joy一個人在進行精神治療的時候到底經歷了什麼,鏡頭傳遞給我們的都是Jake的改變。

他和外婆一起去購物,有了朋友,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剪了長發,變成了一個帥氣的小夥。這些改變讓人覺得溫暖,覺得開心,他說:&34;此刻回想起來,這一幕依然溫情地想讓人落淚。在這一段我們沒有看到Joy的時間內,我卻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她帶著Jake給她的力量,一定也在某一處,成為那個強大溫暖的人,因為Jack和Joy,他們是彼此的救贖。

有一些觀點認為,電影後半部分對解救之後的全新生活的刻畫丟失了節奏感,顯得平淡乏味。我不是很認同,在我看來,《房間》做到了傳遞給觀眾愛與治癒。

或許面對現實,Jack與Joy的遭遇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挖的社會問題,並隨之引爆社會的關注度,引發大眾的同情,表達他們的&34;,就如前文所提到的所謂的不平淡不乏味。可是如此之舉,又會丟失多少我們內心的本真?又會呈現多少的尖酸刻薄?無法想像。所以電影將視角始終立足於孩子,立足於家庭的表現,讓我覺得欣喜。

除去Jack與Joy的小家庭以外,還有外婆及她的新家庭是值得一提的。在電影架構的世界裡,為了感情的濃烈,很多傷害和悲劇色彩無疑是被放大的,但是自始至終我們不能忽略電影細節之處的溫暖。外婆的大房間是暖色調的,外面有大片的綠地,鋪著乳白色的讓人覺得暖融融的地毯,還有一位可愛的老人,她用孩子的方式治癒了孩子,我相信那一碗燕麥片,Jack一定吃的很溫暖。相比較之下,外公的態度未免讓我們覺得氣憤,他和他所代表的腐朽思想,我們無法否定,可是他終將會被忽視,被抹去。

&34;

」門打開了,房間就顯得小了。「這是最後他們重回小棚屋時的對話,從頭到尾,我們始終能看到Jack對棚屋有一種愛與不舍,因為在他心裡,不管在哪,媽媽都在。

&34;Jake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Joy在抗拒,但是最後她還是輕輕的說了再見,他們終於能一起直面過去。

一切傷害終歸會被愛治癒。Jake身上一直帶著Joy的牙齒,Joy身邊有Jake的頭髮,他們始終以另一個方式陪伴在對方身邊,教會他們勇敢,教會他們成長。

我對Jake和媽媽一起在吊床上的一幕記憶猶新,也是對Joy在重獲新生之後的刻畫,簡單卻深入人心。

最終,他們還要牽著手走很遠的路。在以後漫長的路上,如若再遇到更加艱險的事,他們會始終勇敢的牽著對方走下去。

不能否定,任何作品都會它的不足,《房間》亦然。比如Jack的出逃太過粗糙,不值得深思;房間不是太簡陋;女主角前期的塑造不夠鮮明悲慘,缺乏了一些悲劇性色彩。但是,反過來說,我們何不以一個溫柔的目光對待《房間》,簡單的出逃方式也未必不會成功,房間裡的一切雖然不及我們想像的不堪,再細想,已經是正常人無法忍受的。其實在這種角度上來看,電影在整體情感和背景的把控上是恰到好處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毫。

所以我想《房間》值得被喜愛,被肯定。

著眼於愛,一定會感受到被治癒的溫暖。


《房間》作為一個選題十分「另類」的溫情片,帶給觀眾更多的是joy和jake母子之間的互相支持、互相牽絆、互相關愛。女主角布麗拉爾森也依靠這部影片拿到了金球和奧斯卡雙料影后,一舉奠定自己的地位,才有了後來出演商業大片《驚奇隊長》,相信所有看過《房間》的觀眾都能感受到影片裡那份濃濃的親情,為他們而感動。快用「頭條搜索」搜搜這部片子,觀賞一下吧。

