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人的一輩子很短,要為自己而活

2020-09-03 白日夢赤橙

&34;——川尻松子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山田宗樹的同名小說,中島哲也用歌舞劇的方式呈現了一個缺愛的女孩的一生,這個悲劇的故事被鍍上了一層童話色彩,夢幻又讓人心碎。

中島哲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導演,他在入行前拍了十年的廣告,拍廣告的導演通常重畫面而輕敘事。但中島哲也不同,他把畫面和敘事完美結合,運用了大量超現實的手法,把童話、復古和歌舞這些元素雜糅在了一起,呈現了一個絢爛的世界。

由於獨特的拍攝手法,松子的悲劇性被豔麗的色彩衝淡了不少。因此看完電影,我並沒有感到悲愴,而是對松子的人生感到深深地惋惜。

松子在每一個選擇的交叉路口,都走錯了,一步錯,步步錯,在她以為人生要完了的時候它還在繼續,她以為人生可以重新開始的時候,人生已完。53歲的她,最後留下一句&34;作為自己的墓志銘。

很多人都說松子生命歷程是她自己作出來的,但是,我並不同意,松子她一直都在努力地生活。我們每個人的選擇,都映照著我們曾經走過的路。

對松子來說,她的悲劇來源只有一個:男人。她的悲劇與七個男人息息相關,一個是她的父親,另六個都是她的愛人。接下來我通過親子關係和愛情關係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她悲劇的原因,最後就我們&34;談談我的看法。

01 親子關係中:松子的悲劇,從&34;開始,缺乏自我認同是她悲劇的源頭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經提出一個觀點——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同,這種感受會在人12-18歲的青少年時期形成。青少年時期,個體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來找到自己,形成對自我的認同。

很可惜的是,松子的這種形成自我認同的探索活動過程被她的父親打斷了。

因為松子的妹妹體弱多病,從小便臥病在床,父親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到了妹妹身上,禮物是妹妹的,溫柔也是妹妹的。無論松子如何討好父親,她得到的,始終只有冷漠和訓斥。

有一次,父親帶了松子去遊樂園,舞臺上的小丑齜牙咧嘴,父親逗笑了。松子記住了這個鬼臉,她也做了一次,父親居然開懷了大笑起來。

這在松子心裡埋了一個種子:原來,做鬼臉能讓父親開心。

後來,每次父親生氣時,松子就做鬼臉來逗他開心,這讓松子產生了&34;的感覺,原來,自己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人物。

每一次做鬼臉,都獲得了父親的笑臉。然而松子不知道的是,這種父親的認同是拿松子自我的接納換來的。

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樣總結自我接納的:

首先,一個自我接納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感到內窘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


其次,自發、坦率、真實,他們能真實地對待自己的感情,並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飾自己,自然而單純地表現自己。


我們幼時的大部分對事物的感知都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因為父親的冷漠,松子沒有獲得一點被接納的認同感,她心裡根植的是對自我的懷疑,她無法接納自我。

每一次做鬼臉,就等於在內心的自卑之苗澆水,久而久之,小苗長成了參天大樹,這時,再根除就很難了。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松子,一輩子都沒有長大,心理年齡一直停留在少年時期,她一生都在追尋年少時失去的認同感。

02 愛情關係中:松子&34;的執念太強烈,始終無法收穫平等的愛情

成年後,松子在學校當老師,因為一場風波,松子憤怒地離家出走了,並發誓再也不回來。但是,她與原生家庭的聯繫,是永遠也切不斷的。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說法:

人在童年和父母的關係,其實就是長大後和世界的關係,若父母無條件愛你,你便會覺得自己值得被愛,長大後可以放心地做自己,正常地愛人和被愛。

若父母不夠愛你,你便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極度自卑,缺乏安全感,在日後的愛情中會不顧一切地犧牲自己,取悅對方,企圖獲得對方的愛。

顯然,松子屬於後者。

離家出走後,松子與一個作家同居,這個作家雖滿腹才華,自居&34;,但是有暴力傾向,動不動就對松子拳打腳踢。

就算遭遇了暴力,松子也離不開他,因為在他身邊,松子感受到了&34;,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讓她感到很滿足。

