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困惑?為何孫悟空不背唐僧到靈山?原著給出解釋

2020-10-03 半生沉浮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電視劇就是西遊記了,不管重播多少遍,甚至裡面的臺詞都能背下來,但每次換臺的時候看到總會自覺的駐足觀看,雖然86版西遊記的特效,畫質等方面不算精美,也不妨礙我們對這部神劇的熱愛。但沒看過原著的我從小就有一個困惑,孫悟空一個跟鬥就是十萬八千裡,為什麼不帶唐僧直奔靈山呢?

後來看了原著,才發現裡面早已給出了解釋,也算是吳承恩為了故事的合理性給出的一個設定。話說孫悟空去請了靈吉菩薩降伏了黃風怪,救了唐僧,一行人來到八百裡流沙界,流沙河是一片弱水,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這裡面有一個妖怪,就是後面的沙僧。孫悟空說自己水戰不行,入水的時候要掐訣念咒,叫八戒下水引出沙僧(這裡對悟空的話存疑,當年取大鬧龍宮的時候這麼能打,要麼就是猴子看出了沙僧在水下的戰鬥力,自己掐訣念咒戰鬥力會有所削弱,為了一世英名?)總之八戒下水也只能跟沙僧打個平手。

就在眾人苦惱的時候,八戒提議讓孫悟空背著唐僧過去就行了,猴子反問你怎麼不背?八戒說師父是肉體凡胎,重似泰山,我駕雲的背不動他,只有你的觔(jin)鬥才可以。接著悟空說我這個觔鬥其實也是駕雲,只不過去的比較快而已,你馱不動,我又怎能馱動。然後說有句老話叫」遣泰山輕如介子,攜凡夫難脫紅塵「,像那些妖怪喚妖風攝人也只是就著地面走的,不能帶到空中去。

從猴子和八戒的話可以看出神仙駕雲是帶不動凡人的。那既然馱不動為什麼猴子不像那些妖怪一樣弄些風帶著唐僧走呢,這也比騎馬慢悠悠的晃蕩快啊?難道猴子不會?別急,孫悟空下面就給出解釋,行者說道像那隱身法,縮地法我也會(後面寶象國,猴子帶百花羞回皇宮就用的縮地法),但是要師父窮歷異邦,不能超脫苦海,所以寸步難行,所謂」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說白了孫悟空知道佛祖叫唐僧取經的真意,就是讓他歷經三三之劫九九之難,這樣取回真經之後南贍部洲的人才會珍惜。而且後面如來傳真經的時候也說了,昔日眾比丘僧尼下山,路過舍衛國趙長者家,只把佛經誦讀了一遍,就要三升三鬥米粒黃金,可見大乘佛法的珍貴,佛祖輕易是不外傳的,但看南贍部洲的人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是口舌兇場,是非惡海。這才傳經。

所以這其實就是孫悟空為什麼不用法術帶和尚起飛的原因,一來駕雲載不動,二來孫悟空知道此次西行取經的真意,最後惠岸行者用沙僧的骷髏項鍊加上寶葫蘆才載眾人過河。這裡誇一下猴子的佛性,在原著中猴子的悟性還是很高的,而且還說過不少充滿哲理的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萬壽山的時候唐僧問像我這樣要多久走到靈山,悟空說像你這樣從小走到老,再從老走到小,歷經千遍才能到,不過只要心念志誠,念念回首處,便是靈山。

