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夢想是自由的,但是實現夢想,度過幸福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絕大部分沒那麼幸運的人,要麼悲傷的長籲短嘆,要麼沉浸在悲傷中;要麼草草的了結一生,要麼笑著搪塞過去,無論走哪條路都看似前途渺茫,但活著的意義,始終是人生需要面對的永恆命題。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山田宗樹原著小說《討厭的松子的一生》,2006年於日本上映,獲得了第一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等多個獎項,其作為典型的日式傷痕文學電影作品在豆瓣上取得了8.9分的驕人戰果。
影片透過一個正處於迷惘的青年人的視角去探尋他那毫無印象的姑姑,即松子的一生。在故事的開頭,執著追夢卻陷入泥沼的阿笙,突然受到訪的父親所託,去為被無故殺害的姑姑松子收拾最後的遺物,在松子度過人生最後階段的那個破爛公寓中,阿笙通過那些隱秘的不得人知的往事,進入已故松子的人生,並見證松子由於內心對父愛的缺失而執著於一生尋愛的旅程。
從光鮮的老師職業淪落為脫衣女郎,殺人犯,他人眼中的惡臭老太婆,從幻想中的白天鵝徹底變成現實的黑烏鴉直至死於希望的路口,最後阿笙在松子充滿戲劇性的人生中尋到活著的本質。
日本有一位致鬱作家叫做太宰治,《人間失格》作為太宰治留給人間的一部珍品,陰鬱的人生讓太宰治不惜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絕望的文字,看過影片的人多數會認為《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即為太宰治的真實寫照。
而我則認為,恰恰相反,松子用執著的一生,從未放棄希望的一生,演繹了生命的意義:為了活著而活著,本能的尋求光明的活著。本片無論從情節架構,表現手法或是現實意義上,都是一部透著悲情的喜劇,也是一部充滿哲思的電影,豆瓣高分的背後正是其多彩元素的呈現,細說且見分曉。
該影片採用遞進式的單一主線,沒有交錯的支線劇情,沒有複雜關係網絡,用松子跌宕起伏的一生貫穿全程。
電影情節結構工整對應,開頭和結尾的歌聲,美好充滿希望,松子小時候在醫院裡哼著童謠用腳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與結尾處崩潰後又要重新振作的松子同樣唱著童謠做著小時候的動作,也證明了松子仍舊對生活充滿信心。
影片中松子第一次出場就是在河邊,而松子卻又死在這條河邊,她因學生阿龍的誣陷才開始悲慘的一生,她也因學生的棍棒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導演中島哲也巧妙的心思可謂是令人十分佩服。
故事的起因,開端,高潮直到落幕都用直白而平淡的情節講述,生存,希望與死亡成為全程緊扣的主題,不禁令觀眾在松子身上看見了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悲喜劇,悲在松子不幸的一生,而喜則建立於該影片獨特的表現手法。
比起好評如潮的勵志影片《阿甘正傳》對人生的描畫,與阿甘的幸運相比松子不幸的際遇似乎更加貼近生活也更具反差,正因如此這部影片最大的優勢在於將悲情深深的隱匿在奇遇的人生中,在忽明忽暗的交替中牽掛人心。
在影片中龍一洋可謂改變了松子原本安穩的人生,而龍一洋也成為最後打碎松子信仰的一位愛人。對於二者的情感描繪導演中島哲也巧妙的利用交叉式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將困於獄中龍一洋對自己從始至終破壞松子平靜生活的懺悔和自責,與在家中積極樂觀努力生活等待龍一洋出獄的松子形成最為直觀的表達,將松子生命裡的孤寂再次延續,註定這一段看似圓滿的情感也將充滿遺憾。
與此同時,在龍一洋再次入獄後於聖經中所解答的疑惑,在上帝即是愛的感召之下,完成他對於松子情感的轉變,亦突顯了松子死後他向警察謊稱是自己殺害了松子的尖銳矛盾,龍一洋於松子而言曾是毀壞一切的始作俑者,亦是她糟糕生活的救贖者。
