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爆
大家都說珍妮是自甘墮落,根本不配得到阿甘的愛,但是我想,以下才是阿甘內心真正的獨白:
你一次次地拋棄我,逃離我,我都不曾改變心意,一直在原地默默等待你的出現。
雖然世人都說你是「渣女」,可我卻不那麼認為。
如果讓我知道誰在詆毀你,我一定讓他嘗嘗我拳頭的厲害。
因為一切的流言蜚語,都抵不過我們的久別重逢。
你永遠是我的女孩!
阿甘對珍妮的愛無疑是深情的,他的深情也源於童年的經歷。
作為《阿甘正傳》中的男主角,他是一個從小身體殘疾,智商略低於正常人的「傻瓜」。
但就是這個「傻瓜」創造了無數的奇蹟,因為女友珍妮告訴他:「危險就跑。」
所以「跑」成就了他,讓他跑進最好的高中、大學,成為授勳的英雄,作為代表參加中美桌球大賽,獲得國家元首接待,最後成為一方富賈。
要說他唯一的坎坷,大概就是女友——珍妮。
因為珍妮總是一次次離他而去,令他黯然神傷。
所以很多人都說珍妮是「渣女」,自己玩夠了,快沒命了,才肯回來找傻阿甘。
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絕對不是。
珍妮是除了阿甘媽媽,最愛阿甘的人。
珍妮對阿甘的愛,深愛卻充滿矛盾,越渴望,就越逃離。
哀而不幸,怒其不爭,這樣一個有勇氣愛,卻沒勇氣爭取的女人,她愛的悲劇,就是她掙不開現實的枷鎖,解不開內心的心結。
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早上,坐在校車上的珍妮遇見了腿綁助力器的阿甘。
可沒有一個人肯讓個座位給阿甘,並且他們眼裡充滿了鄙夷。
當阿甘對上珍妮溫柔的眼神,珍妮已經開口邀他一起坐。
就是這一眼,珍妮和阿甘的愛情開始了。
珍妮不顧別人的眼光,總是和阿甘一起上學,一起放學,會玩到太陽落山,珍妮才肯回家。
阿甘並不知道珍妮為什麼不願回家,還總能看見珍妮向上帝祈禱:「讓我變成一隻小鳥飛走吧!」
很久以後阿甘才似懂非懂的知道,那個珍妮居住的木屋裡,有一雙罪惡的手一直抓住珍妮不放。
所以珍妮才會那麼渴望遠離木屋,逃離家。
上大學的珍妮終於如願以償,逃離了那個家,她開始放飛自己。
交男友,學唱歌,體驗一切她不曾有過的生活。
她的夢想是像瓊·貝茲那樣去好萊塢唱歌,成為真正的歌星。
可夢想和人生都要靠腳踏實地努力,不是誤入歧途的不擇手段。
而裸唱的珍妮,從這一刻開始,就與自己的人生,與自己的夢想背道而馳。
世界上難道只有她是受傷又有夢想的人嗎?當然不是。
1958年一個小嬰兒降生在義大利的一個小鎮上,由於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導致他童年飽受病痛的折磨。
他12歲時又不幸被足球擊中,造成腦出血,直接導致完全失明。
但熱愛音樂的他沒有放棄自己,並在14歲那年贏得了人生第一個歌唱比賽第一名。
後來取得法學博士後被人發掘音樂才華,真正走向音樂的道路。
為了求學,他白天當律師,晚上學唱歌,才成為了著名的義大利男高音歌手,他就是安德烈·波切利。
一個盲人能在音樂的道路上取得驕人的成績,正是源於他的不放棄。
如果珍妮能夠像安德烈·波切利一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夢想深耕。
而不是只顧「舔」自己小時候所受的傷,永遠帶著心結前行,那她的人生就會改寫,也就不會是那個敢愛不敢認的人了。
有人說珍妮不愛阿甘,如果愛,就不會交其他男友,不會遠離他。
還記得那個雨夜嗎?阿甘以為和珍妮親熱的人是在欺負她,狠狠地揍了對方。
珍妮把他們拉開後,並沒有真的生阿甘的氣,看著阿甘冒雨為自己送巧克力,她心疼了,所以把阿甘帶回了住處。
在珍妮心中,阿甘是她在乎的人,她的心中始終有著最最重要的位置留給阿甘。
那為什麼要逃離?
因為阿甘是珍妮和過往的唯一連結,想要與過去訣別,就要把過去當「毒瘤」一樣,剜的徹底。
可阿甘明顯是珍妮最不想剜,也剜不掉的過去,所以她只能選擇遠離。
而這樣的遠離也與她想要的純潔越來越遠。
以至於當她和退伍的阿甘重逢於廣場時,興奮到不顧一切淌過河流去擁抱阿甘的珍妮,最後依然選擇和阿甘道別。
臨走,珍妮問阿甘:「為什麼對我這麼好?」
「因為你是我的女孩。」
珍妮動容了,但她卻沒有選擇留下,因為她知道自己已經不值得。
她繼續著自己流浪的日子,她以為這是衝開囚籠的唯一辦法,她要享受自由。
但她不知道,心若自由,才能真正自由。
心若被囚禁,何處都是牢籠。
只不過當珍妮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這時的她身心俱疲。
她開始選擇吸食毒品來麻痺自己,甚至想要從高處縱身一躍,解決一切煩惱。
好在她放棄了,因為這個世界終是有一個她一直留戀的人,就是阿甘。
重新回到和阿甘出生的地方,在那裡他們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漂泊半生的珍妮,終於安安穩穩的睡了個昏天暗地,補齊了她之前所有的失眠之夜。
但面對至純的阿甘,珍妮依然有解不開的心結。所以當阿甘開口求婚時,珍妮才幽幽地說出:「你不會願意娶我。」
這也導致珍妮再次出走,但走之前,珍妮第一次把自己交給了阿甘,既是圓了自己的夢,亦是阿甘的夢。
不同以往的風風火火,這次的珍妮走地悄無聲息。
珍妮的一生都在與人鬥,與己鬥,與命鬥。她覺得只有鬥爭才能捍衛自己,療愈自己。
所以遇到阿甘至純的愛,她才會選擇退縮。
這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人格」。
指一個人因為在幼時無法及時得到情感回應,導致她們長大後形成了主動躲避來自他人愛意的習慣。
但她錯了,誰能鬥過命運呢?就像她第一次回去找阿甘,當再一次看到那個木屋時,憤怒的珍妮撿起石頭,用盡渾身力氣去砸木屋,一次又一次,直到跌倒在地。
筋疲力盡的珍妮和紋絲不動的木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終其一生,都沒有逃脫這個木屋給她帶來的厄運。
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固然讓人熱血沸騰,但誰能真正鬥的過命呢?
不過是順應命運再加以利用,而後才有了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
而我們最難以取捨的也是這樣的人生。
就如阿甘,一個天生「殘疾」的人,他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也沒有背負命運的枷鎖負重前行。
反而是順勢而為,成為人生贏家。
那阿甘就真的如我們看到的那樣順遂嗎?
並不是,他冒著生死救回戰友時,又不能把他親自送回家,眼睜睜面對最好的朋友去世。
面對人生燈塔一樣的慈愛媽媽,他更是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媽媽一天天虛弱,直到從此長眠不醒。
面對一生最愛的女人珍妮,他依然沒能抗爭過命運,任「死神」奪取珍妮年輕的生命。
他成為別人看似的人生贏家,可他依然無法和命運抗衡。
如他最後對命運的思考:「每個人的命運是註定還是偶然?我認為都有。」
命運既是註定,又是偶然,只是看你如何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