相關焦點

  • 孫悟空為何不直接馱唐僧到西天
    大家小時候肯定都看過《西遊記》,尤其是86年版本的,那是一代經典。想必好多人都會有一個疑問:唐僧不會騰雲駕霧也就罷了,但是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的孫悟空為什麼不背著唐僧一個個筋鬥雲直接到西天呢?為什麼取經要一步步走呢?其實原著早有做答。 第一、背不動。
  • 孫悟空大鬧天宮,觀音為何比如來佛先到?靈山的排行不簡單
    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個細節:當時似乎沒有誰能夠限制住孫悟空,玉皇大帝糾結派誰來捉拿這個可惡的跳脫的妖猴之時,突然出現了一個不應該出現在這裡的人物,那便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站出來舉薦了楊戩和孫悟空單挑。為何說觀音菩薩不應該出現在天庭,因為按照前面的邏輯,靈山中佛陀都聽從如來佛的,如來佛都沒有受邀來參加這樣一個蟠桃宴會,憑什麼作為如來佛的手下,觀音菩薩就有這樣的資格或者說排面來參加呢?
  • 彌勒佛是如來的小弟,可孫悟空為何不怕如來卻怕他?他背景不簡單
    可人在世,哪有那麼簡單呢,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所以常想一二,孫悟空逐漸體悟到了人生,感知到了生命的真諦,這才妥協開來,對級別比他高大的稱臣,對級別比他低微的卻也不擺架子,平平淡淡是真。但原著清晰可見,孫悟空對於彌勒佛卻是非常之怕,這是一種深入骨子裡的怕,是裝不出來的。孫悟空尚且要在如來佛面前充老大,甚至是頂嘴, 擺架子,可彌勒佛是如來的小弟,孫悟空怎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 唐僧和孫悟空,誰才是《西遊記》男一號,小哥有話說
    《西遊記》取經團的劇照在《西遊記》中,關於孫悟空的敘述非常詳細,孫悟空從石卵中孕育而出,開啟靈智,遠處海外訪仙學藝,再到後來大鬧天宮被壓五指山,500年後加入取經團隊,最終功德圓滿,成為鬥戰勝佛。毫無疑問,孫悟空的戲份遠遠多於唐僧,每次遇到劫難,唐僧被妖怪輕易抓走後,唐僧的戲份基本上就結束了,孫悟空則閃亮登場,開始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營救唐僧,如此一來,很明顯,孫悟空的戲份就遠遠多於唐僧了。同時,《西遊記》講的是唐僧求取佛經的故事,那麼,唐僧的佛法修為和孫悟空的佛法修為比,誰的更高呢?
  • 難怪豬八戒沒能成佛,你看靈山腳下,他對一個女妖做了什麼
    取經團隊抵達靈山後,如來論功行賞,封唐僧為旃檀功德佛,封孫悟空為鬥戰勝佛,可是,輪到豬八戒時,如來加封的卻只是淨壇使者。淨壇使者不是佛,只是菩薩,而且在菩薩中位次也不高。那麼,如來為何不讓豬八戒成佛呢?這個問題一直讓人津津樂道。很多人認為,豬八戒取經意志不堅定,多次嚷嚷著散夥,也沒有多少功勞可言,如來自然不會讓他成佛。其實,豬八戒就是嘴欠,取經途中的表現,並不會比孫悟空遜色多少。
  • 靈山化龍池為何能批量生產龍?你看裡面裝了啥?如來太壞了
    一聽就知道是非常貴重的玩意兒,可玉帝動不動就吃龍肝,哪兒提供食材呢?原材料到底是從哪兒來的?這就得說說龍以及靈山的化龍池了。唐僧的最小那個徒弟,名叫白龍馬。其實為小白龍,前身乃西海龍王之子,只因縱火燒毀玉帝賞賜的明珠,又被其父西海龍王檢舉,大義滅親的父親將自己兒子往火坑裡推,小白龍就被玉帝倒掛著,鞭打,最後還要遭受死刑之災苦。
  • 孫悟空壓在山下還在大罵如來,為何恢復自由後,卻不敢上門報仇?
