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房間》改編自愛爾蘭女作家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小說,女主人公Joy在十七歲是被拐騙至小棚屋並且遭受長的及性侵,在期間生下孩子Jake,在Jake五歲生日之後,母子二人終於成功出逃,但是隨之而來的全新生活又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考驗。
女主角布麗拉爾森憑藉飾演母親Joy一角獲封影后,但是基於電影本身具有的光環之下,真正捕獲人心的,應該是其立足於大世界與小世界之間永不泯滅,細膩厚重的愛。
鏡頭拉開,是屋頂僅有的一方藍天,簡陋殘破的家具。舒緩的音樂響起來的時候,Joy和Jack該起床了,打入眼的第一幀畫面,雖然凌亂,卻充滿生活的氣息。
五歲生日是Jack的小世界顛覆的開始,同樣的,外面的大世界也開始在房間裡延伸。電影對細節的抓捕很細緻,很用心,鏡頭被放大,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母親與孩子有規律的生活。Joy給Jack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運動,吃飯,起床,並為他記錄身高,這足以填充一個孩子的世界,但對於母親來說,這個空間,除去孩子給予的溫柔和色彩,無疑它是絕望壓抑的。
與大多數同題材電影不同,《房間》是以孩子視角切入的。這種角度使母親與孩子的心理的巨大差別流露的更加充分自然。也正是如此,才恰好讓母親眼裡殘忍的現實得到了緩解,讓我們從電影的前半部分依然感受到了很多溫情的存在。當每一晚老尼克強行性侵Joy的時候,柜子百葉窗遮擋住的邪惡和醜陋,是一個母親在僅有的空間裡所能給予孩子的所有保護和愛,盡所能,保全他一顆孩童的心與眼睛。
電影前半部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過是僅僅幾平米的房間,卻從不會讓我們感覺到它的渺小,與後面二人再次回到房間,鏡頭隔著外面的大世界所呈現的畫面,有著十分鮮明的對比,也使情感也在這種對比中得到了詮釋。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說的大抵就是這樣的地方。也是因為棚屋的小,在另一個側面上無疑出來這位母親的偉大,她除了給予孩子精神的培養之外,她還為Jack營造了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誠然,它實在是不堪,但我們不能否認,Jake在這間狹小的空間裡依然收穫了自己的童年。
Joy是一個向著光明倔強生長的女子,在絕望中依然保全了孩子與自己。用最軟弱的肩頭支撐著兩個生命的未來,她讓我想到黎明前的向日葵,即使黑暗再長,只要黎明來臨的時候,她還是會向陽而生。
如果說Joy是向日葵,那麼Jack就是一束黎明帶給她的光。他生於黑暗,但他屬於光明,屬於自由。他讓我感動,讓我心疼。他說:good morning。隔著屏幕,我想回他一句,早上好,Jack。短短幾十秒的鏡頭,卻能讓我們發現,被母愛保全的童心始終未曾離開他,所以真相被揭開的時候,這顆童心才會無法接受吧。
從計劃出逃開始,Jack的惶恐就從未停止,從強烈的拒絕,否定,到慢慢接受,去練習,去實行,最終,他睜開雙眼,看到了藍天。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跟著他一起緊張不安,跟著他驚異。當鏡頭刷刷刷的掃過他頭頂的天空時,我仿佛隨他一起睜開雙眼,第一次仰望藍天,觸摸世界,卡車在顛簸,但是會有一瞬間,你會忘記緊張,與他一起覺得生命開始呼吸,自由終於來了。
如果前面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與救贖的話,那麼在他們成功被營救之後,他們二者的角色似乎發生了巨大的逆轉,孩子成為了那個教會母親愛與堅強的人。
面對鏡頭的審視,家庭的巨變,母子二人在這個千變萬化的大世界裡,更不適應的人成了Joy。和我想像的相比,電影本身對Joy受到的傷害與彷徨處理的更加細膩。
