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吳京讓中國的科幻片不再流浪

2020-10-31 朕設此座已待卿久矣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指導,吳京、吳孟達等演員主演的影片。

其故事設定在2075年,由於太陽的急速老化,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聯合國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全世界人民共同合作,耗費幾個世代,「大興土木」,人類在地球上裝上12000座行星推進器,並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地球在流浪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當足夠靠近木星後,地球大氣會被木星吸走,當距離低於7. 44萬公裡後,地球將會被撕碎。為了不讓這一悲劇發生,地球人再次全副武裝,不怕犧牲與離別,上演著親情、友情、「家園情」的感人故事。

該片不僅在國內口碑甚好,在國外也好評如潮,眾多國外網友紛紛祝福中國科幻電影。


該影片上映後,有觀眾表示:《流浪地球》畫面逼真,真正擺脫了「五毛特效」效果。從盧米埃爾兄弟宣布「電影時代的到來」到電影的3D、4D和「虛擬真實」時代,電影技術創造的「真實」讓觀眾穿越到多種特效世界裡。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單純是特效的突破,也是電影人不斷探索和努力的結果。自《戰狼2》上映以來,吳京的綽號一個接著一個。隨著《流浪地球》的熱播,網友又給吳京起了個新綽號「驚奇隊長」,寓意「中國電影史上的奇人」。

在中國觀眾的心裡,甚至將吳京和好萊塢大片中的「美國隊長」相比,認為吳京就是中國電影中的「驚奇隊長」。在《戰狼2》的愛國主義情懷下,觀眾被吳京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深深感染。

《戰狼2》的餘熱還在,《流浪地球》的科幻視覺又激發起觀眾內心的情感,這種情感似曾相識,一種熟悉的記憶撲面而來。

個人英雄主義上升到整個世界的共同拯救,吳京的「硬漢」形象再一次出現在銀幕上,又值中國新春佳節,電影自然就成為酒桌上的談資,同時也成為茶餘飯後消遣時光時的重頭戲碼。

另外吳京本身就是電影的「宣傳片」,加上老戲骨吳孟達的出演、李光潔的助陣,只有真正用心演繹的作品,才會被觀眾、市場接受和記住。


平心而論,《流浪地球》與好萊塢一線水平的製作還是有差距的,但是《流浪地球》的價值在於中國電影人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情感線、價值觀和特效來拍攝科幻片了。這一點,與好萊塢中科幻大片截然不同。

首先,《流浪地球》影片背景設置在若干年後,太陽不斷地膨脹,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不斷上升,人類無法居住。因而全人類耗材耗力,決定帶上地球一起逃生。在影片中,說是「逃生」,更像「搬家」。有著嚴重「土地情結」的東方人對「家」的保護貫穿整部影片。

其次,影片的中國式邏輯的運用。「飽和式救援」這個詞來自影片,救援隊長王磊率領的救援隊「CN171 - 11」(中國171 - 11救援小分隊)的任務。是運送火石到赤道,但是在半途發現其他救援隊已搶先到達。此時王磊說了一句:這是飽和式救援。顧名思義,就是原本只需要十幾人的救援,在災難來臨時,卻需要上百倍的救援力量。按照好萊塢邏輯,主角們遭遇影片姥爺(爺爺)韓子昂、隊友的離世,理應成為重啟蘇拉威西行星發動機的英雄,但情節並未如此發展。重啟發動機的英雄是影片中連姓名和救援編號都沒有的其他救援隊。因此,好萊塢大片中無所不能的英雄在《流浪地球》中並不存在,這個世界需要全體人類拼盡全力才能得到拯救。