可最終於龍一洋眼中,松子的善與自己的惡相比,他更加感到自卑,與極度渴望愛卻始終卑微討好的松子一般,龍一洋對松子的愛表現出二者命運的相似性,在松子愛過的許多人之中,龍一洋是唯一一個不曾將她真正捨棄的也是全片最具爭議的一個人物,並通過他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新審視的視角。
全片採用歌舞劇場的形式,溫馨童話的色彩圖幅襯託著其中蘊含的悲情。輕鬆詼藹的喜劇元素讓觀眾不至於過分陷入悲傷,濃重的表現主義風格,誇張的演繹,童趣的幽默,充分用後現代手法來展現松子悲劇的人生。
小時候誰都希望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但是長大後,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變成現實,既痛苦,丟臉而且還反過來埋怨別人。 ——松子
①活下去直至垂暮
在電影中,貌似自長大後松子便再也無緣順遂二字,在她一生中每一次絕望皆視之為落幕,&34;是她對命運抗爭無果的多次總結,但事實上她從未真正放棄抵抗,對愛的追求矢志不渝。現實世界的殘酷總是令人在生存與死亡間平衡。我想,在那個黑夜死於公園的是松子一生疲倦的肉體,而非她從未言棄的靈魂和求生的意志。
通過影片的最後,阿笙在與父親的電話交談中反駁了父親曾對松子的評價:&34;。人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什麼而在於付出什麼,阿笙對姑姑執著的一生更多的卻是敬仰,她本能的為愛付出為愛活著正是對阿笙活出自我人生,對夢想追求的一種激勵。
②愛人先自愛
正如獄友所說:&34;。結局中死在希望路口的松子是留給觀眾至多感嘆的惋惜,松子付出一生的愛對家人,對朋友,對戀人,卻始終不曾得到過愛。電影將愛而不得剖析出更為深層的意境,對於松子而言更多的是無法感受愛和對愛的扭曲。
沒有轉折的結局給予人的衝擊更為強大,松子奮不顧身的愛過許多人,也毫無心肺的忘卻很多人,正是這樣軟弱,無能,自卑的人令人厭惡,也正是這樣一個永遠無畏付出,堅信希望,姿態向陽的女孩令人折服。無論如何,生而為人總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取悅自個兒才能在光怪陸離的世界好好愛別人並感受豐盈的愛意。
相信眾多人都有此經歷亦為之落淚——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從何時起缺愛成為眾多文青喜好的言辭,童年對愛的缺失,用一生去付諸愛意卻無法彌補心靈的缺失 ,這恰恰是社會群體的癥結所在。
我們都熱愛童年,童年時候鑲著金邊,我們幻想以後的人生是那麼的舒展。拉著父母的衫尾不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像叮噹裡的夥伴們那樣玩耍是多久以前的事了?生命不能倒著播放,孩子不一定成長為萬眾矚目的人物,保護孩子不受生命的傷害和侵蝕,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如果你有想守護的人,請好好陪伴在她身旁,並她堅韌的自我保護的性格。
用喜劇做悲劇,在笑的前仰後合時又令人滿含淚水,《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演繹的又何嘗僅是她的人生,在被愛與被辜負之間轉換,卻始終不曾遺漏那句對著空蕩的房間說&34;,對於多數孤獨人生而言固執的追求是難能可貴的,而在無數次尋求死亡的過程中都恪守生命的道義,對自我的救贖向陽新生亦是彌足珍貴。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和松子一樣對未來充滿信心,從不放棄,卻一次次被生活壓垮直到再也站不起來,只是他們是熒幕上的人,我們卻是萬千世界中普通的一員,生活的辛酸苦辣也只有自己知道,誰還不是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呢?
只不過我們不如他們那般偏激執拗,所以也沒有他們活的那般絕望。世俗雖然多紛擾,卻也有它的好處,松子不顧及世俗看待,她活得忘我,所以面對一次次拋棄,她便再無主心骨,可我們卻受世俗羈絆,雖然活得小心翼翼,瞻前顧後,卻也打造了更圓滑牢固的內心。如此看來,松子的一生又何嘗不精彩,請相信生而為人,不必抱歉,所有磨難皆為生命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