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東寶映畫發行的129分鐘劇情歌舞片。該片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瑛太、伊勢谷友介、香川照之等主演,於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該片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與被愛卻屢遭拋棄的悲慘一生。
在松子長大成人走上社會後,討好型人格的弊端逐漸暴露,扮鬼臉不再是刻意為之,成為了條件反射的行為。這正是可悲之處,她努力的討好別人,得到和付出卻不成正比。
松子在遇到突發事件,在不知所措之時,她都會對別人做這個第一次使父親微笑的鬼臉。(每次看都好心酸)。她同時也失去了拒絕別人的能力,熱情的愛著每個人,卻忘記了給自己留一點兒餘地。一生都在被拋棄,被遺忘,被傷害中度過。最後,在充滿希望的綠茵滿地的河邊,被一群小混混毆打致死。
影片中,離家出走多年的松子回了一次她曾經那麼渴望得到父愛的家,他看了去世父親的日記,才真正了解父親是愛她的,在松子離家出走以後,父親的每一篇日記結尾都會寫:「今天還是沒有松子的消息」。字裡行間流露出父親對松子的愛與思念,還有那份沒有得到松子消息的萬般失望。這句話一直到父親去世才停筆。可見父親對松子的在乎和愛。每一個字都落地有聲的表達著對松子的愛。然而一切都來不及了,父親不在了,她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討好型人格。那一刻松子內心徹底奔潰了,哭著奪門而出,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屬於她的家。
家庭教育是社會肌體的一個細胞,孩子降生以後,第一個學校便是家庭,作為這個學校的第一任教師,便是他的父母。——託爾斯泰
家庭教育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傳身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影片中,松子的父親嚴重缺失了對孩子的情感交流,雖然並不能否認父親是愛松子的,但是愛是需要大聲說出來的,沒有大聲表達出來的愛,讓松子覺得父親對她沒有愛,給松子心裡永遠留下了一道鴻溝,她是那麼急切的想要用愛來填滿它,從而導致了松子一生都在渴望愛與被愛中度過。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無保留、無條件的。但是應該怎樣正確的表達對孩子的愛呢?
片中父親把對松子的愛轉變成了一種嚴肅的管教與對待,這樣的「愛」 讓松子難過、自卑、甚至產生了對妹妹的嫉妒與恨。父母對孩子的愛不需要深藏在心裡,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愛才是最為重要的,父母的一句:「孩子,我愛你」照亮的不止是孩子的內心,還有遠方。讓孩子在愛的包圍裡溫暖健康成長,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宗旨。父母有愛孩子的能力遠遠不夠,要做到會愛,做到有成效的愛。
松子的童年從未得到父親的肯定與讚美,父親也從未給她定義對與錯的界限。致使松子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沒有主觀判斷,一味的討好服從,形成了缺少鋒芒的善良。
松子一次又一次做鬼臉討好父親,達到了一種瘋狂的程度,作為父親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悲的是松子的父親並沒有。兒童時期正是孩子性格迅速形成的時期,這個時期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並且迅速糾正錯誤。這時的孩子就好比一顆小樹苗,我們一旦發現樹苗長歪,要及時地扶正,影片中父親缺失的家庭教育使得松子形成了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性格特徵。孩子的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這種態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透過人生觀,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的人生關係、人生活動和人生過程。人生觀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做人的基本準則。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松子在討好父親的道路上,就處事的方式方法上、人際關係的處理上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和理解,逐漸偏離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她錯誤的認為討好可以解決一切難題,而期間父親從未對松子有過正確的指引。最終導致松子形成了嚴重的討好型人格。一輩子提高警惕的討好別人,自己的內心被討好型人格吞噬著。她從未明白:首先你得自己愛自己,討好得來的愛是卑微的。
影片中應用了一些夢幻色彩的鏡頭,每一個這樣的鏡頭都是松子內心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她無條件的相信每一個人,用力的愛著每一個人。但是一開始就是錯的,錯誤的家庭教育導致錯誤的討好型人格,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註定她一生會活得很累。一生都不懂得愛自己,她把所有的失敗與拋棄最終歸納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