最後,影片中人物情感的表達。濃鬱的「家國情懷」是貫穿整部影片的情感脈絡。無論是祖孫三代的情感,還是太空人、軍人、平民,他們不管身在何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 是地球兩千年後的「回歸」。正如劉培強相約空間站的另一太空人馬卡洛夫,若干年後帶著自己的孩子在貝加爾 湖畔釣魚。馬卡洛夫笑稱,當時的他們早已離開人世。劉培強說:即使我們不可以,但是我們的後 代可以。兩千年是漫長的,因為大家都活不到兩千年後,但是這種由親情建立的「家國情懷」讓中國人的科幻故事具有了東方特有的浪漫情思。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文化的精髓隨著時間的打磨,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骨子裡。電影《流浪地球》叫座又叫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它喚醒了人們潛意識裡的文化記憶。

《流浪地球》有著很濃厚的東方味道,和西方電影中的「理性」比起來,《流浪地球》中李培強以空間站引爆木星的行為未免有些「亂來」。如果說僅憑《流浪地球》一部電影,評價中國電影已經趕上好萊塢製作,未免有些過譽。中國電影的藝術片、武俠片享譽國際,中國科幻片的時代難道即將來臨了嗎?正如好萊塢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社交媒體上對《流浪地球》發出的祝願:「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中國電影的「好萊塢」還需要中國電影人的不斷努力。但是,影片《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科幻片的希望。這是一條不同於好萊塢模式,將東方文化與情感植入其中的新道路。即使這條路滿是荊棘,但至少中國科幻電影邁出了第一步。