    如來伸出手掌讓孫悟空變小飛進去,若悟空能從他的手掌心裡飛出來,則讓玉帝搬出天庭;若飛不出來,就讓悟空下界回花果山,待修煉得更強了,再上來爭吵。結果呢?如來趁孫悟空不備,二話不說一巴掌就化作五座聯山,將猝不及防的孫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
  • 唐僧為何突然得重病,竟要寫遺書?唐僧和老鼠精之間發生了什麼?
    看過電視劇的朋友應該都記得,老鼠精把自己綁在黑松林裡,讓唐僧救她。然後跟唐僧師徒一起來到鎮海禪林寺,吃了幾個和尚,還色誘孫悟空變的小和尚。接下來又擄走唐僧,要和長老成親。孫悟空找來妖精的義父託塔李天王和義兄哪吒降伏妖怪,救出師父。電視劇裡的故事大致與原著相符,但是卻刪減了大量情節,要知道這個小小的故事,原著用了整整四個回合。
  • 西遊記後傳中的孫悟空也有不冷靜的時候?後來為何又不苟言笑?
    師徒帶領取到的有字真經回到大唐之後,唐僧、八戒和沙僧都去參加了唐太宗主持的歡迎晚宴。當他被孫悟空從馬變成人的時候,他希望大師兄孫悟空能夠在佛祖面前替自己的姑父涇河龍王伸冤。孫悟空答應小白龍,回到靈山,受封之事結束之後,一定到佛祖面前去幫他姑父伸冤,然後龍泉寶劍自然放回原處。
  • 《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從文本到影視,唐僧面面觀
    如果有人問,你小時候最喜歡《西遊記》裡面的哪一個角色,我想,大多數人都會不約而同的說:孫悟空!唐僧軟善在前期表現得特別明顯,這是因為他是肉眼凡胎,不可能像孫悟空那樣擁有火眼金睛,能識別出幻化成人的妖精。所以,唐僧對待所有他肉眼看到的人都持有無差別的善,見到的只要是個人,他都無差別認為是好人,比如在&34;這一個故事裡面,白骨精的三次幻化,第一次幻化成一個妙齡少婦,唐僧稱幻化後的白骨精為「女菩薩」。
  • 豬八戒明明貪財好色,做和尚都不合格,如來為何還封他為菩薩?
    取經團隊抵達靈山後,如來論功行賞,先是加封唐僧和孫悟空為旃檀功德佛、鬥戰勝佛,再加封豬八戒為淨壇使者。豬八戒一看自己沒成佛,不樂意了,忍不住質問如來:「為什麼他們都成佛,卻只讓我做個淨壇使者?」事實上,原著中的豬八戒,聽到這話後,沒有任何表情,可見,他並不滿意如來的解釋,還是嫌淨壇使者地位太低。
  • 孫悟空打下的第一顆人參果哪去了?土地其實說了謊話?
    重新讀這個故事時,發現有一個疑點,即孫悟空為何堅決不承諾打了四個果子呢?如果他承認了,不也就沒有後面的事了嗎?另外,土地說,這果子入土就入,入了就毀了,可觀音為何又全部救活了回來呢?再說,果子吊在樹上,萬一吹大風,掉落了果子怎麼辦?地面為何不做防護措施?因此,我們有理由懷疑土地說了謊,這一切都是鎮元子設的套!
  • 小白龍為何能加入取經隊伍?和唐僧他爹有關,觀音知道不說!
    ,後來在妖氣縱橫的西天取經路上,根本走不了多遠,更不用說隨便受點小傷什麼的,那這個坐騎不就廢掉了,到時候難不成花精力和功夫去救治?觀音菩薩當然不會讓這樣一種惡意頂替的事情出現,其實小白龍能夠臨時加入到西天取經隊伍中,也是有原因的,並不是恰好需要這樣一個坐騎,他又正好犯了錯被關在鷹愁澗,就選的他,犯錯的神仙妖魔多了去了,沒選其他人自然是小白龍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小白龍為何能加入取經隊伍?原因其實和唐僧他爹有關,只是當時觀音知道,卻沒有主動說出這件事,這不是欺騙也不是隱瞞。
  • 一紙貶書——孫悟空為何被趕回花果山?
    為了吃唐僧肉,屍魔三次分別變化為村姑、老婦和老翁。白骨精打動了唐僧的憐憫之心,但三次全被孫悟空識破,都被金箍棒打死。但唐僧卻不辨人妖,在豬八戒的煽風點火下,一再責怪孫悟空恣意行兇,違反戒律。最終,唐僧寫下貶書,與孫悟空斷絕師徒關係,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 靈山腳下為何住著一個道士?你看看他是誰的人,如來都不敢動