相關焦點

  • 豆瓣8.8《房間》:與其告訴孩子世界多美,不如告誡惡人有多惡
    照常例來說,如此殘忍的故事自然引起社會格外關注,為這場案件操刀改編電影小說的不在少數,2018年愛爾蘭作家愛瑪·多諾霍在聽聞此案後悚然動人,《房間》的原著小說就此而生。《房間》的原著小說更傾向於孩子的語言表達,對母親則是較為隱忍的刻畫,從母親的視角看房間,讀者能夠很清晰的看到她被一分為二的人格與精神世界。
  • 《房間》:親情的愛,幫助你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
    電影《房間》改編自艾瑪•唐納修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被鄰居欺騙的女孩喬伊,她在一個不足10平米的房間裡被監禁了七年,此期間生下了兒子傑克,並且藉助傑克順利逃生回歸正常生活後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影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在房間裡,一個是在逃生後。通過這兩段前後部分的對比,可以看到:一個脫離了人群和社會之後的人,是如何打破自我囚禁的牢籠,重新回歸社會的整個過程。1.
  • 《為奴十三年》:逃脫不了的並非地下室,而是被禁錮的奴性思維
    奧地利曾經發生過兩場震驚世界的綁架案,一次是1998年一次是2008年,受害者分別是10歲的娜塔莎以及剛滿18歲的伊莉莎白。綁架娜塔莎的綁匪在被警察抓住後,聲稱自綁架並囚禁她的理由是為「女孩兒給自己的一個微笑」。而綁架伊莉莎白的人更無恥,他是伊莉莎白的親生父親,卻將自己的女兒性侵併囚禁二十四年。這期間伊莉莎白生下七個孩子,憑藉的只有一把剪刀。
  • 《時時刻刻》:如果有一天愛成了枷鎖,她們該如何逃脫?
    集結了三位奧斯卡影后的電影《時時刻刻》,以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小說《戴羅薇夫人》為羈絆,將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三位女性聯繫在一起。雷納德甚至為了支持伍爾夫的創作在家開了出版社,他理解妻子時不時的「發瘋」是成為天才的代價,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守護身體裡住著瘋子的天才。對於伍爾夫來說,像丈夫這樣的伯樂還是少數。家裡的僕人暗地裡把她當作瘋子,姐姐和她的孩子們都憐憫她,把她當作精神病人看待。伍爾夫愈加憂傷,連深愛她的丈夫也不知道她最想要的是自由自在地做一件事。
  • 人間遊戲:造一個城,囚禁愛,囚禁人,也囚禁了自己
    所以後半部分的章節,作者跟我們一起,一直在問:長歌,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試圖揭開長歌的人格真相,用心理學部分的理論和長歌的情節細緻的進行分對比分析,找到長歌的心理故事。那城牆越來越高,所能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小。最終,這城中的人兒發現,原來,這自以為的城,不過是一個房間。面呈後,它還會變化,變得越發封閉。末了,這裡,就是屬於它的墳塋。邵長歌利用自己的應用心理學專長,讓6個有精神病缺陷的病人回到了以前的病房,然後自己用水泥和磚把自己封閉其中,然後死在其中。這就是謀殺城堡連環殺人案的最後真相。
  • 豆瓣8.8《房間》:沒有人可以獨立堅強,只有愛才能互相拯救
    所以我才會受騙,才會被囚禁被強姦!你要怎麼辦?如果那個女兒是你呢?你要怎麼辦?面對來自靈魂的叩問,需要怎麼解答?人生突如其來的意外,到底要怎樣才能自我擺渡?看完電影《房間》也許就能找到答案。《房間》是由蘭納德·阿伯拉罕森執導,布麗·拉爾森(飾喬伊)、雅各布·特瑞布雷(飾傑克)主演的劇情片。
  • 《房間》一個被強姦少女的悲痛生活和與世隔絕後的恐怖現實!
    《房間》是一部由蘭納德·阿伯拉罕森執導,布麗·拉爾森、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6年1月15日在愛爾蘭上映。 該片根據艾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布裡·拉爾森飾演的女孩瑪(Ma)被鄰居所騙,之後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長達七年之久。
  • 《大魚》:成人的世界?面對謊言和質疑,父與子的矛盾如何消解?
    而《大魚》同樣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由它改編的優秀同名電影也是妙趣橫生。長大後不再相信,父與子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威爾坐在回家的飛機上在回憶這些故事,回到家後也在回憶這些故事。,打賭和朋友去尋找一名女巫的玻璃眼球卻看到了自己未來究竟是如何死亡……愛德華無疑擁有豐富的人生,他以故事的形式向兒子娓娓道來,然而威爾唯一的願望不是傾聽一個又一個捏造的故事,而是獲得真實從而真正地了解自己的父親。
  • 《千次傷我心》科幻電影,「倖存者」精神重建對於美國的現實意義
    大型粒子對撞機發生了爆炸,建築物屹立不倒,被蒸發的人留下「殘影」《千次傷我心》的片名大有隱喻,電影一開始被定義為科幻電影,因為之中涉及到很多物理學的概念,比如核爆炸、核試驗、量子力學、平行世界等,後來也有很多影評家將這部電影定義為一部關於幽靈殘影的電影,到底哪個更準確一些,我們暫且不講,先看看故事
  • 十多年後才看懂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讀大三,看完像被打了雞血,接觸電影不多的我,完全被影片主角安迪的智商和毅力折服。十幾年後的今天,再次重溫了這部電影,對影片有了全新的視角和體驗,連著幾天,我的腦海裡都在盤旋著影片的各種情節和深意,並且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整理了這篇文章。