相關焦點

  • 美國的科幻片體現出其科技的發達,流浪地球算好的科幻片嗎?
    有人會說去年票房高收的「流浪地球」就是中國很好的科幻片啊,吳京也是一直為自己打call,甚至還說中國人舔慣了外國。電影流浪地球是翻拍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而且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故事情節。《流浪地球》這本小說寫得非常精彩,但影視拍得也是真的很差,可以對比一下美國的「星際穿越」和「異形:契約」,看完就會明白,中國的科幻電影差的不僅是技術、畫面,就連故事情節也是和美國相差十萬八千裡。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的崛起
    《流浪地球》是吳京所導演的第一部,科幻主題電影,流浪地球,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 設定為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不適合人類生活,人類開啟了流浪計劃,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 觀《流浪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今天,我重溫了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被稱為「中國科幻片的裡程碑之作」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人類為了自救提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傾盡全球之力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中國太空人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時候離開,前往國際空間站,跟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的重責。
  • 《流浪地球》:如果地球真的快要毀滅,你牽掛的人是誰
    ,原來華語科幻片的小試牛刀也是不錯的,並不輸給那些長期拍科幻片的國家。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
  • 《流浪地球》的文化淵源 「原創」
    ​電影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流浪地球》,講述了在未來,太陽即將膨脹,形成的紅巨星毀滅太陽系內所有行星。 1淵源 人類為什麼要帶著地球逃離,這裡面體現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1)中國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在古代很早就已形成,即對自然的態度崇尚自然,信奉天地。
  • 「原創」《流浪地球》的文化淵源
    「流浪地球計劃」,在地表建起無數臺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因此科幻題材是中國電影很少涉及的領域,據報導《流浪地球》劇本形成到拍攝完成歷時4年。《流浪地球》導演組前後製作了相關設計圖超過3000張,關鍵鏡頭還被還原成一格格的8000多張草圖。
  • 《流浪地球》不是裡程,而是起點,「中國科幻」電影該如何定義?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作家的同名小說,但看過電影和原著的網友都認為,電影只取了原著的一些核心部分,基本上是一個原創故事。還是吳京孤身一人做廣播後再自我犧牲顯得特別偉大 ?對不起,這些看來鼓舞人心,愛護地球的動作,實則只有尷尬連場。
  • 《流浪地球》丨帶給人心靈震撼的科幻片
    由於太陽核心的老化,地球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為了拯救地球,聯合國制定了一個計劃,用數萬個「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從而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但是經過木星時,由於木星的引力,發動機停止運轉,地球即將撞上木星。在千鈞一髮之際,劉啟和救援隊盡了最大努力,但仍無法挽救家園。
  •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 讀劉慈欣《流浪地球》,掩卷後的思考
    看過吳京主演的電影《流浪地球》恢弘大氣的畫面而佩服,也為人類面臨毀滅時,那種敢於犧牲的精神,那種不到不到最後時刻決不放棄的精神而感動。>在疫情期間,困在家裡讀劉慈欣《流浪地球在劉慈欣筆下,當太陽面臨毀滅,人類為自救,在地球一側安裝發動機,將地球化為巨大的諾亞方舟,開啟了四百年的逃離太陽系,前往半人馬座三體世界。電影《流浪地球》講述就是逃離太陽系過程中,地球是被木星吸引而相撞,還是跑脫木星引力的故事。
  • 《流浪地球》:去貝加爾湖釣魚嗎?2500年以後那種
    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 飾)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
  •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說到中國科幻片,我們肯定會想到被稱為「中國科幻片的裡程碑之作」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人類為了自救提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傾盡全球之力將地球推離太陽系。為了完成這個宏偉的計劃,中國太空人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時候離開,前往國際空間站,跟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的重責。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第一天起,劉培強就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引爆空間站,就能引燃木星。這是最後一個辦法。此時此刻,劉啟理解了父親,他是一個英雄。
  • 美國拍攝《三體》引熱議,中國科幻到底缺在哪兒了?
    在《流浪地球》之前,有人認為中國的特效團隊不行,不能夠製作出像漫威一樣特效的作品。但是《流浪地球》一出,紛紛打臉,事實證明我們是有技術的,假如國內技術不行還可以到國外挖人,都已經經濟全球化了,這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有人認為是我們的想像力不夠。
  • 劉慈欣《全頻帶阻塞幹擾》立項,這是下一部《流浪地球》嗎?
    本書分為兩個版本,一個背景設為俄羅斯,一個背景設為中國外,其他主要劇情並沒有改變。 劇情簡介:21世紀的某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起了對俄羅斯的全面攻擊。在殘酷的保衛戰中,俄國的電子戰設備無力抵擋美國的進攻,節節敗退。唯一的辦法,是製造一場阻塞所有通訊頻道的電子洪水,使雙方的電子儀器同時失靈。
  • 流浪地球:科幻之路的裡程碑之作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觀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類真渺小。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質是將極致空靈的想像力與厚重的現實結合,對人類發展和未來命運始終飽含著深沉的關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關於死亡與希望的電影。對每個人說,死亡是最終極的哲學命題。
  • 《流浪地球》為何不用飛行器運火石?看到國產造的這輛車,我懂了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大型科幻片,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爆棚雙豐收,讓許多科幻迷看見了未來國產片拾的曙光,不過有些&34;情結也引起了不少爭議。電影故事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運載車運送火石去啟動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
  • 曾被稱為開創中國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到底是怎樣的一部影片
    開創了中國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一經上映便為全國上下帶來了一股久久不息的科幻熱潮。該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並由知名導演郭帆執導,精美的劇情外加精良的製作,使得影片質感十足。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
  • 除了視覺效果還有劇情,國產科幻片有多驚豔,看了這部劇就知道了
    《流浪地球》是根據一部小說改編的,當得知這部科幻的小說要拍成電影的時候,很多原著粉都非常忐忑,因為當時還不知道中國的科幻片可以拍的這麼成功。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後評價反而非常好,影片中的特效可以說是非常棒了,我在看的時候完全被影片中的一些特效驚到了,雖然演員的演技和臺詞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如此驚豔的特效之下,這些缺點都讓我忽略不計了。
  • 流浪地球,短短兩萬字原著,如何打造成「流浪宇宙」?(一)
    2019年賀歲檔,《流浪地球》的爆火,讓觀眾們看到了國產科幻電影的曙光與希望,19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與電影同時火起來的,還有劉慈欣的原著小說《流浪地球》,電影《流浪地球》就是改編自這一同名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