Joy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她渴望家人,渴望朋友,渴望自己還是當年那個17歲的姑娘。她歇斯底裡的希望母親正視自己,父親正視Jake,其實都是在尋求肯定,尋求新的支柱,很顯然,她失敗了。曾經世界小的時候,小棚屋裡的Jake就是自己僅有的希望,卻夠支撐著她活下來。但是當世界敞開的時候,她心裡的欲望也開始甦醒,她遠離Jake,同母親大吵,接受採訪卻失控,她努力的尋找發洩口,依然還是沒有打敗自己的內心。
然而電影讓我覺得出乎意料的是,我們並沒有看見Joy一個人在進行精神治療的時候到底經歷了什麼,鏡頭傳遞給我們的都是Jake的改變。
他和外婆一起去購物,有了朋友,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剪了長發,變成了一個帥氣的小夥。這些改變讓人覺得溫暖,覺得開心,他說:&34;此刻回想起來,這一幕依然溫情地想讓人落淚。在這一段我們沒有看到Joy的時間內,我卻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她帶著Jake給她的力量,一定也在某一處,成為那個強大溫暖的人,因為Jack和Joy,他們是彼此的救贖。
有一些觀點認為,電影後半部分對解救之後的全新生活的刻畫丟失了節奏感,顯得平淡乏味。我不是很認同,在我看來,《房間》做到了傳遞給觀眾愛與治癒。
或許面對現實,Jack與Joy的遭遇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挖的社會問題,並隨之引爆社會的關注度,引發大眾的同情,表達他們的&34;,就如前文所提到的所謂的不平淡不乏味。可是如此之舉,又會丟失多少我們內心的本真?又會呈現多少的尖酸刻薄?無法想像。所以電影將視角始終立足於孩子,立足於家庭的表現,讓我覺得欣喜。
除去Jack與Joy的小家庭以外,還有外婆及她的新家庭是值得一提的。在電影架構的世界裡,為了感情的濃烈,很多傷害和悲劇色彩無疑是被放大的,但是自始至終我們不能忽略電影細節之處的溫暖。外婆的大房間是暖色調的,外面有大片的綠地,鋪著乳白色的讓人覺得暖融融的地毯,還有一位可愛的老人,她用孩子的方式治癒了孩子,我相信那一碗燕麥片,Jack一定吃的很溫暖。相比較之下,外公的態度未免讓我們覺得氣憤,他和他所代表的腐朽思想,我們無法否定,可是他終將會被忽視,被抹去。
」門打開了,房間就顯得小了。「這是最後他們重回小棚屋時的對話,從頭到尾,我們始終能看到Jack對棚屋有一種愛與不舍,因為在他心裡,不管在哪,媽媽都在。
&34;Jake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Joy在抗拒,但是最後她還是輕輕的說了再見,他們終於能一起直面過去。
一切傷害終歸會被愛治癒。Jake身上一直帶著Joy的牙齒,Joy身邊有Jake的頭髮,他們始終以另一個方式陪伴在對方身邊,教會他們勇敢,教會他們成長。
我對Jake和媽媽一起在吊床上的一幕記憶猶新,也是對Joy在重獲新生之後的刻畫,簡單卻深入人心。
最終,他們還要牽著手走很遠的路。在以後漫長的路上,如若再遇到更加艱險的事,他們會始終勇敢的牽著對方走下去。
不能否定,任何作品都會它的不足,《房間》亦然。比如Jack的出逃太過粗糙,不值得深思;房間不是太簡陋;女主角前期的塑造不夠鮮明悲慘,缺乏了一些悲劇性色彩。但是,反過來說,我們何不以一個溫柔的目光對待《房間》,簡單的出逃方式也未必不會成功,房間裡的一切雖然不及我們想像的不堪,再細想,已經是正常人無法忍受的。其實在這種角度上來看,電影在整體情感和背景的把控上是恰到好處的,不多一分也不少一毫。
所以我想《房間》值得被喜愛,被肯定。
著眼於愛,一定會感受到被治癒的溫暖。
《房間》作為一個選題十分「另類」的溫情片,帶給觀眾更多的是joy和jake母子之間的互相支持、互相牽絆、互相關愛。女主角布麗拉爾森也依靠這部影片拿到了金球和奧斯卡雙料影后,一舉奠定自己的地位,才有了後來出演商業大片《驚奇隊長》,相信所有看過《房間》的觀眾都能感受到影片裡那份濃濃的親情,為他們而感動。快用「頭條搜索」搜搜這部片子,觀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