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所羅門
《為奴十二年》自2013年上映以來,就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電影,一直在口碑方面處於褒貶不一的狀態。其實這部影片是改編自所羅門(諾瑟普的傳記體小說《為奴十二年》,一個不忍回憶的真實悲慘故事。
有人說它是對於歷史的一種淡化,也有人說它大題小用,帶有恐怖主義色彩。誠然,每個人的立場不同,看到的經歷便不盡相同,對於電影的欣賞也是如此,尤其是涉及到內容與主旨的時候。
能夠獲得&34;、&34;、&34;的殊榮,足以見得這部以黑人為題材的影片的成功。
《為奴十二年》是一部由史蒂夫·麥奎因執導的電影,主要講述了美國黑奴制度尚未廢除的時間段中,黑人遭受苦難的殘酷現實。主人公所羅門·諾瑟普就是不幸被迫成為黑奴的一員,在長達12年的黑暗生活中,他終於重見天日,獲得自由。
今天我以影片中的故事情節為分析點,淺析時代背景下揭露的人生哲理。
01我命由我不由天,認為悲慘的話就反抗
在我看來,所謂的詩和遠方,就是對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追求。所羅門便是嚮往詩和遠方之人,為了更優越的物質生活,在妻子出差兩周之際,他接受了去馬戲團伴奏的邀請。誰曾想,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美夢醒來,所羅門來到了華盛頓,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藝術家的身份,徹底淪為了&34;,至此開始了悲慘的奴役生涯。
&34;面對命運的不公,所羅門選擇了反抗,但這只是無謂的掙扎罷了。事實證明,追求自由的代價是渾身是傷,他被鞭抽無數,皮開肉綻,吶喊中傳達了無盡的絕望。
即使這樣,所羅門的反抗並沒有停歇。在他看來,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愛拼才會贏。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未嘗不是這樣呢?也許你可能不會有如此的遭遇,但主人公身上的勇氣令人欽佩。逆境襲來,我們應始終相信有一種力量是可以越過束縛的,追隨內心,大膽去做不敢做的事情,去反抗看似攻不可破的權利,以此照亮無邊的黑暗與內心的寒冷。
02命運的抗爭中,容忍是生存的不二法則
在被販賣的途中,所羅門看到了公然挑戰的下場——一命嗚呼後,屍沉大海,沒有人會關心你的存在。他也明白了,要想在黑奴制的社會中活下去,就要儘可能少當出頭鳥。因此,他開始了容忍。
同伴Eliza夫人與子女分離後,她的哭啼引來了所羅門的不滿。&34;,靈魂式的拷問下,所羅門道出了容忍的原則,&34;事實就是這樣的殘酷,Eliza沒有聽取勸告,最後在所羅門的凝望中被主人拖走,可想而知接下來等待她的命運會是什麼。
世人常說,容忍是勝利的拐杖,也是一個必備的旅行袋,攜帶它,人們可以登上永恆的世界。當然,這裡的容忍不是無底線的,是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做出的讓步,是生存的不二法則。
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那般,他的容忍受到了黑奴主威廉·福特的獎勵——一把小提琴。倘若所羅門固執己見,公然攤牌自由的想法,勢必會吃更多的苦,何必呢?所以說,必要的條件下,適度的容忍是值得理解的,容忍是為了厚積薄發,容忍是生存的最高境界。
03始終相信正義會戰勝黑暗,使自己重獲自由
可以說,所羅門對於自由的渴望、對於人性的肯定一直貫穿影片的始終,也正是這樣,他才能度過艱難的12年奴隸生活,一家團聚。
威廉·福特是所羅門內心的第一個救世主。獎勵小提琴的那一刻,他讓主人公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尤指被吊在樹上、垂死掙扎的時刻,也是威廉·福特的出現,及時拯救了主人公的生命。奈何&34;起&34;滅,求助的瞬間,所羅門被送到了下一個奴隸主身邊,令人心疼。
當安斯講述自己作為監工、備受折磨的時候,所羅門內心希望的火焰再次燃起。他堅信正義會戰勝黑暗,人性本真。賭上自己為數不多的的積蓄,對方卻成為了告密者,細思極恐。他追求自由的第二次嘗試也在燒掉信封的畫面中無疾而終。
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許是所羅門的渴望打動了上帝,派皮特飾演的巴斯前來。他是影片中唯一的正義之人,持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同情黑奴的生活。最後一次的反抗命運,所羅門成功了,巴斯回應,&34;
人的一生中,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要始終相信正義的力量,要勇於在黑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時刻記住,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結語
"奴隸制毫無公平和正義可言,法律也未必都是對的。假設他們頒布新法,剝奪你的自由,讓你變為奴隸。你怎麼看?法律會變,但普世真理是不會變的。有一個事實,簡單明了,只要是真理,就對所有人適用。不論是白是黑,在上帝眼裡是一樣的。
很喜歡影片中的這段臺詞,在巴斯與奴隸主的對白中,我看到了對於自由與平等的詮釋,讓我相信了世間因正義而生。
在影片的最後,薩拉託加的店主證實了所羅門自由人的身份,主人公擺脫了12年的苦難,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妻兒。電影《為奴十二年》完。
《為奴十二年》是一部抨擊黑奴制度的深刻電影,但在我看來,它更是一部宣揚自由正義會戰勝一切的電影。雖然影片最後所羅門的控訴失敗,但好在他自由了不是嗎?壓抑的同時,訴求也隨之而來。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彷徨,就讓我們重拾自由,帶上它,踏上灑滿陽光的小路。途中,定會風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