    但令人奇怪的是,在佛教的地盤靈山之下,卻住著一個道教的人。而這個道教的人不僅在佛教的地盤上安居樂業,還在佛教的腳下,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道觀,面對這樣的情況,身為佛教首領的如來並沒有阻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如來寬宏大量不與他人計較嗎?其實並不是,而是這位道士有著不一般的身份,即便是在自己腳下建立道觀,如來佛祖也只能自己忍著。
  • 原著中的唐僧最愛哭鼻子,為何一上電視就不哭了?
    86版《西遊記》裡面的唐僧真的超級帥,小時候看到他簡直就是心曠神怡,尤其是他的每一抹笑,讓人覺得是仙子下凡,雖說有三個人扮演這個角色,但同一部電視劇裡面的唐僧卻讓人覺得差不多。可讓人驚訝的是,這個人物在原著中並沒有這麼超凡脫俗,更多的是世俗,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愛哭。首先,吳承恩是明代的小說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的審美會受環境的影響。
  • 原著《西遊記》中的唐僧並不是好人?原著很黑暗,孩子該不該讀?
    86版電視劇《西遊記》可謂家喻戶曉,幾代人都是看著它長大的,裡面的劇情大家都記憶深刻,師徒四人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信念堅定的唐僧、勇敢厲害的孫悟空、好吃懶做又好色的豬八戒,憨厚老實的沙和尚,似乎這就是真實的他們。但是翻看原著後,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電視劇因為觀眾多是孩子,進行了藝術加工,把人物塑造得更加可愛可親,原著則要黑暗得多。
  • 難怪觀音座下金魚精要吃童男童女,你看靈山的規矩是什麼?
    若是這些村民不滿足金魚精的要求,陳家莊將遭逢劫難。可能有人說,靈感大王這麼做著實無禮,他要保一方平安也沒人攔著,為何要讓他們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因為這是靈山的規矩。悟空和唐僧到達靈山後如來行事如此,靈感大王也只是在按令行事,在做好事的同時索取報酬,這是靈山的規矩。想要知道靈感大王為啥要吃童男童女,可以翻閱蝸牛往期文章。除非陳家莊忍受天災人禍,不然該出的報酬一點都不能少。
  • 三打白骨精,唐僧明知三人是妖怪,為何還要趕走孫悟空?
    在《西遊記》三打白骨精這一段,起初唐僧可能不知道村姑是白骨精所化,可是隨著孫悟空連續打死村姑、婦人與老翁之時,早已看出對面可能是妖精,為何還要將孫悟空趕走呢?其實唐僧是否會被女色所吸引,從女兒國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不是蠍子精搗亂,或許女兒國的國王已經換成了唐僧,所以說唐僧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其抵抗力幾乎為零。假如這一家子人都不是妖怪,就相當於孫悟空破壞了唐僧的姻緣,所以這才是唐僧一直都不相信眼前的村姑是妖怪所化的這麼一個說法。
  • 金緊禁,觀音為何給了孫悟空緊箍?他才是原計劃的二師兄?
    按照如來和觀音的預想,他們最初的取經計劃只是三到四年的一個安排,這一點在多處都透露過,先不說唐僧一開始就和唐王承諾過三四年,必回大唐,就是在觀音離開靈山去執行任務時,靈山腳下的西天接待處處長金頂大仙,尋問觀音時,觀音也說約摸二三年。