就是這種微不足道的認同感,讓她可以厚著臉皮去跟弟弟要錢,甚至去浴場工作。當作家臥軌自殺後,松子的那份&34;的意義,隨著火車遠去了。

她遇到了生前作家的死對頭,他讓松子產生了&34;的感覺,於是便心甘情願地成為了她的情婦。

不久,在松子去拜訪他的夫人後,那個男人說出了實情,他讓松子做自己的情婦,只是因為她曾經是作家的女人。徵服了她,相當於自己贏了作家。

這類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34;。

他們的內心很自卑,無法自我認同,但又愛與別人比較,在比較中往往處於下風,於是形成了一種&34;的防禦機制。


能量吸血鬼往往會盯上本身比較優秀但自身認同感低的人,松子就是這類人,她從小成績優異,但得不到父親認同,自我認同感不足。

松子被傷害後,再一次離開,成了一名風俗店女郎,憑藉好身材,成了頭牌,但男人的口味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快松子便不再受到歡迎,因為業績能力被辭退了。

松子用她賺到的錢和一個男人合夥,並與她同居,這時的松子已經不渴望愛情了,她只想有個家。但這跟男人喜新厭舊,明目張胆地與別人偷情。

憤怒、委屈、衝動堆疊在了一起,松子被心中的魔鬼控制,拔刀刺向了這個男人。

她想起了曾經愛過的作家,去到了太宰治曾經自殺的三鷹市,想去跳河。一個路過的行人阻止了她,這個男人長相普通,性格溫和,開了一家理髮店。

兩人情投意合,便同居了,松子的人生仿佛從頭開始,兩人就像平常的夫妻那樣生活,她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

一個月後,警察找到了她並把她帶回了監獄。

松子在監獄裡也沒有放棄希望,記憶中理髮師的懷抱溫暖著她,她積極地接受勞改,還考出了理髮師資格證,期盼著出獄後,和理髮師重修舊好,一同經營理髮店。

八年後,34歲的松子出獄,第一時間就來到了理髮師的家,卻發現理髮師早已結婚,還有了孩子,家庭和睦,她還是沒有等到那句&34;。

松子靠著理髮店技術做起了理髮師,這時,她遇到了第五個男人,龍洋一,他就是學校風波的罪魁禍首。正是龍洋一的污衊,造成了她後來的一系列的悲劇。

現在的龍洋一是一個混黑社會的小混混,他一句&34;,就瓦解了松子的恨,換來了松子不遺餘力的愛。

就算龍洋一總是對她拳打腳踢,甚至讓她做違法的事,松子都言聽計從,她太需要陪伴和肯定了,再怎麼糟糕,也比一個人孤零零的好。

可是小混混最後還是進了監獄,並且意識到自己很對不起松子,決心出獄後遠離她。

離開阿龍後,松子徹底頹廢了,每天躺在出租屋裡吃垃圾食品看電視,淪為了一個骯髒肥胖、惹鄰居嫌棄,患有精神病的瘋婆子。

有舊友找到松子,希望她能重新拿起剪刀,成為理髮師,松子打算在沉淪中抓住這束光,最終卻在草坪上被惡劣的小孩打死。

53歲,松子在最後一場美夢中,一步步邁向通往向天堂的臺階,她的耳邊迴響起了小時候經常唱的童謠,人生宛如走馬燈一樣在她眼前重現,她還看到了父親,在溫柔地對她笑,妹妹在臺階的盡頭等著,說:&34;

回顧松子的一生,她如飛蛾撲火般追逐著愛和希望,努力取悅別人,企圖獲得認同,雖然是認真活過的一生,但總是缺乏了本質的自我。

這樣的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是&34;,他們就像一棵洋蔥,一層層剝開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內核,沒有自我。

松子就是典型的&34;,只懂得取悅別人,進行自我犧牲,這樣的人生,是很卑微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著接納自我,取悅自己。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必須要討好一個人的話,那一定是自己。

03 寫在最後:人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取悅自己

松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普通人身上的影子。

生活裡,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長得不夠漂亮,能力不夠出色;工作裡,對老闆有求必應,不敢提出異議;戀愛裡,明明對戀人不滿,也不敢表達,忍忍就過去了。

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目光,活得束手束腳,成了一顆&34;,那我們該如何擺脫他人的期待,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呢?