  • 《刺蝟的優雅》:棲息於精神高地,是否就能獲得靈魂的救贖?
    ,但身處現代社會中,她們卻有著相同的精神困境,並且在用各自的方式抵抗著這個虛偽、空虛和荒誕的世界。所謂魚缸,就是困頓著我們身體和心靈的牢籠,無論它外表看起來多麼明亮、美麗或寬敞,我們仍深陷於其中無法逃脫。帕洛瑪形容她那個奢華美麗的家,也不過是「一個400平米,配備有家具和書畫的大魚缸」,「而他們還自以為在海洋裡遊泳」。我們都生活在魚缸中,透過折射的光線來觀看外面的世界,這時我們所看到和理解的事物也大多是扭曲的、變形的。
  • 《房間》:只有拋棄舊的自我,才能真正迎接美好未來
    《房間》是經過導演藝術加工過影片,在內容更接近真實故事的同時,又有觀賞性,下面讓我們從愛、恨、善、惡,四個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 愛:媽媽雖然也是受害者,但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兒子傑克,雖然被囚禁在狹小的房間,但還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傑克快樂成長。
  •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勇於衝破束縛的枷鎖,擁抱屬於我們的藍天
    而她最後還是做出那樣了的選擇,完全是由於束縛著她的封建教條思想太過牢固。此時的露西是一個被激化的矛盾體,面對抉擇,她感到手足無措,因此,在追尋自由與墨守成規之間,露西選擇了退縮和逃避,她既沒有勇氣衝破束縛,也不能接受被當做一件藝術品的「愛情」。
  • 重讀《活著》:從三個角度淺析福貴精神形象的形成
    同時,由張藝謀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活著》也曾榮獲第47屆嘎納電影節獎和第4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而這部享有盛名的文學作品,在餘華的筆下,卻是通過一位歷經磨難和艱辛、踏足生和死交界的老者,娓娓道來自己一生的苦與樂而誕生的。當我幾年後再讀這本小說時,眼眶裡泛著淚光,內心裡感動激蕩。
  • 《三十而已》許幻山,精神出軌比身體出軌更可怕
    面對年輕有活力,可以為自己放棄工作隻身來到上海的林有有,許幻山一開始並沒有正面接受她的感情。時刻拿著手機期盼她的消息,生病了整晚照顧她,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看到她的消息會不自覺嘴角上揚,許幻山早已經精神出軌了
  • 《平凡的世界》:揭示平凡人的苦難世界和逆襲人生
    讓我們懂得在這個平凡的世界,每一個平凡的人在面對苦難和痛苦時該如何抉擇,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愛,以及勞動和奮鬥的意義。每一位看過此書的讀者,內心都會被深深地感動和震撼,並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仿佛一部恢宏的史詩,影響了幾代的中國人,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神話。那麼,這個神話是如何被締造出來的?
  • 《解憂雜貨店》| 用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解憂雜貨店導演韓傑,藝術指導韓寒和監製董韻詩,做了大量的功課,在原著的基礎上,對小說進行了較為合理的改編,在具體內容上做出了一定的取捨,改編後的電影呈現出音樂人在人生的岔路口上,真正決定要往哪裡去的終究還是你自己,而無論走上哪一條路,選擇怎樣的人生,都可以是精彩而無悔的。而三個年輕人則擺出現實的殘酷性,指出夢想和現實的衝突,要敢於面對現實,幫助人們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而戰勝自己的猶豫和害怕,直面內心。
  • 美女店員身材火辣,遭商場保安囚禁,卻逃出生天—《虐殺12小時》
    保安正在準備吃年夜飯,他聽黃馨說明情況後,邊道歉邊拿鑰匙去開門。黃馨被囚禁在密室,陷入絕境。折騰半天后,終於掙開了腿上的繩子,又不停扭動身體,希望掙脫雙手。可手上的繩子綁的很結實,黃馨的努力無濟於事。好在黃馨平時喜歡練瑜伽,身體柔韌性很好,她拼命的在桌子上翻了個身,整個身體的姿勢從剛才躺著變成了趴在桌子上。
  • 《撒野》幾度被消費,書粉熱情不再,影視化後能否逃脫真香定律?
    《陳情令》大火,為《撒野》影視化做出了表率原耽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或電影而面對《撒野》三番五次地被消費,已使諸多原著迷的熱情消耗,畢竟最終選角也不是由自己說了算的,而且官方也未進行投票選角。《撒野》對於很多原著迷們來說,其不僅僅是白月光一樣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精神信仰
  • 《平凡的世界》: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路遙精神世界的一體兩面
    結合路遙自身的思想和生活經歷來解讀,會發現孫少平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歷程,比較貼近作家本人,符合路遙的內在精神氣質,所以,我認為,孫少安和孫少平這兩個人物,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兩種不同塑造方式,也可以看作路遙內心精神世界的一體兩面,A面是現實主義的少安,B面是理想主義的少平,而路遙,是受到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雙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