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指導,吳京、吳孟達等演員主演的影片。
其故事設定在2075年,由於太陽的急速老化,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聯合國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全世界人民共同合作,耗費幾個世代,「大興土木」,人類在地球上裝上12000座行星推進器,並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地球在流浪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當足夠靠近木星後,地球大氣會被木星吸走,當距離低於7. 44萬公裡後,地球將會被撕碎。為了不讓這一悲劇發生,地球人再次全副武裝,不怕犧牲與離別,上演著親情、友情、「家園情」的感人故事。
該片不僅在國內口碑甚好,在國外也好評如潮,眾多國外網友紛紛祝福中國科幻電影。
該影片上映後,有觀眾表示:《流浪地球》畫面逼真,真正擺脫了「五毛特效」效果。從盧米埃爾兄弟宣布「電影時代的到來」到電影的3D、4D和「虛擬真實」時代,電影技術創造的「真實」讓觀眾穿越到多種特效世界裡。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單純是特效的突破,也是電影人不斷探索和努力的結果。自《戰狼2》上映以來,吳京的綽號一個接著一個。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播,網友又給吳京起了個新綽號「驚奇隊長」,寓意「中國電影史上的奇人」。
在中國觀眾的心裡,甚至將吳京和好萊塢大片中的「美國隊長」相比,認為吳京就是中國電影中的「驚奇隊長」。在《戰狼2》的愛國主義情懷下,觀眾被吳京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深深感染。
《戰狼2》的餘熱還在,《流浪地球》的科幻視覺又激發起觀眾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似曾相識,一種熟悉的記憶撲面而來。
個人英雄主義上升到整個世界的共同拯救,吳京的「硬漢」形象再一次出現在銀幕上,又值中國新春佳節,電影自然就成為酒桌上的談資,同時也成為茶餘飯後消遣時光時的重頭戲碼。
另外吳京本身就是電影的「宣傳片」,加上老戲骨吳孟達的出演、李光潔的助陣,只有真正用心演繹的作品,才會被觀眾、市場接受和記住。
平心而論,《流浪地球》與好萊塢一線水平的製作還是有差距的,但是《流浪地球》的價值在於中國電影人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情感線、價值觀和特效來拍攝科幻片了。這一點,與好萊塢中科幻大片截然不同。
首先,《流浪地球》影片背景設置在若干年後,太陽不斷地膨脹,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不斷上升,人類無法居住。因而全人類耗材耗力,決定帶上地球一起逃生。在影片中,說是「逃生」,更像「搬家」。有著嚴重「土地情結」的東方人對「家」的保護貫穿整部影片。
其次,影片的中國式邏輯的運用。「飽和式救援」這個詞來自影片,救援隊長王磊率領的救援隊「CN171 - 11」(中國171 - 11救援小分隊)的任務。是運送火石到赤道,但是在半途發現其他救援隊已搶先到達。此時王磊說了一句:這是飽和式救援。顧名思義,就是原本只需要十幾人的救援,在災難來臨時,卻需要上百倍的救援力量。按照好萊塢邏輯,主角們遭遇影片姥爺(爺爺)韓子昂、隊友的離世,理應成為重啟蘇拉威西行星發動機的英雄,但情節並未如此發展。重啟發動機的英雄是影片中連姓名和救援編號都沒有的其他救援隊。因此,好萊塢大片中無所不能的英雄在《流浪地球》中並不存在,這個世界需要全體人類拼盡全力才能得到拯救。
最後,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達。濃鬱的「家國情懷」是貫穿整部影片的情感脈絡。無論是祖孫三代的情感,還是太空人、軍人、平民,他們不管身在何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 是地球兩千年後的「回歸」。正如劉培強相約空間站的另一太空人馬卡洛夫,若干年後帶著自己的孩子在貝加爾 湖畔釣魚。馬卡洛夫笑稱,當時的他們早已離開人世。劉培強說:即使我們不可以,但是我們的後 代可以。兩千年是漫長的,因為大家都活不到兩千年後,但是這種由親情建立的「家國情懷」讓中國人的科幻故事具有了東方特有的浪漫情思。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文化的精髓隨著時間的打磨,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骨子裡。電影《流浪地球》叫座又叫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它喚醒了人們潛意識裡的文化記憶。
《流浪地球》有著很濃厚的東方味道,和西方電影中的「理性」比起來,《流浪地球》中李培強以空間站引爆木星的行為未免有些「亂來」。如果說僅憑《流浪地球》一部電影,評價中國電影已經趕上好萊塢製作,未免有些過譽。中國電影的藝術片、武俠片享譽國際,中國科幻片的時代難道即將來臨了嗎?正如好萊塢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社交媒體上對《流浪地球》發出的祝願:「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中國電影的「好萊塢」還需要中國電影人的不斷努力。但是,影片《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科幻片的希望。這是一條不同於好萊塢模式,將東方文化與情感植入其中的新道路。即使這條路滿是荊棘,但至少中國科幻電影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