①、進行自我接納,自發改變

歸根結底,&34;是缺乏自我認同感導致的。那麼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納自我,先接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才能改變。

北大教授羅新曾經說過一個觀點:相信人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我們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意識到自己人格的缺陷後,我們就有了動力去改變,我們都是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前進著,跌倒著,成長著的。

②、進行自我提升,掌握技能

常言道:才華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

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因為沒有一項技能,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選擇一項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長期訓練自己,成為這個領域有發言權的人。

最重要的是行動起來,去做那些一直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情,讓生活充實起來。

③、允許自己憤怒,走出禁錮

我們總是聽從,忍耐,卻忘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情緒需要發洩,不該被忍耐,在眾多的情緒中,我們尤其要學會處理憤怒。

當我們憤怒時,離我們的需求就越近,離心靈的創傷也越近。當遇到令我們憤怒的事情時,你要提醒自己,自己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有權捍衛自己的權益。

學會用正確的方式發洩憤怒,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餘華的《活著》裡寫道: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人生是自己的,希望我們都能活成自己期待的那樣,值得我們一生學習的,不是如何被愛,而是怎樣愛自己,對自己善良一些吧。

相關焦點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愛自己才是最好的救贖
    一個女人,在死後被自己爸爸評價為「沒有意義的一生」。這個女人到底過了什麼樣的人生?帶著好奇我看了《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完以後,我陪著松子受傷了很久,與其說松子是被嫌棄了一生就如同舊社會時期的白毛女,當代人是永遠不能感同身受的;而日式傷痕文學不一樣,日式傷痕文學大多從自身性格和經歷講述。雖然看似輕描淡寫、平平無奇的一生,卻能引起人的共情。一番仔細體味之後,帶著讀者和觀者一起傷痕累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改編自山田宗樹同名小說,講述松子渴望愛、渴望被愛而坎坷一生的故事。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她把自己活成了一粒塵埃
    是的,今天我要講的是一個悲劇,你,準備好了嗎?魯迅說,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別人看,好吧,我們今天就來剝一剝這顆辣眼的「洋蔥」。這個悲劇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松子,松子是山田宗樹的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角。
  • 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本朗讀 | 到底是誰害死了松子?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 「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孵化階段第一期第五場——《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本朗讀+專家研討會」活動日前在北京北岸1292舉行,該劇本朗讀是培源劇目孵化活動的第一期最後一場,活動的順利開展為今後培源人才培養和劇本孵化項目的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讀後感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非常好讀,內容吸引人,基本上屬於一讀就停不下來那種。一 讀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這個人,給我的最大的感覺就是:她太過寵愛自己,對自己達到了溺愛的程度。 自我溺愛的結果是什麼呢? 沒有原則! 沒有對原則的堅持,會失去對事物所應保持的慎重! 第一件沒有原則的事,就是與校長同處一室,差點被強姦。這件事本來不該發生。校長和旅店應該是沆瀣一氣,欺騙了松子的。
  • 二刷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嫌棄的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豆瓣評分8.9分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渴望被愛而坎坷曲折的一生。很多人說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就是壓抑。似乎這世界對女人最大的惡意,都在松子身上淋漓盡致地體現了。
  • 豆瓣8.9《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愛得太熱烈,失去時太痛了
    因為在松子一貫的認知裡,如果一件事情必然有一個人做錯了,要承擔責任,那錯的那個人就只能是自己。她已經習慣了委曲求全,讓別人置於風口浪尖反而會讓她感到不安,她太善良,善良得沒有原則,善良得太過軟弱。她自己出錢去磕頭道歉,以向學生磕頭的方式求他主動承認,甚至在主任的呵斥下,逆來順受地袒露自己的胸部……她為的,只是息事寧人。因為害怕衝突,松子願意以損耗自己的方式去求得表面和解。直到引火上身,事情鬧得不可收拾,她為之付出了失去事業和名聲的雙重代價。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是松子人格裡的缺陷,她深受其苦,無法脫身。
  • 討好型人格的悲哀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 她的一生是荒誕的一生,是失敗的一生卻也是不放棄希望的一生,是認真活過的一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渴望被愛而坎坷曲折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一):不斷被嫌棄又不斷希望的一生
    山田宗樹《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最近突然又火了起來,這是一部女性題材小說,和書名一致,講述的是松子被嫌棄的一生。故事採用雙線敘述,類似於《1Q84》敘述方式,一邊為是松子的侄子「我」某天被父親通知去收拾整理突然逝去、毫無聯繫的松子姑姑的遺物;另一邊為松子自述;在書的第三部分將龍洋一穿插了進來。大體為三個角度,不斷拼接,探尋松子的被嫌棄的一生。整個小說敘事方式與村上春樹的《1Q84》相近,只不過這部小說均採用的是第一人稱,讓人感覺像是在閱讀幾個人的日記。
