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遊記》裡面的唐僧真的超級帥,小時候看到他簡直就是心曠神怡,尤其是他的每一抹笑,讓人覺得是仙子下凡,雖說有三個人扮演這個角色,但同一部電視劇裡面的唐僧卻讓人覺得差不多。可讓人驚訝的是,這個人物在原著中並沒有這麼超凡脫俗,更多的是世俗,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愛哭。
首先,吳承恩是明代的小說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的審美會受環境的影響。那個時代的僧人,享受著很多朝廷的優厚政策。在明朝制定的宗教政策中,僧人在雜派和差役上會有所優免,寺院的田產稅收也會有所減免。甚至於還出現了僧人參政的局面,那個時候的僧人已經世俗化了,大眾與僧人之間的距離走得更近了。
現實的利益誘惑,使得僧人們不再清心寡欲,甚至於連常人的道德法律觀念也被拋棄,也因為這樣,僧人醜陋的一面在大眾的眼裡也逐漸浮出水面。所以,在原著中的唐僧,成為一個凡俗之人,大眾也是可以接受的。
原著中的《西遊記》多次提及唐僧哭的畫面,他的哭分為四種:因慈悲之心的哭;觸景生情的哭;眼前阻礙的哭;身負重任的哭。
1、因慈悲之心的哭
2、觸景生情的哭
3、為眼前阻礙而哭
4、身負重任而哭
第八十一回 唐僧生病了,委託悟空給唐王帶信,表達了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子之心,因感激而落淚。
你看,在原著小說裡面唐僧落了多少眼淚,細數之下,大大小小也有幾十處了,可是在86版的電視劇中唐僧基本上沒有哭過,只哭過一次,而且這一次哭也並非是書本上存在的環節。就在「三打白骨精」這裡,唐僧誤會孫悟空濫殺無辜,要將他趕走,這時候唐僧熱淚盈眶。
這一處哭是全劇唯一一次哭,其餘書中描寫的「哭」,電視劇裡都用了惋惜、憂愁的情態來代替。而劇中的那次「哭」在書裡面反而不哭,作者將唐僧寫得十分的不近人情,改編一下更能讓人接受。
首先,我們從小說和影視作品塑造人物的方式說起。小說依靠的是語言文字,影視依靠的是視聽覺體驗,雙方塑造人物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把小說拍成電視劇,由於電視劇畫面篇幅有限,不可能將小說中描述的畫面一一展現。
我們說文學作品中的圓形人物,就是指是複雜立體的人物形象,好也並非全好,壞也並非全壞。他會按照生活本來的面目去塑造人物,揭示人性的複雜和豐富。
所以,你在書中看到的哭哭啼啼的唐僧,帶有些許虛偽,將反面的特點進行描繪,進而將反面和正面的特點融合在一起,最終讓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的豐滿。
語言藝術是抽象藝術,要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但影視劇是具象藝術,具象藝術必須展現視覺上和聽覺上能刺激到觀眾的情感的一種體驗,如果大量展現唐僧的反面形象,很容易衝淡總體的正面形象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小說中讀到的唐僧這麼愛哭,但是你腦子裡面卻有著一個先入為主的思想:他是聖僧。那麼就算他愛哭,在你眼裡也不那麼難看了。因為他已經讓你有了先入為主的好感,不會輕易從視覺觀點去考慮他的。
小說中還描寫了很多的「醜」,通過這個「醜」去展現唐僧的一種滑稽感。比如唐僧會罵徒弟,而且言語犀利;面對困難表現得比較悲觀。這些醜都不會造成什麼公害,人們依然會記得那個肩負重任,為國家,為芸芸眾生求取真經的唐僧。
如果電視劇也將這些醜陋的形象這麼直白地表現的話,也許剛開始會有點滑稽,但越往後,這種醜的形象帶來的視覺效果會慢慢地讓觀眾厭惡。劇版的唐僧靠醜帶來可笑性是無法穩定長久的,他無法掩蓋醜帶給觀眾的反感。
影視作品帶給觀眾的體驗都是比較直觀的,它不像小說,還會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它是一個展現具象原貌的藝術品,它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唐僧形象,正是在證據確鑿地告訴大家,這就是唐僧,絲毫不給觀眾想像空間,因而對於唐僧在原著中的醜態,自然是不敢冒險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