  • 好文速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Hello,給大家推薦一本最近剛看完的書——《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下我將用自己的語言對整本書進行概括,希望可以讓沒有看過這本書的人對該作品有一定了解,有興趣的朋友之後可以去找到這本書細讀。文章最後我也會表達一些自己對該書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美文速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川尻笙某一日從父親那裡得知,自己失蹤了30多年的姑姑在東京被殺,並被拜託去她的住處整理遺物。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願你出走時也能引吭高歌
    文/一杉當下很盛行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次的主角松子便是後者,年少不得寵,原生家庭的不幸致使松子形成了嚴重的討好型人格,這也成了她悲劇一生的原罪。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樹的同名長篇小說。影片講述了善良的松子追求愛,卻屢遭不幸和拋棄的悲慘命運。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生,看似積極尋愛,實則從未認真對待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作家山田宗樹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3年。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在2006年上映,劇情圍繞松子無聊又發人深省的一生展開,勾勒出一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做出的一個個選擇,心情也隨之起伏。松子充滿希冀的眼神,一次次失望甚至絕望,然後再也燃不起光芒。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內外兩個因素,探析松子悲劇的根源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導演中島哲也執導,改變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影片由第三人稱為視角,講述了一名日本女性川尻松子坎坷的一生,悲劇性的命運。松子對男性產生嚴重的依賴,一生都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無法自拔改變命運的最好辦法,就是像澤村惠那樣學會愛自己,不依賴任何人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性想獲得認可和愛,要付出多少代價?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同名小說,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瑛太、伊勢谷友介等出演的愛情、喜劇、音樂電影,於2006年5月27日在日本上映。2007年,主演松子的女演員中谷美紀憑藉該片獲得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獎、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演員獎。
  • 通過情節架構、表現手法與現實意義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日本有一位致鬱作家叫做太宰治,《人間失格》作為太宰治留給人間的一部珍品,陰鬱的人生讓太宰治不惜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絕望的文字,看過影片的人多數會認為《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即為太宰治的真實寫照。而我則認為,恰恰相反,松子用執著的一生,從未放棄希望的一生,演繹了生命的意義:為了活著而活著,本能的尋求光明的活著。
  • 裂痕皆是光之來處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34;《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渴望被愛而坎坷曲折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是對松子不幸一生最好的闡述松子從小生活在缺乏關愛的環境當中松子從小拼命讀書,在學校考取好成績只為獲得父親的稱讚,贏得父親的認同努力成為父親眼中理想的女兒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一生渴望愛與被愛,一生愛而不得
    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道出了愛情的魅力。愛情不只是兩個人的互相陪伴,也是兩個人的共同進步。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中島哲也執導的劇情歌舞片,於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從心理上缺失的父愛,足以讓松子用一生去尋覓。之後出現的每一個男人都是松子尋覓的對象,她把對父親愛的渴求移情到了每一個男人身上,企圖從這些男人身上得到她童年時未曾得到的被愛、被關注。 因為童年父愛的缺失,所以松子內心嚴重缺乏安全感,以至於她把每個男人的離開看的比自己下地獄還要恐懼。她追求的幸福是"永遠在一起",這成了她生活下去的唯一信念。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揭示了三個扎心的人生真相
    電影版《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高度還原了原作,2007年,獲得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第1屆亞洲電影大獎,在國內豆瓣榜單評分高達8.9分。這樣一個描寫失敗的、荒誕的人生故事究竟有什麼魅力呢?做為看客的我們,又能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呢?我想答案就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像一個寓言,向人們揭示了三個扎心的人生真相。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告訴你答案!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2006年在日本上映的一部電影,由山田宗樹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善良美麗的松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與親人反目成仇、被所愛之人背叛拋棄的悲劇故事。影片的導演是中島哲也,他極其擅長通過營造童話般夢幻的場景來反襯人物的悲劇。他把松子悽慘的一生以歌舞喜劇的形式呈現給觀眾,讓人在看似荒誕的劇情裡感受到了松子極盡絢爛而又絕望的人生。
  • 透過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東寶映畫發行的129分鐘劇情歌舞片。該片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瑛太、伊勢谷友介、香川照之等主演,於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該片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與被愛卻屢遭拋棄的悲慘一生。
  • 豆瓣評分8.9《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也奠定了她一生都為了討好被人而失去了自己的悲劇。但害怕的松子從未反抗,也沒有想過逃離。反而認定這個人甘願付出一切來迎合他,只為兩個人能在一起。可即使這樣,作家還是離開了她選擇自殺。只留下一遺言給松子,「生而為人,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